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所謂家風,就是指一個家庭的風氣、習慣和氛圍。它對於家庭的和諧、子女的教育甚至是家族的興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僅是在中國,西方教育界對於好家風的養成,同樣十分重視。

泰曼·約翰遜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這裡所說的家教,與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家風寓意大抵相似。

可以說,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個家族不可丟失的文化傳承。

關於這一點,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受到了普遍的認同。可是關於如何培育好的家風,中西方存在著很多分歧。

如今這個時代,中西方經濟文化不斷交流,思想不斷碰撞,對人們的家庭教育觀也形成了衝擊。如何在中西方的不同觀念下找出好家風的定義,以及如何養成好家風,是每個家庭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於這一點,《傅雷家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傅雷家書》首次出版於1981年,在當時的文化界引起了轟動。時至今日,儘管版本不斷更迭,但始終保持暢銷。書中收錄了1954年到1966年期間,傅雷夫婦與其子傅聰和兒媳彌拉之間往來的書信。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傅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磨難,兒子傅聰遠走國外留學,父子之間只能通過一封封書信來交流思想,表達思念之情。

《傅雷家書》之所以收穫如此多的讚譽,首先是因為書中父子間深厚的感情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細細讀來,往往令人眼含熱淚。其次不同於普通家書的是,書中的信件反映了傅雷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藝術家,對藝術的崇高追求,對國家的深厚感情以及對人生的獨到感悟。其中的思想,對人們的道德、精神、品德有著極大的啟發性。

傅雷,字怒安,號怒庵,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評論家、教育家、作家。由於家庭影響,傅雷從小就勤奮好學,很早便接觸了西方的語言以及自然科學。1924年,傅雷參加了“五卅”愛國鬥爭和反軍閥學潮,並在1926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學。後由於時局動盪,為安心讀書,傅雷遠赴法國,後又輾轉於歐洲各國。

豐富的經歷,使得傅雷的思想中西兼顧,包容並蓄。他翻譯的著作以及崇高的愛國情懷,影響深遠。與此同時,這一點也在傅雷的教育事業中有所體現,《傅雷家書》則是最好的印證。

傅聰在談到傅雷對他的教育時說道:“我爸爸責己責人都非常嚴,是個非常嚴謹的人。這一方面是由於他有著東方文化的根,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從西方文化中來的,他的那種科學態度,很強的邏輯性,講原則,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優點,他是接受了這些優點的。”

可以看出,傅雷的教育方式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思想,同時又秉持了西式的嚴謹,為我們的家風教育提供了啟發和示範。

本文將結合《傅雷家書》中的思想,從中西方教育方式結合的視角出發,談談好家風的養成。

1.好的家庭不避諱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溝通問題

《傅雷家書》版本不斷更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內容的不斷增補。在最早的1981年三聯初版中,共收錄了118通書信。隨後在第二版中,隨著後人的整理收集,數量增加到178通,後又經歷了幾次補充和改版。

從數量上就可以看出來,傅雷先生與兒子之間思想交流的頻繁。要知道當時通信不便,生活拮据,儘管如此,父子倆之間仍舊想方設法保持聯絡。一封封信件漂洋過來,傳達著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期盼。

由此可見,好的家庭離不開思想的交流,更不能缺少情感的流露和表達。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往往偏向含蓄內斂,西方則顯得熱情不少。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增進彼此之間的瞭解。

《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一、生氣要說出來

很多人覺得家人間生氣傷感情,是不好的行為,於是選擇忍氣吞聲。

其實比起爭吵,更可怕的是生悶氣。

把氣攢在肚子裡,等到爆發的那一天,就已經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

是人就有自己的脾氣,再親密的關係也會有摩擦,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正確的做法是說出來,溝通解決。

《親愛的客棧》裡,章齡之和陳龍這對夫妻相處甜蜜,但談到兩人的婚姻時,章齡之說他們之間也有過很多次矛盾。

章齡之有時會生陳龍的氣,但是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她都把自己不高興的原因說出來。起初兩個人也經常爭吵,但是經過磨合,雙方對彼此越來越瞭解,生氣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把氣生出來不是去製造摩擦,相反,它是解決問題的智慧。

沒有人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我們要學著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增進彼此間的瞭解。

家人間的默契,就是在一次次的情感表達中培養出來的。

二、“彙報”自己的生活

再親密的關係,也有分開的時候。即使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每天因為工作生活,也會離開對方的視線。

這時,有人會主動向對方彙報自己的情況,到哪了,在幹嘛,中午吃什麼。還有些人,出了家門就杳無音信,彷彿“人間蒸發”。

家庭幸福感的差距,就此產生。

很多人抱怨兩個人在一起久了,越來越無話可說。歸根結底,是沒有融入彼此的生活。

一家人早晨各自出門上班上學,再見面就是傍晚回家,對方這一天經歷了什麼自己一無所知,自然沒有了共同語言。

相反,一些人出了家門,時常記得給對方打個電話發條消息,彙報一下行蹤。看似沒有“營養”,卻能讓對方瞭解你的生活,讓你們的心始終在一起。幸福感,在這一次次的“碎碎念”中得以提升。

每次出遠門,家人總喜歡說一句:“到了打個電話,報一聲平安。”

並不是有什麼重要的話要囑託,只是知道了你安好,心裡才能踏實。

主動彙報自己的生活,就是在回應對方的關心,告訴對方:“我知道你掛念我,我也在想你呢。”

生活可以讓我們經歷別離,但我們可以拉近兩顆心之間的距離,讓愛不斷章,不受傷。

如果說愛是一個家庭保持和諧的養料,那麼溝通就是將這些養料送到彼此心田的橋樑。

《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傅雷先生在書信中寫道: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 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

簡單的話語中,對兒子的思念和疼愛之情躍然紙上。可以看出,傅雷先生不同於中國傳統式父愛的羞於表達,他是不吝嗇於將心間的感情傾訴出來的。

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家人間的親密關係由於血緣關係與生俱來,但親密的感情離不開後天的培養。

2. 好的家長善於將權威與友愛結合,亦師亦友

《傅雷家書》中收錄了傅雷先生寫的這樣兩段話: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問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當然那是要靠你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

第一段話表達了傅雷先生對兒子的要求和叮囑,語言深沉中帶著些嚴肅,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望子成龍的中國父親形象。

而在第二段話中,傅雷先生則更像是一位朋友,與兒子談論藝術,話語間充滿了鼓勵。這樣的表達方式,更偏向西式。

傅雷先生將東西方不同的父親形象結合到一起,由此可見,一位好的家長,既能夠當孩子的師長,又可以成為對方的摯友。

《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一、多說鼓勵的話

世界上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多說鼓勵的話,就是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對方。同樣一個人,多看他的優點,他就會更加可愛,多想他的好處,他就會更加親切。

很多不幸的家庭,都是因為其中一方眼界太高,要求的太多,讓本來愛的人,在你眼裡變得一無是處。爭吵和矛盾,也在一次次相互嫌棄中爆發出來。

鼓勵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話語,它能讓一個人找到自信。比起抱怨和責怪,這才是解決家庭問題的正確渠道。

當對方職場失利時,不妨告訴他:“吸取經驗,下次一定行。”

當孩子做錯事時,可以跟他說:“你已經很棒了,但是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鼓勵的話語使人如沐春風,在心間產生奮進的力量。

聰明的人,都懂得相互鼓勵。它能讓你們看到對方的好,增進彼此的感情。也能讓對方認識到自身不足,成為更好的模樣。

二、培養共同的愛好

這次疫情,讓大家再次記住了鍾南山。

先前網上一直流傳著鍾老的採訪視頻,夫人李少芬看了後心疼地說:“你們能不能讓他多睡一會兒?”

鍾老和夫人結緣於1955年,這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至今恩愛如初。思考兩人保持相愛的秘訣,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愛好:體育。

年輕時,李少芬是女籃運動員,鍾老也是北京的運動明星,兩人因此被對方吸引。在一起後,籃球場、訓練館就成了兩人約會的地點。婚後,兩人儘管工作很忙,但還是會抽空一起打球、游泳。

共同的興趣愛好是感情的昇華劑,它讓你們相處的時光不會枯燥無味,在有限的時間裡生髮出更多的樂趣。

人生實苦,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尋找喜好。

熱愛讀書,可以使人善於思考。

熱愛運動,能強健人的體魄。

熱愛旅行,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

一個好的愛好,不僅能讓家庭保持和睦,更能保持高雅的情操。如此,才能日子紅火,家業興旺。

《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在一個家庭裡,每個成員的身份是固定的,但每個成員的固有形象,則是人為貼上的標籤。沒有人規定父親就必須沉默而嚴肅,母親就必須慈祥而溫柔,丈夫就必須賺錢養家不做家務,妻子就必須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真正好的做法,是撕掉這些標籤,在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和溝通。

3. 好的家庭,有不可或缺的儀式感

就形式而言,書信這種表達方式,本身就具有儀式感。它能將感情凝練成文字,保存在信紙上,經歷歲月的流逝,多出幾分厚重和美好的回憶。

在《小王子》一書中,小王子問狐狸什麼是儀式感。

狐狸說:“儀式就是讓這一天與以往的每個日子都不同,讓這個時刻與以往的每個時刻都不同。”

儀式感可以讓平凡的生活多出幾分莊重,更可以提升一個家庭的幸福感。

《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一、嘗試一起理財

在親密關係中,人們常常認為談錢會傷感情。

但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一樣都離不開錢。錢不能決定家庭的幸福程度,卻是生活的必需品。

理財,是家人間逃不掉的話題。

很多家庭沒有共同理財的習慣,一方擅自做了決定,出現了問題後,其他成員把問題歸咎於此,矛盾就此產生。

英國一家理財網站曾做過一次調研,研究錢和家庭幸福感的關係。他們讓被調查夫妻共同回憶家裡最近10筆大額消費,以及對這些消費的認同度,結果發現:

當對這10筆消費的認同度高於70%時,婚姻的滿意度穩定在8到9分之間,

當對這10筆消費的認同度低於50%時,婚姻的滿意度普遍低於6分。

好的家庭未必大富大貴,但家人間一定能把財理到一起去,把錢花到一塊去。

共同理財的過程,不僅是對錢財的搭理,更是家人間一起規劃未來,相互尊重,培養感情的過程。

二、偶爾送一些禮物

很多人覺得親人之間如此熟悉親密,不需要再送禮物表達愛意。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生活才越來越乏味,日子才越過越無聊。

生活的主旋律是平淡,我們要學會在尋常中製造幸福感,抵禦歲月的侵蝕。送禮物只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保持必要的儀式感。

村上春樹曾說:“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禮物貴重與否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心意。在於你能否時刻想著對方,是否願意為了對方臉上的笑容,花費自己的小心思。

《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儀式感這種東西,是最難以定義的。因為每個家庭有各自的習慣,我們不能根據某個人的偏好,去要求所有人。

儀式感的重要性,也是最難以解釋的。因為少了它,生活照樣可以繼續,所以顯得可有可無。可是生活裡一旦有了儀式感,變便了錦上添花般的趣味。

但與此同時,儀式感也是最容易獲得的,它只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對方的存在,願意花心思去琢磨對方的感受。

好的家庭離不開儀式感,有時它不必刻意營造,但是已在日常的點滴中,悄然體現。

《傅雷家書》:從中式家教與西式思維的結合中,感受好家風的養成

結語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這是因為沒有天生完美的家庭,生活中總有各種意想不到的波折導致的不幸。但幸福的家庭都有相似的好家風,用來克服相處中遇到的困難。

聰明的人相信好家風的力量,他們懂得這世上沒有任何一種幸福可以與生俱來。所謂幸運,都是在一點一滴的經營中得來的,在好家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獲得的。

可以說,一個家庭的家風就象徵了這個家庭的風水。

家風不正,運勢衰,家業必敗。

家風純正,運勢興,家業必旺。

看《傅雷家書》,除了體味傅雷先生崇高的精神,更要能去感受傅家積極向上的家風。

這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的精神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