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聯想當初聽倪光南的建議,走科技研發突破的道路,那麼會不會後來就沒華為什麼事了?

瓜太郎


有兩種結果,但不管哪種結果,華為應該還是會有的

第一種結果:沒有聯想了,直接就OVER了,這種可能性其實更大

很多人總是覺得當初聽倪光南的,現在中國就有了自研芯片,要走技工貿的路線。但事實上,我們回過頭去看當年的聯想,是沒有實力,也沒有條件研發芯片的。

研發芯片要實力,要有資金,當時聯想有這個實力麼?當時聯想沒什麼人才,也沒什麼錢,用柳傳志的話來說,當時10年的利潤都建不起一條生產線,拿什麼來生產芯片?靠夢想?

其實離開聯想後,後來倪光南在2000年左右,也是做了方舟CPU,2001年,方舟1號橫空出世。被媒體稱為“改寫了中國‘無芯’的歷史”。科技部863重大專項、計委重大專項、信息產業部產業扶持基金全都給了錢。

當時領導重視,國家給錢,人才也有,後來一樣失敗了,才女梁寧寫了一篇文章《梁寧:一段關於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寫了當年的那段歷史,大家可以去仔細看看,我覺得聯想當年如果做了芯片,估計也就是這個後果,基本上聯想就也跨了,沒有今天的聯想了。

2、聯想牛叉了,成為了真正的自研巨頭,但華為依然還是會有,兩家公司不一樣的

再說第二種結果,聯想成功了,成為了和英特爾一樣的巨頭,中國芯片一哥,牛逼得很。

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覺得華為還是會有的,華為前期並沒有做芯片,他只是做通信設備的,和聯想也沒有什麼競爭關係。

甚至就算現在華為做芯片了,也不是電腦芯片,和聯想(假設做芯片成功了的聯想)一樣沒有競爭關係,為什麼就沒有華為了呢?


互聯網亂侃秀


我的回答很客觀,因為這家公司我非常瞭解,所以不會人云亦云,如果倪總掌權聯想,有兩個可能性,一是聯想消失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二是現在有兩個華為,我認為聯想消失的可能性更大一點,首先,倪總是科學家,不是企業家,做事理想化了一些,企業在那個時候,是沒有實力搞大規模高風險的研發和創新的,企業家要先面對企業的生死存亡,講情懷是等你企業壯大後業務穩定下來的事情,倪總在沒有任何技術積累的條件下,要進行大規模程控交換機的開發,站位非常高,是站在國家的層面上看問題,聯想當時只是一個規模不算太大的企業,內部問題很多,沒有條件去搞,這也是柳總退縮的原因


瘋狂的石頭的自語


歷史無法回答假設性的問題。但是,大多數人並不瞭解柳倪之爭的全貌。倪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專才,在漢卡這件事情上的的確確為聯想做出了巨大貢獻。不為人知的一面是,繼漢卡之後,倪搞了很多的研發,只爭朝夕,越搞越大,但是當初漢卡這樣的拳頭產品卻一個也無。一個企業做產品,如果不是客戶導向,樣樣都虧還不斷地擴展產品線,這是找死啊。等到要搞CPU的時候,其需要的投入已經不是聯想的實力可以承受的了。在倪看來是路線之爭,在柳看來是生死時刻。所以說柳在當時是對的,但是為聯想種下了貿工的基因卻在後來阻礙了聯想的發展。


Mario7777


感謝邀請

如果聯想當初聽倪光南的建議,走科技研發突破的道路,那麼會不會後來就沒華為什麼事了?

這個問題其實牽扯到很多因素,其中我們就要說說當初為什麼倪光南堅持是貿工技路線,而柳傳志不同意,走了技工貿路線,其實這個說起來也不算是很難,就是因為當初1991年的時候其實不光光是聯想,就連當初的IBM,包括其他電腦行業的頭號品牌,也都是裁員等等問題,所以當初的聯想如果真的堅持走貿工技路線的話,可能就沒有了現在,也就意味要倒閉了,所以我們不能準確的來說這個命題是錯的或者是對的。


重點的原因,其實在於聯想後來沒有繼續搞研發的問題:

其實當初聯想也是研發路線,比如漢卡當時火爆一時就是聯想的傑作,但是後來聯想轉型,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剛才說過了,電腦行業在1991年的時候其實各個廠商都遇到瓶頸,而那個基本上都是裁員,這個時候你再去搞研發無疑是雪上加霜的,但是倪光南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線,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就是,柳傳志聯合各大股東罷免了倪光南。


所以如果真的按照倪光南的做法,也不會有手後來收購IBM,再到後來的收購摩托羅拉等等的,也就沒有現在的聯想,所以超過華為的夢想也不會有了,因為聯想本身已經倒閉啦!

但是錯誤地方在於當初楊元慶上任之後,聯想確實做的風生水起,特別是在2002年的時候,而且也是在當時前後的時間,聯想收購了IBM,而聯想沒有繼續走研發的道路,而還是技工貿路線,因為在當時的聯想看來,已經算是賺的盆滿缽滿了,再去搞研發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說白了就是聯想的高管或者是企業,其實沒有想過太深入的研發,而是看好了眼前的利益,我們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全部是對的。


總結

很多人說倪光南當初走研發是對的,但是要考慮到時局的問題,畢竟當初的大家都是惶惶不可終日,而你現在走研發道路,也就意味著企業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而且現在看倪光南身為院士好像也沒有研發出來什麼成果,而另外一個方面說倪光南是對的就應該走研發道路,其實現在說這樣的一切都是假設,沒有太大的意義,聯想的技工貿路線是股東和柳傳志決定的,而倪光南當初也只是研發工程師,並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不同,柳傳志是為了聯想,而倪光南是為了研發,所以真的按照倪光南的做法,別說超過華為,聯想存在與否這也是很難說的,不過看到現在的聯想,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如果沒有聯想在美國降價的事情,其實我們對於聯想還是很欽佩的,如果沒有聯想在5G投票的事情,我們其實不會對聯想做深的研究,所以聯想本身的路沒有問題,畢竟一個企業為自己還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都是自己說了算,就像你自己開了一個公司慢慢擴張你是為了錢,還是為了技術研發造福人類呢!這其實我們自己也不好說,而我們對於聯想討厭的地方最多的還是降價,和投票給高通,所以美國降價的事情確實可以去評判,投票的事情可以去評判,但是對於一個企業創立或者是路線,我們只能說我們看看就好啦!


回答完畢

歡迎留言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科技數碼隨時答


告訴你個事實吧,中國現在有4個電腦國產CPU廠商,龍芯,飛騰,兆芯,申威,是國家核高基戰略重點支持的,基本上在國家政府機關用,根本進不了國際市場。發展國產系統不只是有CPU就行了,還得有整機廠商把這些國產CPU,操作系統,各種部件集成起來調試優化才能用,聯想是中國核高基體系的重要一員,在用全國產部件做整機,這肯定是賠錢的,就是說聯想在做中國核高基,而倪光南天天喊中國芯重要,跟核高基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個事實吹捧倪的人如何解釋。


手機用戶5727419023


十多年前的聯想要是聽倪光南的建議恐怕也走不到今天這個樣子,畢竟那時候的聯想還是起步階段,正在準備進入快速發展的車道,研發對於聯想這類企業雖說很重要,但是研發什麼呢?CPU嗎?對不起,X86架構被英特爾牢牢把控,從頭設計新架構cpu幾乎不可能,即使做出來微軟和其它軟件廠商也不會來兼容你,還會斷絕和英特爾的合作。

然而,聯想一臺電腦技術含量最高,利潤最豐厚的部分都在CPU和相應的芯片組上,如果聯想斥巨資進行研發中途失敗對企業絕對是毀滅性的影響,更談不上超越戴爾和惠普了,所以聯想最終還是走的柳傳志的“貿工技”路線,並且一直髮展到今天。

華為儘管擁有很多的核心技術,但是很多都是依靠授權的arm架構,如果英特爾當初也對聯想開放X86架構授權的話,我想聯想可能也會走向自主研發CPU的路子,可惜英特爾和ARM公司的經營方式不同,是不可能授權給聯想CPU架構的,它們只希望聯想永遠作它們的打工者。

但是倪光南的建議一直都是有意義的,聯想發展到今天卻仍然沒有走技術研發的道路,就連AI芯片等輔助計算類芯片都懶得去研發,別看銷售額這麼高,其實利潤少得可憐。最終導致華為在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方面遠遠超過聯想,未來兩者的利潤水平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嘟嘟聊數碼


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可產生重要的借鑑意義。

認為,聯想如果"當初″聽從了倪光南的建議,"後來″肯定會與華為雙雙成為偉大的高科技跨國公司,又認為,由於主業不同,彼此基本上不構成競爭關係,聯想若偉大了,不會造成"沒華為什麼事了″的情況。

截至1996年,聯想和華為的"當初″何其相似!

創立時間相差3年,1996年時,聯想12歲,PC銷量已是中國第一,華為9歲,通信設備打入了香港和大獨聯體的市場,當初各自的成就依賴著什麼?相同處在於依賴科技自主研發,不同的是,聯想憑藉聯想式的漢卡、系列微機,是在作為前總工的倪光南主持下推出的,是在楊元慶主持下售出的,2人都居功至偉,而華為,依賴的是程控交換機。

也是截至1996年,聯想的"當初″好於華為的,還本該大大好於。

在技術、產品、市場、營收、口碑上,至少不輸於華為,而掌門柳傳志當時的地位、人脈、名氣則超過任正非。可見,無論軟實力和硬實力,都勝過華為,所以,後來也就能贏過華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具有了多麼好的基礎啊,別說華為比不上,當時沒有幾家中國科技企業能比得了。

如果不讓倪光南在1995年離開,柳傳志的身邊,就右有工程院的院士主技,左有因具備出眾銷售才能而於1994年執掌PC、後來成為掌門的楊元慶主貿,這是當時多麼稀有、優異、強大的高層組合啊,有幾家科技企業能匹敵?肯定勝過當時的華為。

聯想當初已經做大,華為尚是小弟,小的後來能由小變強大,大的反倒一定不能?

1996年,距倪光南建議沒被採納的1994年只差了2年,雖然聯想已經走上了貿易路,但之所以成為中國PC第一,肯定是因為有之前依賴自主研發奠定的技術基礎這個支撐,這毫無疑問,這也實打實地證明了倪光南建議的可行,而"當初″可行了,"後來″就一定是不可行的?

在華為那裡,後來也是可行的,也是被實打實地證明了。

聯想與華為雙方的後來,一個從反面、一個從正面,驗證了當初倪光南建議真的可行、該行,如果同行科技自主研發之路,必定成為今天中國科技企業中的雙雄。僅舉2個巧得很的例子,在2013年,聯想PC銷量升至全球第一,華為則升為全球第一大通信設備商,到了2016年,在中國民企500強當中,聯想排第四、華為列第一,然而,無論哪一年,聯想與華為不再彼此相同,不同正是集中在科技自主研發上,於是,科技自立能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由於沒有堅持走"科技研發突破的道路″,"當初″的王者偏安於一域,在"後來"中國和世界的高科技舞臺上,演出了差不多"沒聯想什麼事了″的一幕,令中國觀眾扼腕嘆息。


肇俊武


這個不相關,華為是華為,聯想是聯想。在過去,華為的主營是通信行業,聯想的主營是個人PC。我覺得如果聯想聽倪光南的建議,走科技研發的道路,聯想真有可能成為第二個“華為”

我在其他一篇答覆裡提到,不管是貿工技,還是技工貿,初期的路線都沒有任何問題。決定走技術路線為主,不成功就成仁,風險大一些,但是一旦闖出去的話收益也大一些;走技工貿路線,初期簡單一些,容易活一些,但是後期可能潛力不足。


不管初期貿易為主還是技術為主,其實都有當時特定環境的選擇。如果要先優先活下來,考慮貿易為主,選擇先貿後技,當然也沒錯。但是聯想的問題,不是選擇了貿工技路線,而是聯想完全摒棄了技術,從貿易這條路上一條路走到黑。


不管貿工技也好,技工貿也好,最終都會實現市場和技術合一的道路,華為是這樣,阿里也是這樣,市場貿易是企業收入的根本,技術是企業產品競爭力的保障。但是聯想即使在成為世界第一的PC企業後,依然沒有發展任何技術,所以聯想走的根本就不是貿工技,聯想從來就沒有在乎技術


所以聯想不聽倪光南的建議也沒有問題,畢竟那時PC行業不景氣,的聯想首先需要活下去。但是聯想完全拋棄了倪光南就是最大問題。如果主要走貿易的路線,也不意味著完全放棄技術,當聯想拋棄了倪光南的那天,就代表聯想完全拋棄了技術,這才是柳傳志最讓人詬病的

倪光南不僅僅是主持研發了聯想漢卡,還主持研發了聯想286的主板,當時聯想286的主板是世界領先的,基於倪光南主持研發的主板技術,聯想才在微機市場站穩腳跟。所以柳傳志這種行為,忘恩負義。


如果聯想不拋棄技術,哪怕仍然以貿易為主,但是不拋棄技術的研究,即使部分尊重倪光南的想法,聯想會如何?我們可以從倪老後來的工作窺見一斑。離開聯想後,倪光南聯合業內人士,提出《扶植高新技術企業的提案》(18號文),推動了中國高新技術軟件產業爆發式增長


倪光南一直在推動基於Linux的操作系統自主化,推動自研核心芯片例如CPU的研究。從華為今年的事件來看,倪光南很明顯是具有卓越遠見的。

所以聯想如果不背棄倪光南,如果聯想賺錢了後可以投入一部分資金在技術上。


你相信聯想的實力不如研發龍芯的母公司實力嗎?你相信聯想的資金不如銀河、麒麟甚至深度這些OS企業嗎?你相信聯想的影響不能推動我國至少政府、軍事等行業的全面國產化嗎?


從這點來看,完全拋棄技術的柳傳志說是我國自主化軟硬件的罪人也不足為過。聯想三十年,為我國的核心軟硬件技術貢獻了什麼?

聯想如果能夠部分實現倪光南的想法,不完全拋棄技術,聯想無法阻止華為在通信業界的崛起,但是聯想有機會在中國造出第二個擁有核心技術的”華為“”。


聯想可能會成為主板大廠,基於自己當時領先的286主板再發展

聯想可能會成為芯片大廠,芯片雖然燒錢,但是聯想的實力比現在的龍芯等芯片企業好的多

聯想可能推動我國安全OS的全面商用,在政府和一些敏感機構,推動軟件自主化提前實現



但是這些都沒有實現,因為聯想拋棄了倪光南,柳傳志和楊元慶完全的拋棄了技術,而且即使是現在,聯想也沒有一點點回到技術的意思。在柳傳志認為,可能任意一個小廠重頭開始做芯片,都比聯想容易


這何其荒謬!


IT老菜鳥


如果那樣會有兩個華為,真乃中國之幸!聯想成立到現在有30年了,如果從一開始就發力電腦芯片,存儲芯片,圖形芯片,這麼長的時間,就算有華為的一半的發展速度,現在也可以跟intel,聯發科這些公司一較高下了,其領域跟華為形成互補,那中國也不會怕美國卡脖子了!縱觀全球,現在要麼是平臺,象阿里,騰訊,要麼就必須要有核心科技,獨家產品,聯想這樣,將來必垮!


華南汽車人


其實跟華為半毛錢關係沒得!

聯想和華為差不多的時間成立,一個走PC,一個走通信;


聯想如果聽倪光南的建議走科技研發道路,當時只有去研發PC芯片,他研製PC芯片對華為有什麼影響,沒有影響;華為目前的芯片主要是基帶芯片和手機芯片。全世界沒得一家公司,敢去既研發PC芯片,又去研發手機芯片,這個成本非常恐怖的,失敗了就翻不了身了。


如果聯想當時走的研發道路,就是大家少分點錢而已,結果沒有選擇這條路;如果聯想失敗了,其實也沒啥影響,繼續用inter的就行了,至少嘗試過;如果成功了,那不是隻有一家華為了,而是華為是另一家聯想了。


但是沒有如果,聯想和華為都選擇了自己的道路,結果都是自己想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