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謂教育,成功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目標?

丹鳳朝陽3566


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夠真正地立德樹人?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夠達成春風化雨的境界?站在學生的視角去審視“正在成長的被教育者”的“教育故事”,或許會給我們更多的思考。教學如何才是智慧的、靈動的、高效的?

一位名師說,即使是有智慧的教師,教師的“教”,遠不如讓學生“主動地學”,因為每個學生個體的學習是教師無法取代的。教師的工作就是為了學生獲得發展,學生不是任憑雕琢的玉石或木頭,而是有靈性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啟思導疑”,讓學生“敢想會想”。如果學生能發現並提出問題,一定比教師的講述更有價值。所以,課堂教學就是要構建一個師生學習的共同體,讓師生在這樣的共同體中尋尋覓覓,共思共長。同樣,學校文化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引領、凝聚、規範和涵養的作用,學校文化的生命或者使命就在於培育文化生長的土壤。

教育的高效在於追尋教育的“同情心”!

我的理解,教育的同情心,其實就是教育教學中與學生溝通與交流的能力。許多“教育事件”的發生,其實大多是教師教育藝術缺失造成的。我們經常談教育改革,不是指宏觀的教育體制改革,就是狹隘的教學模式改革或教學方法改革,而忘記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更多應該是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這不僅僅是班主任的事情,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我非常贊同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話:“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課堂教學的藝術就是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藝術。教育的能力就是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我們不僅要蹲下身子看學生,而且要在心靈上與學生形成溝通交流。唯有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才能真正認識學生、理解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解讀學生的言行,才能用更好的教育尺度和方法要求他們。寬容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的價值建構,才是真正的教育。

追尋教育的同情心當然必須有對教育的大愛,但我認為,面對新時代的學生,更應該有尊重、信任和包容,在此基礎上,再去講責任、理想和擔當。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則,也是教育的第一原則。

教學的高效在於構建學習的“共同體”!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學習交流閱讀體驗的“活動場”和“共同體”。課堂應該是一個“場”,這個“場”首先應該由教師來構建。教師要善於構建對話與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經驗中成長”,注重學情基礎(從哪裡開始),講求落實(到什麼地方去), 追求提高(怎麼到那裡)。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喚醒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我常想,教師的職業幸福應該立足於課堂,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應該著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而不僅僅是教科研能力。課堂是我們幸福的源泉,也是教師價值的終極體現。

我把“始於興趣、終於智慧”作為課堂教學的追求。傳統教學是沿著線性的、充滿預設的道路前行的,而從閱讀的實踐來看,每一個人的閱讀中最初形成的、感受最強烈的,往往決定了後面的閱讀行程。我們常常把學生應該產生什麼樣的體驗、遵循什麼樣的思維模式、怎麼樣表達都納人規範軌道。我們習慣於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從表面來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問題激發了,思維被問題啟發了,但事實上卻影響了他們語文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這表現在“問題”上,往往是教師給定的幼稚化問題或強指向性問題,缺少開放性和意義的追尋。有時,也不能成為文本解讀的有效突破點,而這些問題,往往像一根無形的繩子,將學生的思維指向牽在教師手中。學生無法“自由行動” , 更無法形成思維和創新的火花,致使課堂教學失去了靈動和活力。這樣的課堂教學無法生成智慧,無法激發師生雙方的生命體驗。

我認為,語文的自主閱讀,追求的是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師生共同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閱讀的快樂,形成新的閱讀素養和閱讀能力。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由“帶著問題讀”向“讀出問題”轉變。

我在課堂教學中總是先讓學生談閱讀初感,提出問題或者困惑,然後和學生一起尋找解決的路徑和方法。在此過程中,我會隨意而機智地把這些隨機生成的問題作為文本教學的切人口,因地制宜地進行文本教學。如在講授余光中先生 《 聽聽那冷雨 》 時,就有學生問:題目中“冷”字是一種觸覺,而“冷”雨怎麼能“聽”呢?這本來是我教學預設中沒有的問題,但我感覺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情境和文本解讀路徑,就讓學生仔細閱讀文本,開展討論,思考:雨為什麼是冷的?為什麼用聽字?余光中先生是在怎樣的情境下聽雨的?

文本解讀路徑,就讓學生仔細閱讀文木,開展討論,思考:雨為什麼是冷的?為什麼用聽字?余光中先生是在怎樣的情境下聽雨的?一篇相對難讀的文本,在這個“興趣問題”或者說“真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對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產生了濃郁的閱讀興趣,進而生成了諸多閱讀的智慧。我認為,學生有問題的閱讀才是有效的閱讀;不斷生成問題的課堂教學,才是高效的課堂和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高效的課堂教學,應該具有“動態生成性”和“雙邊共時性”。一切從學情出發,打破單一、僵化、封閉,代之開放、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才能使師生雙方享受愉快的精神歷程。從學生立場來看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所得而不苛求全得”,順乎學情、順乎自然、順乎規律,這才是幸福的課堂、智慧的課堂。

學校的文化管理在於營造生長的“土壤”!

理想的學校一定追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學校課程。我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應當樹立核心價值觀,教師承擔起作為教師的責任,學生承擔起自身學習成長的責任,師生形成“學習共同體”,努力尋找教育教學的規律,共同營造師生幸福生活和快樂成長的“土壤”。一所學校的凝聚力在於教師的歸屬感和家園感,一所學校的親和力在於學生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校長的領導力要素中,人格魅力遠遠大於行政權力。當一個校長不斷擴大他的非權力性影響時,才是真正實現文化引領的開始。

校長要不斷滿足教師實現白我價值的願望,不斷增強教師職業的成就感,不斷培育教師職業的尊嚴。我常想,正如“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這句話運用到教師身上,也許可以改成“每個教師的內心深處,都有成為一個優秀教育者的願望”。這種願望如火花,常常是需要被引領和激發的,否則很容易熄滅。可惜,很多學校的管理者常常會忘記這一點,總是習慣用這樣那樣的規範或準則去約束教師,而不是引導教師努力去“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兩種方法的價值取向和產生的心理效應是截然不同的。使用規範的結果是容易被教師認為“你要我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而引導式的管理則指向“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前者中的規範容易被認為是上限,帶來的只能是有限度的提高;後者則傳遞出“我至少應該做到這樣”的信息,會被認為是底線,是沒有上限的。

總之,無論是學生髮展,還是教師發展,校園文化的土壤是最重要的,在一定意義上,土壤比種子重要得多。


深學邦交流大百科


教育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 “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等,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教師直接向學生教授一系列課程,包括閱讀、寫作、數學、科學、職業技能等。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即解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也提出:“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瑕不掩瑜865


教育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

教育又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現階段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


大郎淘沙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培養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為核心!

教育:教是前提,育是根本!

教識字,教認數,教知識,這些很重要!

但也得教懂禮貌,懂規矩,這些同樣重要!

有了這些還遠遠不夠,教育還得培養孩子愛家,愛黨,愛國情懷。要敢於擔當,肯於奉獻,成為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如果孩子沒有好的理想,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自私,懶散,不肯吃苦,沉迷享樂,追逐名利,國家誰保衛!海島誰去守!科技誰發展,疫情誰逆行,戰爭誰獻身!如果教育出問題,沒有人才,有人才沒有人默默無聞奉獻,中華民族還能屹立嗎!


高健高考


成功的教育以實用為主,以愛好為基因,以興趣夯實。

如果教育一味追求書的雞湯味,那麼所有人走向社會,都會感到社會在背叛書本的初心。

人情和現實教會了,書本是一紙盲區,迷惑了生活的真實意義。

誰在巔霞誰??……


用戶7504108993206梁


教育是教導和育人兩部分組成的,教導是學識,思想和理念,行為習慣的正確形式的教導,而育人是品德和信仰的發展,是三觀的樹立,兩者並肩而存,互相影響。當一個人受到了良好的教導時他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當一個人被正確的價值觀影響時會是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才,所以教和育要同時進行。成功的教育應該以教導學識和培育人才為目標


山西粉筆教育


教育


馬丁博逸


何為教育?教育為何?阿德來說一說。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重視教育!那麼何為教育呢?我認為並不僅僅是在學校教書育人。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參與。

教育,顧名思義教授和培育。教授文化知識,培育良好的道德心智。所以,學校為主題,家庭和社會來參與。家庭的言傳身教很重要,給孩子以正能量,向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很能說明問題!

教育為何?教育的目標如何來解讀,從國家角度來說,就是提高全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舊中國文盲眾多,也是造成我們國家落後的原因之一。現在我們國家富強了,根本原因離不開教育。從個人來說,接收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發展,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做一點事。





阿德說事


教育目標亦稱“教育目的”。培養受教育者的總目標。如中國現階段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人才


李凱—數學愛好者


教育目標有很多層面的描述。有人說的接地氣的,是教育讓我們知道誰在胡說八道。這個其實已經很難了。

還有的層面是,教育是可以發揮人可能的潛力。

這個潛力至少包括人可能的智力水平,情感能力,對自己真正自我的認識,觀察,行為上的主動選擇。這些是已知的同時很難做到的。

還有很多未知的人發展的潛力,我們需要去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