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道德要忘名,读书学问须深心。《菜根谭》(47)

“修德忘名,读书深心。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这是《菜根谭》里的一句话,大意是求取学问一定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如果立志修德却又追求功名利禄,断不能取得真实的造诣,如果读书不重视学术上的研究,只把兴 趣寄托在吟咏风花雪月的雅事上,那学到的东西一定不会深入内心。

无论是修养道德还是研究学问都需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修养道德就要拒绝功名利禄的诱惑。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一个人一生需要多少土地》中描述的故事结局是:一位地主终生皆在挖空心思地跑马圈地,临终前,他让仆人搀扶着巡视自家的广袤领土,当走到自己狭小的墓地时,才顿悟真谛:功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最终只有这块小小的墓地,何不让短暂的人生多一些轻盈与快乐?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修养道德的目的不是为了留取好名声,而是为了以一己之力帮助更多的人,如果用自己的善举换取好的名声,就无异于做商品交易,就背离了修养道德的初心,所谓的善举就大打折扣了,施恩行善不图名不图利才是真正的施恩行善。

同样的道理,读书做学问目的也不是吟月诵花,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更加纯粹自己的心灵。自以为腹中有诗的人往往到处卖弄显摆,殊不知他已经背离了读书做学问的初心,即使胸藏万卷书又有何用呢?

做学问要有一颗素心,要耐得住寂寞。清代学者王国维把做学问分成三层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先生关于做学问的三境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修养道德要忘名,读书学问须深心。《菜根谭》(47)


修养道德要忘名,读书学问须深心。《菜根谭》(47)


修养道德要忘名,读书学问须深心。《菜根谭》(4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