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區共繪“特色產業圖” 助力脫貧攻堅

產業興則經濟興,經濟興則農民富。儘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與農業生產“撞了期”,卻阻擋不了馬龍區人民搶佔農時、搶抓生產、發展特色產業的熱情。一場春雨過後,整個馬龍都“動”了起來,區委、區政府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與脫貧工作緊密結合,帶領全區人民群眾心協力,共同繪出一幅“馬龍特色產業圖”,助力決勝2020年脫貧攻堅戰。

綠色蔬菜產業風生水起

近年來,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納章鎮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大打綠色蔬菜產業牌,把發展綠色蔬菜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來抓牢抓實。

馬龍區共繪“特色產業圖” 助力脫貧攻堅

據瞭解,納章政府為實現全鎮經濟增收,帶動貧困農戶儘快脫貧致富,解決就近務工等問題,在全鎮成立了5個蔬菜種植合作社,發展蔬菜種植大戶23戶,發展連片蔬菜種植基地7個。通過“園區+貧困戶”“貧困戶入股分紅”的模式,帶動納章100戶貧困戶參與蔬菜產業發展,實現每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該鎮農科站負責人段吉才對記者說:“今年納章鎮政府還成功申報了納章、竹園、方郎3個種植片區5000畝的無公害蔬菜種植,萵苣、白菜、青花、番茄、豌豆5個品種獲得了農業部門無公害蔬菜的產品認證。”

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馬龍區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種植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優先的道路,改變了群眾守著肥沃土地卻過著貧困生活的現狀。

食用菌產業“落地開花”

為鼓勵致富帶頭人發展產業、帶貧致富,舊縣街道引進羊肚菌種植產業,並開展了系統的羊肚菌種植培訓,引導農戶科學種植,實現早日脫貧致富。其中,種植能人王雲龍,外號“老王”,一個樸實、善良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農民,卻是了舊縣街道的羊肚菌種植大戶。據他介紹,他種植的大棚總共50多畝,是前年通過土地流轉從農戶手中租賃過來的。這些年,村裡的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無種植勞動能力,而且農田設施年久失修,雜草叢生,通水不暢,形狀大小不一,就導致許多農田出現不同程度拋荒現象。前年,街道政府引進了羊肚菌種植產業時,老王便眼前一亮,就將村裡荒著的50多畝農田租賃過來,對其集中整合重新規劃,建成了舊縣街道第一個羊肚菌種植大棚。

今年已經是老王種植的第三個年頭了,現在的單畝產量達到200公斤,全年總產1萬公斤,按照每公斤平均價200元計算,全年收益200多萬元。“自己富裕不算富,還要帶動群眾共同富 ”老王這樣說,他把將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傳和成功秘訣無償的教給周邊貧困戶,免費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他們科學種植,帶領他們早日脫貧致富。

馬龍區共繪“特色產業圖” 助力脫貧攻堅

如今,羊肚菌種植產業已遍及馬鳴鄉、舊縣街道等地,成在有效解決了農田拋荒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貧困戶發展羊肚菌種植,達到促農增收、帶農致富的目的,真正實現了羊肚菌產業“落地開花”。

創新產業模式實現“農民”變“股民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科技化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方式已嚴重製約了農業的發展,其中馬鳴鄉通過成立新樓房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把農民的土地集中整合統一規劃、統一生產、統一銷售,實現了“以黨建為引領、以村為單位、以企業為平臺、以合作社為支撐、以農戶為主體”的“五位一體”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讓農民變股民,穩定群眾收入。

“原先種地,全家老小齊上陣,出力還不掙錢,現在啥也不用幹,只要自己土地入股後我們就是股民,年底就能有分紅。” 馬鳴新樓房村委會村民張富貴如是說。如今,新樓房300戶5067畝土地入了股。新樓房通過創新的農業生產模式,讓“農民”變“股民”,既規避了農戶個人生產的投資風險,又讓農戶有穩定的收入保障。有效的提高了農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的致富門路。

產業不興旺,脫貧無希望。馬龍區堅決執行中央、省、市級的決策部署,結合實際 ,探索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陳得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