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的軍械裝備都是怎樣得來的?

Kiss_譽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就是三種方法,

第一從國外購買。

民國時期中國雖然有些兵工廠,但主要生產槍械而已,以步槍和手槍為主,數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北洋軍閥的火炮、機槍以及大量槍支,都要通過進口。至於子彈和炮彈當然也要進口!

以奉系軍閥張作霖為例,他就出巨資購買了國外大量軍火。

日本資料顯示,在1925年5月至1926年4月間,張作霖從德國購買了17.1萬杆步槍、4500萬顆子彈和62挺新型機槍。

其實,日本人也出售了大量武器彈藥給張作霖。

1923年2月,日本把購自意大利的步槍1.3萬支轉賣給張作霖。

1923年8月,日本又將價值368萬元的槍支約2.2萬件運入奉系,其中有1萬件為日式步槍。

日本還替張作霖向美國雷明頓公司訂購了當年沙皇俄國委託生產但未交付的俄式莫辛-納甘M1891步槍3.1萬支,每支步槍配槍彈1000發,並附刺刀。

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又得到日本兵工廠所產步槍3000支與所配槍彈,及直接從日軍駐旅順軍械庫運來的槍彈100萬發。

當時奉軍要人魏益三回憶,在戰事正緊期間,奉軍還得到日本供給的步機槍彈4000萬發、炮彈10萬發。

不過,也許大家不知道,國際社會為了中止中國內戰,曾經對民國實施了長達10年的武器禁運。

所以對外購買武器也是困難的,通常需要通過走私和第三方商行轉交,價格更為高昂。

當時一支勃朗寧手槍在法國僅售50~80法郎,但在中國可以賣到360~540法郎。至於連發武器,比如重機槍就更是天價了,甚至有價無市

第二自己生產。

北洋軍閥中的大軍閥,也就是掌握多省的軍閥,通常都有自己的兵工廠。

這些兵工廠可以自產一些武器,但數量較少,質量也差。

兵工廠中,以張作霖的瀋陽奉天兵工廠最好。

1925年張作霖愛將楊宇霆升又對兵工廠進行擴建。增建槍廠及輕機槍廠, 擴建之後的東北兵工廠有機器8千餘部,職工數萬人, 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之兵工廠。

1930年的東北兵工廠可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機關槍1000挺以上,一個月即可裝備一個整編師。下屬的迫擊炮廠,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但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九一八事變"後成為日軍的戰利品,當時日本佔領瀋陽後就繳獲了10萬餘支步槍,手槍6萬餘支,倉庫裡成堆的炮彈和子彈有數百萬發,成堆的大炮連炮衣都沒有褪下。

然而,這是極其罕見的,為此張作霖投入巨資,花費10年時間。

普通軍閥當然沒有這個能力!

比如四川兵工企業就很爛。抗戰爆發時,四川兵工廠僅能製造土造步槍和手榴彈,以及很爛的仿造啟拉利輕機槍,數量還相當稀少。

這也是20萬川軍武器裝備很爛的重要原因。

第三搶奪。

搶奪就是槍別人的軍火。

這主要是戰時繳獲,或者是一些窮軍閥,比如西北、西南一些軍閥沒有錢購買武器,只能靠搶劫其他軍閥。

1918年2月25日“秦皇島劫械”事件就是典型。張作霖下令劫獲了當時掌控北洋政府的直係軍閥從日本購買的大量軍火武器,包括大炮、步槍、機槍以及其他武器,合計3萬多件。


薩沙


北洋軍閥的裝備都從哪來?我們通過與號稱“小諸葛”的奉軍總參議楊宇霆有關的兩件事就能搞明明白白的。

楊宇霆劇照

1918年,皖系軍閥徐樹錚聯手楊宇霆“搶劫”了直系馮國璋三個混成旅的裝備

為了說服張作霖派兵出關與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一起向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施壓,皖系大將徐樹錚秘密到達了奉天,他首先與老同學、時任奉天督軍署參謀長的楊宇霆接上了頭。

為了打動張作霖,徐樹錚告訴楊宇霆,近期將有一批直系向日本訂購的軍火將由日本先運至秦皇島交付,然後再運轉北京。他還說,這批軍械有2.7萬件,足夠能裝備三個混成旅。

聽到楊宇霆的彙報後,張作霖果然很感興趣,素有擴軍打算的他苦於缺少裝備而一直沒有落實。但同時他也有顧慮,如果真動手“截胡”了這批軍火,就等於與強大的直系撕破了臉皮。

由於躊躇不定,張作霖就喊來算命瞎子“包顧問”以問兇吉,結果“包顧問”的卦象顯示為“吉”。於是他拿定主意讓楊宇霆帶隊去秦皇島“截胡”這批軍火。

徐樹錚

等軍火在秦皇島卸船裝上火車,準備開往北京時,楊宇霆持著徐樹錚給的領取憑證,加之讓奉軍用槍指著車站站長讓其下令改變行程,終於讓火車開到了奉天。

馮國璋知道消息後大怒,讓張作霖把裝備送回來,後者則充楞裝傻,說當年袁世凱曾從奉天借過一批武器,這次就當時奉還了。無奈的馮國璋只好自己給自己臺階,以北洋政府的名義命令這批軍械暫由奉天省保管。

從這起“劫械”事件可以看出,當時軍閥的裝備,主要還是靠從國外採購。採購回來後,要麼在各派系混戰中相互繳獲,你手倒我手,或者像這起事件中一樣直接被別的軍閥搶走。

1925年,奉軍總參議楊宇霆兼任東三省兵工廠督辦,能製造各種輕重武器

楊宇霆上任後,購買了大量德國設備,擴建了兵工廠的規模,並在原來只能自行製造步槍等輕武器的基礎上開始生產機槍、火炮等重武器。

兵工廠擴建改造完畢後,一躍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奉軍的武器裝備也基本開始能自給自足了。

張作霖

按張學良回憶的說法,1926年奉軍與馮玉祥的國民軍惡戰於南口時,“奉軍兩個重炮團70多門炮,連轟了五六萬發自己兵工廠製造的炮彈,雖然沒國外的好,可也是炮彈啊。被重炮轟斃的國民軍達萬人以上。”

後來日軍侵佔了瀋陽,從兵工廠裡繳獲的各種輕重武器更是數不勝數,並且很快也都在侵華戰爭中都裝備上了。日軍接手瀋陽兵工廠後,生產的92式重機槍還成為了日軍的主力重武器。

通過與楊宇霆有關的兩個事件,我們可以知道,軍閥的軍火前期主要來自外購,也能在戰場上繳獲一些,後期軍閥們陸續建了兵工廠,有的能自給自足,更多的是外購一大部分再加上自制一小部分,如此而已


司馬砸光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於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當選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後正式形成。 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二十一條”簽訂後,袁世凱計劃仿照德國、日本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最終因日本從中作梗和地方軍閥的反對而終止。 北洋政府首腦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崩離析,皖系、直系兩大派系先後控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壯大的奉系控制,直到北伐戰爭後才完成了短暫的形式統一,但不久後又爆發了其規模遠超北洋歷屆政府的中原大戰和十年國共內戰。


1895—1916年:袁世凱主掌北洋軍閥時期,1895年12月,袁世凱主持小站練兵時,在原有槍械的基礎上,又經德國退伍軍人漢納根之手,新購進曼利夏步槍5,400枝,曼利夏馬槍700枝,六響手槍1,000枝,五十七釐米格魯森快炮40尊,步官掛刀各500柄, 用於充實其軍隊裝備。1905年,小站新軍擴展為北洋六鎮,基本上使用洋械,只有少數鎮(如第五鎮)夾雜使用一些漢陽廠產品。當時輸入的產品,主要有奧地利造的曼利夏步馬槍,德國造毛瑟槍,俄國造來福槍,炮則主要是德國克虜伯廠和格魯森廠出品的山炮和陸炮,以及法國克魯蘇廠的產品。

1907年,清廷擬定在全國成立三十六鎮新軍,以六點八毫米步馬槍、七十五毫米山炮和七十五毫米野炮為制式武器。此時槍炮的需要量激增,自己生產的槍炮遠遠不能滿足這項要求,只能靠大量地輸入外國產品。這時輸入的步馬槍,仍然以毛瑟、曼利夏、日本三十一年式為主,口徑從六點五毫米到八毫米不等;輸入的炮,亦是克虜伯廠、格魯森廠出產的山野炮為主,口徑為五十七毫米和七十五毫米。並且,重機關槍開始大量輸入,最初為德國的馬克沁和法國的哈乞開斯兩種,這是首次進口的自動火器裝置。 1908年,清廷還為陸軍的個別鎮購置日本山田式氣球,以為偵察之用。1910年,又購買到法國沙麥式飛機一架。

民國時期中國雖然有些兵工廠,但主要生產槍械而已,以步槍和手槍為主,數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北洋軍閥的火炮、機槍以及大量槍支,都要通過進口。至於子彈和炮彈當然也要進口!以奉系軍閥張作霖為例,他就出巨資購買了國外大量軍火。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上臺,北洋軍閥開始急劇擴張,袁世凱死後更是進入軍閥混戰,各路大帥不斷擴軍,其武器來源就更復雜了。
北洋軍閥一個武器來源,是自造:袁世凱上臺以後,就接收了原來清朝的兵工廠,像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漢陽兵工廠、山東機器局等。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們瓜分了自己地盤上的兵工廠,大量生產武器。奉系張作霖前期主要與日本人的交易。直奉戰役失敗後,先後於美國(裝甲車)、日本(步槍、機槍)、蘇俄、意大利、英國(軍事設備)、法國(空軍裝備)、德國(步槍、軍事顧問)、捷克(步槍、火藥)、挪威(步槍)、丹麥(野炮、炸彈)、瑞士、荷蘭,張作霖與許多國家簽過軍事裝備購買協議,也是購買武器裝備較多的軍閥


大老二爺


北洋軍閥的武器裝備主要來源有兩個自造和進口兩個途徑,其中又以進口為多。

北洋軍建設時期

在清朝建立北洋軍時,其武器來源就很複雜,像北洋第一鎮的火炮是從德國和日本進口,馬、步槍是日本的三十年式。第二鎮的馬、步槍和火炮全部從日本進口。第三鎮的馬、步槍有德國的毛瑟和國產的漢陽造,火炮購自德國,而機槍則是英國所產的馬克沁。第四鎮的槍支有德國、日本兩種,山炮是漢陽兵工廠所產的57毫米山炮,野炮則是從英國和德國購買。第五鎮所用的火炮是德國進口,馬、步槍是庫存的舊貨,款式複雜,有德國毛瑟、意大利曼利夏等。第六鎮的火炮是從法國進口,馬、步槍是日本的三十年式。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北洋軍閥起家時,武器以德國、日本進口為多,其他還有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國產,品種也是五花八門。

軍閥混戰時期

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上臺,北洋軍閥開始急劇擴張,袁世凱死後更是進入軍閥混戰,各路大帥不斷擴軍,其武器來源就更復雜了。

北洋軍閥一個武器來源,是自造:

袁世凱上臺以後,就接收了原來清朝的兵工廠,像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漢陽兵工廠、山東機器局等。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們瓜分了自己地盤上的兵工廠,大量生產武器。

此外北洋時期也新建了一些兵工廠,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直係軍閥吳佩孚在河南鞏縣的鞏縣兵工廠,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東北建造的東三省兵工廠和奉天迫擊炮廠,閻錫山在山西設立的太原兵工廠等。

不過因為軍隊數量擴張太快,自造顯然不夠,所以北洋軍閥也進口了很多軍火:

像段祺瑞以參加一戰的名義組建參戰軍,就從日本購買了4千萬日元的武器。直皖戰爭以後,曹錕掌握了北洋政權,也進口了不少武器,其中僅1921年一年,曹錕就從意大利買了4011噸的武器。

而張作霖也不甘示弱,在第一次直奉大戰兵敗以後,為了重整軍備,張作霖從日本一次就購買了36000支步槍,又從潰逃到東北的白俄手裡買了3萬支步槍。後來張作霖又從德國、意大利等國購買了不少武器,到第二次直奉大戰前,張作霖購買了差不多30萬支步槍。此外張作霖還購買了坦克、飛機等,組建了裝甲部隊和空軍。

而馮玉祥因為地盤在西北,沒有海口,所以主要是從蘇聯購買武器,前後購買了大約1000萬盧布的步槍、機槍、野炮、機關炮等軍火。

在列強對華武器禁運期間,北洋軍閥們為了從國外購買軍火也是各顯神通,像張宗昌出任山東督軍以後,就通過洋行從國外走私武器。因為來路不正,所以也是有什麼買什麼,所購買的武器也是龐雜不堪。


不沉的經遠


北洋軍閥的武器裝備主要來源於兩個大的方面:向外國購買和自己生產。

巴黎和會後,英、美、法、日、西、葡、巴、俄等八國政府照會中國政府,聲明由於中國南北尚未統一……將約束其國民,禁止向中國輸入軍火及製造軍火之器料,這就是歷史上持續了十年的武器禁運。但是,其它國家並沒有加入這個行列中來,如意大利賣了一批軍火給北洋軍閥,從報告上看有步槍一萬九千到四萬支不等,野炮二三十門,機槍幾十挺,槍彈300萬發。根據日方的資料,奉系軍閥張作霖在1925年到1926年間,德國向奉天賣了步槍17.1萬支、機槍62挺、子彈4500萬發。



一些軍閥還自建兵工廠生產武器裝備,如奉系的張作霖。他興建的瀋陽兵工廠從外國引進機器和聘請外國的技術人員,超越了漢陽兵工廠,成為了當時亞洲第一的兵工廠。1928年時瀋陽兵工廠的生產能力佔全國兵工生產的一半:步槍80000支、機關槍70—80挺,大炮300門。


除此之外,皖系的徐樹錚還讓奉系軍閥張作霖從其它軍閥手裡劫掠過一批日械。


歷史軍魂


北洋軍閥源於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派袁世凱訓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4000餘人的“定武軍”,也就是北洋新軍(7300人)。 北洋新軍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也為袁世凱奠定了作為北洋軍閥領袖的基礎,民國成立後裂變為三大主要派系(皖系、直系、奉系)和諸多小派系,1928年東北易幟後完全融入國民革命軍。

名義上的國家軍隊,實質上是"兵為將有",由於來源於正統的國家編制,所以早期在武器裝備上以政府對外進口為主。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形成各大派系後,根據大家財力、實力,選擇自制、進口、走私都有。

當年的漢陽造是絕對的主力。

清末在各地辦了不少兵工廠,如:漢陽兵工廠、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山東機器局等。在北洋軍閥時代,這些兵工廠就在對應的軍閥手中生廠製造各類武器,由於技術所限,主要以輕武器為主。而軍閥時代,自制武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奉系,張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開辦瀋陽兵工廠,主要技術來源日本和德國。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可以生產從步槍到火炮的大部分裝備。

武器進口則以自軍閥背後的支持國家相關,在袁大頭死後,帝國主義為爭奪在華利益開始找各自的代理人,如皖系、奉系由日本支持,直系則由英美支持。特別是日本為達到其在中國利益最大化,不惜提供各式裝備,目就是達到經濟、政治雙贏。

這是奉系裝備。

這是馮玉祥部隊

由於受到武器禁運影響,因此在進口武器來源方面較雜,主要來自日本、德國,還有包括英國、美國、意大利、法國、捷克等等,來者不拒,能買到才是重點,這就是民國史上槍械萬國造的起因。


河東三叔


提起“北洋”,大家就不自覺的跟“軍閥”兩個字連在一起。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北洋軍閥一直活躍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不過當時的中國是個絕對的農業國,這些軍閥的武器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北洋軍閥的軍械裝備主要來自國外。

因為當時中國的軍工廠不僅只能生產步槍和手槍,而且武器性能落後,設備陳舊。 想要裝備部隊,只能依靠進口外國武器。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就派人前往日本大量購買大批軍械,以對付南方的革命黨和敵對勢力。除了向日本購買陸軍武器之外,袁世凱還派人遠渡重洋去歐洲考察軍火,購買了12架法國戰機和教練機,組成了自己的空軍。

1917年,皖系軍閥段祺瑞解散國會搞獨裁。為了懲罰段祺瑞的倒行逆施,由美英牽頭,法、日、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皇俄國八國簽約暫停對華軍售,時間長達十年。從1917年以後的這段時間,中國的進口軍火額度減少了不少。


儘管如此,還是有大量武器通過各種渠道運到中國。因為有些國家沒有簽約,不受約束。

1917年以後,購買海外軍火最多的是奉系軍閥張作霖。張作霖在1923年一次性向意大利一次購買一萬多支步槍。 1925年一年之內就向德國購買了十幾萬支步槍,4000多萬發子彈。 奉系軍閥為了一統天下瘋狂向德國、捷克、意大利和日本購買武器。其一家武器的海外購買量就佔了中國市場的百分之八十。

而直系曹錕是意大利軍火的最大買主,僅1921年11月,曹錕就一次簽訂了4000多噸軍火大單。其中不僅有步槍,還有山炮、機關、炮野炮、迫擊炮和大量通訊器材。


皖系軍閥段祺瑞則是日本軍火的大客戶。皖系軍閥的大管家徐樹錚大量購買日本武器,除了武裝皖系部隊,還用日本武器拉攏別的小軍閥。一戰以後,段祺瑞一次性就從日本進口了價值四千萬日元的軍火。

當然,這也未見的是段祺瑞多麼喜歡日本軍火,購買日本軍火的原因前面說了——歐洲國家聯合封鎖,不賣給他。

軍火來源的另一部分是自己製造。

北洋軍閥直系、奉系、皖等系都有自家的兵工廠。雖然性能落後,生產數量有限,但可以起到補充作用。


國內當時比較有名的是太原兵工廠、瀋陽兵工廠和金陵製造局。

其中規模最大的還是奉系軍閥的瀋陽兵工廠,這個兵工廠產能驚人,僅僅是九一八事被日本人收繳的兵工廠庫存武器數量就讓人驚訝:機槍5000多挺,步槍15萬支,手槍5萬多支,子彈300多萬發,重炮、火炮、榴彈炮應有盡有。

除了奉系這種大兵工廠之外,四川的一些小軍閥也有自己的小兵工廠。不過這種兵工廠規模很小,工藝也差,質量像是土作坊,只能生產一些劣質的輕武器,這也是川軍裝備差的原因。

還有一部分是戰場繳獲和打劫

一打仗就有勝負,打了勝仗的就會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可以更快武裝部隊。


打劫是最划算的買賣,只有張作霖在這方面敢作敢為。在1918年2月,張作霖下令搶劫了直係軍閥曹錕從日本人那裡購買的一大批軍火,包括步槍、機槍、大炮和其它軍械,統共三萬餘件。

另外,偶爾有一些是外國贈送。

列強為了維護在華利益,紛紛扶植代理人,為此也不能不付出點實實在在的東西。出人出錢又出槍。日本人為了籠絡張作霖,就背地裡給了他不少武器。

北洋軍閥的軍械無論來自什麼渠道,但用途只有一個,那就是生靈塗炭,手足相殘。願我們牢記昨天那段歷史,珍惜今天的和平環境,祈禱明天永遠不要有戰爭。


小約翰


這裡是歷史有點酷,以下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見解。

北洋軍閥的軍械準備一般都分三種情況來的。

  1. 國外購買,一般都是從日本,德國,英國這些軍火商手裡購買。
  2. 從國內的軍火商處購買,後者自己準備軍械兵工廠,從而獲得軍械。
  3. 各地軍閥相互征伐,從對手手裡火併而來。

從國外購買武器來滿足自身需求

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但火藥技術的延深發展卻是外國,洋人發明火槍,隨後不斷技術改進,運用到實戰中,冷兵器時代的刀和箭更佳能夠達到效果。

火槍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核心製造技術已經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中國軍閥想要購買精製武器。都需要從國外軍火商那裡購買。中國軍閥大多都是從日本德國人手中購買這些製作精良的武器,從而擴大了軍閥手中的實力。


雖然其中外國中國實行的長達十年的武器禁運。但是中國軍閥還是有一些手段會從國外偷運,那些價格跟利潤更高。日本因為臨近中國,所以在這方面賺取的不少利潤。

皖系、直系、奉系都是大軍閥,財大氣粗。購買的都是德國的最好軍械。當然絕大多數都是一仗後留下的戰爭資源,別的國家外國看不上的貨色。

從國內的兵工廠獲得武器

洋務運動中,實力派人物張之洞創辦了湖北兵工廠,後來更名漢陽兵工廠。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大型兵工廠。裡面的機器生產設備都是從德國引進的最新高端產品,生產出來的漢陽造想必大家耳熟能詳。


像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使用的漢陽造都是就是這裡出來的。一直是中國武器製造的排頭兵。不過當然是不能跟國外的武器相比較的了。國內軍閥的大部分武器都是從這裡流出來的。

奉系軍閥張作霖武器不僅從外國進口。而且在國內他自己還創辦了瀋陽軍工廠,以滿足自己軍事實力擴張的需要。和漢陽兵工廠有的一拼。可惜最後都被張學良拱手送給了日本人。

(北洋軍閥之東北王張作霖圖片)

各地軍閥相互爭奪武器

自從袁世凱倒臺去世後,中國就進入了軍閥混戰時代。

各地軍閥此起彼伏。手裡有武器就是王,有槍就是王法。大大小小的軍閥出現了幾十個。而這些軍閥也是相互征伐,搶奪對方手中的武器,人口還有土地。

這就是所謂的資源戰。消耗的是人源,得到的是武器和土地資源。進而演化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其中最大的就是直系、奉系、皖系。大軍閥的看上就是中央權力,誰搶到了就誰當總統,從而成為正規軍。但他們各自看各自不順眼。使得中國的北洋政府非常的沒有號召力。是中國近代最混亂的一個政府。


(北洋軍閥馮國璋圖片)

結語

技術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動力,技術落後就要捱打。掌握核心技術是中國站穩國際舞臺的基石。

大家覺得漢陽兵工廠和瀋陽兵工廠誰勝一籌呢?


歷史有點酷


北洋軍閥的軍械裝備都是怎樣得來的?這得分情況來說

北洋軍閥是清朝滅亡到國民政府建立期間盤踞在中國領土上大大小小軍閥勢力的總稱,由於這些軍閥大多出自袁世凱的北洋軍,因此得名北洋軍閥。北洋軍閥主要是奉系,直系和皖系,但是當時的中國其實還有很多的地方軍閥並非是北洋系,各軍閥之間相互爭奪地盤人口,真是一片混亂的時代

至於軍費來源嘛,不同的軍閥自然也各有不同

很對北洋軍閥派系都有不同的外國勢力的支持,外國想讓中國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便於他們牟利,所以很多都為支持的派系提供武器,沒人支持的只能自己去購買國外武器。當然外國勢力主要支持的是北洋軍閥,地方軍閥則依靠自己地盤的捐稅換取白銀,或者出賣資源,比如閻錫山就用煤炭換軍費,這很正常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袁世凱時期是漢陽廠產品,輸入的產品,主要有奧地利造的曼利夏步馬槍,德國造毛瑟槍,俄國造來福槍,炮則主要是德國克虜伯廠和格魯森廠出品的山炮和陸炮,以及法國克魯蘇廠的產品。

皖系段祺瑞又分兩個階段一戰前全部在日本購買,一戰後除了日本還有向英國法國購買軍機。

直系馮國璋也是主要在日本購買,馮去世後,曹錕、吳佩孚繼續領導直系,由於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西方國家剩餘了大量的軍火,因而直系與西方國家的軍火貿易比較活躍。

奉系張作霖前期主要與日本人的交易。直奉戰役失敗後,先後於美國(裝甲車)、日本(步槍、機槍)、蘇俄、意大利、英國(軍事設備)、法國(空軍裝備)、德國(步槍、軍事顧問)、捷克(步槍、火藥)、挪威(步槍)、丹麥(野炮、炸彈)、瑞士、荷蘭,張作霖與許多國家簽過軍事裝備購買協議,也是購買武器裝備較多的軍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