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城市发展史》第27集“冀东三枝花”的声名远扬

评剧、唐山皮影和乐亭大鼓这三个在唐山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品种,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冀东三枝花”。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评剧、唐山皮影、乐亭大鼓榜上有名。

(一)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民间地秧歌和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莲花落艺人成兆才、杜知义(金菊花)、任连会等对莲花落进行大胆改革,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成就,发扬莲花落的优点和特色。首先是剧本改革,在原有对口、拆出戏的基础上,依照大剧种的剧本结构形式,改编成大型剧本,去掉剧本里的淫词滥语,把活词定为死词;其次是音乐改革,大量吸收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的调式和板式,溶入落子的腔调之中,形成了以板式变化为结构体式的有自己独特唱腔风格的新剧种;最后是表演改革,聘请河北梆子演员来教授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使各个行当的舞台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改革后的莲花落改称“平腔梆子戏”。

成兆才在任连会的帮助下,先后对《告扇子》《朱买臣休妻》《刘伶醉酒》《大劈棺》等大小剧目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伴奏乐器也在唢呐、板胡、梆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弦、笛子和全堂打击乐,以真正戏曲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轰动了四乡八村。清宣统元年(1909年)成兆才成立的“庆春班”进入唐山,落脚小山永盛茶园,首演“平腔梆子戏”。此后,以永盛茶园为基地,在京剧和河北梆子艺人的帮助下,对平腔梆子戏进一步改革优化,是为评剧史上第二次大改革。唐山的工人和市民对这俗称“唐山落子”的平腔梆子赞赏有加,“唐山落子”因此得名。此时,评剧这一新剧种已经形成,只不过未冠“评剧”之名罢了。

唐山落子受到冀东观众的普遍欢迎。莲花落艺人频繁往来于天津、唐山等一些大城市巡回演出,把这个新兴剧种传遍整个冀东地区。1909年夏,成兆才、任连会等赴盛京,演出于全盛茶园。1917年正在天津演出的庆春班赶上发大水,戏园被淹,停止演出,遂乘船经“煤河”返唐。是年,永盛茶园园主王凤亭置箱入班,更名永盛合班。1918年,永盛合班应邀到山海关演出,唱红古城,誉传关外。同年,永盛合班在山海关改名“警世戏社”,挂出了“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牌子,后人称其为评剧的第一个班社,标志着这一新剧种己进入成熟期,由此成兆才作为评剧创始人的地位已经确立。

1919年,成兆才根据家乡发生的杨三姐告状的真实事件,编创了大型现代戏《枪毙高占英》(后改名《杨三姐告状》),在哈尔滨庆丰舞台首演大获成功。成兆才一生先后创作、改编了剧本100余出,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成兆才就是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为铭记成兆才对中国评剧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国家文化部、河北省、唐山市和滦南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在成兆才的家乡滦南县共同投资兴建了成兆才纪念馆。

1935年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解放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唐山出现了高艳敏、范金亭、洪影、于艳秋、李忆霞等著名演员。2000年9月,由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在唐山市举行。2001年9月第二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升格为“中国评剧艺术节”,成为全国性文化活动。中国评剧艺术节的举办,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评剧艺术传承发展。

(二)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又名冀东皮影,是唐山境内最早的文艺品种,也是国内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北宋末年,中原皮影戏传入唐山境内,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流行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1996年,乐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之乡”。

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方法是台前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操纵演员在“窗”后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演员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唱腔等艺术形式的烘托,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曲折生动地演绎故事,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

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其曲调、板式风格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影人雕镂精细、造型优美,独具风采。角色分为生、小(旦)、净、大(花脸)、髯(老生)、丑、妖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形式。唱词格律多为“三赶七”“七字句”“五字赋”“大金边”“小金边”等,主奏乐器为四胡,其他伴奏乐器以拉、弹、吹民间乐器为主。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得就是皮影。唐山皮影戏的剧本俗称“影卷”,有连演数十个晚上的连台本戏,也有演一个晚上的“单出”戏,还有演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的童话剧和寓言剧。唐山皮影剧目多达数百出,代表剧目有《五锋会》《杨家将》《二度梅》《白蛇传》等。历代皮影艺术家有李秀、高容杰、张茂兰、齐永衡等。

18世纪末,清乾隆乙卯科进士、曾任殿前侍卫的杨德润,在其家乡乐亭县新寨出资建立皮影班。从此,乐亭兴起豪门大户及民间合伙组建影班之风,使皮影艺术在竞争之中高潮迭起,促进了皮影艺术的提高和发展。1907年和1910年,乐亭史家翠荫堂影班两次出关,逐渐在东三省多个城市打开局面。1918年,乐亭皮影戏班进入唐山。随着皮影戏影响的扩大,名家大量涌现,因地域和方言的差别,逐渐形成以滦河为界的东派、西派和长城沿线的北派。20世纪30年代,著名皮影演员张绳武、李秀、张茂兰、孙品卿等20余人,由昆仑、百代、胜利、宝利等唱片公司灌制了100多张唐山皮影唱片,有的影班还应邀去朝鲜和日本演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使皮影戏更好地宣传群众、鼓舞群众和服务于人民战争,中共冀东区党委宣传部于1943年组建了新长城影社,1944年冀东军分区12团组建了抗日影社,随后各县也相继组建了影社。影社编演了许多反映当时战斗、生活的剧目,如抗战时期的《田玉参军》《火烧潘家峪》《光明之路》《抢粮》《埋伏战斗》《国害》《春秋镜》,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毛女》《黄河灭蒋记》《大晴天》《打锦州》《血泪史》《土地改革》《清算复仇》等,起到了鼓舞群众革命斗志的作用。

1948年唐山解放后,唐山皮影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影响所至欧美地区,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三)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产生于乐亭县,广泛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

清代初期,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爱唱“清平歌”,乡间也流行散曲类小调。后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不相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之后,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约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

清咸丰二年(1852年),乐亭著名说书艺人温荣在乐亭大鼓的雏形“乐亭腔”的基础上,大胆创造新板式“四大口”,改木板为铁板,使乐亭大鼓以大三弦、书鼓、铁板伴奏的演唱形式基本定型。到1900年前后,滦县、乐亭一带的艺人齐德望、戚用武等人又结合自己的特点做了一些改革,遂形成一支风格新颖的流派,从此乐亭大鼓分成东路(流行于乐亭县)、西路(流行于滦县、唐山一带)两种唱腔体系。

清末民初,乐亭大鼓进入成熟和兴盛期。由于当时政治风云的变化,城市书馆日益繁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开始要求冲破封建王朝的思想禁锢,许多桃色书目在书馆表演中盛行。此时流传到京津地区的乐亭大鼓,与乐亭本土的演出相比已有了明显不同,特别是在反映民间生活内容方面,京津等城市地区表演多以表现烟花柳巷生活和才子佳人等题材为主,如《妓女悲秋》《妓女告状》《大西厢》等,而一些热衷于堂会表演的豪门望族,仍然延续着封建伦理纲常观念,他们更喜欢表现家长里短、劝恶从善等内容的表演出现于堂会上,如《鞭打芦花》《小姑贤》《朱买臣休妻》等。

乐亭大鼓书目甚为丰富,计约有176部,其中长篇书《杨家将》《隋唐演义》《岳飞传》《包公案》等31部,中篇书《回杯记》《瓦岗寨》《呼延庆打擂》等17部,段子《芦花荡》《双锁山》《白蛇传》《西厢记》《王二姐思夫》《小姑贤》等107个,书帽有《耗子摔跤》《老财迷》《绕口令》等12个。

解放后,历代乐亭大鼓艺人继承发扬乐亭大鼓艺术,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植根于冀东大地。2002年河北省命名乐亭县为“民间艺术之乡——曲艺大鼓之乡”,2003年乐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乐亭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