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盐

盐也是人类使用的历史悠久的物品之一了。

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其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代中国人已学会煎煮海盐。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食盐。相传在炎帝时期,居住在山东半岛的夙沙氏,发明了用海水煮盐的方法。先秦时期,齐国煮海为盐,国富民强。

中国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中国是最早食用和人工生产食盐的国家,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根据以上资料和实物佐证,在中国,盐起源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管仲有一本《管子》流传于后世,其中强调“轻重鱼盐之利”,在汉代有本书叫做《盐铁论》,中国很早就确立了盐铁国营的经济形态,至今也是如此,在《隋唐演义》当中,程咬金刚开始就是一个贩卖私盐的。

除了海盐之外,还有湖盐和井盐。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开门七件事:盐

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中,也论述了盐:“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

“咸入肾”、“味过于咸”等内容。

有意思的是,在旧社会使用的大颗粒盐,还有其他治疗的功效。在这里分享两个小验方:

第一个,出自于《汤头歌诀》固齿散:

骨灰固齿猪羊骨 腊月腌成煅碾之

骨能补骨咸补肾 坚牙健啖①老尤奇

【词解】①唤:啖dan,音旦,吃。

【组成】腊月腌制的猪骨或羊骨

【用法】火煅,研极细末,每晨用牙刷蘸药末擦牙。

【功用】坚固牙齿,使牙洁亮。

【主治】年老脱齿。

【方析】年老肾衰齿不固为本方主证。猪骨或羊骨均能补肾,强筋骨,固齿,治牙齿疏活疼痛为君。用盐腌制引药入肾为使。

制作并不复杂,有心人可以留意一下。

第二个验方,是取材于《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寒痹熨法,经山东中医赵岩改良后分享的一个小验方(摘录自其平台文章):

开门七件事:盐

注意:不是冰糖!

我们先看《黄帝内经》中是如何描述的:

《灵枢经·寿妖刚柔篇》曰: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赵大夫把古方进行简化,方便现代人操作,用古方中的酒、肉桂、花椒、高良姜(根据经验,我把干姜换成高良姜,止痛效果更佳),再加上二斤大粗盐,放锅里面一起炒热或微波炉中打热,倒入大瓷碗中,请注意,白酒少许即可,一二十毫升足矣,其它药物都是30克。然后用毛巾把碗口封住,用绳子在碗底把毛巾系紧,用碗口对着腰部热熨即可,每天大约一小时,五天一疗程,效果十分理想,有些用不了5天就症状全消。尤其是对于年青上班族腰痛,自己晚上在家即可操作,方便。

中医和中国厨房中所说的五味:酸苦甘辛咸。咸也是其中重要的口味,而这个口味的产生,主要是我们所吃的盐,看过歌剧《白毛女》吗?为什么在山里的喜儿,就成了白毛女?看过《闪闪的红星》吗?潘冬子,带盐去进城,怕被搜到盐,他是怎么做的呢?这些都是和盐有关的,民以食为天,盐为五味之首。

开门七件事:盐

潘冬子出妙计,用棉袄蘸盐水,运输盐


开门七件事:盐

歌剧《白毛女》

就写到这里吧,不用转发,不用收藏,不用点赞,爱看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