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要學會如何陪他“打架”

1


前幾天,帶著孩子在樓下運動一下。

天氣真不錯,球場邊上的小水泥平臺那邊,有4個二年級模樣的男孩在一起玩籃球。

他們自己制定了規則,兩人一組,投過邊上一個木架上的空洞就算得分。

我看著他們開心地玩著,你追我趕。

可是沒兩輪下來,就起了小衝突。

一個組的孩子說:“小胖子,你們組犯規了”

可那組的一個孩子卻說沒有。

就這樣兩人氣呼呼的,差點打起來。

幸好一位媽媽及時來勸架,這場“打架”才平息下來。

你可不要以為這是偶然的。

只要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男孩的地方,這樣的小衝突會不斷出現。

在校門口,在班級內,或者在小公園,甚至在家裡。

幾乎是隨處可見。

還記得有一次小小魚班上組織社區活動。

那天大家在校門口集合。

有的同學還帶了自己的哥哥參加。

一群孩子在校門口躥來躥去,你追我趕。

沒多久就聽到哭聲了。

我一不留神,發現小小魚就跟班上的一個男孩在那你推我,我推你。

後來那個男孩的哥哥也加入了。

不知什麼緣故,兒子竟然跟那個讀三年級的男孩較勁上了。

想把大男孩推到。

結果對方一用力,自己差點摔倒。

而他也沒有示弱,反而更加用力。

再這樣下去,可沒有好果子吃。

我過去把他們倆拉開。

他還責怪我出現的不是時候,心情很不好。

覺得自己沒有贏,或者是覺得玩的不盡興。

而排隊時,男生一列,女生一列。

一邊整整齊齊,一邊是歪歪扭扭。

有時還你弄我一下,我推你一下。

班主任老師也是為此操碎了心。

唉!為什麼男孩們是這個樣子呢?

所以很多父母一提到男孩,就會想到“好鬥”、“頑皮”、“爭強好勝”。

的確如此啊,家有男孩,註定要經常陪他“打架”

只是我們不能把這當作不好的標籤。

我反而覺得,這就是男孩們的優點呢。

只要父母接納、引導,這些特徵對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小男子漢,有很大的幫助。


家有男孩,要學會如何陪他“打架”


2


其實,男孩們好鬥,也是身不由己啊。

科學家研究發現,男孩們普遍比女孩更具攻擊性,主要受雄性激素的影響。

它在特定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攻擊行為。

因為雄性激素會讓男孩去破壞、冒險,具有攻擊性,他必須活動起來才行。

所以男孩們更待不住,喜歡鬧出動靜。

這是天性如此,父母要做的是順應這種天性。

當你看到一個小男孩在不斷鬧騰時,不要急著去指責他,而是可以參與進去,在一起的遊戲中,再告訴孩子游戲的規則或者可以怎麼做會更好。

另外要記得保持孩子每天有足夠的運動量。

比如帶孩子下樓運動運動,或者在家裡做點運動也可以。

所以你會發現,有時帶孩子去外邊玩一天回家。

小傢伙能更好地安靜下來看書或者寫作業。

因為他們的精力已經釋放了很多出去,不會再鬧騰了。

如今太多的男孩被圈養在家裡,被打扮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的。

覺得文靜聽話的男孩才是值得表揚的。

可這樣違背天性的做法,真的好嗎?

我寧願孩子想野的時候撒撒野,在草地上打滾。

而在該專注時,能專注地讀書寫字。

3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男孩都喜歡扎堆玩,大喊大叫。

而女孩們更喜歡組成自己的小閨蜜團,竊竊私語。

因為男孩們更喜歡在大群體中玩競爭性遊戲,在這樣的情境下會激發孩子的好鬥行為。

他們在一起會互相打鬧,試探自己能不能贏得另外一個夥伴。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一群男孩裡,他們會建立一種“支配等級”,這是一種穩定的群體成員等級,可以預測衝突時誰會取勝。


所以在想去挑戰某一個夥伴的支配地位前,會玩一些“打架”遊戲。

這時更像是一種嬉鬧,是比較友好地試探、追趕、翻滾等。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會經常找爸爸一起玩這樣的遊戲。

比如小小魚就一直喜歡跟我玩“打架”遊戲。

因為在玩這樣的遊戲時,能鍛鍊他自己的能力。

而且也能證明自己的力量,“你瞧,爸爸,我也能打到你,甚至打到你投降呢。”

這種遊戲對男孩的成長非常有好處。

如果爸爸引導得當,不僅不會導致孩子的好鬥行為。

反而能更好地給孩子一些“打架遊戲”的規矩。

比如不欺負弱小,不能擊打那些要害部位,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這些在學校裡,老師只會告訴孩子怎麼做。

但是很少有實際的體驗和示範。

而在家裡,爸爸能帶孩子一起做。

這樣做會讓你收穫一個信心滿滿的小男孩。

家有男孩,要學會如何陪他“打架”


4


有媽媽會問,那對孩子的攻擊行為,我們除了接納,不要管束嗎?

當然不是,父母肯定要引導管束。

跟其他的好習慣養成一樣,需要父母用心。

曾經有一位媽媽說孩子的攻擊行為比普通的小男孩嚴重。

比如在路上走得好好的,看到其他的小朋友經過,就會去碰其他的孩子一下。

這讓自己很苦惱。

當孩子在幼年時出現一些攻擊行為都是正常的。

可是這樣的行為不能一直持續下去。

比如在一兩歲,孩子會用手打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不滿意時擊打爸爸媽媽。

這時他們的行為是難以控制,而且他們也並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後果。

但是到了三歲左右,大部分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這個集體。

這時還去擊打其他的孩子,那就會引起很多的麻煩。

比如其他的孩子會回擊。可能就不會像自己父母那樣讓著。

而且老師可能會批評他。

其他的小朋友也可能排斥他。

這樣就會出現很多成長的小煩惱了。

不想去幼兒園,不知道怎麼跟其他的小朋友交往。

所以,在這一點上,家庭的教養方式非常重要。

要讓孩子摒棄“暴力”的溝通方式。

那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自己的情緒和方式很重要。

假如父母本身經常發脾氣、憤怒失控,靠著自己的蠻橫來控制孩子,迫使孩子聽話。

那孩子也會學父母的方法。

結果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父母批評懲罰孩子,而孩子卻大喊大叫對抗,最後還迫使父母讓步。

因為男孩的天性更好動頑皮,所以往往成為這種嚴打的目標。

有的男孩一發脾氣或者做錯了事,大人直接就拿著棍子打了過去。

覺得只有這樣才能管教好孩子。

倘若選擇講道理,不去打孩子的話。

周邊的人還會說“男孩不打不行。”或者總是跟孩子說“我看你是皮癢癢,打少了。”

後面這句話我想很多父母都跟孩子說過。

實際上這是給男孩打上了性別標籤。

殊不知自己這樣的行為反而會激發孩子的暴力。


家有男孩,要學會如何陪他“打架”


5


另外一點就是規範孩子的電視和遊戲。

不僅僅是時間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內容的把關。

如果孩子長期觀看有暴力內容的電視節目,那這個孩子會比其他的孩子更具攻擊性。

因為幼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他們更喜歡模仿電視暴力。

他們覺得這些虛構的電視內容就是真實世界裡的,自己也可以做,並且還沒有分辨的能力。

假如一個男孩長期觀看暴力節目或者玩暴力的手機(電腦)遊戲。

他會覺得攻擊是正常的,而且看到人受傷害也會表現地很冷漠。

因為他們在遊戲中就是這樣做的。

家有男孩,假如他能安靜地坐得住,那真的能給媽媽省很多心。

但也要記得帶他多動動。

而他如果天生好動好鬥的話,也不要太擔心。

多點耐心,給他點時間,更需要你好好愛他們。

你會發現,其實他們挺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