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最强大脑”,子孙后代的事,朱元璋提前都想好了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有句经典台词: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受时代背景和代际阻力影响,一个人对周围人和事情的影响始终是有限的,一些事情只能由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来完成或实现。

明初“最强大脑”,子孙后代的事,朱元璋提前都想好了

但是,这话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一个人的权力足够大,就可以突破更多的制约,从而对后来的人和事持续发挥影响。比如明朝的朱元璋就是这样。

朱元璋起自平民,掌权后非常强调中央集权,注重个人权威。总体来看,朱元璋是非常强势的。他在位期间,制定并推行了很多政策,直接影响了家族的形态和明朝的国运。

皇子皇孙的名字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对子孙后代的名字颇为费心。生前,他提前给在世的23个儿子确定了辈分,每个以20个字为准,从孙子始依次起名。

明初“最强大脑”,子孙后代的事,朱元璋提前都想好了

如,太子朱标家: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家: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明初“最强大脑”,子孙后代的事,朱元璋提前都想好了

明朝皇子皇孙的名字一般有三个。第一个是姓,自然姓朱了;第二个是辈分,这在20个字里可以选择。第三个则以五行做偏旁的字,并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后世以此递延。这样充分考虑了皇族支脉庞杂的现实,永远不会重复,可操作性非常强。这样循环往复,经过数代明朝历史上极具特色一幕出现了:

皇子皇孙的姓名中出现了很多五行偏旁,尤其是带金属的生僻字。清代的化学家徐寿从中受到启发,在翻译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愣是将朱家的宗族特色给糅合进去。

贯彻明朝始终的黄册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结合里甲制度,按照职业属性,大致将全国人口分为民、军、匠三类。每类以户为单位,登记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信息,并汇总成册。由于表面用黄纸封面,所以又称为黄册制度。

明初“最强大脑”,子孙后代的事,朱元璋提前都想好了

黄册制度原本用来核定人口,后来又以此作为征税的依据。黄册让明朝的管理瞬间透明起来。朝廷以黄册为基准管理人口、分摊赋役,十分高效。老百姓也不担心受到额外的盘剥。黄册每十年一更新,基本上做到了契合实情。正因为这样,黄册制度得以贯彻明朝的始终。

明初“最强大脑”,子孙后代的事,朱元璋提前都想好了

当然,黄册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到了后期,

有的府县在正管(普通家庭,承担正常徭役)和畸零带管(鳏寡孤独家庭,少承担或不承担徭役)做文章,以此来逃避正常的赋税徭役。黄册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难免。随着黄册的颓废,大明王朝双眼几乎失明,对全国人口、财政逐步失去了控制力,尤其是财政赋税逐步向中上层集中。这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构建中央官制

历来开国皇帝在一切安定之后,就会重新构建中央官制。朱元璋也不例外。对此朱元璋自己有很好地概括。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指皇帝)总之,所以稳当。

朝罢相,就是朱元璋在胡惟庸之后,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五府,就是五军都督府,指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类似于现在的五大战区。各府“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从此皇帝可以有效控制军权。

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天下政务。都察院相当于监察机构,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这些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抗衡,控制权都掌握在朱元璋手中。

明初“最强大脑”,子孙后代的事,朱元璋提前都想好了

这是明初中央官制的大致形态。朱元璋一手谋划的中央官制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期间有些许改变,但并没有大的变动,为推动明朝的持续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明初“最强大脑”,子孙后代的事,朱元璋提前都想好了

以上只是朱元璋为子孙后代谋划的冰山一角。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不必再向任何阶级或个人妥协,他的意志逐步上升为国家政治。于是,他发挥“最强大脑”,凡事考虑长远,尽可能为子孙谋划,很多政策及制度也得以贯穿明朝的始终。当然,做一件事,和做成一件事完全是两码事。正如这些政策制度一样,有的比较完美,有的实施结果则与出发点相左。这说明,在强大的规律面前,任何一代人都是无法掌握一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