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战国四君子为什么表现如此难堪?

光辉十万


战国四公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他们的国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虽说各有独到的才能,但是已经无法扭转局面了;《大秦帝国》里,出于艺术加工,有刻意抬高孟尝君田文、丑化信陵君的地方。

01:生不逢时的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里面,孟尝君田文岁数较大,于公元前279年去世,当时的齐国已经被乐毅打惨了,只剩下两座城池;其他三位岁数差不多,在公元前250年前后去世,那时的秦国已经一支独霸,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了。

孟尝君是齐国公族后裔,在齐国失意后,跑到了秦国,后又逃到了魏国,且一直与母国为敌,乐毅伐齐期间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

平原君赵胜也是赵国公族后裔,爱国之心有目共睹,可惜眼光有限,在关乎赵国国运的长平之战前夕献策不当,导致赵国损失惨重。基于这种原因,他在《大秦帝国》里的小丑形象也不为过。

春申君黄歇,本是楚王的师父,是和楚考烈王共过患难的人,最后也被重用了,只可惜挡不住美色的诱惑,最终被前门客干掉了,不甚唏嘘。管不住下半身的人,说是小丑也不为过。

相对来说信陵君魏无忌才华横溢,人品过硬,只可惜被亲哥哥猜忌不容,极度失望之下,最终死于酒色。《大秦帝国》电视剧里,在邯郸保卫战中,几乎沦为了平原君的小弟跟班,明显被丑化了,事实上,当时他可是主角。

02:被高估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的名声很大,可惜才大于德,是个私心很重的伪君子:

理由1:在秦国当相国期间贪污受贿。秦昭襄王不惜重金将他从齐国挖过来后,可是给予很大希望的,可惜他当官不久就开始收受贿赂,最后通过鸡鸣狗盗之术逃离了秦国。

理由2:与母国为敌,见死不救。离开齐国后,孟尝君的后半生就开始了与母国齐国为敌,他霸占的薛地俨然成了独立王国;齐国生死危机之时,也毫不作为。

贪污受贿,背叛祖国,在什么时候都称不上君子吧。

03:被丑化的信陵君魏无忌

《大秦帝国》里,信陵君的形象很一般,似乎没什么过人之处,事实并不是这样,他可是当时的显赫人物,牛到什么程度呢?后来的汉高祖刘邦都很仰慕他,脚踏几百里,打算去给他当小弟。

窃符救赵中,充分展示了他的远见、果断、义气;在赵国的十几年,他的胸襟、才能得到了同时代很多人的认可;联军伐秦中,他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连纵横天下的大秦铁骑也避其锋芒。

遗憾的是,最终被兄长猜忌,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死于酒色。

综上所述,战国四公无法改变衰败局面,出于个人缺陷及艺术原因,《大秦帝国》对他们有了一定程度的丑化。


小杨品史


正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战国四公子也算才华横溢,奈何他本国矛盾比较尖锐,才华难以实施。最终只能落得这个如此下场。


棱镜的精神生活


大秦帝国是以战国时代中秦国为视角,讲述秦国怎样一步步崛起到统一中国的电视剧,其中与秦国为敌的战国四公子在电视剧中却表现得很不堪,那么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到底怎么样的,电视剧中为何要那样表现呢?下面就由我来分析一下。

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他们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一.信陵君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国贵族。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二.平原君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倾其家有,犒赏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三.春申君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四.孟尝君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齐国贵族。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被任为魏国宰相,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五.战国四公子排名:

信陵君魏无忌位列四公子之首,其能力也都在其他三位之上,除了个人品质上的无可挑剔之外,为了拯救赵国苍生甘愿接受客死他乡的结果,说明此人忠肝义胆,尤其是在魏国国君犹豫不决时,明白赵国一旦灭亡,魏国也将活不长的道理,表明了信陵君长远的战略眼光,此外还有冷静沉着,善于用人等特点,也都给他加了不少分。

在个人能力上,春申君可以和信陵君相媲美,尤其是在春申君成为楚国的令尹后,整个国家的实力开始走向强盛,虽然“毛遂自荐”掩盖了春申君在支援赵国上的作用,但是其战略眼光还是值得称赞的也许是在楚国丞相的位置上呆的太久了,或者说是对权力的贪恋。想要和吕不韦一样给大王戴绿帽子的他,最终被门下的李园给阴死了。

提到孟尝君,自然会想到他那三千人的门下食客,不过,能养活这平时不干事的三千人,我们首先得佩服孟尝君的有钱任性。总的来说,孟尝君没有干出值得一提的大事。而就对待齐国的内政事务上,孟尝君还是比较看重个人私利。

至于平原君,在整个战国历史上,平原君所在的赵国一直是能够和秦国相提并论的强国。不过平原君的才能不仅不如功绩赫赫的信陵君和春申君,也比不上平庸的孟尝君。在上党之争中,平原君的目光短浅充分暴露。而让毛遂自荐,也表明自己之前没有知人善用。而且老好人的他,在执政赵国的过程中,政治军事全面无能,促使赵国一步一步走向衰败。


六.与电视剧中严重不符的地方:

在大秦帝国中,为塑造秦国的崛起与强大,对一些历史任务进行了演义化改编,当然也包括了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信陵君窃虎符“围魏救赵”的大义之举太著名,改无可改,平原君与春申君功绩不显,暂且不表。但孟尝君不同,在大秦帝国我最不认同的就是对孟尝君的人物塑造。

原著中,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总体来说,既是一个与秦相敌对的合纵领袖,同时又是一个大道公心的正面角色。原著通过这种安排来强调和突出战国之世的阳谋大争精神。正因为此,原著中略过了孟尝君入秦为相和鸡鸣狗盗逃秦这样零碎且无助于表现历史精神的小故事,始终将孟尝君放在合纵的一大领袖的位子上。而电视剧中,剧中将孟尝君塑造为在人前与门客同食,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也要收入门下,为了一己私利毫不在乎天下正道的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形象。孟尝君入秦的故事线也是嬴稷为了疏远和排挤宣太后、魏冄等人,故意将孟尝君引入秦国,又在太后的引导下使孟尝君鸡鸣狗盗,狼狈地逃离秦国,两者的价值观认知实在是相去甚远。



七.小结:

总之,大秦帝国作为讲述秦帝国崛起的作品,当然不可能站在客观的历史上描述当时的史事。为强调秦国的正义性,作为秦国敌人的“战国四公子”,用点春秋笔法进行改编再正常不过。不过,大秦帝国仍不失为近几年不可多得的历史大剧,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