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唐到五代,从极文明到极黑暗,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懂?

天涯风平


大唐皇室的先祖李耳说过“福兮祸所伏”,五代的黑暗,正是盛唐的辉煌演化而来的。

1,盛唐的疆域辽阔,其实是一种负担。

唐朝疆域辽阔,北起西伯利亚,南到东南亚,东临大海,西至咸海。我们在为大唐感到自豪时,也该考虑到大唐维护疆域所承担的财政压力。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唐军打下广大的领土很难,要守住它们更难。李益在《从军北征》中写到:“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我们在为诗中的豪情所感染时,应当想到唐朝从中原远距离输送兵力到天山的困难。唐朝全凭一双脚板把三十万大军,以及所需的器械、粮草、马匹、医药运到天山甚至更远的地方是多么的困难。

而打下这些中原以外的塞外领土以后,几乎没有什么回报。那时候的塞外地区是没有现代的矿产收入的,石油还没有被利用起来。塞外苦寒,几乎是没法耕种的,经营塞外完全就是赔钱生意。在塞外要驻扎军队维护治安,要设置官员,甚至遭了灾还要救援。

所需的钱粮、物资、人力,都需要唐朝的中原大本营来负担。中原的财政收入是维护塞外辽阔疆域的基础,一旦出了问题,塞外的领土就不会继续属于大唐。



2,胡汉一体思想的副作用:胡人在中原衰落时入侵中原。也许是王冠都太重吧,一顶“天可汗”的王冠给中原带来了莫大压力。

唐朝在用武力扩张的同时,又实行“胡汉一体”的民族政策。无论胡汉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获得了各族的推崇和忠心拥护。唐太宗、唐高宗、唐肃宗都被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晚年对自己的民族政策感到得意:“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原,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唐太宗去世,各族首领割发、割耳的,要求陪葬的大有人在。

唐朝把影响力和中原文明传播到了各个地方,使得各族的文明大获进步。唐朝也获得了各族人民的忠心拥护。

以吐蕃为例,正是在唐太宗时期,吐蕃走出蛮荒时代成为文明的开化民族,有了文字和文化。同时,吐蕃人对大唐是极为忠心的。

648年王玄策出使天竺,路上被中天竺抢劫,王玄策赶到吐蕃求助。松赞干布一听中天竺居然对唐使动武,立即派精兵随同前往,与中天竺大战三天三夜,灭了中天竺。生擒中天竺的国王,把他押到长安献虏。



不仅吐蕃,还有突厥、高丽人都对唐朝忠心拥护。唐朝的军队,像极了现在的联合国军队,操各种语言的人都有。

可以说打造盛唐,胡人和汉人一样功不可没。然而凡事情皆有两面性,唐朝的民族政策也是有副作用的。

一方面,胡人从汉人那里学到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另一方面,胡人与中原通商赚取利润,或者参加唐军获得军费收入。有了这些来自中原的好处,胡人逐渐把自己看作唐朝的一部分。

盛唐时,他们为大唐所用,为唐朝提供了不少帮助。唐朝一旦衰落,把自己看作唐朝一部分的胡人就会想:我们也是唐朝人,当然也有资格到中原弄一点好处,甚至去坐江山。

同样以吐蕃为例,在唐朝以前吐蕃连文字都没有,一直处于部落联盟状态。受唐朝的文明输入影响,开始有了文字有了国家,开始强大起来,不断对外扩张。安史之乱后,吐蕃举兵入侵中原,甚至于763年攻占了长安。

3,唐朝的肢端肥大症,藩镇制度产生的副作用。

唐朝是个尚武的朝代,为了边疆地区的作战方便。朝庭把指挥权下放给地方指挥官,让指挥官统筹当地所有的资源进行作战,这就是藩镇制度。

唐朝的藩镇节度使,权力很大,几乎算得上是“土皇帝”。它们在中央强大时,服从中央的调配,为中央服务。中央衰落时,它们就反噬中央。藩镇制度,类似于周朝的分封制。

并且唐朝把兵力几乎全部分散到边疆,中原地区驻兵很少。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几种隐患的一齐发作:毁掉了盛唐。

唐玄宗前期,唐朝的陌刀兵还在中亚开疆拓土。后期,胡人安禄山动了入主中原之心,起兵进入中原。安史之乱战争的烽火,燃遍了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不复以前的繁华,不能继续为唐朝提供足够财政收入。

安史之乱对经济的破坏极大,《旧唐书·郭子仪传》:“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没有中原的支撑,唐朝无力经营西方和北方的领土,于是逐渐放弃了它们。同时安史之乱还削弱了中央,诱发了藩镇、胡人在中原的争夺。

各方势力混战的结果,就是百姓遭殃,最后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在黄巢起义打击下,唐朝中央失去了最后的生机。907年军阀朱温攻入长安,灭掉了唐朝。


唐灭亡后,五代十国之殇。

唐朝灭亡后,悲剧之处在于任何一个割据势力都没有扫平其它割据势力的能力。说到底,五代十国的混乱,其实是大唐的遗留问题。

唐朝的塞外部分,遗落在塞外的汉人与胡人们组成的农牧合一的国家。它们保持着胡人游牧本色的悍勇,有来自中原的先进技术,武器装备不逊色中原,甚至超过了中原。更可怕的是,它们受唐朝“胡汉一体”政策影响,时刻准备着做中原的主人,对中原地区形成长期、巨大的压力。

比如,唐亡后的第九年,即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并准备南下中原。在947年,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攻灭后晋,在开封称帝,建国号“辽”,俨然要做中原皇帝了。耶律德光之后,辽军又数次南下,每次都给中原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混战不已。每当要分出谁是老大的关键时刻,就要面对塞外辽国这个最大变量,辽国是最不愿中原统一的。因为有辽国的搅局,中原的混战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从唐朝灭亡906算起,到979年宋朝统一中原地区,中原的混战经历了73年,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然而宋朝不是真正的统一,因为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辽、西夏都是胡汉合一,农牧合一的国家。也就是说宋朝会的东西,辽、西夏都会,甚至西夏的军事技术一度超过了中原。辽、西夏在军事上压制着宋朝,勒索巨额的岁币,让中原地区很是痛苦。

西夏在中原的冶炼技术基础上开发出冷锻技术,打造优良的盔甲和兵器,练出重骑兵铁鹞子,还研发出神臂弓,对宋朝军队形成巨大压力。

广义上说唐朝之后,中原王朝再次建立统一安定的政治格局是明朝。明朝才真正的内能安定中原,外能攘平四夷。

(笔者想说题外说一下,燕云十六州的失去是华夏几百年的痛。历代皇帝,都极力收回燕云十六州。据说赵匡胤设立了一个金库,定期存款进去以图收回燕云十六州。宋太宗领军亲自征辽,却铩羽而归,只有宋徽宗派兵从金国短暂的讨回。直到徐达领军北伐,才真正的收回了燕云十六州。)

如果从安史之乱的755年算起,到明朝灭掉北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1368年,横跨了613年的悠久历史。

所以说盛唐是辉煌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自盛唐朝之后中原一直不得安宁,五代十国时期尤为痛苦。(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德全不畏


一言蔽之就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不过,称盛唐极文明可以,毕竟与当时阿拉伯帝国一样称霸世界;但只称五代十国极黑暗,就过分了,因为五代十国一直在努力削藩、发展经济。

一、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

唐朝的衰败直接诱因是安史之乱。

经济上,国家对户口掌握由战乱前的近900万户,降低安史之乱后的190万余户,降幅达78%。

军事上更不必说,河朔三镇的割据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唐政府最强时候也只是让北方的“骄兵悍将”短暂臣服。而唐末僖宗、懿宗政治极黑暗,农民起义不断,以庞勋、王仙芝、黄巢起义为代表的战乱更扰乱了南方藩镇财源,全国藩镇都不受唐朝控制。

政治上,中晚唐枢宦官专政,身兼神策军统领的宦官们可以控制皇帝废立,形成了皇权——宦官——朝臣的三头体系,中枢混乱不已;到了唐末以朱温为代表的节度使又入中枢,先后干掉宦官、朝臣,最后残酷结束腐朽的唐朝中央。

结论:一般人认为五代十国黑暗,殊不知唐末更黑暗,且荼毒颇深的藩镇割据,中晚唐朝也要负部分责任。

二、五代十国怎么解决藩镇割据——被逼无奈的战争与杀戮。

人们总说五代十国黑暗,但起码梁唐晋汉周,总体上皇帝们都在削藩、移镇,希望用发展和统一解决战乱与军阀割据(当时超过50个)。

黄巢起义攻下长安,史载军队后勤以吃人为继;朱温接手的是烂摊子,一生前线亲征,他任用张全义苦心经营天下30年,然后用武力不断兼并周边军政财三权再握的军阀;试问,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能做到这些吗?

对于骄兵悍将的源头——河朔三镇,收复又复叛,再收复再复叛,朱温采取了残酷的杀戮镇压。之后的李存勖、明君李嗣源都采用了相同的措施。如果没有唐朝的一部分锅,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五代十国的军阀们干嘛要往自己头上泼脏水?

后晋确实是个耻辱王朝,出了个遗臭千古的儿皇帝;但起码也有白团卫村的胜利;之后后汉、后周还在不停地却削弱藩镇,这时候距离唐朝灭亡已有50多年。

固然五代十国没有唐太宗、汉武帝、朱元璋的那样统一天下的皇帝,但起码也在往正确的方向努力;五代的乱世时间53年,要知道三国还有60年,南北朝、春秋战国战乱时长更不必说。

之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我个人认为唐朝、五代十国、宋朝都有责任;不能甩锅到一个时间段。


三、最后总结

中晚唐到五代衰落,直接原因是藩镇割据。至于为何盛唐扩张到极限后衰落、高层尚武精神减弱、经济控制能力减弱,这又是另一个深入探讨的问题了。

(五代十国第一明君——郭荣/柴荣,壮志未酬的五代英雄)


我给历史话导图


很多人可能迷惑,从盛唐到五代,一个开放自信,军功强大的超级大国怎么就转变为武人当国、以下克上、分裂割据的破碎板块。

其内在的原因,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简单来说就是隋唐下层的土地分配制度均田制遭破坏,导致府兵制没办法维持,最终募兵脱离了制度的控制。从而最终造成了军阀割据。

一、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均田制是从北朝开始实行的制度,指的是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在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比如上税(租庸调制)、比如跟随国家打仗。土地属于国家,理论上来说分给你的土地在你死了之后要收回,在重新分配给其他人。

与均田制对应的军事征兵方式是府兵制。既然你已经无偿得到了国家分配的土地,那么你就有义务在国家打仗的时候自己准备相应的作战装备为国出征。而且府兵因为主要身份是农民,出征时朝廷才派一个大将领军,战斗结束大将回朝,府兵回乡,不会造成将军与士兵的人生依附从而造成将领尾大不掉。

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就说的是府兵出征要自备相应装备

看似很美好的制度,而且北周隋唐武功强盛都跟均田制和府兵制有很大关系。但是大家发现,均田制只能在战乱之后人口锐减,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况能实行。事实上到了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均田制已经开始实行不下去了。人口增长,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

对应的,府兵对于一次性的战斗有优势,但府兵说到底还是临时军队,面临作战时间不能长和作战半径短的问题,府兵是自己劳动、自己准备作战物资,时间长了,家里的地谁来种,不种地没收入,不要说买装备了,饿都饿死了。而且对于需要建立人身依附关系相互信任的军队,比如皇帝的亲卫部队,杨广时期就开始国家出钱建立骁果卫(就是最后弑杀杨广的那支部队)了。

这些在唐朝统一战争时期还可以克服,但后来唐朝疆域扩大到极限,边疆要留兵驻守,需要职业军人吧。唐朝与西边的吐蕃,南边的南诏、北边的突厥回鹘等随时发生战争,而且李隆基又是一个“开边意未已”的雄主。需要一支稳定的、职业的军队来驻守边疆。长期与异族战斗的西北(与吐蕃)、东北(契丹、奚)、西南(南诏、吐蕃)需要厉害的将领长期带领才能保证战争胜利。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要让将领集中所有资源用于战争才能打赢吧,不然发现敌人大将先去找军需官写申请,一套冗长的官僚程序走完,敌人也走了不是。

久而久之,处在边疆的节度使就成了集一方军权、财权、人事权等一切大权于一身的土皇帝。

然后那些游牧民族还是流动的吧,在幽州打败了他们,万一他们跑到河东来怎么办,出于事权统一的需要,一个方向的节度使是不是由一个可以信任的大将总揽全局会更好呢?所以就出现了王忠嗣这样兼任西北四镇节度使和安禄山这样兼任东北三镇节度使的超级军头。

二、安史之乱后藩镇和朝廷的实力平衡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王忠嗣到死都忠于大唐,所以很多人没听说过他,而安禄山一脚踢翻了大唐盛世。在对付安史叛军的过程中,朝廷要让政府军有战斗力,同样给了很多政府军头领节度使的头衔,方便他们便宜行事,战后这些藩镇得已保留,导致原本只是为了边疆战事的节度使制度在内地遍地开花。

然后一连串中央和藩镇的角力之后,大唐取得了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中又度过了150左右。这个过程中如果皇帝强势一点、有能力一点就拿几个不听话的藩镇杀鸡儆猴,想方设法扩大一下中央权威,皇帝弱势一点,没有能力一点就被宦官、大臣、藩镇等欺负一下。

但其实真正欺负皇帝的主要是宦官,因为首先唐朝中央掌握一支精锐的神策军(在宦官手里)。单独对付任何一个藩镇造反没有问题,其次中央有大义名分,单独一个藩镇造反只要中央一纸诏书,周边想着吃掉你扩大地盘的藩镇马上像苍蝇闻到雪一样群起撕碎你。

三、微妙的平衡被黄巢打破

这样的平衡如果没有外力破坏,可能还会维持一定的时间,可惜遇到了黄巢,所谓的流寇可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藩镇的范围内活动。他是全国流窜作案,而且破坏力惊人,过程中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单个藩镇显然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中央开始授权一些节度使节制一大片地区,方便统一剿灭农民军。

这个过程在黄巢起义被剿灭之后,众多的小藩镇也就变成了几个地盘广大、实力雄厚的超级强藩:李克用、朱温、王建、杨行密。这一串名字吹响了后续五代十国的号角。

而地盘扩大了的各藩镇看着连唯一的神策军都被灭的一干二净的大唐皇帝,就好像当年的曹操、袁绍等人看着汉献帝。大唐这座大厦就这样倒了。

而五代十国武人当国的时代就这样来了,毕竟五代十国每个朝廷的前身都是大唐的武人节度使。“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这批武人不最后打出一个胜利者并想出解决武人跋扈的制度方案这事不算完。

总结:从大唐盛世到武人当国的五代十国,其实有一连串演变的逻辑链条,最开始的原因,其实还是均田制的破坏和府兵制的解体,大唐尚武的传统埋下了最终被反噬的命运。


丁强888


盛唐到安史之乱就完了,随后是军阀割据!大唐皇帝也管不了,皇帝只能管京师附近了,藩镇之间互相争斗!黄巢起义加快大唐灭亡!各地军阀你争我打互相兼并,五代开始!


慈航传人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封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称帝。李世民任用贤能,开创了贞观之治。虽然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皇位交接上有点问题。但总体唐朝的发展是很好的。到了唐玄宗时期,经过丞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达到唐朝的巅峰。被称为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爆发

但是到了唐玄宗后期,他开始懈怠朝政。由宰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十九年。宰相李林甫妒忌有才能之人,结党营私,口蜜腹剑。严重扰乱了唐朝的朝政。后来的宰相杨国忠也是唐朝朝政混乱的原因。

到了后来由于唐王朝的军事制度存在缺陷,边境军事实力过于强大。中央的军队较少。公元755年,手握三镇兵力的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唐玄宗逃亡至马嵬坡。禁军处死杨国忠,后来还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只能答应。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唐朝中后期的困境

1.藩镇割据严重

公元763年,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唐代宗期间,为了安抚安史降将,将幽州、魏博、成德、相卫四个藩镇的统治权给予他们。后来,相卫被魏博所并。这三个藩镇并称河朔三镇。后来安史之乱的功臣也纷纷请赏,代宗赏赐他们节度使的位置,这样一来,节度使从边镇到内地。形成了藩镇现象。藩镇各自拥兵,割据一方。藩镇对抗中央,而藩镇之间也会进行战争。导致整个中晚唐陷入混战。唐王朝虽然也想铲除,但是都无法彻底铲除藩镇势力。

2.唐王朝后期宦官专权

唐王朝的宦官专权绝对是最严重的。因为唐朝的宦官掌握了军权,掌握着中央的神策军和其他的禁军。除此之外,宦官还掌握政治大权。宦官掌握着皇帝的生杀大权,后期的皇帝几乎都是宦官拥立的。宦官还贪污受贿,欺凌士人,结党营私。政治腐败。


宦官专权,结党营私,藩镇割据这三股力量彻底摧毁了唐王朝。公元874年,王仙芝发动起义,不久黄巢加入起义并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各藩镇除去起义军后,又继续争斗,最后朱温胜出。唐王朝的统治被终结。


舟舟说历史


从盛唐到五代,从极文明到极黑暗,究竟发生什么?唐代是我国历史最辉煌时代代表着中国历史将达到最巅峰时期。不可思意的是唐朝没落后直到五代十国汉族都没有真正统一局面将面临着有一次历史上大的史前灾难。

那么唐朝最盛时期为何有没落到灭国局面呢?

唐朝是有李渊和李世民两位共同开创了唐朝,唐朝鼎峰时期以至于后来中国将李世民尊为唐朝最有代表性皇帝之一。

可惜唐朝后期皇帝昏庸无道直到灭亡也没有再出现一位像李世民一样优秀的帝王来继续扶持大唐繁荣昌盛。

大唐衰退和武则天登基后乱改政策有很大关系

1、武则天将科举考试改为以武为国家发展目标导致后来出现窃国大盗

武则天偷走李家王朝后大肆走改革路,将对李家忠心耿耿的老将、以及王公贵族都君君罢免安排自己娘家人作为朝庭重用之臣。

武则天的改革之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是为了国家而改革创新了,其实是为她自己在朝中为了更好的把持朝纲再做了这个改革路。

她的:“以武发展国家直到唐朝末期才从三千武人中才出现了一位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才郭子仪”。

唐朝末期中央军与其它藩王之战导致百姓苦不堪言,连年加税所得税收是唐朝鼎峰时候三倍这让本来就无法生活的百姓更加反对朝庭。

后来出现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军与中原唐朝军队作战,王仙芝与黄巢兵分两路共同讨伐中央军自时自刻中央派出大军镇压王仙芝。

王仙芝最终战死沙场部将纷纷投奔黄巢顷刻之间黄巢变成农民起义军最大势力起义军领袖。

那么五代时期有多黑暗呢?

黄巢为了打赢战争不惜劳民伤财还喜欢屠杀百姓,让百姓对这位残暴至极农民起义领袖有了新的了解认识也注定了黄巢最终失败。

波斯王国曾经一批商人来到广东一带做生意,黄巢从北方一路抢到南方广东发现广东很多波斯人很有钱、就决定杀光波斯人抢走所有钱财。当地很多汉族也被卷入其中被无辜杀害。

在中原黄巢、朱温都曾经屠杀很多百姓因此这也是五代时期最黑暗时期。

五代时期历经磨难几十年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出现统一之后才让中原黑暗时期消失。

但是赵匡胤为了统一中国连连战争也让百姓苦不堪言,由此五代时期是也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


谈笑历史


连年战争,军阀混战,黄巢起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