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按足三里,调理脾胃,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大药房。

中国古代有本奇书《黄帝内经》,书中说:“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揉按足三里,调理脾胃,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经络内连脏腑,外连肢节。就像现代化的网络,把人体内的组织器官及外表皮肤都连系在一起。所以,不论人的组织器官还是皮肤毛发出现问题,身体神经系统在传导过程中,在通过经络交汇点时,就会在相关的穴位上反应出来,中医称其为“以表知里”。

所以《黄帝内经》说:“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今天,在这里要讲的是人体重要穴位之一“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三寸,“犊鼻”穴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脉,静动脉的分支或属支。

揉按足三里,调理脾胃,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准确快速找取“足三里”穴位方法:

1、坐位取穴法:屈膝,大腿与小腿呈45度角。自“犊鼻”穴向下量三寸,(即4横指)见下图。

揉按足三里,调理脾胃,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2、站立取穴:弯腰,用相同一侧手掌,虎口按在膝盖髌骨外缘,其余四指升值向下,中指指尖处,见图。

揉按足三里,调理脾胃,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古文《灵枢》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具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此段文字说明胃中诸多病症的现象,应取“足三里”穴位予以调治。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胱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在保健行业里,大家称其为:“保健长寿第一穴”。因其穴归属阳明胃经,应用范围广泛,其中包括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

胃病是医疗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反酸、隔气、胃胀,也见于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

下面,我传授给大家按摩“足三里”穴位的方法:

揉按方法:

1、坐椅子上或平坐床上,找到“足三里”穴位后,用中指垂直向皮内里按压穴位点,有酸、痛、胀、麻的感觉,稍停顿,然后抬起手指、如此反复5—15分钟,每天早晚各按一次。

2、用拇指指肚揉按“足三里”穴位,胃有实火,逆时针揉按,此手法为“泻法”,如胃部虚损,用顺时针揉按,此手法为“补”法,如果不知何为“补、泻”之法,就用最简单的方法,直接向下按即可。

如果每天坚持,可以改善消化不良、下肢痿痹、下肢不遂等现象。

长期坚持,可以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看完此文如觉得好,请点关注,并请提宝贵建议,鼓励作者发布更多的好文章。

你的手指动一动,可以救人,亦可为中华民族瑰宝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