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傳統女性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的精神之光

《四世同堂》中的韻梅形象是最成功、最豐滿、最美的傳統女性形象之一。除了韻梅形象,《四世同堂》中還刻畫了李四媽、馬老太太、天佑太太等傳統女性形象。她們雖然沒有英雄女性搏擊時代潮流的魄力,沒有現代女性強烈的自我意識,但在她們平凡的人生中,卻充當著維繫家庭的角色。在危難之際,彰顯出了這些生活在最底層的女性後盾力量。

《四世同堂》:傳統女性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的精神之光

一、韻梅的形象

韻梅是瑞宣的妻子,祁家的長孫媳婦,她識字不多,是“新時代的舊派女人”。韻梅因為丈夫不喜歡她,所以她“很怕丈夫生氣”,她只能用“盡責”去保障她的身分與地位,她須叫公婆承認她是個能幹的媳婦,叫親友承認她是很像樣的祁家少奶奶,也叫丈夫無法不承認她的確是個賢內助。”

韻梅與丈夫的婚姻屬於父母包辦,思想新潮的丈夫不大喜歡她。舊式思想和丈夫的態度,使她更加盡責地扮好她在大家庭裡的每一個角色。作為兒媳,她盡心盡力地侍奉公婆和祖父;作為母親,她比那受過學校教育,反對作賢妻良母,又不幸作了妻與母,而把家與孩子一齊活糟蹋了的婦女,高明得多了。

她除了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她慈愛,但不溺愛孩子,不允許孩子有壞習慣。作為妻子,她全心全意地愛她的丈夫,時時處處為丈夫著想,不計較回報的付出。丈夫不喜歡她,她就儘量避免與丈夫的不和諧,從暗中湧動趨向明朗化。作為嫂子,她忍讓、友善小叔子和弟妹,為了維護四世同堂的安寧,對他們不合理的要求也儘量滿足。

《四世同堂》:傳統女性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的精神之光

她用善心換來了在祁家不可替代的地位,因為她為祁家生了一男一女“小順子和妞子”,讓老人家有了重孫子孫女,讓祁家有了第四代傳人。她通得人情世故,當家理事是把好手,善於察言觀色,處理家庭關係。她的婆婆天佑太太體弱多病,無力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

一家十口的衣食與親友鄰居的慶弔交際,自然都由韻梅操持。並且家庭日常開銷,大情小事,她安排的井井有條。她不僅愛護自己的家庭,對鄰里也是熱情相助,鄰里遭了難,她有困難也要打點禮物,伸出援手,表示情意理份。

她好客、尚禮節,有客人來,無論家裡怎麼窘,也要設法去款待。韻梅是典型地符合儒家標準的女性。我們幾乎可以從她的性格里找到傳統女性一切的美德:她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善事公婆,和睦妯娌,溫柔體貼,能相夫,會教子,作為四世同堂的家庭主婦,她默默地承擔著家務勞動,維持著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起居,侍奉長輩,照顧子女,誠心誠意地為丈夫著想,忍讓友愛每一個人家庭成員,“她像一盞燈一樣,只管放亮”。

《四世同堂》:傳統女性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的精神之光

我們除了從韻梅的性格里能找到女性一切的美德之外,她身上還有很多優秀的品質:樂觀、剛強、堅忍、有責任心。在全家缺糧少食的時候,為了不讓全家人餓死,她總是樂觀地想辦法給在家弄吃的;在日本人來家裡搶奪時,她雖然膽子不大,但是為保護她的家人和兒女卻暗中摸出把菜刀;在饑荒時期,她每天黑早就起床,“用她整個生命”去很遠的地方為全家領食。當丈夫瑞宣被抓去時,“為營救丈夫,她不惜犧牲了自己。”

“就是不幸丈夫真的死了,她也需盡她所有地一點能力養活兒女,侍奉公婆與祖父。”對於災難和生存,她有著自己的一套哲學:“患難是最實際的,無可倖免的;但是,一個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設法在患難中找縫子,逃了出去,盡人事,聽天命。

總之,生在那個年月,一個人須時時勇敢的去面對那危險的,而小心提防那‘最’危險的事。你須把細心放在大膽裡,去且戰且走。你須把受委屈當作生活,而從委屈中咂摸出一點甜味來,好使你還肯活下去。

《四世同堂》:傳統女性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的精神之光

她的責任心使她堅強、勇敢、任勞任怨。她把什麼驚險困難都用她的經驗與忍耐接受過來,然後微笑著去想應付的方法。在危難之際,在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韻梅扛起了家庭的重擔,維護著四世同堂的安寧和生計,支撐起了四世同堂之家。

女兒慘死之後,她堅忍地挺受過親人去世、饑荒這些殘酷事實,而沒有被擊垮。在瑞宣的內心獨白中,對她進行了高度讚揚和認可:

“瑞宣已不再注意她的外表,而老老實實的拿她當作一個最不可缺少的妻子,主婦,媳婦,母親。儘管她沒有騎著快馬,像那些東北的女英雄們,在森林或曠野,與敵人血戰;也沒像鄉間的婦女那樣因男人去從軍,而擔任起築路,耕田,搶救傷兵的工作;可是她也沒像胖菊子那樣因貪圖富貴而逼迫著丈夫去當漢奸,或像招弟那樣用身體去換取美好的吃穿;她老微笑著去操作,不抱怨吃的苦,穿的破,其實,她也是一種戰士!”

《四世同堂》:傳統女性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的精神之光

二、馬老寡婦的形象

馬老寡婦年輕的時候就死了丈夫,她大腦裡深深地刻著“三從四德”、“從一而終”這些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烙印。社會風俗、封建思想和輿論壓力,使她心如死灰、性情壓抑、生活封閉、形如槁木。

同時,她和善,過節的時候,省下“兩盤倭瓜餡的餃子”給揭不開鍋的鄰居;鄰居小崔被砍了頭,她不辭勞苦地跑前跑後地照應小崔太太。但她更膽小,自從“盧溝橋的炮火響了之後”,她就沒出過門,更無事不讓她的外孫出門,唯恐出什麼亂子,殃及到自己和唯一的外孫長順。

她很少拋頭露面,鄰居的家門無事不邁。封建倫理觀念使她時時處處有意識地去做成一個“標準寡婦”。“她是寡婦,也就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個寡婦。寡婦的世界只是一間小小的黑暗的牢房,她必須自動的把自己鎖在那裡面。”

“關起門來過日子”,是她避難就易的最好辦法。雖然她外孫沒了營生,但她只能在心裡咒罵。她認為她能做的和她最大的責任,就是保住程家的一條根,給長順娶房媳婦,讓他生兒育女。而守節與忍辱,被她默認為應恪守的規範,尤其是在那個戰亂的年月,她堅信天下最好的哲理是“忍”。

她的行為舉止一板一眼地恪守封建婦女節操,尊禮守節。她教導她唯一的外孫長順,也通常是“不要多說話!不要管閒事!不要……”,堅信不移地遵守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守身為女子第一要義”的寡婦信條。她簡直就是《紅樓夢》中“竹籬茅舍自甘心”的李紈翻版。

馬老寡婦是深受傳統舊思想觀念束縛的傳統女性的代表,她因循守舊、思想落後、謹慎保守,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在行動上都維護著傳統的家庭秩序和社會規範,為了成為一個“標準的好寡婦”,她按照傳統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逆來順受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她幾乎喪失了自身的主體性和全部的人格,從思想到行為更多的不是人性的,而是社會的。

《四世同堂》:傳統女性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的精神之光

三、傳統女性形象

傳統文化哺育了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女性,也成就了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女性。列寧曾經說過:“每一種民族文化都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民族自立自信自強的動力,這是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另一部分是民族進步的阻力,這是民族文化糟粕的部分。”而傳統女性身上,幾乎承受著傳統民族文化的全部負荷。

這些傳統女性,她們在男權面前無比的脆弱和渺小,她們無論從意識還是行為,都維護著傳統的兩性關係和倫理道德。她們自動地把自己放在男人的依附位置上,一旦依附體不存在的時候,她們也就喪失了從屬的尊嚴和生活的勇氣。

最典型的代表韻梅,她的最高人生目標就是能夠讓公婆承認她是個能幹的媳婦,讓親友承認她是合格的祁家少奶奶,最重要的是讓丈夫承認她是個賢內助。她小心翼翼地討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歡心,碰到事情總是觀察大家的臉色,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她對丈夫無條件地順從,對老人更是不敢頂撞。

再比如,小崔太太在小崔活著的時候,儘管衣服破破爛爛,吃不到一頓飽飯,但因為有丈夫小崔在,她是小崔太太,所以並不覺得恥辱。小崔死後,她找不到了自己的存活的價值,失去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撐。

這種“自我身份認同”,在桐芳對高弟的告誡中有很好的體現,她說:“一個女人就象一個風箏。別看它花紅柳綠的,在半天空中搖搖擺擺,怪美的,其實那根線兒是在人家手裡呢!不服氣,你要掙斷那根線兒,好,你就頭朝下,不是落在樹上,就是掛在電線上,連尾巴帶翅膀,全扯得稀爛,比什麼都難看!”

《四世同堂》:傳統女性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的精神之光

韻梅、馬老寡婦、李四媽等這些傳統女性都具有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她們正直、善良、勤勞、節儉、尚禮節、重感情、尊老愛幼的對生活,她們堅毅、忍耐、樂觀,充滿希望;對家庭,她們不辭勞苦、樂於奉獻、孝敬長輩、愛護子女;對鄰里,她們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

國難當頭時,她們又能為家庭、鄰里、民族挺身而出,或默默奉獻做堅強後盾。這種美好的特質正是大雜院,古老的文明培養出來的精神之光。

比如李四媽,她對有困難的鄰里盡其所能地去幫助,即使在最缺糧少食的饑荒時期,也無時無刻不將她的愛心施與小羊圈的不幸者和弱者。全衚衕的孩子都是她的“寶貝兒”;小崔兩口子過節沒有吃的,她送上一大碗餃子;鄰居家添了兒子她設法送去了五個雞蛋。

韻梅在大漢奸被抄家後為其女兒送出一條棉被;在剃頭匠劉師傅參軍後每個月為他太太送去六塊錢的生活費,這些點點滴滴的事情無不體現了傳統婦女身上的美好品質;她們這樣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友善慈悲情懷,也成為了一股溫暖的力量,溫暖著小羊圈中每一個人。

她們身上的傳統美德,也溫暖著抗戰在一線的戰士。

《四世同堂》:傳統女性古道熱腸,熱心幫助,積德行善的精神之光

【不是英雄,勝似英雄】

韻梅、李四媽、天佑太太形象雖然不是什麼巾幗英雄,但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平凡瑣碎的細節,讓我們看到了她們怎麼樣在當時的生活困境裡挺過種種的艱難。這些具有傳統美德的女性,她們給社會和家庭生活帶來了和諧和穩定。她們無疑是善良勇敢、堅韌沉著的母親的化身,也是無數前線戰士英勇奮戰的堅強後盾。同時,她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傳統美德的光輝,也是戰爭時期的一種力量。

在《四世同堂》中,賦予給韻梅這個傳統女性形象,幾乎是所有的傳統美德: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孝順公婆,和睦妯娌,溫柔體貼,能相夫,會教子……而古道熱腸的李四爺、李四媽老兩口更是無私助人,正直善良的典範。

《四世同堂》刻畫出的韻梅、馬老寡婦等一系列的傳統女性形象,很顯然地表達了她們高尚的品德和立場。傳統女性們性格中的因循守舊等落後因素沒有迴避,傳統女性身上的那種高尚的品質被高度的認可和讚揚,也為我們充分地展現了女性的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