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朱元璋得国最正?

武汉校园足球


从朱元璋的经历来看,出身贫苦,年轻参军,带领的是自己的武装部队,反抗的是元蒙外族的残暴统治。从南到北一路打过来,重新恢复了汉族的统治,得国不可谓不正。

既然说到最正,就得看明之前的历代王朝得国是什么来路,没有比较,就不能说朱元璋得国最正。秦汉不必说,都是依靠自己的武装建立的政权,尤其是光武帝刘秀,白手起家,消灭王莽军和赤眉军,恢复大汗天下。魏晋都是窃国,历来被后世质疑不断。南北朝各政权都是半壁江山,且中间夹杂了世族权贵的争斗,没有正统可言。隋朝虽然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天下统一,但隋文帝的政权是从北周手机抢过来的,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原本是山西军阀,后来反隋自立,严格来说算是叛乱。后面的五代和宋都是半壁江山,且是依靠政变夺取的政权。

所以综上来看,除了秦汉,往后当属朱元璋得国最正。





泠喃


朱元璋能获得得国最正的评价是因为他出身社会最底层,其天下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而且他最后统一天下是击败了元朝,恢复了汉家天下,深得民心,而他也是自古以来由南而北成功夺取天下的第一人。所以有得国最正的评价。

朱元璋夺取天下历程艰辛

朱元璋出身贫寒,家里好多人都是饿死的,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之后从军反元,从底层干起,凭借过人的能力和魅力,身边聚集了一批能人异士,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成长为乱世中的一位枭雄。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明史》

之后败陈友谅,灭张士诚,而这个过程是相当不易的,特别是陈友谅兵多将广,张士诚富甲天下,但朱元璋硬是突破重重难关,战胜对手,在众多强大军阀中脱颖而出,成为元朝最大的对手。

朱元璋推翻元朝,深得民心

而在平定南方之后,朱元璋终于对上了元朝,朱元璋先是攻占了集庆路,改名应天,之后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而这两位名将不负众望,在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同年,便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氵卖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明史》

但这还远远不够,之后又接连平定了西南,西北,辽东等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而元朝也被打成了北元。

而这对于被元朝压迫,地位卑微的广大汉人来说,这无疑是深得民心之举。

朱元璋由南而北成功的第一人

在朱元璋之前,还没有一个南方政权可以通过北伐,成功夺取天下的,这与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等都有紧密的关系,因此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朱元璋却做到了,他打破了这个宿命。

而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功与其战略思想得当,后方的稳固都是密不可分的。而也正因为此,朱元璋得国含金量极高。

总结:综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有得国最正是因为朱元璋夺取天下靠的是实打实的战绩,而因为赶跑了元朝统治者,恢复了汉家天下,深得民心,加上朱元璋是由南而北成功的第一人,统一天下的含金量极高,所以会被称为得国最正。


临石观海


有关“得国最正”的问题,众说纷纭。说朱元璋得国正的,有不少;说其他人得国正的,也很多。

朱元璋为什么得国正呢?原因无非是这么几条:

一、他不是靠篡权,而是靠实打实的战功打下来的。元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各自为王。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以一介“淮右布衣”之身,用二十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定鼎中原。相比于那些欺负孤儿寡母(说的就是你,赵匡胤),和架空皇帝自己当老大(曹操、宇文泰和高欢骂骂咧咧地退出群聊)的人比起来,确实得国最正。

二、他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使命。在把蒙元入主中国视作蛮夷入侵的视角里,谁能把这些鞑子从华夏赶出去,谁就是真龙天子。而老朱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并且靠的是纯粹的武力。相比于刘裕功败垂成、杨坚靠与鲜卑结亲(以及欺负自己女儿和外孙子),确实得国最正。

但是,也有著名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比如吕思勉先生就曾在他的《两晋南北朝史》中认为:“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当然,按朱元璋的标准,陈霸先既没有驱除鞑虏,还欺负了梁朝的小皇帝,不能和朱元璋比。

但是如果按这个逻辑来说的话,某些包衣奴才的话,也就有道理了——以“民族融合”的观点来看,满清也不是靠篡权,甚至都没有直接逼死崇祯皇帝,反倒是在大顺攻破北京城后才在明朝臣子的邀请下入关为崇祯复仇。那看来,得国之正恐怕无出爱新觉罗福临之右啦?

所以,有些事不能细想,否则就会钻牛角尖,甚至被包衣阿哈洗脑。



青言论史


明的大好河山,是一个穷苦汉人赤手空拳从蒙元异族手里抢回来的,这当然在道德层面是非常干净和正派的。

至于是不是“最”,可以比较一下。

周,天下从老东家商朝抢的,商纣污名化

秦,秦是周的诸侯,平六国先灭周,可见其决绝

汉,刘邦是秦亭长,项羽刘邦曾结盟为兄弟,对刘邦不薄。

晋,曹魏篡汉、司马篡魏

唐,身为隋太原守将,主危时趁火打劫

宋,身为柴荣大将,陈桥驿黄袍加身

比较到最后,史上只有一个隋文帝,在道德层面能和明太祖相媲美。杨坚彻底终结了二百八十年的五胡乱华,意义更加重大,不过他没这么朱元璋刚烈,而是屡世贵族靠政治手腕篡取鲜卑人政权北周,武力攻南陈,实现统一。

所以,明得国最正,并非虚传。

答自刘羽舟和萧铭珏


刘羽舟和萧铭珏


清代史学家孟森在《明史讲义》中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明祖有国,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


萧立誌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朱元璋他得到了最积极的评价,因为他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的世界与真正的刀枪搏斗。此外,他最终统一了世界,打败了元朝,恢复了汉家的世界,赢得了人民的民心。他也是自古以来第一个从南到北成功征服世界的人。因此,它得到了该国最积极的评价。

朱元璋赢得世界的艰难旅程

朱元璋他出生贫困,家里很多人饿死。他是一个乞丐,一个和尚,然后加入军队去对抗元朝。由于他非凡的能力和魅力,他从下至上聚集了一批有能力的男人和外国人。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他终于在乱世中成长为一个勇猛的人。

在过去的四年里,发生了蝗灾和大饥荒。毛17岁时,他的父母和兄弟相继去世,穷人无法下葬。— 《明史》

战败后陈友谅,消灭张士诚,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特别是陈友谅兵将广,世界上张士诚富,但朱元璋只是突破许多困难,战胜对手,在许多强大的军阀中脱颖而出,成为元朝最大的对手。

朱元璋推翻元朝,赢得了人民的民心

平定南方后,朱元璋终于接管了元朝,朱元璋首先被俘集庆路,改名为应天,然后派遣将军徐达和常遇春北伐。这两位将军不负众望,于同年天称帝被俘大都,元朝灭亡。

太子入城,唤众官长老道:“卖了扰乱,打了起来,我替百姓解了扰乱,一切照旧。聪明人会礼貌地使用它们,而那些无法应付旧政府的人将被清除。官员们不会贪婪和残忍,也不会伤害我们的人民。”人们欣喜若狂。他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葬有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以表忠心。— 《明史》

然而,这远远不够。后来,它先后平定了西南、西北、辽东等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元朝也被称为北元。

这无疑是受元朝压迫、地位低下的汉族人的一种流行做法。

朱元璋第一个从南到北的成功人士

在以前,没有哪个南方政权能够通过北伐成功地夺取世界,这与地理环境和人类特征密切相关。因此,这并不容易,但是朱元璋做到了,他打破了命运。

朱元璋的成功与其正确的战略思想和后方的稳定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朱元璋这个国家的含金量非常高。

综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赢得国家,最准确的说是因为朱元璋在坚实的记录基础上赢得了世界,也因为它赶走了元朝的统治者,恢复了汉族家庭,赢得了人民的民心,朱元璋是第一个从南到北成功的人,用很高的含金量统一了世界,所以它将被称为国家的胜利者。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近代大历史


一个国家得国的正与不正,就像小姐姐刚割的双眼皮,刚开始会担心会不会割得不好,然后男朋友说:哪里会,特别好。然后自己照花前后镜之后也开始自我陶醉,简直太正了,像天生的一样;到最后镜子照多了,会感觉哪里是像天生的,简直比天生的还美,巧夺天工。其实所有割过的双眼皮都是能看出来的,只是皇帝新衣没人揭破罢了。

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这句话通过明清史大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的反复阐发,在历史学界变得尽人皆知。其实这句话不是孟森的原创,这句话在明初就已经出现,并且经过了明末的进一步极端,成为了“得国最正者,唯我大明”;然后一直影响到清朝,康熙帝即“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再到孟森这里,作为反满意识的体现,进一步阐发。一句话,九个字,其作为话术的流变史,串起来就是明清五百年。因此在这里做一个知识考古,探讨明、清“得国之正”概念的五百年话术流变史。

一、乞丐皇帝朱元璋的尴尬开国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有句话很有名:

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这句话不是孟森原创,而是借鉴的宋濂在洪武七年所撰《〈大明日历〉序》中的一段话:

然(朱元璋)挺生于南服,而致一统华夷之盛,自天开地辟以来,惟皇上为然,其功高万古,一也;元季绎骚,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

古人的“得国之正”和我们现在概念里的“得国之正”内涵完全不同。我们现在赞汉高帝和朱元璋出身草莽而得天下,是站在吴晗所谓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史观的角度;而宋濂赞汉高帝和朱元璋出身草莽而得天下,是站在他们不受“弑,臣杀君也”的儒家思想的指责。从古到今,无论是周武王、唐高祖还是宋太宗,都是很典型的“弑”者。而汉高祖和朱元璋出身草莽,并非帝王之臣,自然不能谈“弑,臣杀君也”。宋濂将他们的称帝的动机形容为“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也就是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怎么能当皇帝呢?但是众人都说了,皇天上帝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当这个皇帝,我也没有办法,只能勉为其难了。

宋濂之所以要在洪武七年义正言辞的提出“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是为了解决新生明朝的认同危机,其大环境是绝大多数元末知识分子并不认同明朝得天下的正当性,认为朱元璋取天下非其道,就像朱元璋自己在《大诰三编·秀才剁指第十》中所说的那样:

朕知伯启心怀忿怒,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

和我们现在的想象不同,古人并不认为从最底层得到天下是多么正当的事情,特别是掌握文化制高点的士大夫阶级,对于草莽起家的朱元璋并不认同,认为其“取天下非其道”。

元亡之后,无数士大夫以或者激烈或者隐晦的方式反抗明朝的统治,上述剁指的伯启只是其中之一。在北方韩宋和南方徐宋皆以恢复汉人统治为口号进行抗明起义时,传统汉人士大夫的态度是期望元朝政府早日扑灭这些草寇。

以后来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后世又被无数小说演绎为灭元第一功臣的刘基为例,在起义军刚刚起事时,刘基在《送高则诚南征》一诗中直斥起义军为谷中之草,必须尽快除之:

牧羊必除狼,种谷当去草;

凯歌奏大廷,天子长寿考。

在起义军势力渐长,又在《感兴诗》鼓励元朝诸将效仿唐朝灭黄巢事:

摩崖可勒中兴颂,努力诸公佐有唐。

将元朝与有唐并列,比朱元璋等辈为黄巢。可见,在当时士大夫心中,以“日月重开大宋天”为口号的起义军,和黄巢之流并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士大夫依旧将其作为黄巢之辈看待,面对朱元璋的征用,有以死明志者,有剁指明志者,亦有在诗词书画中表达对新政权不满者。例如旅顺博物馆有一副元朝人盛著所作的《沧浪独钓图》

元·盛著《沧浪独钓图》

这幅画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所描绘的也只是中国文人画中很常规的归隐之趣。但是它右上角的题画诗却十分有趣:

《沧浪独钓图》题诗

有趣之处一:诗以“沧浪可涤缨”开头,表达对于现实政权的不满;

有趣之处二:作者为“空同生郑樗”,郑樗全真教弟子,亦为《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之师弟,而《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自题的“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 ”中的无用师,即为郑樗。而《富春山居图》被烧成两段之后,后段则被称为《无用师卷》;

有趣之处三:题画诗的时间写为“至正辛亥八月”(1371年),而元朝至正年号早在丁末年(1367年)就已经结束,1368年即为洪武元年。因此,此处的“至正辛亥八月”应为“洪武四年八月”。

此处郑樗依旧使用元朝年号,且全诗都流露出希望能够找到世外桃源之期望,对于明朝的不满之处,溢于言表。

钱穆在《中国学识思想史论丛·六》“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一文中提到:

明祖开国,虽曰复汉唐之旧统,光华夏之文物,后人重其为民族革命,然在当时文学从龙诸臣,意想似殊不然。

明太祖开国之后,其实文人普遍怀念元朝,而不满新建立的明朝。此 《沧浪独钓图》上的郑樗题画诗,可以算是“以图证史”的一个典型例子。

由此可见,在开国之初,一般知识分子对于新政权的认同并不高,远远不是我们后世所想像的大声欢呼“得国正者,唯汉与明”。因此,解决明朝开国的认同危机就成了朱元璋及其文臣们的当务之急。

在这个时候,对于刚割完双眼皮的明朝,朱元璋开始自问:会不会割的不好?幸好有暖男宋濂,告诉朱元璋:怎么会不好呢?简直和那个传说中的大美女汉朝的眼睛一样好看。

于是朱元璋满意的笑了。

二、我朱元璋和刘邦是老乡

明朝的塑造认同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风俗礼仪上恢复汉家之风(关于这一点,张佳博士的新书《新天下之化》有相当精彩的阐述,值得一读再读),一方面是塑造草莽得天下的正当性。

中国历史上,有且仅有两人起于草莽、终于皇帝,那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塑造和汉高祖刘邦的关系,成为了朱元璋及其后继者永乐的必然选择。

首先,将朱元璋的家乡和刘邦的家乡沛县建立起联系。在早期朱元璋的对其家族的自述中,相当质朴,并不和伟大人物扯上任何关系。无论是下限到龙凤九年(1363)、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还是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认为再立的《御制皇陵碑》,都相当坦率的承认本家朱氏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通德乡,也不是什么显赫望族,而是以“服勤农业”起家。

一副我是农民我骄傲淳朴作风,我很喜欢。

但是,到了永乐朝编撰的《明太祖实录》时,这种朴素的表达消失了,不仅和传说中的颛顼攀上了亲戚,而且还将朱元璋御口钦定的世居金陵句容,改为了世居沛国(刘邦的老家),后来有一支迁到了金陵句容朱家巷,并且世代都是豪富之家: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其后有徙居句容者,世为大族,人号其里为“朱家巷”。

这段话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世居沛国相县”,也就是说到了永乐朝,朱元璋已经和刘邦成了老乡,这是对宋濂“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的进一步阐发,从取天下的相似性具体到了家乡的一致性,完成了对于明朝反蛮夷之礼仪、塑汉家之衣冠的溯源性建构,以此获得“得天下”的正当性;

二、“世为大族”,孟森在对自己“得国正者,唯汉与明”作解释的时候,提到了汉高祖和明太祖不同于以往帝王的伟大之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也就是说朱元璋和汉高祖都是一介草民起事,能力以外的资本为零。但是很明显,这只是后世人根据自己的“背景书”进行的一厢情愿的建构,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后来的宋濂,都从来没有把自己草民的身份作为得到天下合法性的依据。反而,到了《明太祖实录》中,世代务农的朱元璋家族摇身一变,成为了“世为大族”,主动抛弃了自己光荣的草民身份。

而这种对于朱元璋开国的拔高,到了嘉靖朝之后,随着外部异族危机的越来越大,推翻异族元朝统治的朱元璋,被再次无限拔高,直接抛下了他费了好大劲才攀上的“老乡”刘邦,成为了千古一帝:

独我太祖高皇帝起自宇内风烟之中,迅扫胡腥,再开天地。故宋龙门颂其功高万古,得国之正,则所以上承唐虞三代以来之正统者,惟我明而已。以此方之,则谓汉、唐、宋皆闰位可也”。[徐奋鹏:《徐笔峒先生文集》卷八《古今正统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叶4a—4b。]

不仅挫宋巨唐被明朝人放进了闰位(和正位相对,表示得天下不正),而且连作为汉人缔造者的汉高祖,也被放进了垃圾堆,直接被宣称为“皆闰位可也”。简而言之一句话,“得国之正,惟我明而已”。

到了这里,照花前后镜的明朝不仅觉得自己的双眼皮割得丝毫不做作,而且是古往今来最好看的双眼皮,连那个绝世大美女汉朝的眼睛都比不上自己的。

三、“得国之正”,一个话术的历史累积

至此,从朱元璋的“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到宋濂的“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再到徐奋鹏的“得国之正,则所以上承唐虞三代以来之正统者,惟我明而已”,时间越后,明朝的得国被拔得越高,这正是顾颉刚“古史累积学说”在“得国之正”这个概念的很好提现。明朝前无古人的“得国之正”,通过历史累积,最终达到了无与匹之的地步。

这一套“得国之正”的话术,到了清朝康熙帝,再次达到了高潮。

如果说“得国之正,惟我明而已”,还只是明朝知识分子的自我陶醉,那么到了清朝,当康熙帝说出:

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

时,这一套“得国”、“得天下”的话术,就得到了最高掌权者的直接背书,成为了最高政治正确。而伴随着这一句话的背景,恰恰也是清朝在扫平全境之后产生的认同危机。

时间仿佛一个轮回,当朱元璋看到开国文人第一的宋濂所写的“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这句天才的建构话术时,肯定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但是他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会有一个清朝异族政权取代自己的朱家天下,并且从异族皇帝的口中,说出:

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

人们总是这样,以为自己的双眼皮一定比史上所有人都好看。




玄心收藏


说朱元璋得国最正,是从一个从零开始,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基础的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生存,连和尚都当过,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朱元璋是了不起的人,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开国皇帝,这是历史上除了汉朝刘邦,就是朱元璋,最后一统天下,奠定明王朝江山,这真是有点不可思议,所以史书上,对明朝朱元璋最佩服,尽管他也杀了不少老臣,但是从元朝手中硬生生建立一个强大的明王朝,这本身就是历史的奇迹!


般若自在


【正】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十八种解释之多,合乎朱元璋建立得国最正的有两种解释。

一.垂直度或符合标准方向。

二.使端正人心。

我首先来解释一下头一个问题。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虽然元朝统一中国,但是蒙古人的思维里使终把自己当成一个侵略者,外来人这是相当奇怪的,历史文献记载:有许多蒙古贵族常常无故抢劫汉人财产,居为己有;对汉文化态度的不屑与轻视,使元朝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民分四等”的政策。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做为一个统治王朝不能积极的溶入大一统思想,不知媾和各民族矛盾。而实施等级歧视制度,为其灭亡埋下祸根。

从黄帝统一华夏,到汉朝的建立,汉文化在中国大地根深蒂固,国人都以汉家儿郎而自傲;而元朝等级制度的推行,将汉人置于最底层,种种不平等的规定,让民族之间的斗争使终处于激烈之中。

等级制度的歧视,使汉文化的回归变得越来越强烈;“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一口号,激发了汉人心里的那一点点血性

等级分化带来的恶果,使原中原地区的百姓,使终生活在压迫与痛苦之中,尤其是第四等南人,社会地位最低,而朱元璋不幸生于此列之中,随着元统治者的压迫与天灾人祸,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不饿死要不压迫而死。正是这样情况下,朱元璋以一个贫困户的身份开始了他行伍之路。

朱元璋得国之正的定论,主要曲别与前面几个王朝的显著之处有以下几点

1秦朝

始皇能统一天下,他有深厚的背景,出生于皇室家族,有大量的资源可用,其本为周朝附属封国,只因周朝式微,被各诸候所抛弃,严格来说秦朝也属于乱臣贼子。

2:汉朝的创业者刘邦本为秦朝沛县一小吏,借秦二世之乱,趁机掀杆而起,随着势力的增加,垓下一战击败项羽;从而慢慢统一天下。刘邦出身稍微比朱元璋好点,只因是最底层做起而成功;所以历史上常常拿他于朱元璋来做比较,是公认封建王朝得国最正的两位皇帝。

3:隋、唐这两个王朝的建立者,无论是杨坚或李渊;都有深厚背景,都是各自前朝重臣;手握兵权,趁朝廷式微;野心膨胀夺得政权。虽然在历史上留下盛世风华,但得国不正是事实存在的。

4:随后的宋、元、清三朝,其统治者,北宋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欺负柴荣;子幼母弱,陈桥兵变,夺得江山。元朝铁木真出身部落头领之家,为贵族阶层;可用资源极多,利用大量的人脉积累,统一半个世界。清朝努尔哈赤出生于部落酋长家庭,可以说是贵族后代,有资源、有人脉,相对来说做什么都要容易。

总结:

唯有朱元璋出生贫穷家庭,如果不是元末天灾人祸造成家人的死亡,使其生存受到极大伤害,我想朱元璋绝对不会走上造反这条道路。历史正是在这个环境下,朱元璋为生存所迫,以一介布衣一步步走到了人生的顶峰,这是他没有想到的结果。历史评价朱元璋得国最正是在其岀身于贫寒低微的底层社会,没有后台、没有依靠、没有什么资源可用,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不断经历苦难的考验与困境最终夺得天下,建立了明朝,在所有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当中无岀其右。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所以说朱元璋在历史上是最有资格当“得国最正”这评价…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名应天。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他的得国最正,推翻元朝回复汉人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