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金山银山2002


乾隆继承人的问题还得从他一生挚爱三个女人说起,一位是原配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另外一位是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但是这位皇后不知因何原因得罪了乾隆帝,虽然没有被废,但是从此帝后反目,失宠于乾隆;第三位就是生前是令贵妃的魏佳氏,令妃生前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是乌拉那拉失宠,后宫之中以令妃地位最高,她实际上就是后宫之主,乌拉那拉去世后,乾隆不再立后,令妃成为实际的权摄后宫的最高皇贵妃,令妃死后乾隆以皇后之礼厚葬了令妃,并追赠令妃为孝仪纯皇后,也算是给了令妃一个圆满的名分。

所以乾隆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三位女人之中的孩子里选择,最初乾隆最挚爱的是原配皇后富察氏,所以富察氏生下的两个孩子永琏和永琮先后被壮年时期的乾隆秘密立为皇太子,可惜这两位孩子未成人就夭折了,乾隆很是伤心,当然乾隆秘密立储的事也是很多年以后他才向众大臣说起。

永琏和永琮去世后,乾隆暂时不打算立储,一直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63岁的乾隆才再次决定秘密立储。

这个时期乾隆在世的儿子共七人,但是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已经被乾隆过继给两位叔叔为孙子,继承了乾隆两位叔叔的家嗣,所以他们俩已经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利。

剩下享有继承权的乾隆五个儿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这五人之中其实以永璂身份最为尊贵,他是乌拉那拉皇后的儿子,可惜当时帝后已经反目,所以永璂也就失宠于父亲乾隆,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了。

而剩下的永璘年纪幼小,永璇举止轻浮,放荡不羁,曾经遭受到乾隆严厉的斥责,所以在所有人眼里永璇也不可能有资格当太子。

最后只剩下永瑆和颙琰,当时乾隆决定秘密立储时,所有朝臣也都认为必定会在两人之中择其一而立。但是这个秘密一直到乾隆六十年决定退位时才真正揭晓,继承人是颙琰,其实当年永瑆也是深受乾隆喜爱,乾隆对他俩的待遇都比其他皇子高很多。

但是为什么乾隆没有选择文才斐然,才华横溢的永瑆,而选择了相对平庸的颙琰呢?整体来说这个问题有两方面。

一是刚才说的,乾隆一生最挚爱的三个女人,抛去失宠的乌拉那拉氏,还剩两个也就是富察皇后和令妃,乾隆继承人必定会在她们俩所生的子女中选择,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已经夭折,她本人也早逝,所以只剩下令妃生的两个儿子,即颙琰和永璘,而永璘是幼子,乾隆不可能立幼子为帝,所以中规中矩,还有比较能服众的颙琰就自然成为乾隆心目中的首选继承人。

其次就是永瑆本人的问题,永瑆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永瑆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曹植,才华横溢,同时读书人的酸腐之气也很严重,而且永瑆专攻文学,不重弓马,且骨子里汉族儒生文人习气很重,这点是乾隆最为反感,曾经乾隆为此严厉申斥过永瑆,可惜永瑆依旧故我。

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之后,很多人都曾经在猜测乾隆究竟选择谁当继承人,尤其是清朝的属国朝鲜对此最为好奇,朝鲜史书曾经记载,朝鲜的使臣回国以后向本国皇帝阐述永瑆和颙琰的为人,朝鲜人对永瑆评价是“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

对颙琰的评价则是“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朝鲜人还记载,乾隆曾对朝鲜使臣当面夸奖颙琰为“度量豁达,相貌奇伟,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

从朝鲜史书记载来看,永瑆虽然德才兼备,但性格比较柔和且文人气太重,属于柔而无断的人,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乾隆最终选择了颙琰。


小岛知风


与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激烈争夺不同,乾隆晚年却因为皇子数量过少而不得不“矮子中间挑高个”。乾隆最终可选择继位的皇子仅有四位,最终选择相对平庸的皇十五子琰也是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

长寿乾隆“熬死”众皇子。

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长寿的帝王,享年89岁。乾隆一生生育了十七位皇子,而在乾隆三十八年立储时,存活在世的皇子共计七位,其余的不是早早夭折就是英年早逝。即便这七位皇子中,最终活过乾隆的却仅有四位,分别是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以及皇十七子。也就是说,皇位只能在这四位皇子中选择一个。乾隆立储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四选一?其实,乾隆的选择更少。

皇八子永璇,他的长寿几乎可以媲美乾隆,活到了87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子。但是,他的性格脾气和处事方式都不讨乾隆欢喜,加上他患有脚疾这样的生理缺陷,几乎注定了他与皇位无缘。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最小的儿子。但他在乾隆秘密立储时年仅八岁,不但有着早夭的风险,且太过年幼还未成型。加上他是永琰的同母弟,在永琰并没有明显弱项的前提,以及秉持“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永璘显然是竞争不过亲哥哥永琰的。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皇十一永瑆了可以跟永琰扳扳手腕了。

才华横溢却严重“偏科”的皇十一子永瑆。

如果说乾隆的儿子中谁最有才华,那么就非皇十一子永瑆莫属。永瑆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非凡,深受乾隆皇帝赞赏和肯定。但永瑆也有一个令乾隆皇帝非常排斥的地方,那就是其有着极为严重的“汉化”倾向。永瑆虽然在文学方面的突出很成就,但在满人引以为傲的骑射方面弱点明显。永瑆如此严重的“偏科”,让乾隆对他失望大过于喜爱。



反观皇十五子永琰,虽然各方面都很平庸,却也没有明显的“短板”存在。加上其母乃是乾隆极为宠爱的令妃,爱屋及乌、子凭母贵之下,虽然乾隆可能对他并不太满意,却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以上是月关略萌的独家原创回答。可以的话加个关注呗,感谢。


月关略萌


都知道,乾隆帝是最长寿的皇帝,长寿既给他带来了好处,亦给他带来了烦恼。继承人的选择便是他的烦恼之一。

乾隆帝太长寿,熬死了不少儿子。到了乾隆帝中晚年准备立储时,身边仅剩下的皇子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永璇性情乖张且有腿疾,永璂因为继皇后的关系早已失了帝心,永璘年幼。算下来,似乎只有永瑆与永琰相对值得考虑。

而根据史料记载,永瑆的文学书法造诣皆在永琰之上,为什么最后乾隆帝选择了永琰而非永瑆呢?

1、永瑆身上汉化气息太浓重。虽然清军入关后,不断倡导满汉一家,包括乾隆帝自己也喜欢穿着汉服四处玩,可是他骨子里却是要求满洲亲贵要学好满人的骑射、满语。永瑆身上文人气息过于浓重,小时候可能还颇得乾隆帝喜爱,可如果是考虑继承人,永瑆这样的在乾隆帝心里是不合格的。

2、文学书法能力不等同与治国理政能力。永瑆有如此高的书法和文学造诣,却不表示他的治国理政能力也同样厉害。况且,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等等,哪个文学书法造诣差呢?可是偏偏在他们手上丢了江山。思前想后,乾隆帝不敢冒这个险。

3、各自生母的情分。尽管永瑆的生母淑嘉皇贵妃生前也颇为得宠,然而在乾隆二十年时已经崩逝了,再多的恩宠情分,十多年后也逐渐淡去。而永琰的生母令皇贵妃则是一直到了乾隆四十年时才去世,从情分上来说,令皇贵妃显然会比淑嘉皇贵妃更为深厚。


若浅话史


乾隆到了岁数,想着自己该退位了,就在考虑把皇位传给谁,那乾隆当时为什么要传位给永琰呢?

首先来看,当时还有哪些皇子有可能,他们分别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其中皇四子和皇六子被过继出去了,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下面我们依次来看。

皇五子永琪,是深受乾隆的赏识,也是最有可能接班乾隆的,他骑射超群,精通汉、满、蒙三种语言,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但是在乾隆三十一年,26岁的永琪因病去世了。就没戏了。

皇八子整日就是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主,而且乾隆曾多次训诫他都不管用,乾隆对他印象很差,所以他肯定没戏。

皇十一子永瑆,他天资聪慧,而且在书法上也算是有一定的造诣。但是,他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就是吝啬。永瑆娶了大学士傅恒的女儿做福晋,可他却每天就吃粗茶淡饭,把人家的陪嫁之物都藏在府仓库里不给人家用,傅恒也向乾隆反映过这个事,而且乾隆也批评过他,但他还是不思悔改。还有,永瑆家的马忽然死了,永瑆就下令将马处理一下,煮来吃,结果一家人全天除了吃马肉,什么菜都没有。这样是很可怕的。



接下来是皇十二子永璂,永璂是被乾隆废的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因为他母亲的原因,所以直接影响了他的政治前途,乾隆根本就不将其放在考虑范围之内。

而皇十七子永璘年龄小,而且也不务正业,从小就不爱学习,就知道惹是生非,所以他更没戏。

所以,相对而言比较老实听话的永琰就成了乾隆的首选,就把皇位传给了他,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烟雨笑春风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我们知道,“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个皇帝乾隆不但是中国历史上年寿最高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政治家、战略家。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原则,虽然乾隆的嫡子们先后夭折、早亡,但是却把皇位传给了十五皇子永琰,而不是十一皇子永瑆。相比而言,永瑆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并且还是清朝著名书法家,可以说是德才兼备;永琰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雄才大略的乾隆在挑选最佳接班人时,应该选择永瑆这样一位性格鲜明、颇有主张、德才兼备的皇子来继承皇位更合适,但他却选择了平庸的永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乾隆皇帝作为执掌大清朝几十年的政治家,在选择继承人时没有选择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既有特殊原因也有其特殊目的。具体原因是:

一是因为清朝皇帝,在选定太子的过程中,并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的惯例。从乾隆之前的几位皇帝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等看来,都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这为十五阿哥永琰可以成为继承皇位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乾隆在选择继承人时,不必遵守“嫡长子继承”的惯例,也不会遭到众人的反对,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思安排继承人。

二是因为乾隆吸取历史上才子皇帝误国的教训,怕选择十一皇子永瑆将来当上皇帝震慑不住朝政。有才的乾隆皇帝熟读历史书籍,他明白当上皇帝的才子,像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后蜀后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都没好下场。并且在诸子争位时,有才华的皇子往往是失败者。因为太有才华的人,性格偏于软弱,行事不拘小节,这样的性格很难震慑住朝政。当时的永瑆名噪一时,是乾隆朝四大书法家之一。永瑆除了字写的好,文学成就也在永琰之上,著作有《诒晋斋随笔》、《仓龙集》、《诒晋斋法书》等流传当时。但正是因为永瑆太有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才子,乾隆皇帝为了江山稳固,才选择了平庸的永琰。

三是因为永瑆作为满族皇子过于汉化,不利于维持满洲统治。作为一代明君的乾隆皇帝,为了巩固统治,虽然重用汉臣,并且自己经常在宫里穿汉服游玩,学习汉族文化,但这些都是治国的需要,是政治手段,是做给汉人看的,打心眼里乾隆是反对满洲亲贵汉化的,认为这会埋下大清亡国的祸根,因为大清朝就是从汉族人手里夺得的天下。乾隆帝经常要求满洲亲贵苦练骑射和满语,不要学汉人士大夫的“轻浮”。但凡有人学汉人那样,自称某斋主人、某室主人的,都要被乾隆帝痛骂。而当时的永瑆汉化非常明显,不但潜心学习汉文化,而且号称“诒晋斋主人、号镜泉”,给人的感觉他就是汉人的一个文坛雅士,可以说永瑆的汉化已经沁入骨子里了,犯了乾隆皇帝的忌讳,所以乾隆出于维持满洲统治的角度,不会选择永瑆作为继承人。

四是因为永瑆生性吝啬、刻薄,乾隆认为他缺乏适合当皇帝的气度和胸怀。永瑆作为皇子,生活再不济也比一般的贵族条件好,但是他不仅对家人要求严苛,连自己也不例外,惜财如命,一毛不拔。妻子富察氏是当朝大学士傅恒之女,也是永瑆嫡母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女。按理说,富察氏作为亲王嫡福晋,生活应当非常优越,然而她一嫁到王府,嫁妆就被丈夫收走,藏在一间小黑屋里。她整天都穿着麻布衣服,吃着咸菜稀饭这样的粗茶淡饭。曾经有一次,他王府中养的一匹马病死,永瑆不忍将其丢弃,最后让家厨加以烹制,王府上下一连吃了三天马肉,滴米未沾,消息传出去,沦为官场笑柄,把乾隆气个半死。乾隆曾经数次批评斥骂,可永瑆的文人脾气改不掉,依旧是我行我素,以当铁公鸡为乐,乾隆帝认为这样的人不适合继承皇位,所以只能放弃他。

五是因为乾隆皇帝他不想放权,需要一个听话的继承人,而永瑆与永琰相比,永琰更适合。虽然乾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的誓言,但真到他退位之时,却把皇位和皇权看的无比重要,即便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为此他需要一个听话的儿子来做继承人。一方面可以坚定的遵从他的意志,执行他的决策,维护他的权威,保持盛世;另一方面实现“退位不退权”的目的,实现他在有生之年继续把持朝政的目的。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永瑆与永琰相比之下,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言听计从,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选嗣标准。这也是乾隆在退位后仍然自称为“朕”,“传位不传玺”,他的谕旨称为“敕旨”的闹剧的原因。他在传位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在乾隆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地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

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小编认为,乾隆在选择继承人时没有选择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既有为国考虑的原因。也有为自己不愿放权考虑的原因,应该说是为一己之私的原因多一些。


葛大小姐


所谓十一阿哥德才兼备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德是指他的"吝啬"吗?他的吝啬程度是皇子们首屈一指的,他被封成亲王,他的福晋是傅恒的女儿,富察皇后的侄女,身份尊贵,娇生惯养,可是嫁给他之后只能吃稀饭青菜,想用自己的钱改善一下伙食,所带过去的嫁妆却被他藏起来,影都见不到,最后,还是他的一匹马死了,全府上下都不做饭,都去吃那匹马,这才得到一次改善伙食的机会。这样的抠门在普通人身上或者还没什么,但是如果对于一个想要成为储君来说那就是不大气,没有君王的格局了。

再说他的才,他的才好像仅限于他的文才和书法造诣是皇子们最高的,但对于满人引以为豪的骑马射箭却是不行的,文才好的人往往性格比较软弱,是不适合当皇帝的,当上皇帝的也大多没有好下场,就像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那样,乾隆熟读史书,这一点自然不会不知道。

再说永琰,也许他确实比较平庸,但同时也没有明显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听话 ,这个从乾隆禅位之后嘉庆能心甘情愿的当傀儡皇帝就可以看出,这对于权力欲极强的乾隆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或许就是他最后胜出的原因吧。


随豫而安2020


这主要体现了乾隆对权力的执着。

如果选择有才能的皇子做皇帝,自己这个太上皇只能算摆设,而嘉庆虽然才华不是特别出众,但是也不算太平庸,关键是能够对乾隆的话言听计从,这是乾隆非常看中的,因此嘉庆做了几年傀儡皇帝。

乾隆到底选错皇帝了吗,这个很难说,有人说嘉庆做皇帝其实也是不错的,虽无大功但是也无大过,后期的衰落其实跟乾隆后期有关,也有人说嘉庆太过平庸,如果选择一位有才能的做皇帝,说不定历史就要改写了,大家觉得呢?




沂水长流水


讨论这个问题,其实要分好几个个方面,一是永瑆是否德才兼备,二是永琰是否平庸,三是他们两人之中,谁更适合做为继承者,最后才是晚年乾隆的考虑。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永瑆是否德才兼备。根据史料记载,永瑆的才华主要表现在书法和文学领域,可以说他的汉化程度较深,是一个比较有成就的满洲贵族知识分子,但如果这样就说他德才兼备,稍嫌过分,未免过誉。永瑆在嘉庆年间曾经短暂担任地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以后最为重要的行政中枢,永瑆此时的身份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政府总理,但遍查史书,并没有发现他在如此关键的职位上,有过多么突出的贡献。可以说此人的书法、文学才能要胜于政治才能,可见不是一个优秀的继承人人选。何况,历史上擅长书法和文学的帝王,如宋徽宗、李后主,都不是合格的统治者,这一点,自幼熟读史书的乾隆又怎么会忽视呢。

(永瑆书法 书法好的皇帝 大都进了历史的黑名单)

接下来就是永琰了。永琰接受了完备的帝王教育,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乾隆实际上很早就在把他作为继承人培养,只不过因为老爸的待机时间实在太长,永琰才不得不一再延长自己的考核期。从史料记载和历史评价上来看,嘉庆的平庸是有两面性的,同他的父亲、祖父以及曾祖父相比,嘉庆作为帝王的才能当然是远远不及的,但同他的后继者相比,嘉庆又是一个十分合格甚至可以说是出色的统治者了。帝王这一行,也全都靠同行的衬托。此外,嘉庆个人的道德水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庙号为仁宗,作为盖棺定论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份中等偏上的答卷。嘉庆作为帝王当然不够完美,但就德才两方面来看,胜过永瑆,当无疑问。

(嘉庆被评为清朝最有帝王相的皇帝)

最后就是乾隆的考虑了,乾隆是在1796年正式禅让的,那时,永瑆45岁,永琰38岁。两者的年龄差,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38岁是中青年,既脱去了青涩,又不会过于暮气沉沉,相较45岁的永瑆而言,乾隆心中的天平自然会倾斜。何况,永琰在作为皇子时的表现,完全足以让乾隆放心。乾隆的一生跌宕起伏,虽然史书之中的他自负、傲慢,但真的到了晚年的时候,回首一生,必然也会伴随有反思,相互作用之下,永琰的获选正是情理之中。

(乾隆 )


树新古


乾隆皇帝子嗣众多,最喜欢的当然是孝贤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他们也先后成了秘密立储的人选,但是这两位皇子都早早去世,令乾隆十分困扰,其后多年都没有立储的念头。当他在再次立储时,已经是乾隆三十八年了,这时的乾隆已经年过六旬。

乾隆皇帝共17子,其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已经相继亡故。目前还活着的有:

十二阿哥,那拉皇后的嫡子,但因为乾隆对这位皇后深恶痛绝,十二阿哥早早就失去了继承权;

四阿哥和六阿哥在此之前过继给了履亲王允裪和慎郡王允禧为孙;

八阿哥永璇,文采出众,但一副纨绔子弟形象,且有脚疾,仪表欠佳;

十七阿哥永璘,最不成器,为人轻佻,还喜欢出去寻花问柳,在乾隆朝一直是个贝勒的身份,可见不受皇帝待见;

十一阿哥,爱新觉罗·永瑆,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二月初七辰时出生于启祥宫。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硕成亲王。

永瑆应该是所有皇子中文艺天分最高的。他诗文简洁,工于书法,独创“拔镫法”,名噪一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应该说永瑆与喜爱卖弄风雅的乾隆皇帝在喜好方面如出一辙,但其缺点,乾隆也看在眼里。

过于文弱,不符合满人的勇武。满清是马上得天下,历代帝王都十分注重对于皇子弓马的教育,而永瑆确实对此无感。这里还有个故事:乾隆三十一年的一天,乾隆看见十五阿哥永琰手中的扇子上有诗名,落款为“兄景泉”,一问才知景泉是十一阿哥的别号,这让乾隆十分不满,认为其“所关国运人心,良非浅鲜”,为人太过文弱。

性格乖张,十分吝啬。随着永瑆年龄增长,怪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吝啬。有个故事说:永瑆所乘的马死了,竟然命令烹马肉代膳,当天王府即不举饮。这事传了出去,永瑆成了朝野内外的笑谈,这让皇帝脸面无光,这样的人,显然无人君之相。

所以相比之下,那么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后改名颙琰)了,永琰确实比较平庸,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缺点,为人宽厚,做事稳妥,仁孝为先,这使得永琰成了唯一的继承人,这已经成了当时公开的秘密了。


黑水布衣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这一关键问题,当时在世的皇子共有7位,除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出继旁支为嗣外,可供其选择的皇位继承人还有五位: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所出,年龄最长,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永璇除了患有脚病外,还“沉迷酒色、素无人望”。甚至在时人笔记的记载中,他还“性行乖戾,屡失上意”,因此能被乾隆皇帝看中的几率不大。

皇十二子永璂:继皇后那拉氏所出,和其他皇子相比,嫡庶有别、出身高贵,但自乾隆三十年的“帝后矛盾”爆发后,继皇后“忤旨截发”,被乾隆皇帝下令收回“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相当于“不废而废”。受继皇后牵连,皇十二子永璂也是去乾隆盛宠,失去继位希望。

皇十七子永璘:令懿皇贵妃魏佳氏所出,皇十五子永琰的一母同胞。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的永璘,此时尚未成年,被密立为皇储的机会也不大。

因此,满堂朝臣猜测,乾隆皇帝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或许会在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之间产生。乾隆五十四年,乾隆皇帝册封皇子爵位,将永瑆和永琰同时晋封亲王爵位,进一步坐实了时人对皇位继承人的猜测。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皇帝发布禅位决定谕旨,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揭开了乾隆三十八年的立储谜底。

那么, 乾隆皇帝为何选择了一位资质平庸,毫无出彩表现的皇十五子永琰,却放弃了才能卓著,书法方面和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的皇十一子永瑆呢?

其实,除了皇十五子永琰生母魏佳氏的正面影响,永瑆虽然才能卓著,但却是一位无才无德甚至有着特殊癖好的怪诞皇子。乾隆皇帝放弃永瑆,而选择永琰,绝对属于明智、理性的选择。

才能卓著的皇十一子永瑆

《啸亭杂录》记载了皇十一子永瑆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

成亲王讳永瑆,为纯皇十一子。善书法,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赵文敏。又尝见康熙中某内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文敏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故王推广其语作拨灯法,谈论书法具备。

乾隆十七年,时为嘉贵妃的金佳氏生育三位皇子以后,生下了最后一位皇子——皇十一子永瑆。史料记载,永瑆“幼年工书,清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成年后,在书法和藏书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享有崇高地位和特殊影响。永瑆的巅峰时期,曾经一度达到“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的疯狂地步。对于永瑆在文坛的成就,乾隆皇帝也颇为自豪,曾经“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为荣云”。

不可否认,皇十一子永瑆在文坛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证了清代皇室教育的成功,证明了清代帝王对于汉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嘉庆四年正月,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以后,嘉庆皇帝命永瑆领班军机处,以亲王领班军机自永瑆始。这也证明了永瑆在政务处理方面的显著能力,说其才能卓著、绝对属于客观评价。

文人气息过重,反倒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反感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皇十一子永瑆虽然“为人恺悌,最著仁孝”,虽然“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但却也必然带有文人气息,“柔而无断、遇事模棱,不竭力以报效”。而对于满人向来注重的“骑射”,永瑆则给予了爱谁谁的不重视态度。

永瑆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逐渐让乾隆皇帝生出反感,甚至数次对其公开训斥。

除此之外,永瑆还“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借助身在皇家、见惯官场起起伏伏的环境便利,逐渐将阴谋诡道当成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据《啸亭续录》记载,当时的皇十一子永瑆,“唯知逢迎权要,其上眷稍衰者,即骂詈之”,结交往来对象完全以乾隆皇帝的喜好作为划分标准。如此一来,原本就人望较差的永瑆,更失朝臣支持,甚至逐渐失去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恩宠。

自古文人多癫狂,永瑆的嗜好太过特殊,引得乾隆皇帝大怒

除了文人习气太重,为人处世太过阴险外,皇十一子永瑆还是一个小气到极致状态的王爷。就永瑆当朝皇子的显赫、高贵身份而言,用“吝啬”这个词来形容永瑆,都太过客气。

《啸亭续录》有载:

成哲王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日用菲薄,库积银八十万,莫肯挥霍,一任其子孙盗窃。

在乾隆皇帝如此“败家”的皇父带领下,在“乾隆盛世”如此具备挥霍条件的背景下,作为当朝皇子的永瑆非但没有奢靡成风、挥霍无度,反倒“勤俭持家”乃至“小气吝啬”,以至于“库积银八十万”。

另外,《啸亭续录》还专门例举了三件事例,对皇十一子永瑆的吝啬予以了具体说明:

1、其妃乃傅文忠公女,奁资颇丰,而王皆索入封桩库中,妃惟日啖薄粥而已。

永瑆的嫡福晋,乃系富察·傅恒的长女富察氏,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女。如此显赫的家族背景,富察氏出嫁时的嫁妆绝对不亚于皇家公主的标配嫁妆。可自幼锦衣玉食的富察氏携带巨额嫁妆嫁给永瑆后,嫁妆立即被没收入库,过起了“日啖薄粥而已”的贫寒生活。永瑆的吝啬,可见一斑。

2、一日乘马毙,王命烹以代膳,是日即不举爨,其啬吝也若是。

永瑆的吝啬在于充分借助一切能够节俭的机会,在于能够以实际行动节省每一分钱。游牧民族出身的皇室子弟,对于马匹向来尊重和爱惜,可吝啬的永瑆似乎找到了一次改善王府膳食的机会,下令王府上下集体吃马肉,其余食物一概不许食用。

3、未薨前数月,体不沐浴,发不枇栉,溺自间出,仍狂号如故。

生活节俭、文学成就颇高的永瑆,却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孙,以至于“子孙多以不检暴薨”,惹得永瑆“愤懑不平,得狂痫症”。病逝之前的数个月里,永瑆拒不洗澡,披头散发,疯魔狂号。面对“左右有劝更衣者”,永瑆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死后蛆食蛆骸,又谁为涤垢也?

死了以后,更脏,何必死前浪费水资源!

后记

正如焦晃老爷子在《乾隆王朝》中所演绎的乾隆皇帝一样,这个带领大清王朝走向鼎盛的“十全老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国库耗费一空,在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以后,依然不忘了交代“做皇帝,不要小气”,足以证明其对永瑆吝啬表现的厌恶和不齿。对于皇十五子永琰的选择,虽然有着其生母魏佳氏的积极影响,但也绝对不能忽略乾隆皇帝排除其余皇子以后的无奈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永瑆的特殊癖好反倒成就了嘉庆皇帝!


参考文献:《啸亭杂录》、《啸亭续录》、《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清实录·高宗实录》、《爱新觉罗宗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