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知否》


因為疫情,在家悶的時間久了,閒來消遣,想起先前大熱的電視劇《知否》,大熱時很多媒體批評正午陽光不適合拍這種細膩的情感片,認為表達不出人物細膩的情感變化,感情波動顯得突兀;有揪住臺詞語法錯誤的,諸如:“手上的掌上明珠”,“你以後獨個兒一個人”,“就聽過一些耳聞”......等;還有吐槽女主大婚時的服飾和禮儀不符合史實的,等等。避開這些瑕疵,我認為這部片子還是值得重複刷的。

何為《知否》


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祖母對明蘭培養的用心良苦,細心教養明蘭為人處世的道理和管家治家的本領;我們可以看到林小娘拼著自己的性命,用盡各種計謀,把墨蘭塞入了永昌伯爵府豪門,在品性不端,心機手段頗多的林小娘看來,這是她能給自己女兒最好的出路;劇中的盛老爺是一個把個人面子和家族名譽看的比一切都重要的迂腐懦弱的五品小官,但是宮變時,他卻能壯膽護著明蘭讓她先走。這點點滴滴都滲透著劇中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部劇除了表現父母對子女的深沉的愛外,也教會了我們很多人生道理。

何為《知否》


明蘭在劇中總共有三段感情。第一段是和小公爺的初戀,他的才情、品性、家境和外貌都是一等一的,對情竇初開的女主來說那自然是無法抗拒的,奈何跨不過家族門第,身份地位的障礙,在小公爺結婚後,她清醒的意識到‘“誤入歧途,要及時止損”,遂迅速斬斷情根和小公爺撇清關係。而後遇見的醫學世家賀弘文,在他的表妹出現後,她發現他的軟弱,“與人交往,最終依靠的還是他的最低處,看看最低處的那兒,能不能忍得下去,最低處是品行的最低處”,因為無法接受他的心軟,女主最終離開了他;在和男主結婚後,她並沒有放大和男主婚後的期望,“這天下沒有誰是誰的靠山,最好不要太指望人,指望越多難免會失望,失望越多,就生怨懟,怨懟一生仇恨就起,這日子就難過了”,明蘭清醒的婚戀觀對於很多單身未婚的女性依然有很多可取之處。


何為《知否》


探討了劇中投射的深刻哲理外,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為什麼這部劇名字要叫作《知否》,眾所周知,《知否》出自於宋代著名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如夢令》,但是這部詞和劇有什麼內在聯繫呢?難道僅僅是借女詞人李清照的詞兒,讓人一看就記住劇名,順便圈一波這個電視劇文化底蘊強的好感麼?

何為《知否》


我們先了解一下李清照的生平。李清照為李格非之女,李格非為蘇軾的學生,官位至禮部員外郎。這可是書香門第呀,官位也不低,可知李清照周圍接觸的都是大家。少時家境優渥,無憂無慮,後嫁於丈夫趙明誠,兩人志趣相投、感情和睦,實為羨煞旁人的“金童玉女”呀。奈何政局動盪,趙明誠升遷後離開了李清照,分居時間一長兩人感情變淡,之前的甜言蜜語已經不復存在,空留李清照一人獨守空房,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南宋大敗後,金兵直入中原,宋微宗、宋欽宗攜成千上萬的嬪妃、兵將被俘虜,史稱“靖康之變”,原本雖不快但安穩的日子也沒了,丈夫又在動盪中病逝,最後的依靠也失去了,可謂禍不單行。為了保護好丈夫與自己珍藏的字畫、金石文物與 古籍,一路緊隨被金兵追打著的趙構,不可謂不辛苦,最可恨可氣的是,在途中被貪圖錢財擅於偽裝的張汝舟欺騙感情,滿以為找到個知冷知熱的人,卻被現實撕破的粉碎。李清照的一生就是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失去珍藏多年的珍品,失去家庭的優渥,失去美滿的愛情,失去自己的國家,甚至失去尊嚴。

何為《知否》


《知否》借女詞人李清照的詞兒,能讓人根據李清照一波三折的人生經歷提前料到女主錯綜複雜的人生。李清照一生兩段感情,一段濃於少時心心相惜,淡於兩人長時異地;一段源於中年潦倒,心力交瘁,止於遇人不淑,衷心錯付。在趙明誠心繫他人,冷落自己的時候,李清照雖愁苦,但是仍然沒有放棄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依然不斷的突破自己;在知曉被騙情騙財後,沒有陷於怨天尤人,而是及時止損,敢於打破封建倫理綱常,在女子地位十分低下的年代直接休夫!晚年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時,沒有自怨自艾,在當今君王偏安一隅,無心收復已失故土,無人敢問時,直接作思鄉詩與朝廷唱反調,這是一個有思想,有文化,有追求,敢愛敢恨的獨立女性啊!這不正是我們現代女性所追求的嘛,這不正和《知否》這個實際是披著古裝的殼兒,內裡還是現代的思想的電視劇核心是相通的麼?有沒有覺得這部電視劇值得再三刷刷?不說了,小編要去追劇了,對於這個電視劇你有什麼想法呢,掃掃二維碼可以和小編聊聊,歡迎你哦。

何為《知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