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为何物?如果真的取消公摊,对房价的影响是什么?


公摊面积为何物?如果真的取消公摊,对房价的影响是什么?

最近这段时间,有三个比较热门的房地产话题:

1、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

2、开征房地产税;

3、取消公摊面积。

比较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对“商品房预售制度”、“公摊”、“房地产税”这几个概念也许并不很清楚,或者根本不了解,但对可能会来的变化都表现得欢欣鼓舞,好似只要落实了这些东西,必有实惠可得。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现有房地产制度不满和求变的心态。

前两个话题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专门写过。今天主要谈谈“取消公摊面积”这个话题。

何为公摊面积?

首先我们来了解公摊面积的概念。

房产证(现在叫不动产证)上写的面积是建筑面积,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粗略地讲,套内面积就是室内实际可使用面积,公摊面积是指公用建筑总面积/商品房总套数。

公摊面积确定的依据是2000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主要包括大堂、走廊、楼梯间、电梯井+机房、管道井、消防通道、配电室等公共区域。有些公共建筑不应计入公摊面积,比如仓库、车库等,这里大概的说明,大家稍作了解。

公摊面积主要还是房地产开发商说了算,有没有把不该算进去的面积算进去了,公摊面积是否完全符合实际,不得而知。作为弱势一方的购房者,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探究公摊面积的实际符合性,只能选择信任。

公摊面积为何物?如果真的取消公摊,对房价的影响是什么?

公摊面积的来头

大陆的房地产业发展比较晚,很多制度都是从外部学习而来的,主要的老师就是香港。和商品房预售制度一样(在香港叫“楼花”制度),公摊也是来源于香港,据说是李嘉诚的发明,也有说是霍英东发明的。

1950年代,香港的楼盘都是整栋销售的,开发周转很慢;后来变成分层销售,情况大为改观,但是买家依然不够多;最后变成每层分割成一套套的公寓出售,普通人群很多都能买得起了,买方市场被彻底打开。但每一户的面积不等,公共面积无法平均划分,这样容易引起纠纷。聪明的开发商就想出了“公摊”的办法,将公共面积等比例摊派到每一户的房产面积中,总称为建筑面积,购房者按建筑面积付款买房。

取消公摊,确实有实惠,但和房价无关

那么取消公摊,我们老百姓到底能得到什么?同样一套房子,取消公摊,能少付一笔房钱吗?如果你这么认为,就是想当然了。取不取消公摊,房子的总价是肯定不会变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开发商不可能去承担这笔成本的。

比如说一套建筑面积100平的房子(含公摊),单价1万元每平方,总价是100万。得房率80%,即套内面积80平,公摊面积20平。取消公摊,总价还是卖100万,单价=100万/80平=12500元,比之前1万元上浮了25%。

当然总价没变,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在这个层面上都没有吃亏。但是取消公摊后的房价上浮(虽然是表面上的),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可能会怨声载道,这是和国家稳定房价的基调不相符合的。

公摊面积为何物?如果真的取消公摊,对房价的影响是什么?

盼望早日到来

既然买房的钱还是不变的,那实惠在哪里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物业费、取暖费都是按什么面积收费的?没错,也是按房产证上的建筑面积为基数收费的。如果取消了公摊(一般是建筑面积的10%~30%),那么按套内面积收费,我们只要付之前的70%~90%的物业费、取暖费就可以了,这显然更合理,比方说公共区域根本就没有暖气,凭什么公摊面积也要交取暖费!要知道这些费用是每年都跑不掉的,是一笔长期固定消费,取消公摊后,每年可以节省10%~30%的费用,年复一年,真是非常“巨大”的实惠了。

但是收费部门眼看一直收取的费用少了一块“肥肉”,能心甘情愿吗?所以,这会是一个阻力来源。

总结:

2013年4月,公摊的发源地香港迫于压力,已正式取消了公摊制度。

作为学生的内地,什么时候能跟上老师的步伐呢?

毕竟,公摊制度全球罕见,难说合理,更不得人心!

该来的总归会来,大家保持耐心吧。

【资深房奴·平原君,分享私房经验,让您少走弯路。如有共鸣,或文章对您有帮助,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