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面對太平天國很多清朝官員寧死不屈?

侯崇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清末的滿清官員有些特點:

第一,他們很少投降,寧可選擇自殺。

第二,他們比較少的逃離自己的崗位。

那麼,這是滿清官員很牛逼,很不怕死?

當然不是了。

根據滿清法律,逃離崗位的官員就是死罪。

比如一個縣令,太平軍殺來了,別人能跑,當兵的能跑,你不能跑。

你只要逃離這個縣的轄區,滿清政府抓住你就是斬首,同時還要抄家。

同樣道理,如果你被抓住了,投降了太平軍。

對不起,你自己就是死罪,一旦被滿清政府抓到就是斬首凌遲之內。

更倒黴的是,你的家屬不但會被抄家,還會被連坐。

要知道,滿清末期,投降太平軍造反是重罪,完全可以滿門抄斬。

所以太平軍金田起義以後,基本都是帶著所有家眷上路的,包括老幼婦孺。

正常來說,打仗絕對不可能帶著這些人,這還叫什麼軍隊。

老人、兒童能走多快?擺明了被朝廷兵馬隨便一追就追上了。

但沒有辦法,因為家屬會因為兒子或者丈夫造反被連坐,只能一起跑。

所以,滿清官員如果隨便逃離轄區,就是死罪,家裡還要抄家。所以一般官員不會隨便跑,但逼急了也就先跑了再說。反正自己不跑也是死,抄家雖慘,畢竟妻兒性命沒有影響。

但是,如果被太平軍抓住以後投降,對不起,你的妻兒最輕也是流放,慢慢折磨致死,更別說抄家了。

你被抓住後不投降自殺,說難聽只是是你一個人,你投降就全家死光光。

如果換成你,你選擇什麼?

自殺不投降,都是沒辦法。

搞笑的是,滿清對於士兵沒有這種要求。

所以鴉片戰爭就出現一個奇怪的情況。一開戰,嘩啦,當兵的全跑了,剩下幾個當官的不敢跑,洋人來了他們無法抵抗,也就只能自殺了。


薩沙


其實,這些清朝官員死不投降主要是由於太平天國這個勢力太過奇葩,而不是他們有多忠誠。

仔細想一下,同樣是農民起義,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建立政權後勢如破竹,各地明朝官員望風歸降,雖然也有個別忠臣,但大多都是投降分子。

那麼,清朝的官員吃著大清的俸祿米糧,明朝的官員吃著大明的米,難道說大清的米就比大明的好吃嗎?還是難道過了一兩百年官員的骨頭就長硬了,比他們的前輩們高尚多了嗎?

不管是大清還是大明,對於這些地主官僚來說,誰當皇帝都無所謂,只要能保障他們的利益,改換門庭,城頭變幻大王旗都是正常操作。

那麼,他們為什麼對太平天國寧死不屈呢?

首先,信仰差異太大

對於這些祖祖輩輩讀四書五經的儒家弟子來說,不管對孔子真的信不信,表面上的尊重肯定是有的。主要是太平天國信了個拜上帝教,你說要是佛教或者道教,畢竟三教一體,地主們也能接受,要他們信個上帝,實在是強人所難。


其次,根本利益受損

對於這些地主們,清征服實行“皇權不下鄉”政策,主要統治大城市周邊地區,偏遠的鄉村地區等於是交給了地主豪強來實際統治,讓他們成為了廣大鄉村地區實際意義上的“土皇帝”。而太平天國一來,這種好日子就沒了,還面臨著身家性命全都不保的巨大風險。

最後,太平天國前途不明

與建立大順的李自成不同,當時明朝政府已經呈現出落敗不敵之勢,也讓很多明眼人考慮起自己的退路,畢竟一個覆滅的王朝是不會再來追究他們投向通敵之罪,反而可以搖身一變成為開國功臣。而清政府則不然,太平天國北伐失利後,始終活動在南方地區,一步步陷入清朝大軍的包圍之中。有識之士都能看出他是無法長遠,通敵失敗是要抄家滅族的,那自然不敢把整個家族的身家性命壓在它身上。


婁南散客


面對天平天國為何有的官員寧死不屈?



首先看下有哪些清政府官員與太平天國作戰作戰中戰死

1 王錦繡     行伍 湖北鄖陽鎮總兵 戰死  

2 常 祿   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   河北鎮總兵 戰死  

3 恩 長   赫舍里氏,滿洲鑲紅旗人   安徽壽春鎮總兵 戰死  

4 陳勝元     行伍 江南福山鎮總兵 戰死  

5 長 瑞   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   直隸天津鎮總兵 戰死  

6 長 壽   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   甘肅涼州鎮總兵 戰死 長瑞之弟

7 董光甲     嘉慶武進士 河南河北鎮總兵 戰死  

8 邵鶴齡       湖北鄖陽鎮總兵 戰死  

9 石玉龍       代總兵 戰死  

10 文 瑞   克什克特恩氏,蒙古鑲藍旗人   浙江處州鎮總兵 戰死  

11 魯佔鰲     行伍 四川建昌鎮總兵 戰死  

12 劉季三     武舉人 直隸通永鎮總兵 戰死

13 雙 來   漢軍正白旗人   甘肅肅州鎮總兵 戰死  

14 瞿騰龍     行伍 湖北鄖陽鎮總兵 戰死  

15 王國才     武舉人 貴州安義鎮總兵 戰死

16 虎坤元       直隸通永鎮總兵 戰死 湖北宜昌鎮總兵虎嵩林之子

17 戴文英     行伍 直隸通永鎮總兵 戰死  

18 江福山     記名總兵 戰死  

19 程學啟       江西南贛鎮總兵加提督銜 戰死  

20 何安泰       記名總兵加提督銜 戰死  

21 滕家勝     行伍 山東徐州鎮總兵 戰死  

22 陳輝龍       登州鎮總兵 戰死  

23 馬濟美       九江鎮總兵 戰死  

24 劉芳貴       總兵 戰死  

25 福 誠   滿洲旗人   陝西西安鎮總兵 戰死 26 玉 珊   滿洲旗人   壽春鎮總兵 戰死  

27 裕 寬       金陵總兵 戰死  

28 熊天喜       壽春鎮總兵 戰死  

29 王鵬飛       福山鎮總兵 正法  

30 劉玉柱       總兵 戰死  

31 吳守仁       總兵 戰死  

32 郝光甲    道光十八年一甲一名進士,武狀元 陝安鎮總兵 戰死  

33 黃 靖       陝西延綏鎮總兵 戰死  

34 李嘉萬       總兵 戰死  

35 邱聯恩      南陽鎮總兵 戰死 浙江提督邱良功之子

當然了,這只是部分,有很多很多的官員還沒有寫出來,為什麼大家寧願戰死也不願意投降呢?

古代,正統的思想還是比較濃的,雖然清朝是滿族,但在忠君愛國和儒家思想這一角度上看,就淡化了民族不同。



更加重要的,還是太平天國這種宗 教 形 式 的起義,被傳統的士大夫階層不接受。儒家:子不語怪力亂神,是十分討厭這種宗 教 形 式的起義,不管是拜上帝會,還是傳統的白蓮教,都無法得到士大夫、地主階級的認同。

為什麼漢人官員比如曾國藩一流為什麼不幫助太平天國滅清呢?



1、文化與信仰 雖然太平天國是漢人建立的政權,但是天平天國卻不擁護漢人為文化和制度,而是創立了“拜上帝教”,自稱是上帝的二兒子,竟然弄了一套洋不洋、中不中的東西,將中國傳統文化拋在腦後,既不推崇儒家學術,也不推崇其他的中國傳統文化學說,而且在天京城內拆孔廟、岳飛廟、關帝廟,砸佛像,孔子像、關公像。他們將這些稱為閻羅妖。天京城內,多處漢文化古蹟都被拆毀,而且還焚燒儒家典籍,開科舉也是考的拜上帝教的內容,以使當時的漢人皆無法接受,將其斥為異端,雖然是漢人政權,卻讓當時正統的漢人儒家子弟感到害怕。



2、殘忍 雖然說太平天國是漢人政權,但是卻相比之清朝更加殘忍,每到一地,都將當地的人全部聚集起來用“拜上帝教”的學說進行洗腦,並且凡是不願意加入的都要斬首,而且還太平天國還實行財產公有的所謂“聖庫”制,個人沒有私有財產,房子被沒收了,金錢也被沒收了,這些人也只能跟著太平天國走,比如太平軍第一次佔領武漢時不過萬人左右,離開武漢竟然已達10餘萬人,而且還都是拖兒帶女的,這些人作戰必然英勇,但是所過之地的百姓卻對其非常害怕。

當然也有投降太平軍的官員,廬州知府胡元煒就是一個例外。



1854年1月14日,胡元煒打開城門,太平軍長驅直入,奪取廬州城(今安徽合肥)。安徽巡撫江忠源自盡,布政使劉裕珍、池州知府陳源兗、同知鄒漢勳、鬍子雝等人一同戰死,胡元煒投降。 胡元煒後跟隨太平軍進攻安慶並長期留在安慶城中,清軍攻克安慶後,胡元煒以叛國罪被斬首。


重生2004


因為自滿清入關以來,也是和當年蒙古入關差不多,圈地各種屠殺等等,導致明朝遺留在各地的反派和蒙古西藏反派有了支持者。清朝統治者深刻的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統一奴化百姓思想忠君愛國深入人心,稍有異議大興文字獄。二來平息民怨解除繁重的賦稅使得百姓得以修生養息安居樂業。

二太平天國本身自己內部就有問題,洪秀全和東王之間剛開始就不懂得收斂腐敗,還沒坐穩呢就開始奢靡之風宣傳和實際不一樣。第二思想上衝擊太大太平天國的思想和清朝給人灌輸的思想太過於衝擊單是女人上陣打仗就有很多人接受不了。

三來那些官員哪個不是關係錯綜複雜之輩,不投降說不定家裡老小還能有人照應朝廷還會嘉獎,一但投降自己的眷屬都會受牽連。

四清康熙年間吳三桂都打到長江了大半個清朝都是他的了最後不還是收復了。而且洪秀全無論從計謀戰略資源根本沒法和吳三桂這個平西王比。

所以清朝官員一來不會投二來不敢投三不屑投。


騎蝸牛追愛136028601


太平天國運動持續十幾年,席捲大半個中國,發生的戰役不可計數,但是這麼長時間的戰爭,卻少有清朝官員投降太平軍,從理論上看,這是件奇怪的事,是什麼原因導致呢?

先看幾個例子,清朝官員是有許多寧死不屈的,不過也有少數投降的,也有不少逃跑的,看看這些人的結局。

1854年1月,太平軍攻打廬州,廬州本府的知府胡元煒卻打開城門,放太平軍入城,導致安徽巡撫江忠源自盡,布政使劉裕珍、池州知府陳源兗、同知鄒漢勳、鬍子雝等戰死,不過立下大功的胡元煒卻沒有得到太平軍重用,只能幹些擔水劈柴的下等活,此後才被封了個小官,隨後跟著太平軍長期駐紮安慶,清軍攻克安慶後,胡元煒被斬首。


錢得勝,清軍湖州防營千總,太平軍圍攻湖州時,看城內不支,開城門迎入太平軍,湖州遂破。不過太平軍卻因為他的不忠對他非常輕慢,他迎入城的太平軍慕王譚紹光尤其看不起他,經常當眾對他輕慢,甚至有傳言稱譚紹光要殺掉錢得勝和他部下投降的三千人來致奠傷亡的將士。錢得勝最終沒被太平軍殺死,但也僅僅得到個檢點的職位,在太平軍王爵開始氾濫的當時,這只是個芝麻大的小官。最後,錢得勝在上海被清軍俘殺。

劉遠達,湘軍驍將塔齊布手下管領,也以驍勇著稱,湘軍在九江遭遇敗仗,劉遠達來不及逃脫被俘,投降太平軍,編入翼王石達開部下,成為清軍勁敵,勇名大盛,被漢陽主將副丞相鍾廷生倚若柱石。

隨後又跟著石達開的族弟石鎮吉從江西打到福建,立功甚多,石鎮吉擔心他居功自傲,不聽指揮,找了個理由把劉遠達殺死,清軍聽說劉遠達被殺都暗自慶幸,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何桂清,兩江總督。在太平軍攻克江南大營,直逼常州,由於南京早被佔領,兩江總督的駐節地臨時設在了常州,何桂清貪生怕死,拋下軍隊和百姓,棄城逃跑,因為怕獲罪,躲到了上海租界裡。正趕上英法聯軍進佔北京,咸豐皇帝一路逃到承德,沒多久死在了那裡,一時間朝廷也沒人顧得上他。等到兩宮垂簾聽政後,何桂清還是沒能躲得了,被從租界裡押送到京城,任憑他多方活動,也無濟於事,最後在菜市口被斬首,兩江總督何等位高權重,何桂清卻成為清朝唯一一位被公開斬首示眾的封疆大吏。

以上幾人的經歷頗具代表性,總結起來,大致有這幾個原因。

一、朝廷命官的職責。

守土有責,放棄職責擅自逃跑就是殺頭的罪名,更別說投降。即便如何桂清這樣的封疆大吏,逃跑的結果也是被斬首,法令不可謂不嚴。既然橫豎都是死,還不如與城共存亡,還能落得個殉節的好名聲。別人不說,就說何桂清的好友浙江巡撫王有齡,本來在任上官聲不佳,遭到多人彈劾,結果在杭州城陷後自盡殉國,名聲一下子反轉,清廷賜諡“壯愍”,賜祭葬,入祀昭忠祠,命在浙江與福建建專祠,連太平軍也感其忠烈,將他厚殮並遣他本人的親兵五百護送棺木回鄉。

比之何桂清,兩人身後之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殉節合算還是逃跑合算,這筆賬清清楚楚。

二、太平天國對投降者的態度。

就算有惜命的,比如上面說的胡元煒、錢得勝、劉遠達,投降後頗為賣力,盡力表現,但在太平軍內被鄙視,根本無法得到重用,投降後非常憋屈,只能算是苟且偷生,而且還面臨著被太平軍內部清算的風險,像劉遠達立功再多,最終還是被自己人所殺,這樣的境遇,誰敢投降誰是傻子。

總之,或許太平軍根本就沒想過要接受清朝官員們投降,他們對大清的招降工作做得是一團糟,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所以即便持續時間長達十幾年,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可是清朝的降官降將竟然屈指可數,既然是以推翻清朝為目標,那就必須團結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對清朝降官的處置,只能說是太平天國政工的失敗。

三、清朝官員對太平天國的不認同。

太平軍所到之處,用簡單粗暴的手段毀滅儒家經典,殺害知識分子,焚燒孔廟祠堂,嚴重衝擊了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權威,對文化和文物古蹟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破壞。

不要說清朝官員,就是普通縉紳甚至百姓,都難以在文化和情感上對其認同。

拿左宗棠來說,他同洪秀全一樣都是在科舉考試中屢次失敗的讀書人,同樣鬱郁不得志,他卻不可能會選擇出身接近的洪秀全陣營,而是毅然投入異族的滿清陣營來對抗太平天國。

天底下類似左宗棠一樣的讀書人千千萬萬,卻少有人支持太平天國,因為他們的信仰、安身立命的根本被砸碎了,太平軍就如同仇人,誰會加入仇人陣營呢,讀書人如此,官員們當然更不會接受太平天國的行為和理念。


小院之觀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說是一次農民起義不假但是呢,由於農民的侷限性(缺少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導致當太平軍


攻克南京(即天京)就起了內訌,各個王互相傾軋,內鬥。不僅如此,太平軍每攻下一處,就燒殺搶,毀壞文物,書籍,據不完全統計,太平天國活動的13(1851-1864)年間,江南損失人口將近一個億,可想而知,其暴虐程度。(當然了也有一些人口消失,比如天京
消失的50萬以上人口則是曾國藩麾下的湘軍導致。)所以,清朝官員與太平軍作戰,死了還落下個好名聲(烈士家屬也有優待。),投降還可能被侮辱,並且人心都是肉長的,太平軍的所作所為也是令他們無法接受的。


金雕10867371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一篇論文《清吏殉節議》詳細論述過,事實上清朝不僅在太平天國時代,而且在絕大多數戰爭場合,都產生了遠較其它朝代多得多的殉節官員,這當然是有制度上原因的,不怕長就看下去。哦,這篇論文曾被蘭州大學歷史系畢業生馬光先生在十多年前引述用於自己的畢業論文。


清吏殉節議

中國傳統史書,對“殉節”這種所謂純忠的行為,總是毫無例外地加以大書特書的。然而自三代至明,殉節的官吏總是極少數,如極重“春秋筆法”的歐陽修編《新五代史》,遍傳五代十國(實則不止十國)人物,不下數百人,而《死節傳》只收王彥章、裴約、劉仁瞻3人,加上《死事傳》中張源德、夏魯奇等11人,不過14人而已,當時是無一月不戰的亂世,失城破軍,在在有之,而殉節者不過寥寥幾人(裴約只是低級軍官,足見能表彰的,歐陽氏已經竭力表彰了),足見千古艱難惟一死,城破殉節,在歷代都是難得的事情。

而清代卻不然,從清初的孔有德、黃梧等輩,到清代中葉的沈齊義、陳枚、佛住等,再到晚清的陳連升、關天培、裕謙、海齡、曹燮培、江忠源、瑞昌、裕祿等等,簡直舉不勝舉,《清史稿》中所載被陷城池,其守城文武主官除戰死者外,自殺殉節者是絕大多數,被俘和逃生的反倒是極少數。這不能不說是中外歷史上的一樁奇事。

是清代吏治優良,官員重乎廉恥到了不計生死的地步嗎?

清代吏治的確並非像過去某些人認為的那樣敗壞不堪,其運轉和效能,在封建社會中應該是較為正常和良性的,但這並不足以解釋為何有如此多的官吏殉節,從這長長的名單上看,既有孔有德、裕謙、蔣文慶、祥厚這樣的王公貴族、封疆大吏,也有沈齊義、溫紹原、袁祖德這樣的州縣小官;既有文臣,也有武將;既有官聲素清的江忠源、王有齡和名望卓著的關天培、裕謙,也有聲名不佳的裕祿、經濟問題尚未查清的陳枚、素以酷吏著稱的海齡這樣的人物,且清代吏治,漸趨敗壞,文官聚斂搜刮,武臣吃空額自肥等,都是時人並不諱言的公開的弊端,那麼,何以這些素質不同、背景不同、賢愚不同的大小文武官員們,在大難臨頭時一反常態地紛紛自殺殉職呢?

是制度。

清制,守將失城寨者斬,這樣的軍紀在先秦本已形成,如秦律中的什一連坐之律等,但一來有納粟贖死等款,二來隨著軍功授爵制的衰落,此項軍紀雖歷代都屢被提起,卻往往成為非常時刻整肅軍紀,振奮士氣的措施,而越來越不作為常典,失城往往和野戰失敗一樣,被依據戰場表現和對戰局影響的大小,給予輕重不等的處罰,處於死刑的是極少數。

而清代則不然,不但武將失防要處斬,上至總督、巡撫、下至州縣主官,失防都有被處死的危險。因為清代的總督巡撫雖是文臣,卻都兼任軍職(總督例兼兵部尚書銜,巡撫例兼兵部侍郎銜),統有標兵(督標、撫標),對防地的軍事負有全責;而知府以下文員,雖無兵責,卻有守土之任,城破一樣也要受到軍律的懲處。

非但如此,正如乾隆帝給舒赫德的上諭(下旨處斬陣前失機的兗州鎮總兵惟一)中所指出的,戰死或者殉節的將吏,其家屬子孫會受到朝廷的從優撫卹,其本人也將獲得很高的身後殊榮;而一旦其失防逃跑,不但要明正典刑,不免於一死,而且家屬子孫都要受到牽連,奪恤斥革,乃至千夫所指。不但如此,由於理學的濃厚影響,上至朝廷,下至市井,社會輿論無不推崇節義而鄙薄棄逃,種種因素決定了,清代的城守主官在敵人破城時,生不如死,只有一死。

這項軍制對於主官要求十分嚴格,如督撫之於省城、鎮將之於汛地、州縣官之於屬城、八旗都統之於駐防城,因此我們在歷史記載中往往看到,在這些情況下,上述官員多數都戰死、或自殺於陣地、或朝服坐於公堂大罵等死,很少因戰敗逃生或被俘求生,像鴉片戰爭中廈門之戰的金門鎮總兵江繼芸,兵敗重傷,仍爬出工事投海;太平天國時安徽巡撫蔣文慶服毒不死,本已逃脫,仍掙扎投池自盡,而失地被俘的責任將吏則幾乎都被處死,如副將李金暘被李秀成俘獲,並未投降,獲釋後被就地正法;狼山鎮總兵王鵬飛棄守防地,被斬;商丘知縣宋錫慶在太平軍到來時藉故逃去,清廷下令緝捕,並嚴令俟捕得即於執獲所在就地正法,這項制度有時被執行到幾乎不近人情的地步,如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東臨清清水教王倫起事,先陷壽張,後陷陽穀、堂邑,壽張遊擊趕福在壽張逾垣走,至陽穀招聚部屬家人拒戰,力盡頑強戰死,事後卻被言官彈劾為自棄汛地(他的汛地為壽張),幾乎被撤銷撫卹,家屬也險受牽連,幸後來上司官奏明,事發當日壽張並無一卒,無法迎戰,趕福赴陽穀系因為部下皆被派往陽穀,這才得到應有的撫卹。

至於非汛地的武將和兩司之類輔佐性質的文臣,本無必死之令。如鴉片戰爭的第一次舟山之戰,定海鎮總兵張朝發重傷退回鎮海,卻沒有被議處,即因定海鎮為水師,按規定不負守城責任;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陷蘇州,巡撫徐有壬自殺,但布政使薛煥等退往上海,浙江提督張玉良退回浙江,卻並未受到嚴懲,也因為兩司並非守土責任之官,而浙江提督無死守江蘇城池的義務。不過後來清方進一步加強了本已很嚴厲的軍律,對於本無守土之責而不能“死節”的官吏也處以重典,如被俘不降而釋回的浙江布政使林福祥、本無守杭州責任的已革總兵米興朝,都被奏明處斬。這本是“非常法外之典”,卻無疑使殉節之風更加甚囂塵上。

嚴厲的軍律軍紀使得有清一代殉節的文武如汗牛充棟,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這一政策呢?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從嚴治軍,使得清代地方文武官員體系在大難到來之時不至於崩潰渙散,軍紀和道德輿論相結合的強大壓力迫使個人素質參差不齊的地方文武出於或公或私、或高尚或淺薄、或情願或被迫的目的和動機,以必死的決心頑抗到最後,無疑對於鞏固清朝的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制度對於規範人的行為能起到巨大作用,在清廷的嚴刑峻法下,本來不可能以死盡職的某些官員也在客觀上做到了堅守崗位到最後,可見,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作好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筆者認為這一制度是完全合理的,更不意味著筆者讚賞殉節的行為。

但這一政策的消極面也不可忽視。

首先,清代駐防八旗以集中駐地為特色,而綠營兵則以很小的編制(少則數人,多則數十人,最多不過200人)分散於汛地,各防地的兵力都很單薄,清廷的上述軍制迫使許多小城鎮的文武在明明無力守禦的情況下迫於重典,不敢主動收縮兵力尋找有利戰機,也不敢冒著自己防地被佔的風險援救友鄰,而只能各自為戰,株守防地,如前面的趕福,明明無一兵可調,外出調兵再戰至死,仍受非議,而太平軍初起時的廣西武宣縣令劉作肅,縣城無防,守備無人,竟只備一繩,準備敵來上吊,這簡直是等死了。

其次,這樣的軍紀在實施中往往造成賞罰不公的現象,如鴉片戰爭中浙江提督餘步雲以失守寧波汛地被處死,本無可厚非,但責任遠較餘步雲重大的兩江總督牛鑑,卻因督署駐地江寧未陷,而從輕議處,很快起復並官至按查使銜。這樣的處置顯然失之公允。

這種失地者死的嚴律在政權穩固時對各級官吏能起到很大的約束作用,而當朝野對中央政府信心不足時則效力大減,清代文武逃亡投降者,多在清初及清末,蓋清初人心尚有念及明室者,故有姜瓖、李成棟、金聲桓、王得仁等的倒戈,而清末民軍蜂起,清廷搖搖欲墜,各級官吏有識者自不屑為其陪葬,復不懼其威刑,以其威刑不足以施於人也。甚至在吳三桂、洪秀全反清全盛時,也有少數官吏認為“天坼地裂”,改朝換代在即,出現瞭如投降吳三桂的雲南提督張國桂、貴州巡撫曹申吉,和投降太平軍的廬州知府胡元煒、仁和知縣袁忠清等沒有“死節”的文武官吏。

如此大比例大範圍的“殉節”,是在歷史特殊階段的特殊現象,分析這一現象,可以對更加翔實地辨析清代政治軍事方面的某些問題,提供必要的助益。


陶短房


一提起太平天國,相信很多人對他們的評價並不是很高,太平天國是反清的一個組織,當然太平天國也反清成功,反清的過程是非常慘烈的,不少人慘死當中,反抗太平天國組織的清朝官員也是死傷不少。

死亡可以解脫太平天國組織的折磨,但是被活抓的卻是生死不如,境遇十分的悲催,有很多清朝官員和家人一起被折磨至死。儘管如此還有官員寧死不屈,無論怎樣折磨都不會投降。

之所以不投降是因為清朝官員心裡始終忠心大清,同時也是看不上太平天國的,認為他們是一群流寇,所以他們鐵骨錚錚,面對太平天國的殘忍折磨不屈不撓。


秋楓溢水


太平天國是流寇


加拿大綠黨鉑斯惠靈頓


太平軍起義是封建王朝時期的最後一次農民起義。由於他們起義之時,清朝都已經非常腐敗,民心都已經不穩。所以這些人才能隨意的煽動一下,就有這麼多農民跟隨他們起義。由於最初的時候,太平軍們心向一起,所以很快就拿下了半壁江山。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當然他們就遇到了很多清朝官員們的抵抗。可是這些清朝官員們,即使敗了也絕對不投降。這是為什麼呢?理由主要是有三點。



第一,職責所在。當時的清朝有沒有被滅,所以這些當官的還是心向清朝。身為官員,抵抗這些起義軍是職責。若是投降了,那就是叛國。一旦叛國,就會被株連九族。當時他們心裡還覺得清朝有希望,所以怕背上叛國罪,從而一家老小都性命不保。當然你可能會覺得,不投降也是性命不保。但是不投降,死的也只是這個當官的,和在這片地區的親人。而在其他地方的族人們並不會因此被受到牽連,畢竟太平軍還沒有那麼大的實力,千里迢迢的去殺這個官員的九族。但清朝就不一樣了,他們還有這個能力。



第二,太平軍不會優待俘虜。有一些官員也比較貪生怕死,所以人家剛一打進門就開始投降。可是太平軍可不是一群善良之人,他們對這些官員們早就已經恨之入骨了。因此這些投降的人,對他們來說,不過是更容易收拾的一群人。故而這些官員們投降之後,受到的待遇也非常不好,很多依然被折磨至死。



第三,太平軍內部制度差,得天下的可能性太低。歸根結底來說,這些人不投降,最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太平軍不能讓人服眾。的確,這些太平軍們之所以能拿下一半的天下,主要憑藉的是一時之勇。他們的內部其實存在了很大問題,只是當時因為大家都忙著打仗,所以忽略了這些問題。而一旦高層開始變得享受起來,那麼這些問題就會不斷被放大,最後不需要清朝這邊動手,他們內部都會瓦解。這些官員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故而他們覺得太平軍是沒有光明的前途。如果這時候投降了,未來自己也只能走向死路。而不投降的話,還可能給清朝留個好印象,說不定讓自己的後代們還能因此獲得一些利益,謀劃一個好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