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德国不兼并瑞士?

捡破烂的喵呜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希特勒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士兵成为了德国的最高统帅,它把德国的复仇当成自己人生的主要目标,为此他付出了诸多努力,而人们看见他的辛苦也有许多人才聚集在他的身边。早期的德国通过闪电在袭击了欧洲大多数国家并成功占据,那为什么欧洲中部的小国瑞士没有被德国打败并占据呢?

瑞士多山的地形阻碍了德军的前进

虽然说欧洲大部分地带都属于平原,但有个别例外,例如瑞士等国家就是处于阿尔卑斯山的旁边,他们国家中大多西高山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部队很难攻进去。

因为当时德国部队完成了大部分的机械化,如果机械部队不使用,将会付出很大的伤亡,在这种考虑之下,德国军方放弃了对瑞士的进攻,他们选择和瑞士保持中立关系,既不打仗也不断交。

同盟国封锁德国,使得瑞士对德国经济非常重要

希特勒一开始只是小打小闹,但是弄到后期大家都发现了他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吞并奥地利,他要恢复德国昔日的荣光,甚至说是吞并整个欧洲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法国等传统老大帝国再也不能坐视不理。

他们决定出兵,而首先遭殃的就是法国在几个月之内便被德国灭国了,这种情况下的欧洲诸多国家决定联合起来对付德国,给他实施经济制裁断绝德国打仗所需要的资源 当时欧洲许多国家都加入了一个反抗德国的同盟协定。

这种情况下的德国没有了各种资源,而经济方面也十分困难,只有瑞士才能勉强支持他,所以德国放弃了军方制定的进攻瑞士的计划,而是与瑞士和平共处,从瑞士那里获得战争资源和钱财。

瑞士高度发达的银行和金融产业

很多人对这一点不明白,为什么德国不灭掉瑞士是因为金融产业了?其实在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希特勒吞并整个欧洲的计划很难成功,人们担心一旦失败就会遭到清算,特别是德国军中的高官和政府首脑他们都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以免后半生遭到抢劫。

而瑞士当时就是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产业国家,他们国家的银行只管存钱,根本不问你的来历和钱的用途,这种情况下十分保险,德国许多高官和军队首脑都把钱才存在瑞士银行. 他们幻想着将来有一天如果失败的话,还可以拿着这部分钱过继续过好日子,而德国后期也因为战事不利。选择了把部分国家资金存在瑞士,万一未来有机会了再次东山再起。

瑞士人血缘上与德国十分亲近

当时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叫嚣着要恢复日耳曼人的荣光,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其他种类的人十分排挤,而瑞士国家当中大部分都是德国人,要知道瑞士从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他本国土著民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是其他国家的移民才组成的瑞士这个中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德国军方因为血缘关系十分亲近,威胁着瑞士要服从德国的指挥,不能和德国对抗,这样就可以看在瑞士中的德裔人生份上放过他们一马,而瑞士也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并没有吞并瑞士,而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免一直存在,到现在都是一个中立国家。


无根树花正孤


最近疫情爆发搅得欧洲“心神不安”,尤其是中欧和南欧人口密集地区,完全可以用“炸锅”来形容。在众多疫情的新闻中,有一条比较特殊,那就是德国拦截邻国瑞士购买的口罩,有网友开玩笑说:“这恐怕又是德国二战时期本性复发了。”实际上,德国在二战时期并没有打过瑞士,我们来看下那段历史。

一、瑞士是中立国,德国没必要增加敌人
瑞士在走向独立之前,曾经是雄霸欧洲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德国恰恰也是,瑞士和德国的历史渊源很深。久居山地的瑞士人可不是老实巴交的农夫,他们总给当时的神罗朝廷找麻烦。神罗几经周折,也没能阻止瑞士人的独立,反而是法国人“捷足先登”,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法国军队开始向东进攻反法同盟。

当时瑞士被人叫做“狂热共和国”,然而不论它“狂热”到何种地步,不过是法国扶植起来的“卫星国”罢了。法国人自从来了瑞士,双方多次爆发大规模冲突。1815年,维也纳会议完全恢复瑞士的独立性,欧洲大国同意永久承认瑞士的中立地位。该条约还允许瑞士扩大其领土,并接纳瓦莱州,纳沙泰尔州和日内瓦州。瑞士作为中立国,自然也不会帮德国的对手,德国没必要增加一个敌人。

二、瑞士军事实力比荷兰等国强
当然了,欧洲中立国又不是瑞士一个,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哪个不想中立,不一样在二战开始后首当其冲的挨打?所以到了战场上,中立国的说法就有可能成为废纸。光嘴上中立还不够,还要拿出真刀真枪才能吓唬隔壁邻居,瑞士就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很成功。

二战时期,欧洲西半部基本沦陷,不是德国的占领区,就是德国的小弟,但瑞士能够独善其身。二战开始后,德国本来草拟了一份详细入侵瑞士的计划,然而东线战场的战局突变,德国不得不推迟入侵瑞士。
瑞士则进行了充足的战争准备和军事动员,只要战争一开,瑞士虽说可能亡国,但从德国人身上咬下块肉来不成问题,况且沿着阿尔卑斯山布置的防御,也让德国人不得不考虑战争成本,故德国考虑再三,决定还是不入侵为妙。瑞士在1940年一年就击落了10余架侵入其领空的德国战机,这让德国不得不对瑞士“刮目相看”,自然不会贸然入侵。

图-航拍瑞士洛桑
三、瑞士是真独立,绝不帮盟军
在二战中,同时与同盟国和轴心国交战的国家理论上只有两个,一个圣马力诺,一个就是瑞士,上文提到,瑞士击落了10余架德国战机。战争期间,有100多架盟军轰炸机及机组人员被瑞士扣留。在1940年至1945年之间,瑞士甚至还被盟军轰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以说绝不偏袒盟军。
瑞士是冲突双方间谍活动的重要基地,经常是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沟通媒介。瑞士发达的金融行业,也为德国储存和利用从犹太人身上非法所得的财产提供了方便。

图-瑞士日内瓦
综合来看,瑞士是一个实力强劲的中立国,而且是真中立,德国再要攻打瑞士,就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地图帝


二战时,德国灭了很多中立国,却为何唯独不侵略瑞士?

在军迷界一直有个,一旦出现就会让人争破喉咙,却至今都没能结果的话题“二战时,德国灭了很多中立国,却为何唯独不侵略瑞士?”。

这个“不侵略的行为”,在德粉的眼中,是所谓的“道义精神”,强调当时的德国虽然疯狂了,但是依旧保持着一定的“规则风度”,不会去对中立国下手。

对于德粉的这个说法,我们稍微翻越一点资料,很容易推翻。1940年6月25日,德国以闪电战的姿态,拿下法国。整个西欧洲大陆,几乎全部成为他的囊中物。

而作为西欧一部分的瑞士,此时此刻在地图上,就显得格外的“碍眼”,所以德国参谋部,在法国战役基本结束之后,就紧锣密鼓的筹划了如何入侵瑞士计划——“圣诞树计划”。

根据参谋部的方案,拿下瑞士的军事行动,并非德国独立完成,是德国和盟友意大利协同作战。德国方面负责拿下瑞士的主战部队,交给在法国暂时驻守的第12军团,兵力11个师。人虽不多,但都是刚刚经过残酷实战的精锐之兵。在部分德国高层眼里,用这样的兵,拿下中立状态的瑞士是绰绰有余。

而意大利这边,可能是想着士气上,不输给德国方面,他在出兵数量上,是压了德国一头,足足计划派遣15个师进行作战。

德国精兵配上意大利的全力配合,最少在德国拿下法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瑞士是面临着灭国的危机。德国并不是德粉想的那么有“道义”,讲道理。

同时德国也用实际行动,向历史证明了,“中立国”这个君子协定,跟它关系不大。挪威在一战后,跟瑞士一样,对国际社会强调,在未来的世界性战争中,不偏不倚的在交战双方中保持中立。

结果在德国发动二战初期,就被灭掉了。挪威在1940年4月9日收到通牒,6月10日被占领。共63天。由此可见只要德国认为,打了你后,可以获得足够利益,跟被侵略方是不是中立国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对于瑞士人来说,幸运的是,德国虽然制定了这个计划,却至战争结束,都没有执行。瑞士在二战之中,很是“神奇”的是以“中立国”的姿态,活得痛痛快快。

至于为什么德国人放弃了计划,原因有很多种,有人说是为了保住一个跟盟军交流的出口,也有人说当地人本就是日耳曼人,没有兄弟打架的理由等。

不过小袁更相信的是瑞士人,“当自强”的精神。虽然瑞士对外一直保持中立,但它并没有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中立”二字上,而是把自己变成了扎人的刺猬。

二战爆发期间,瑞士进行了全民总动员,五分之一的青壮年国民,都选择了参军,进而保卫自己的祖国,人数大约有80万人。同时瑞士还进行普遍的民兵制,20-60岁之间身体健康的男性,每年都进行适当的军事演练,保证可以打响“枪”。

在基建层面上,瑞士人也没有懈怠,数以千计的地堡,在瑞士不大的国土上拔地而起,各种游击战设施,时刻准备着。若德国进攻瑞士,将用百万以上军队。这对于四面出击的德国来说,不现实。

同时为了保证,德国打了自己一定后悔,瑞士在所有的主要建筑,都埋下炸弹。一旦德国进入瑞士,获得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瑞士,而是一个破烂的瑞士。瑞士没有烂的时候,它可以帮助德国,跟盟军进行沟通,同时以商业为掩护,帮德国突破盟军的封锁。

若它烂了,德国将一无所获,之前瑞士作为“交流窗口”的职能也不再,德国会陷入空前的孤立,而这无疑是一个不划算的买卖。

战争时期每一个有增益的事,都是好事,所以德国就没有打入瑞士。瑞士拳头和自己不可或缺的价值,活了下来。


袁载誉


1、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

2、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扩展资料

战后影响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苏、美、英、法、中五国通过大西洋会晤、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搭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的创建,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联合国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在战后初期新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成为战后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



溪上花开


弘毅为您专业解答

提到中立两个字,人们就不可避免的想到瑞士这个国家。确实,中立思想伴随瑞士存在了七百多年,瑞士人将尼古拉德的话奉为至理,“不要将你们的篱笆向外推移得太远,不要卷进别人的事务中去”。1915年3月20日,维也纳会议上,欧洲主要国家签署了瑞士的中立宣言,从此,国际社会正式认可瑞士永久中立的地位。二战开始后,欧洲各国在德国的铁蹄下风雨飘摇,所谓的协议在利益面前与废纸无异,虽然很多欧洲国家都声称保持中立,或是打算渔翁得利、或是打算免遭迫害,但很多国家依旧被侵略灭国,比如荷兰、挪威、比利时。而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的小国瑞士能持续保持中立不被兼并,靠的是坚定的中立信念、全民皆兵的军事武装、灵活的外交政策、严格配给的经济手段。

坚定的中立信念避免瑞士滑向战争的深渊

瑞士对中立的坚守也曾有过松动的时候,但很快就继续坚守本心。在1920年,瑞士参加国联后,奉行有条件的中立政策,在亦非战争手段为前提下,对破坏国联规定的国家采取制裁。但日本对中国的入侵,德国将凡尔赛条约的撕毁,让瑞士深深认识到,任何细微动作的参与都会给瑞士带来极大灾难,瑞士决定恢复绝对中立,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参与,甚至当英法宣布,德国对荷兰、比利时或瑞士的入侵都将成为英法宣战的理由时,瑞士非常明确地拒绝了。瑞士告诉世界,不要求这样一种担保,瑞士自己会决定什么时候需要外国的援助。瑞士人中立的决心对抵抗法西斯主义的侵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瑞士通过报纸等媒体手段宣传中立思想,有效组织了纳粹意识形态的侵入,对德国纳粹的侵略进行讨论和批判,对德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全民皆兵的军事战略,投入巨资将瑞士打造成战争堡垒

仅仅靠信念当然不能抵挡德国入侵,打铁还要自身硬,没有军事实力就如无根之草,无立足之地。瑞士正规军主要由教官、军官、边防战士组成,人数非常有限,但是,他们有民兵队伍,由年龄在20-60岁之间身体健康的男性组成,民兵成员在非作战时,依旧保持训练状态,民兵每年要到部队进行三个星期的恢复训练,还拥有私人武装,一旦局势紧张便能投入到战斗中,二战爆发后,瑞士防患于未然,动员了五分之一的国民参军,大约80万人,全民皆兵的状态让瑞士士兵斗志激昂。瑞士修建了几千座碉堡和机枪哨所,周围密布地雷和铁丝网。机枪堡垒被安放在城市与村庄的要道上,在道路上又设计了坦克路障,平时道路只有孔洞,当敌人坦克来临时,在孔洞上插入钢管便成了阻挡坦克前进的有力障碍。

更厉害的是,瑞士还有几千个地下堡垒,以三圈同心圆形状分布。最外圈在瑞士边界上,第二圈在阿尔比斯山与边界之间,第三圈在阿尔比斯山脉内部,中央控制室使用煤油作为燃料,提供电力,堡垒内部有弹药库、休息室、餐厅和医疗室。军医和护士,可进行救护与手术。堡垒内部有两条输氧管道可以持续提供新鲜空气,升降电梯让机动小队的攻击非常灵活,与炮兵配合,可以有效的攻击空降部队,这种军民结合的战斗堡垒极具威慑性。对于德国来说,瑞士多山地形让机械化部队寸履难行,如果强行进攻,瑞士就会炸毁圣哥达和辛普龙隧道,这两条通道是德国向意大利输送物资的生命线,一旦被毁,几乎无法恢复,而瑞士能利用堡垒与敌人游击缠斗,让德国深为忌惮,希特勒气急败坏的认为:瑞士是第三帝国的天然敌人。

灵活的外交政策让瑞士小国周旋于大国之间,游刃有余

首先是德国的压力。由于瑞士接收逃难的犹太人受到德国舆论界的攻击,尤其德国宣扬自身民族种族制度的优越性而对瑞士中立政策大力抨击,瑞士利用报纸刊物大力反击,两国展开一场论战,德国警告瑞士,必须约束国内舆论,瑞士一面继续反击,声称瑞士居民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面对国内新闻进行监督,来安抚德国的情绪。然后是意大利的考验。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国联要对意大利进行武器禁运的制裁,瑞士则一视同仁,意大利语埃塞俄比亚同样禁运,但却没有禁止与意大利的经济来往,所以与意大利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受到损害。接着是被德国消灭国家带来的挑战。波兰、挪威、比利时等小国被德国灭了后,德国要求瑞士撤离这些国家的外交大使,否则德国将撤回驻瑞士的大使。瑞士换了思路解决这个问题,让这些国家的流亡政府在瑞士设立大使机构,并且拒绝承认德国占领这些国家,只承认战前的各国政府。所以在战后,瑞士与这些国家保持了非常友好的关系。

未雨绸缪与严格配给的经济政策让小国瑞士持久的坚持下去

一旦战争发动,依赖进口的瑞士必然坚持不下去。1940年,瑞士提出了瓦伦计划,扩大增加耕地的种植面积,1933年到1944年,瑞士的种植面积扩大了18万公顷。总种植面积为36万公顷。

因此,在战争时,瑞士的土豆和蔬菜在购买时不限量,在欧洲国家中只有瑞士能做到。乳制品与肉类依赖进口,在供应短缺的情况下,瑞士对每人定量分配。瑞士也提倡居民储备物资,比如每家每户尽可能储备,一旦出现供不应求时,储备的物资就可以应急,让瑞士人民的生活非常平稳,没有大起大落。

虽然瑞士国土小,资源少,但以中立的信念博弈于大国之间,对待各国几乎不偏不倚,且自身还用有不俗的战斗力,举国皆兵,国民意志强悍,让各国对瑞士的中立非常认同,而德国并非不想兼并瑞士,而是实在兼并不了,对瑞士即恨又无可奈何。

感谢各位的阅读,纯手打,麻烦请点赞、转发、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弘毅说历史


二战之前,瑞士人口有一半以上是日耳曼血统,以至于纳粹德国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法西斯政党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 它们得到纳粹德国的支持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纳粹德国的威胁之下可知瑞士当局的压力有多大!何况,纳粹德国还威胁要切断瑞士的煤炭供应;



为了保护国家的独立地位,瑞士维持了与轴心国的金融、军事来往:瑞士向纳粹德国提供数亿瑞士法郎的经济贷款、提供40MM的高射炮和军用精密轴承;



当然,瑞士、轴心国的民间来往也很密切:除了提供战略隧道给纳粹德国、意大利使用之外,瑞士还向德国卖电、提供转口贸易服务、协助纳粹德国的民间物资生产;此外,瑞士的军事准备也很充分:慕尼黑会议期间,瑞士军队进行了总动员;瑞士军民在境内所有桥梁、公路、铁路、隧道、重要工厂预埋地雷,纳粹德军一旦进军瑞士,面临的就是一个交通断绝、经济全毁的瑞士;



最让人不齿的是,瑞士利用自己的中立国和银行体系勾结纳粹德国,它没收犹太人的金融资本、洗白纳粹德国领导层掠夺的金融资产、协助纳粹德国抓捕德国犹太人、提供金融渠道给轴心国购买维持战争的物资……瑞士银行甚至为纳粹德国制造的伪钞进入同盟国提供便利——这一切让纳粹高层觉得保留瑞士独立比占领它重要!


对于纳粹德国而言,它也需要一个忠诚的金融、外交渠道,毕竟,面对同盟国的经济制裁,轴心国的高层也要有合法的渠道购买需要的战略物资;另外,瑞士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立国,轴心国也需要有一个中立的国家与同盟国谈判;既然,它的独立可以为轴心国所用,那么何必去占领这个多山、战略资源贫瘠的国家呢?


熊style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瑞士威胁要炸毁所有阿尔卑斯山的隧道。

瑞士是个小国,山地之国,本身意义不大。

瑞士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自己的地理位置特殊,恰恰在法奥德意4国之间,是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重要山隘口。

所以,德国占领瑞士有百分之八十是为了获得阿尔卑斯山的隧道,以实现军队的快速调动。

但瑞士一再表示,只要德军进入瑞士境内,立即将隧道炸毁。

这种情况下,德军占领瑞士也就没有意义了,不如留着瑞士还可以使用隧道。

第二,瑞士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虽然号称永久性中立国,瑞士自古以来就是骁勇善战的民族,瑞士雇佣军闻名欧洲。

瑞士当时是全国兵役制度,男人都服过兵役,人人都有武器。

而瑞士这个国家多是山地,易守难攻,如果德军入侵恐怕要陷入持久战。

退一步说,就算几千瑞士男人上山打游击,也够德国人喝一壶的。

第三,需要一个第三方国家。

大家都知道,瑞士是欧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德国通过瑞士,将大量的资金洗白。

据称80%掠夺来的财富和黄金都是在瑞士洗白了,党卫军还专门设立了账户,存放从犹太人那里掠夺来的财富。

而德国要同一些所谓中立国家和未参战国家的交易,大多在瑞士进行或者通过瑞士做人中间人。

通过瑞士,德国大量采购战略物资。

所以,留着瑞士这个小国,对德国只有好处。

第四,瑞士没有威胁。

瑞士虽全民皆兵,毕竟是个小国,最多只能在本国防御作战,对德军是完全没有威胁。

既然没有威胁,德国也就没有必要急着将瑞士消灭。

退一步说,假以时日打败了英美苏,再消灭瑞士也不迟。


萨沙


1938年3月14日这天,对于曾经流浪于维也纳街头的落魄穷小子希特勒来说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他即将以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的身份前往维也纳向世人宣布“德奥合并”的决定。在强行吞并奥地利后不久,德国又闪击波兰,入侵丹麦、挪威、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国,最后成功占领法国;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欧洲多国或与德国狼狈为奸、或被德国铁蹄踏破之际,唯有一个国家免遭不幸,这就是瑞士。

很多人可能不解:彼时大肆扩张的希特勒完全有能力和机会轻松吞并瑞士,但他为何没有那样做呢?实际上,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曾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得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肯定的是,希特勒并非从未对瑞士产生过幻想:德军最高司令部至少出台过进攻瑞士的“冷杉计划”,只不过最后没有实施而已。部分观点认为,“冷杉计划”之所以最终流产,主要是德军认为瑞士多山的复杂地形不利于机械化推进;但是,如果仅因地形就能阻挡德国的铁蹄,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欧洲沦陷。

在笔者看来,瑞士之所以幸免的第一个原因是战争期间的德国对中立国存在较大的经济依赖:受同盟国的经济封锁,德国需要的一些重要物资只能通过中立国获得;而瑞士为了避免被吞并的命运,同样也在贸易和政治等领域做出了较大的妥协。另外,因为瑞士拥有高度发达的银行业和金融业,当年德国不仅在其中占有重要利益,甚至还把瑞士银行作为战时德国的金融中转枢纽;有数据表明,二战期间德国在瑞士的资产数量和所获得的结算信贷额度均远高于其他中立国。

所以说,德国之所以没有占领瑞士,很大程度上是双方在必要的利益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而且尽管德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入侵瑞士,但柏林在战争期间对瑞士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均十分深刻。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一个中立的瑞士对德国有利。那时的瑞士有点像现在的香港。可以通过它搞物资技术和资金的进出,使盟国的封锁大打折扣。瑞士银行的政策便于来历不明的金钱存入和秘密使用。

多山而且全民皆兵的瑞士是块硬骨头,进攻瑞士的国家必须三思而后行。


周方851


不是不想兼并瑞士,而是不可以,首先,瑞士全民皆兵,山地丘陵地带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堡垒,这个民族本身就有喜好武力传统。并且瑞士的军工生产很棒。不缺乏先进武器的供给。另一个方面,就是瑞士的货币,硬通货,德国在战争期间,更多的需要把掠夺来的财富,变成可以保值的货币,那么中立国的瑞士就是这样的选择。德国在战争期间,它也需要贸易,一个战争时期的市场的标准,就是有可以在交战双方都可以保值流通的货币,中立,自由不会受任何交战方的干涉或操控。这些条件的满足,二战的德国人不会吞并瑞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