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清朝末世的清官叶大庄如何累死邳州

生于清朝末世的清官叶大庄如何累死邳州

  邳州之地,向来不凡。古来今往,正史记录死于邳州任所的地方长官至少有九人。东汉末年,陶谦为徐州牧,治所下邳。部属杀死曹操之父曹嵩,下邳无辜受到“鱼池之殃”。遭到曹操进攻,土地被侵袭,人民遭屠杀。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陶谦忧疾交加,病死治所。建安元年(196年),吕布袭击徐州牧刘备,占领徐州治所下邳,自称徐州刺史。次年,曹操、刘备共破下邳,擒杀吕布于白门楼下。建安四年,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夺取下邳。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济民太守刘闽杀下邳内史夏侯嘉降石勒,下邳入赵。北魏孝文帝时,徐州冠军长史沈保冲,因连口败退,被有司判处死刑,魏孝文帝给予赦免。但内心忧虑,任下邳太守病死于任所。梁武帝中大通五年(533年),北魏建议城主兰宝杀东徐州刺史崔庠,降梁,下邳归南朝。到了宋代,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28年),置淮阳军治下邳。徽宗大观元年(1107)米芾知淮阳军,这位被称作“米癫”的先生,怀才不遇却颇有政绩,修建了下邳城隍庙。但他却以恶作剧式玩世不恭的手法对待人生。城隍庙工程竣工后,米芾就安排后事,准备好了一口棺材,起居食宿全在棺材里等死。不料却因“头疡”小疾命归黄泉。民国九(1921)年,军阀张宗昌让他族叔张德焱(乳名帽留)来邳县任县长。不料触犯地方豪强,引起内讧。地方豪强组织“抬天会”送没有完全熄灭的木炭去县政府木炭房。半夜起火,引爆弹药房,把张德焱全家烧死。至今邳城老百姓俚语讥讽人烧包还说:烧的给张帽留样。

  最值得邳州人大书一笔,永远怀念的还要算光绪年间邳州知州叶大庄。叶大庄(1844~1898)字临恭,号损轩,侯官县阳岐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下岐村)人,是一位来自八闽大地书香世家的才子。叶氏家族是福建有名的藏书世家,叶大庄的五世祖叶观国,字家兴,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他平日好收藏,家有“绿筠书屋”,藏书60000余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命各省采进遗书,观国应聘入局。他深入民间搜辑群书,为朝廷采集到不少古籍。他还利用收集到的闽中资料撰成《闽中杂记》。其曾祖叶申蔼,字惟和,号次幔,乾隆六十年举乡荐,大挑一等,以知县试用江苏。叶申蔼嗜书胜过其父,其一生致力于读书、藏书,建有“荫余轩书楼”,藏书达30000卷。叶申蔼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为官江苏期间,他积极筹款捐资文游、肇文两书院,又购贮书籍捐充书院藏书楼,受到士子的称赞。叶申蔼卒后,所藏书籍大半毁于水火。叶大庄的祖父叶仪昌及父亲叶滋森均为嗜书之人,分别建有书屋“芝石山房”与“池上草堂”,但此时的藏书已今非昔比,叶家藏书至叶大庄时再一次发展到高峰,达50000卷之多。

  叶大庄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受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熏陶。立志为国为民办实事。同治十年(1873年)中举,援例内阁中书,改靖江(今江苏靖江县)知县。光绪八年(1882年)入张之洞幕府,办理洋务和军务。当时江南防务松弛,长江流域为英国势力范围,日军欲行偷袭。如果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打起来,势必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叶大庄果断撤除“大蕺山灯塔”,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企图暴露。迫使日军向英国保证“不侵犯长江”,江南始获安全。光绪十年,因丁父忧给假在乡,适逢中法马江海战,协力办团练,抗击法帝国主义侵略。战后论功补用同知,升知府。

生于清朝末世的清官叶大庄如何累死邳州

  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叶大庄出任邳州知州。当年邳州大雨,平地积水尺余,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人民纷纷外出逃难,乞讨谋生。叶大庄积极向朝廷奏明灾情,争取钱粮,赈济百姓。并在州内广筹资金,购买麦粮,亲自运送灾户,及时赈济。特别是对受灾严重的邳南六社(今邳州南部、睢宁北部、豫宿东北、新沂西南)十分关注,亲赴现场,调查了解灾情,亲送钱粮到户。极力使受灾者有食,逃亡者回归,馁者得食。邳州黄河南的河南十三营,邳州、睢宁长期争执不休,有利益争夺,遇困难就推诿。叶大庄主动承担十三营的救灾,六社十三营一视同仁,“冬抚贫户,春办工赈”。叶大庄在救灾中深深爱上邳州这块热土,特别是对猫儿窝(今运河镇朝阳村大运河水中,因运河蓄洪迁移、疏散)独有所钟。他在给同乡好友陈衍的诗题云:《猫儿窝在邳之东,可对吾乡螺女江,因寄陈阁学》,有诗句云:“螺女江归陈学士,猫儿窝属叶邳州。”(全诗现缺)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22日。叶大庄身体有病,想到灾民急需生活、生产物质,他亲自解运赈济物资于猫儿窝,冒着突然而来的春雨在河中运送,忽狂风大作,船将倾覆,他镇静如常,劝慰大家说:“为着救民,就是死了,也死得其所”。并口占一诗:“晓雨春流利似泷,献花不借儿女窗。招魂我在猫窝里,门对长河入大江”。为了急速把救灾物资送到百姓手中,他视死如归,不惧风浪,拼搏一整天,幸而脱险。晚上来到猫儿窝,在驻军周防营的土屋养病两天两夜。起来后写下在大运河风雨巨浪中的《猫儿窝口占》,并书:“二月十九日渡运河,风浪大作,自念无生理;晚抵猫儿窝,借周防营土室病卧两夜”。拖着沉重的病体,回到邳州(今邳城镇)官邸。由于长期积劳成疾,数日就溘然长逝。正如当时邳州老百姓所说的那样:人家都是去当官的,叶知州是来给我们黄墩湖(原六社十三营)老百姓拼命的。

  叶大庄在邳州仅仅几个月,实际上只干了一件事——救灾,但他是在认认真真、日以继夜、全力以赴、真抓实干的救助老百姓。绝不是吹牛作秀的欺世盗名,更不是故作姿态的蒙混上级,也不是装腔作势的哄骗百姓。就是这短短的几个月,应该使他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一颗耀眼的明星。可是,当时封建社会已经是日薄西山的末世,谁来表彰这位“爱民如子”的清官?在叶大庄来邳州的前两年的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叶大庄病逝当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遭捕杀或逃亡国外。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这次变法叫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在此之前1840以来,帝国主义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国包括京城北京在内烧杀抢掠,最后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叶大庄病逝的第三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逃往西安。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各地军阀混战不已。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行将灭亡清政府根本无暇表彰叶大庄这个小小的知州。窦洪年是邳北人,当他1923年修《邳志补》时,很少有人了解这位在邳南六社十三营为老百姓累死的知州。史料渐渐的湮灭了,人们渐渐的淡忘了,叶大庄在封建社会是一位少有的清官,最不应该被邳州人遗忘,应该在邳州史上给予应有的位置。

  

生于清朝末世的清官叶大庄如何累死邳州

2004年3月,笔者福建访友,到了叶大庄的故居——玉屏山庄。远近闻名的“玉屏山庄”,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的阳岐村,南临乌龙江,环绕于田园风光中,早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即是福州有名的私家园林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傍依玉屏山丘而建,故名玉屏山庄,其四周是灰砖垒成的高墙,围墙内是连片构筑的高宅大院,其中有叶大庄的住宅及藏书楼,还有花圃、假山等,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如今的玉屏山庄里还有许多人居住,其中的后花园因缺乏管理,曲径、假山已淹没于杂草灌木丛中,少了些许秀丽,显得有点荒芜。有的住户还在原建筑上进行搭盖,破坏了原貌,显得有些不和谐。尽管玉屏山庄原貌已有所改变,但仍不失为颇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不少人都曾慕名前往观瞻。福州市人民政府早在1983年,就将其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玉屏山庄正门围墙外的右下方处,立石刻字公示之。


生于清朝末世的清官叶大庄如何累死邳州

  1898年后,叶氏家族开始家道中落,叶大庄后人将房屋、花园等逐渐卖给一些经商人家,玉屏山庄也随之数易其主。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买去。叶大庄和严复是同乡兼好友。严复在世时很喜欢玉屏山庄,有一年,他与叶大庄一起回老家阳岐村,因祖居人多住不下,就曾借住玉屏山庄。叶大庄病逝后,1918年年底,严复为三子严叔夏订婚,还向叶家买下了玉屏山庄的一些房子。1919年元旦,严叔夏与台湾巨富家族的林慕兰小姐结婚,洞房设在左厢房,因新娘陪嫁太多放不下,还将前后厢房打通。严复在玉屏山庄亲自为儿子操办婚事。尽管后来玉屏山庄几乎变成了严复故居,但无论是官方介绍,还是民间传说都说是“叶大庄故居”。玉屏山庄人员能够讲叙叶大庄累死邳州的事,还能背出《猫儿窝口占》。在福州玉屏山庄无意中发现叶大庄在邳州崔家庄(今睢宁县古邳镇湖东村)赈济时写的一首诗《崔家庄》:“任是倪黄意境殊,林枯篠秃画来无。岳光含雪迎班马,河响捎风叫老乌。人近圣居孤学抱,天闚鲁望众灵趋。云端咫尺登封镜,刺促行程但首涂。”感慨这位百年前在几千里外为百姓疾苦献出生命的知州,虽归葬故里,但魂留邳州。“猫儿窝属叶邳州”,“招魂我在猫窝里”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