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風家訓館

永春縣五里街鎮埔頭村家風家訓館——首批泉州市家風家訓館之一

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風家訓館

青山翠綠映家風

展館簡介

五里街鎮埔頭村距永春縣城5公里,東鄰五里街鎮大羽村,南到五里街鎮西安社區、石鼓鎮社山社區,北界五里街鎮高壠村,西接石鼓鎮吾江村,現有人口3386人,桃溪支流霞陵溪穿村而過,精美的閩南傳統建築散佈其中。村中風光秀美,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素有“金埔頭”之美譽。

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風家訓館

埔頭村家風館“仁義遐齡”為主題

埔頭村在明清時期英才輩出,科第聯登,緯武經文,先後出過武進士2名、文舉人8名、武舉人20名、副榜舉人1名,而貢生、秀才不勝枚舉,有“永春科舉第一村”的美譽。據埔頭《林氏族譜》記載,林氏一族於元末明初肇基於遐齡,多代單傳,至四代出二子,分二房。“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受這一傳統思想的影響,三世祖即為二子取‘仁’房和‘義’房”,並以“仁義”作為家訓,讓後代子孫銘記,做到“有寬惠善良的德行,只做合宜及正道的事情”。

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風家訓館

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鄉村文化廣場

為更好地傳播“仁義”祖訓,2014年以來,埔頭村以“仁義遐齡”為主題,結合“美麗鄉村·精神家園”建設,建成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鄉村文化廣場(家風家訓鄉賢文化館),周邊,有包括素質拓展訓練園、復古射箭場、休閒垂釣區、埔頭村史館等在內的佔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景觀資源。在文化廣場建設中,村裡深入挖掘村裡的各種歷史文化資源,將一些古宅改造為村史館、國學堂,豐富充實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

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風家訓館

埔頭村被譽為“永春科舉第一村”

在改造後的鄉村文化廣場內,展示村裡不同姓氏的族訓、家訓,引導村民向上向善。結合文化廣場建設,新建了“仁義遐齡”等主題文化牆,將歷代優秀鄉賢光輝事蹟、身邊凡人善舉,在文化廣場上牆展示,用本村典型人、典型事引導村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風家訓館

埔頭村的人基本上都姓林,這是當地一個比較顯赫的家族。

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風家訓館

在當地,林氏家族素有“桃谷望族”之稱。

文化廣場讓後代瞭解祖輩的故事,讓仁義之風不僅世代相傳。他們運用小品、高甲小戲、三句半等村民聽得懂、容易記的形式,精心創作富有“家常味”“泥土氣”的文藝小品,將其常態性搬上舞臺,還籌建藤牌武術協會和藤牌武術表演隊,寓教於樂、化俗為雅,將祖訓的種子“種”入百姓心田,形成崇尚文明、踐行文明的新風尚。

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風家訓館

家家戶戶有家訓

展館點評

永春縣五里街鎮埔頭村家風家訓館,自古以“仁義”為家訓,以“仁義遐齡”為主題,把鄉村文化與家風家訓緊密相融,建設上千平米的文化廣場。

該場館展示村裡不同姓氏的族訓家譜,將歷代優秀鄉賢事蹟和身邊凡人善舉張榜上牆,用本村典型、鮮活事例感染村民,引導村民見賢思齊、向上向善。此外,他們廣泛開展一家一訓、一村一品的家風家訓掛牌入戶活動,將祖訓的種子“植”入百姓心田,形成了崇尚文明、踐行家風的新風尚,讓桃溪之水、霞陵之美綻放新時代的秀麗風光。

五里街鎮及埔頭村的一家一訓做法,是將古時家訓帶入現代家庭的有益探索,值得全市學習借鑑和實踐推廣。(林夕 江華 程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