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打响石油价格战的真相

连日来,沙特打响的石油价格战受到全球各方高度关注。3月16日WTI原油价格一度跌破每桶30美元,已不足今年1月初价格的一半。特别是此前的3月9日跌幅超过30%,创下近30年来单日最大跌幅纪录。

沙特打响石油价格战的真相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油价共出现过5次暴跌,分别是1985年~1986年的油价暴跌、1997年~1998年的油价暴跌、2008年~2009年的油价暴跌、2014年~2016年的油价暴跌及本次——新冠疫情爆发式蔓延叠加“维也纳联盟”破产引发的油价暴跌。

在前四次油价暴跌的历史事件中,沙特“机动生产商”作用在1985年~1986年事件中发挥得最为充分。此次事件中,沙特的石油产量从1985年的360万桶/日,上升至1986年的520万桶/日,增幅为160万桶。

  历史是相似的,在2014年~2016年油价暴跌事件中,沙特拒绝“限产保价”的惯性做法,决定维持产量保市场份额。2014年以来的那次暴跌事件尚未远去,沙特在时任石油大臣阿里·纳伊米的带领下,开足马力生产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而沙特的石油产量水平从2014年的1150万桶/日,上升至2016年的1240万桶/日,净增90万桶。

  其实,从沙特历次“机动生产者”角色发挥,特别是在2016年12月为挽救极端低迷的石油市场,以极大勇气和毅力与俄罗斯达成“维也纳联盟”,此后三年一直在超额执行限产配额,以及2015年和2020年沙特两次放弃“限产保价”,决定“增产保市场份额”的情况看,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仍然十分显著,沙特的“石油权力”仍然很大。

  沙特的“石油权力”来自三部分。一是其通过“石油换安全”战略,在国家安全上与美国这一超级大国捆绑在一起。有了美国的安全保护伞,沙特在大幅增产或减产上就无后顾之忧,不必担心邻国或其他大国在安全上对自己的威胁。二是其为“石油美元”体系提供了物质保障。如果缺少沙特石油这一大宗商品交易带来的规模效益,以及缺少沙特将石油收入盈余投向美国金融市场带来的示范作用,则“石油美元”体系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三是其超低的石油生产成本,使得其在历次价格战中比其他产油国更具韧性。

归根到底,就全球石油市场中的供给侧而言,沙特拥有无与伦比的“石油权力”,这或许就是其有勇气与俄罗斯开打价格战,而且能打持久战,且并不太在意油价暴跌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