元朝灭亡时,明军在北方收复失地,在攻克城池后为什么很多的汉人官员以死来为元朝殉节?

阳光车险蔡小良


中国史书上极少有这方面的记载

对元朝研究和记载最多的是日本人

在日本人的笔下元朝简直就是天堂

百姓幸福安康 经济空前发达 社会空前稳定 官员以死殉忠 就连张三丰在元朝灭亡以后都以元朝遗老自居

这个傻逼日本人还说 不要刻意美化元朝 元朝毕竟还是有不好的地方的 比如初夜权

而实际就这孙子美化元朝美化的最凶 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上面需要 当时日军侵华 为了消除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就让日本学者提出两大理论

一 元清不是中国 所以中国人被灭亡两次 即然被灭两次 那就可以有第三次 也就是日本这次

二 清朝离的太近 实在太烂 没法洗白 那就洗白元朝 所以把元朝美的如梦幻般 以此来洗脑中国人 你看你们在元朝被外族统治都可以那么美 那么幸福 在我们日本人的铁蹄下 也可以很幸福

这么简单的洗脑 即使到现在 仍有数千万白痴中国人相信 甚至还为元清是不是中国吵翻天 可见中国部分人智力之低下


枣谢


元朝灭亡时,的确有不少汉族的士人为元朝殉节,还有不少的汉族士人拒不承认朱元璋明朝政权的合法性。曾担任元朝户部尚书的汉族官僚张昶,便是其中之一。元朝尚未灭亡时,张昶以朝廷使臣 的身份到南京与朱元璋谈判,朱元璋观此人是不可多得之人才,于是将张昶扣留,并委以重任。但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张昶一直以元朝为正朔,已经身为明朝臣子的他,经常“以元之旧臣,心常怏怏”,并且对人说“吾仍思归故土也。”后来张昶私通北元被明太祖发觉,派人审问,张昶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自然,明太祖下令将其处死。

如张昶这样的臣子,在明末元初非常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非常令人诧异。按照传统的华夷之辨,元朝作为外族入侵中原,“窃据神器”,这应当是不可接受的。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属于“恢复华夏”,按理来讲,应当是四海归服,人心归附,但却出现了汉人反对朱元璋支持元朝的时,怪哉。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元朝这个朝代整体的开明繁荣,和儒家忠君思想代替华夷之辨。

在后世的印象中,元朝时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元朝统治者实行所谓的四等人制度,进行民族压迫,社会动荡不堪。然而,事实上,元朝整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开放且经济繁荣发展的朝代。事先说明一点,所谓的四等人制度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个名词是近代学者自己概括的,翻遍元典章,是不存在这个制度的。不可否认,蒙古人在政治和法律地位上的确整体享有特权,但具体到实践中,社会成员的政治地位还是由经济地位所决定。比如元朝规定蒙古人不为奴,但依旧有不少南方汉族地主压迫蒙古贫民,将之变成自己的佃农。

元朝时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因为蒙古帝国曾经横扫欧亚,所到之处囊括了亚欧大陆几乎全部的部分,因此蒙古人的眼界是非常开阔的。蒙古人在征服欧亚的过程中,见识到了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以及中国的儒家文明。这使得蒙古统治者不需要向其他朝代统治者那样,非儒家文明不用。因此,儒家传统主张中的重农抑商等消极因素,并没有对蒙古统治者的执政产生影响,元朝的商业非常发达,尤其是海上贸易,当时的泉州港可以说是世界上的第一大海港。海外贸易和陆上贸易的不断发展,使得亚欧大陆形成了一套以元帝国为中心的大的循环交易体系,这一体系促进了元朝经济方面的进步。元朝根据白银的存储量,发行纸币,极大便利了交易的方式。

通过海外贸易,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西方,中东地区的文明也不断与中华文明产生相互影响,比如当时的中医,便受到了阿拉伯文明的影响,“药丹”的种类不断增多。可以说元朝时期的文明交流,相比唐朝时期要更为频繁。

基于元朝取得的巨大成就,自然有不少知识分子怀念元朝。

除了元朝本身的硬实力之外,儒家子弟的信条也是其忠于元朝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儒家虽然有所谓的华夷之辨,但是其优先级远低于君臣之义,即,儒家子弟首先要做到的是忠于君主。这个趋势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显现出来,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任用汉族大臣进行社会治理的情况非常普遍,而汉族大臣也都忠于少数民族君主。说白了,所谓的华夷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是主流。就元末的情形而言,元朝时正统的王朝,而朱元璋则是乱臣贼子,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元朝的士人,自然是要忠于正统的朝廷,而对抗作为乱臣贼子的朱元璋。这无可厚非。

因此,朱元璋在统一天下之后,仍然有很多汉族的“元朝遗臣”不认可朱元璋政权的合法性。


庭州行者


元朝统治者文化低却比较开明,本着不会管就不管的原则,元朝社会环境宽松,经济文化繁荣。国际贸易使元朝贵族十分富有,所以他们被称为黄金家族,因为皇帝有钱,所以派给汉民的农业税很低,汉人有闲情逸致发现出元曲这种新的文艺载体——其他发展出新文艺形式的,可是汉唐宋这样的繁荣王朝,可见元朝的繁荣和宽松。如果你深入学习经济史,会知道那个时代有个名词叫蒙元自由主义。元朝这么好为什么没过百年就垮了呢,导火索是自然灾害。深度原因是,因为社会太自由,,政府遇灾害动员力不够,救灾不力流民四起,再加上腐败的官员,朱元璋建国后就说过,元朝亡于太宽松(大概是这意思)。但这样的社会会有大量粉丝,比如张三丰


钻石读书人


我来回答你 写的可能不好也不全面 希望大家指证

大家都知道宋文士大夫文化铁骨铮铮 不畏权贵 (也就那么回事 宋朝文官坏人不少)宁死不降 崖山十万入海流就是很好的例子 元占领了北宋地区有很多汉族居民一并沦陷 其中很多士子当了元朝的官员 毕竟蒙人当时文化水平低不善于管理 忽必烈也很开明 这些人骨子里觉得自己是元朝的官员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过去是没有民族主义 这个概念的 民族主义是二战后才有的 当时只有民族概念 对民族的忠诚度不是那么高 宋朝的官员忠于宋朝蒙元的官员当然忠于蒙元 说白了还是君君父父臣臣的孔孟思想


黑色小白兔子


儒家思想讲“尽忠”,忠君不二。就是有最高尚(可不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食君禄,忠君事。换句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如果没有这种“操守”,那这种人就是有奶就是娘,谁给钱都可以叛变的“汉奸”。

但是儒臣为元朝服务,符合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吗?实际上这也说得过去,因为儒家是讲“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儒家不仅仅是讲“华夷之辩”的民族主义,而是有了比民族认同更高的思想,这就是文化认同。如果汉民族的精神是极端排外的,只认同汉民族的,那么今天的中国国土也不会如此大。中国长时间的统一与庞大的国土面积,得益于“文化认同”。

而退一步讲,如果没有儒家思想进入元朝政治中心,去影响蒙古贵族。那就不可能有儒家与伊斯兰教之争。元朝贵族阿难答,(1280)袭封为安西王,信奉伊斯兰教,把统辖唐兀之地(今宁夏、甘肃、陕西等地)的信仰都改造了。幸亏他争夺帝王失败。

中国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思想,特别没有儒臣进入政治中心,那么中国人被外来思想同化,就是水到渠成,毫无阻力的事情。


空空空42973354


既得利益者罢了,每个朝代都有自杀的,包括满清,多少好人辫子留了多久?一听说溥仪复辟,各种满清遗老跑过去跪拜。很多投靠元朝的家族将领怕被清算,自杀了事。那有什么殉节?像什么福建泉州蒲氏(杀宋人降元),朱元璋一上台就让蒲氏代代为奴。这类事情很多,每朝每代都有。有些人脸皮厚就苟活着,有些人心理承受能力低,就自杀了。


随风侃球


也许蒙古等其他民族的人因为接受文明不久,统治等等行为更耿直,不会耍心机阴损


郎瑾


二战日本投降后,很多朝鲜人自杀,是一个道理。已经完成被统制者同化了。


剑客97358232


正确答案:


在中国古代历史,几乎每一个王朝的初期,都会有一段所谓的“盛世”。然而,元朝及明朝,这两个王朝,几乎所有人的意识里都只有残暴二字。




在很多网民的理解中,元朝是没有盛世的。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由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失去中原变为北元的历史。


元朝的至元盛世、大德之治、元太宗之治等既没有百度词条又很少被历史教科书提及,元朝商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那么发达,怎么会没有公认的盛世与治世呢?




《元史》卷九十三《食货志一》对于世祖朝和成宗朝的文治记载:


“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元世祖至元盛世(1260——1294年)和元成宗大德之治(1294——1307年),可谓当之无愧。



明朝官修《元史》卷二《太宗本纪》,评价元太宗:


“帝有宽弘之量,忠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赍粮,时称治平。”



一、宽刑慎法,历代难及。


元朝时代刑法的最大特点是宽刑慎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就曾公开宣示臣下:“人命至重,悔将何及,朕实哀矜。”并著重提出宽刑慎法作为元朝刑法的指导思想:“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对再三,果实而后罪之。”与唐宋相比,元朝刑法放宽了许多,是中国法制史上的巨大进步,对犯罪处罚手段只有笞、杖、徒、流、死五种,而且在具体实行这五种刑罚手段时司法机关也格外慎重。 《元史》对此评价是“盖古者以墨、劓、剕、宫、大辟为五刑,后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备五刑之数。元因之,更用轻典,盖亦仁矣。”美国学者杰克·威泽弗德也评价说:“忽必烈全面建立了一套比宋朝更稳定的刑法体系,它也要比宋律更温和、更人道。”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对于酷刑,元朝中央政府是大力禁止的。《元典章》刑部二有《禁止惨刻酷刑》的专门条目,规定:“鞫狱之具,自有定制,比年以来,外路官府,酷法虐人。有不招承者,跪于瓷芒碎瓦之上,不胜楚痛,人不能堪。罪之有无,何求不得!其余法外惨刻,又不止比。今后似此鞫问之惨,自内而外,通行禁断。如有违犯官吏,重行治罪,似望体皇上恤刑之本意,去酷吏肆虐之余风,天下幸甚。” 从这一条文中,值得后人细细思索的是,在元朝时代,下级州府官员一些过分的拷问手段都受到元政府的大力禁止,而以人道主义精神提出“不胜楚痛,人不能堪”这样的质问,这跟明朝时代政府公开提倡重法酷刑,以此恐吓天下人行径的差距是何等之大。





二、科技先进,举世无匹。


元朝不但是中国数学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而且还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巅峰。 数学家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完全代表着宋元数学的最高水平!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Sarton)在他的名着《科学史导论》中认为《四元玉鉴》是“中国数学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时也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数学着作之一”。清代数学家罗士琳在评论朱世杰的数学成就时说:“汉卿在宋元间,与秦道古(九韶)、李仁卿(冶)可称鼎足而三.道古正负开方,仁卿天元如积,皆足上下千古,汉卿又兼包众有,充类尽量,神而明之,尤超越乎秦李之上!”意思是说朱世杰数学成就博采众长千古难得尤其超越了宋朝数学家秦九韶和金末元初的数学家李冶。





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世祖至元时代修撰《授时历》、制作简仪、大明殿灯漏等辉煌成果远远领先西方数百年。明人徐光启对元代郭守敬在天文学历法上的巨大成就赞叹说:“乃守敬之法,三百年来,世共推归,以为度越前代。” 同时徐光启也认识到明朝数学衰落的可悲现实,因此对这种情形批判道:“算术之学特废以近代数百年间耳。”而徐光启好友李之藻对于明朝天文官员们的评价是:“在台监诸臣,刻漏尘封,星台迹断,晷堂方案,尚不知为何物者。”真是可悲啊!


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事实也反映了徐光启和李之藻的评价——当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在南京看到明初从元大都运到南京的郭守敬制造出的天文仪器,不禁赞叹说:“其规模和设计的精美远远超过曾在欧洲所曾看到和知道的任何这类东西。这些仪器虽经受了二百五十年的雨、雪和天气变化的考验,却丝毫无损于它原有的光荣。” 但是由于南京与北京的地理纬度不同,所以元大都的仪器不经过调整不适合在南京使用。利玛窦因此非常犀利地嘲笑明人说:“至于日晷,他们知道它从赤道而得名,但还没学会怎样依照纬度的变化摆正日晷。




三、生活小康,养济有院。


在如今诸多史书上,都说元朝黑暗民不聊生,所以百姓揭竿而起。的确,元末发生天灾导致流民四起,所以白莲教趁机煽动他们造反了。但是,我们要看到元朝大部分时间里百姓基本过着幸福快乐的小康生活。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草木子》里记载:“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 ”“元惠民有局,养济有院,重囚有粮,皆仁政也! ” 明朝人李开先则在《西野春游词序》一语道破元人小康生活的真实原因:“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


就连反元夺取政权的朱重八穿上龙袍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如予者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元主中国,殆将百年,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 某些人如果以为那是元人黄婆卖瓜,那就大错特错了,摩洛哥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华之后,他的所见所闻跟元人所记载毫无区别,他当时走了中国沿海,在游记中留下的基本上都是满纸的惊叹,如“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国人更富有强盛的了!”“中国人是各民族中最精于工艺者,这是远近驰名的!” “对商旅说来,中国地区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区!一个单身旅客,虽携带大量财物,行程九个月也尽可放心。”



即使在元朝天下大乱之后,江南仍然有不小的一部分地方,生活水平依然很高,如昆山顾瑛凭借赀雄一邑的财力、风流豪爽的个性、机敏妙丽的才情,周旋骚坛、振兴风雅,主持艺林盛事——玉山雅集达二十年之久。其中往来玉山亭馆,与其更迭唱和之文人多达二百余人,今存诗三千多首,堪为元代文化史上最后的辉煌。可惜元明易代之后,顾瑛被抄家没收财产发配凤阳颠沛流离而死,玉山风流烟消云散,这谁谁干的呢?不说你心里也有数。





四、万国来朝,礼仪之邦。


毫无疑问,古往今来中国历代王朝里,唯有元朝,清朝国际地位最高。 《明太祖实录》曾记载了朱重八对大元盛世万国来朝羡慕不已的言论:“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朱元璋口中的“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体现了元朝政府法制清明社会秩序良好,而“四方无虞,民康物阜”则体现了元朝国际地位高,民众生活好,社会物资财富充足的特征。 至今,中国人的素质问题还是各界讨论的焦点。中国人素质一直这么差吗?实际上完全不是,至少元朝的时候不是这样。许多人片面以为,中国历史上以汉朝文景之治和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期社会风气好,其实汉唐时期社会风气还不如元朝盛世时代。元末大诗人戴良就在《皇元风雅》序言中记载:“祖宗以深仁厚德,涵养天下重五、六十年之久,而戴白之老,重髫之童,相于欢呼鼓舞于闾巷间,熙熙然有非汉唐宋可及。”





马可波罗就曾在他的游记中提及对元朝城市居民的观感:“他们完全以公平忠厚的品德,经营自己的工商业。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男女因为邻里关系,而亲密如同家人。” 而法国教士鲁布鲁乞对元朝社会风气的回忆更为细致而真切:“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热,这是他们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斗和流血的事,这里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样的。忠厚是随处可见的品质。他们的车子和其它财物既不用锁,也无须看管,并没有人会偷窃。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物归原主。” 罗马教皇使者鄂多立克来华之后,则在他的《鄂多立克东游录》中对元朝社会发出了最为激赏的浩叹:“这样多不同种族的人能够平安地相居于唯一权力的管理之下,这一事件在我看来是世间一大奇迹。”





五、文教鼎盛,邻国羡慕。


元朝创建了24400所各级官学,使全国平均每2600人即拥有一所学校的政绩。 元朝对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书院也相对重视,多方扶持,而且蒙古、色目人和汉人、南人一起,加入到书院建设者的行列,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历史记录。 而且,元代书院的教学进一步扩展,不再局限于人们共知的传播程朱理学而求科举及第的传统内容。如元历山书院是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所,也是惟一的一所实行医科教学并开办门诊业务的书院,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又如元西湖书院不仅是元代的国家出版中心,在整个中国出版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元代教育的盛况使得朝鲜半岛的高丽人惊羡莫名。如金东阳曾称赞说:“今我皇元,巍巍赫赫,始以武功定天下,今以文理洽海内,起钧筑而当钧衡,弃草莱而谈道义者,不知其几何!”





六、疆域辽阔,军力强大。


大元帝国在13世纪来说就好比19世纪的大英帝国和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至元时代元世祖诏修全国舆地图志,主持其事的秘书监臣奏称:“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的!”后来中书左丞许有壬在《大元一统志》序言中自豪宣称:“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一。”不仅朝廷官员自豪满满,就连民间普通元曲作者们也是如此,如吴弘道在元曲《越调·斗鹌鹑》唱道: “先收了大理,后取了高丽。都收了偏邦小国,一统了江山社稷。”





可悲的是,现代的中国人很少知道这样的历史真相——元朝在缅甸蒲甘王朝攻入云南边境的时候云南人民紧密团结在以忽必烈为首的大元中央政府周围和以赛典赤为首的云南地方政府周围,对来犯的缅甸入侵者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七百破四万,仅死一人,创造了亚洲战争史上的奇迹!如果没有这场以少胜多的对缅自卫反击战,后果会怎样?我们很难设想!也许,朱明时代缅甸东吁王朝的缅军"分道入寇,伤残数郡,蹂嗬一方",留下一片"白骨青磷",以致数年以后,人犹切齿,而且"大理、鹤庆、蒙化、姚安、楚雄五郡,邑无遗村遣户,不死而徙耳"的明代云南惨剧就会提前上演! 看了这六个历史真相,不禁想问,曾经的辉煌,在接下来“更伟大”的朝代里,应该更进一步呀,但可惜的是,历史走向就到此为止,明朝那些短视统治者及奴才文人看不上这些。




实际上,从后继者明朝的那些短视统治者及奴才文人看来,凡是言说元朝黑暗腐败残暴的言论,都是客观正确的;凡是讲述其辉煌的描述,都是值得商榷的,都需要再讨论;凡是涉及到元明易代文明倒退的记载,都需要严厉禁毁或删改;凡是影响到明朝统治的民间言论文字,都需要大力监管控制。




ID笑似花解语


既得利益集团不分民族,中原王朝有地位比较高的内附蒙古人,女真人。同样蒙元也有地位比较高的汉人世家大族,满清更是有汉八旗,这些地位比较高的既得利益者,自然是要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