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编撰的秘密

“永乐大典”编撰的秘密

公元1408年12月14日,《永乐大典》编撰完成。《永乐大典》比我们重建的“大英百科全书”早出生了三百年,被称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由于纪晓岚的故事经常被电视剧演绎,很多人往往只知道四库全书,却不知道永乐大典的内容其实更丰富,更有价值。


那么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永乐大典有什么独特魅力,这种魅力有替代何处呢?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永乐大典的编撰情况。

“永乐”是明代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朱棣之所以命人编撰永乐大典,其实与他本人的统治危机有关。

朱棣得位不正,他要用业绩来捕获人心。我们知道本来朱棣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利用

清君侧坐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从封地北平城起兵赶跑了建文帝。这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和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唐玄宗李世民一样,朱棣必须要励精图治,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朱棣在迁都北京之后,政治上改革官吏;军事上五次亲征漠北,维护边境安民;外交上派郑和下西洋,展示明朝的丰功伟绩;经济上鼓励百姓开垦,疏通运河;文化上则是决定要编撰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的秘密

朱棣曾经下过一道圣旨,大意是:现在的市面上的书很多,但是种类很乱。这些书用有的有价值,有的没有价值,所以想从书中找有用的信息太难了。他觉得,要把这些书整理一下,编订一本包含所有内容的书,供后人查阅。

当时有编书的物质和人事条件:

物质上永乐年间的藏书是中国藏书史的高峰。根据记载明军攻陷元大都之时得到元朝,在北京的藏书,包含宋、辽、金历代留下来的藏书。数量丰富,开国后也从民间各地诏求大量藏书,这是前代无法媲美的,当时的南京自宋代起,已经成为一个繁华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到了永乐初年,这种繁盛依然在延续,经济发达,文人儒士众多,都有助于促使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谢晋的组织下,朝野上下共2000多位文人。都投入到了编撰的工作当中,他们编选的估计大概有7000-8000种若不是人手充裕,绝对不可能在五年的时间里顺利完成,完成后的大典长达22937卷,共有3.7亿字,还有非常多精美细致的插图,这规模与成果,不论放在当时或者是后世,都是非常惊人的。可惜的是,永乐大典中的部分书籍在后世遭到焚毁和丢失,至今只剩下400余册占全部书籍的4%。

“永乐大典”编撰的秘密


但是,永乐大典对后世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一:他促成了清代四库全书的编撰。

1772年,安徽学政曾给乾隆皇帝上书提出应该从民间搜集丢失的永乐大典,这一建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不过乾隆认为,光搜集永乐大典范围太小,应该把全国的书都汇总起来,于是就有了编撰

四库全书的打算。

第二:他树立起中国史上修书的一大记录,至今无法打破。

第三:保留了历史上很多的典籍,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资料。

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盛世休书”的传统。历朝历代的君主,对文化基本上都是扶持的态度。所以我们的中华文化也恰好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

“永乐大典”编撰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