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手握10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

古今之变


朱由检幻想孙传庭部出关,将同长江中游的左良玉部合歼起义军,力主孙部尽早出关;陕西籍的一些官僚也由于孙传庭征兵征饷加重了自己乡土的负担,抱着以邻为壑的心理赞同叫孙传庭早早出关。


孙传庭自己在家头镇吃过败仗,明知农民军势大难敌,指望多争取一些时间练兵储饷,加强实力,尽量拖延出关的时间。其他些大臣却内心忐忑不安,可以用来对付起义军的唯一王牌,只有孙传庭统率的陕西官军。孙传庭部倾巢出动要是真能取胜,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他们也感到这种侥幸取胜的希望毕竟非常微弱,如果孙传庭部一旦被歼,明朝的覆灭就注定了。


因此,他们极力主张慎重行事。有的大臣直截了当地向崇祯皇帝说明利害,指出孙传庭部在陕西不动的话,起义军要北攻京师或东下南京都难免有后顾之优;如果李自成义军打算先取陕西,孙传庭可以不脱离白己的后方基地,固守潼关,比孤军深入河南、湖广要有利得多。兵部侍郎张风翔说得最为尽切:“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朱由检眼看起义军的烽火一天天蔓延,根不得将它一口吞下,加之他吝啬成性,唯恐孙传庭老师糜饷。所以听到主张持重的意见就大不悦耳狠狠地瞪了张风翔一眼。周围的大臣心领神会,一个个便义形于色地支持出兵。


朝廷催促孙传庭出关的使者接踵而至,孙传庭顿足叹曰:“吾固知战未必捷,然侥幸有万ー功。大丈夫岂复能对狱吏乎!”他怀着渺茫的希望,勉强上疏报告了出师的日期。孙传庭的上疏出关,固然是迫于朝廷严旨,他自己也确实存在相当的侥幸心理。他认为上次战争失败,证明陕西兵还是能打仗的,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才招致失败。


另一个因素是他正好接到窃据了大顺军兵内部的丘之陶的密报,说待李自成领兵北上河南迎敌陕西官军时,他将捏造左良玉部进犯襄阳的情报,迫使李自成退师,然后乘衅而起,内外夹攻,可以一举打败义军。此外,在郧阳的高斗枢也派人潜来西安,询问出师日期,表示要配合作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传庭觉得可以碰一碰运气了。

八月初一日,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誓师。选择这个场所,自然是为了托院于“武圣”之灵。典礼既毕,他即命总兵马炉、秦翼明随陕西巡抚冯师孔,取道商洛进河南南阳地区作为偏师;自己则统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共十万人马东出潼关。同时檄调河南总兵陈永福于洛阳会师,檄左良玉统兵西上,夹攻农民军。


李自成早已得到陕西军将要出关的消息,从这年的四五月间起就源源不断地调兵北上,加强了河南的防务。接着又亲统大军北上河南,集中力量准备迎敌孙传庭部的来犯。他根据河南境内由于天灾人祸造成了赤地千里,大军所过,粮草问题不易解决的状况,决定在战略上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把主力部署在郑县以南地区。至于从渔关到郑县的广阔地带,除留下为数不多的巡逻部队以外,“凡郡邑域俱不置守具”。

八月上旬,陕西官军重占洛阳。孙传庭左右的谋土提出建议,不要急于冒进采取稳扎稳打的办法,先以洛阳为基地,修复城堞,招徕流民,开屯田,储粮草,这样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待时机成熟时再进取中原。但是孙传庭终畏朝命,不敢逗留,还是领兵向南进发。为了保证军需,朝廷下令由山西平阳(今临汾)等府、县协解米豆,地方官“催逼严急,里老有自缢而死者,运夫有淹没河中者。人情汹汹,莫知所措。


李自成见孙传庭部来势凶猛,便故意示弱,只派出小部队稍加阻击随即南撤。映西官军轻易地一直打到宝丰县。这意外的胜利使孙传庭由心虚胆怯一变而为头脑膨胀。他沿途滥杀居民,斩级计功,并向朝廷报捷说:“熨闻臣名皆溃。臣誓清楚豫,不以一贼遗君父忧。”

朱由检得报大喜,欣欣然把孙传庭的报捷书交朝臣传阅,梦呓般地叫嚷:“贼灭亡在旦夕!”甚至急不可耐地面谕吏、兵,工三部:“督师驻兵豫中,屡报战胜,土赛多已招安。各镇抚宜整旅渡河,星速赴任。规避不前者飞参重治。一面招抚流移,开垦荒芜;面修复城池,安插民众。仍饬河北各府输送粮草,接济督师,山西附近地方派运不得迟误,功收万全。通候之赏,断不少断。”


看来,他已经着乎准备给功臣们加官论赏了。但兵部尚书冯元飙却忧心如焚地顿首说:“贼故见羸以诱我师,兵法之所忌也。臣不能无优。"弄得朱由检大为扫兴,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孙传庭所统的官军,一路上拼命搜括居民的粮草财物,残酷地对农民军管辖下的人民实行报复。九月八日,兵至汝州,义军都尉李养纯投降。九日抵宝丰城下。李自成任命的宝州牧陈可新、州判姜鲤组织百姓据城抵御。十二日晚,有绅衿二百八十八人私自出城投降,“城遂破,诸军蜂拥入,域中鼎沸,火光照若白昼。”陈可新、姜鲤等均被捕杀。

孙传庭从投降的二百八十八人中,“择高年,命一一指名,不能名者十余人,疑为贼,斩之。”对其他城中百姓,更借口“为贼固守”,全部杀光的。官军别部于十二日夜攻占唐县时,也借口义军老营曾留在该县,将全城居民屠戮殆尽。


这时,隐藏在农民军内部丘之陶认为时机已到,利用他窃据的兵政府侍郎的职务,向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李自成发出伪造的情报,谎说左良玉部官军从东面进攻襄阳,后方形势危急。可是,他和孙传庭都没有料到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原来,孙传庭接到丘之陶表示愿意充当内应的密信后欣喜异常,除了转报朝廷外,还亲自给丘之陶写了一封回倍,加意联络。这封回信被义军巡逻战士截获。李自成不动声色,只是暗中加以提防。丘之陶的假情报一送到,李自成立即派人把他叫来,拿出孙传庭的回信揭穿了他的内奸面目,处以死刑。

内奸既除,更好全力对敌。九月十四日,农民军同官军接战于郊县。农民军初战失利,果毅将军谢君友被俘杀。但这只是局部性的挫败。由于李自成的诱敌深入的基本战略是正确的,整个战局很快就扭转了过来。官军孤军深入,距离后方供应基地越来越远。又值大雨滂沱,道路一片泥泞,官军粮车进展缓慢,前线的士卒和马匹饥瘦不堪。


有人劝孙传庭回师就粮,孙传庭却回答说:“师已行,即还亦饥,不如破郏县就食。”郏县本是个又小又穷的县份,官军破城后只抢到几百匹骡马,几万士卒很快就吃完了。李自成见官军深入绝地一方面动员群众坚壁清野,使官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带着一万多名骑兵由间道抄到官军后方,在河南汝州白沙地方切断明军的饷道。


孙传庭闻讯大惊,部下军心不稳。李自成此时却用大牌写下战书,指定日期同官军决战。孙传庭无计可施,命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守军营,自己统率嫡系陕西官兵分路撤退,企图打通粮道。陈永福部下的士兵看着陕西兵撤回迎粮,自己却被留下来忍饥挨俄充当替死鬼,都愤恨不平,拒绝服从命令,纷纷跟在映西宫军后面乱跑。陈永福知道军心难违,只好随部众北撤。孙传庭部署的阻击部队一逃,农民军即乘势发起总攻,官军部伍大乱,遂全线崩溃。

总兵白广恩所统火车营军士卒为了逃命,解下拉车的马匹骑上就跑,火车翻倒倾轧,道路也被堵塞。农民军铁骑腾越而过,奋勇直追。步兵则手持大棒猛击官军,“中者首与兜鍪俱碎”。官军大败,“死亡四万余人,甲仗马骡数万,尽为贼有”。农民军逐北四百余里。孙传庭和总兵高杰收集散亡土卒数干骑北渡黄河,经山西垣曲县绕到渔关。总兵白广恩也领着残兵败卒奔往潼关。


李自成部义军郏县战役的胜利,给了明政府所留下的最精锐的部队映西兵以摧性的打击,为推翻明王朝的罪恶统治奠定了基础。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战例也是值得认真总结的。孙传庭部精锐的被歼灭,对于李自成部义军来说,跟踪追击,全歼陕西官军剩余兵力,趁势夺取关中地区,乃是当然之事。


然而,对于义军的这个进军方向在许多著作中却沿袭了一种不可靠的记载。说李自成在襄阳时,曾同牛金星、杨永裕、顾君恩等商讨过进兵方略,牛金星主张直取京师,杨永裕建议东下南京,顾君恩认为前者失之急,后者失之缓,主张先取陕西,收取三边兵力,然后东取山西、河北。


李自成采纳了顾君恩的方案,后来果然夺取了西安,这种说法颇能引人入胜,不过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却尚有商榷的余地。因为,李自成在襄阳的时候,孙传庭正养锐于西安,不能不有所顾忌。他之所以没有东追左良玉部官军,进而夺取南京和江浙财赋之区,原因就是避免孙传庭追击其后。


至于北上进攻京师更不是一着高棋,因为这样一来孙传庭必然东向夹击义军,左良玉也会利用义军主力北上的机会,夺取襄阳一带,弄得不好有可能前功尽弃。至于先打陕西官军的原因,正如上面所说,是孙传庭出关的消息已确,李自成オ把主力调到河南迎头痛击,并不是他主动向陕西进攻的。

明陕西总督孙传庭在河南惨败之后,率残部据守潼关,阻止农民军进入陕西。朱由检接到败讯后恼羞成怒,把责任统统推到孙传庭身上,“谕兵部曰:传庭轻进寡谋,督兵屡溃,削去督师尚书,以秦督戴罪收拎余兵守关,图功自赎。如纵贼入秦,前罪并论。”


同时他又担心义军万一置孙传庭于不顾,东向直取京师,所以“复谕兵部令晋、豫、保、东四抚,各整兵马,亲驻河干,协力堵御,不许一贼窥渡。不久,又下令升白广恩为援剿总兵官,挂荡寇将军印,拨给兵员三万,希望以不次之赏使这个败军之将感激用命,同孙传庭一道固守渔关,保住陕西。据文献记载,当时退据潼关的官军残部尚有兵员四万,不过已是惊弓之鸟,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了。


就在官军喘息未定之时,李自成军开始了歼灭孙传庭余部进兵陕西的战役。按照李自成的部署,他自已同刘宗敏等统率义军主力,由洛阳西攻濂关,然后向西安挺进;同时派袁宗第、白鸠鹤、刘体纯、蓝应诚带领右营十万兵马作为俌师,从河南邓县地区出发,取道映西商洛地区,同主力会师西安。


十月初,农民军接近潼关。孙传庭令总兵白广恩部扎营于关城外通洛川,总兵高杰部扎营于南门外西山头,他自己驱使城中壮年男子守城。十月初六日,农民军自陶家庄进抵官坡,奋勇冲击。高杰部不战而走,向西逃窜。白广恩部抵敌不住也望风而溃。由于官军士卒的妻子居住在关城里面,土卒们争先恐后地逃进关城,“保妻孥夺门出",有的土兵急于入城,用刀劈开南水关栅栏。


农民军尾随而进,趁势占领潼关。孙传庭和监军副使乔元柱在混乱中被杀。潼关一破,通往西安的门户就打开了。李自成留马世籴镇守潼关,统兵继续前进。乂军到达渭南时,知县杨暄“籍子弟乘城固守”,本县举人王命造却开门迎接义军入城。十月初十日,李过所部前锋攻克临渔县。次日到达西安城下。


由于陕西官军的精锐已被歼灭,西安城中的守御力量十分海弱,地方官员留下途经西安的五千名四川兵协助防守。这时天气已经比较寒冷,川兵没有御寒的衣物。官僚们劝秦王朱存拿出点银钱给士兵置棉衣,借以鼓起士气。要求遭到朱存枢的拒绝,守城副将王根子大为不满,决定投降农民军。他写好约降信射到城下,大开东门迎接义军进城。


十月十一日,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了古都西安。秦王朱存枢被活提,陕西巡抚冯师孔、按察使黄炯被杀,布政使陆之褀等投降。不久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鄜延路节度使李


孙传庭最后的失败,可以说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记得在电影《大明劫》中,孙传庭在抄没侵占军田的地方官绅豪强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民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这就是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也输不起!

而这震耳欲聋的一番话,实际上已道出了孙传庭最终战败,并且全军覆没的根源!



公平的说,孙传庭却是是大明的擎天一柱。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谋略,在明末众多名将中,都是出类拔萃的。也正是在孙传庭的努力下,使得原本大有燎原之势的明末农民起义运动,一度陷入到低潮,让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关内农民起义运动烽烟四起之际,孙传庭主动请缨,进入陕地剿贼,以一场场漂亮的胜仗,成功的把农民军压制下去。黑水峪一战,孙传庭率本部明军以逸待劳,经过四天的激战,最终一战击溃高迎祥的闯军,并将其俘获,押解京师处死,铲除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之后的商洛一战,孙传庭率领各路明军,以优势兵力相继围歼了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等各部闯军。至此,关中以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彻底被明军平定。然后,孙传庭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潼关,与洪承畴合兵。最后,在南原之战中,以重兵设伏,全歼李自成部闯军,打得李自成仅以18骑兵突围,退入深山野林之中。

也就是说,在柿园之役之前,以高迎祥、李自成等为首的闯军,面对孙传庭,几乎都是一败再败,被打得片甲不留。但是,李自成就犹如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次次被孙传庭大败,但还是能一次次的重新站起来。而且,重新站起来的李自成,还越战越强,一次比一次强大。这便是所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时的明朝,朝政腐败,内忧外患,加之天灾人祸不断,早已失去人心。因此,李自成的个人能力虽比不上孙传庭。但是腐败黑暗的明朝廷却为其造就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饥寒交迫的广大流民。这就正如影片中孙传庭所言:“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也输不起!”

而事实上也却是如此,孙传庭之前的每次胜利,是一种越战越弱的量变,而李自成之前的每次失败,却是一种越战越强的量变。此消彼长,最终就促成了柿园之役的惨败。



这些历史要读


在明朝崇祯皇帝在位时期,明朝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关外的后金实力不断发展壮大,而关内的农民军则如同打不死的小强,遍地开花。1640年之后,明朝军队与农民军的作战越来越艰难,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河南弄的风生水起,接连打败了明军进行的数次大规模围剿行动。
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孙传庭统帅的明军先胜后败,由于后勤补给十分困难,在柿园之役中被李自成击败,军队损失惨重。此战孙传庭所部的明军惨败而归说明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是十分糟糕的,为了抢夺战利品而被李自成反败为胜,战场纪律非常差,这样的军队算是精锐吗?

到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李自成的势力越来越大,改襄阳为襄京,自称为“新顺王”。这个称王的动作惹恼了敏感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不顾一切要求陕西的孙传庭出关去打李自成,显然崇祯是忘记了上次惨败的教训了。

孙传庭自然是自己有几斤几两,不愿意出关主动与李自成作战,但是孙传庭最终还是扛不住来自崇祯的压力,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孙传庭的明军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实力有所提升,为此李自成的农民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郏县以南的地区。
表面上孙传庭的明军节节胜利,不断收复失地,八月上旬占领洛阳,九月八日攻占汝州。当由于河南境内赤地千里,缺少粮草,不能就地补给粮草,使得明军的后勤补给再次出现问题。九月十四日,官军和农民军主力在李自成预定的战场郏县进行激战,农民军很快就不敌明军的攻击,李自成本人也差点被擒。看起来明朝即将获得全面的胜利,但明军的粮草此时却已经耗尽,孙传庭不得不下令退兵。在撤退的过程中,李自成的农民军又在汝州和明军遭遇,这时的明军吃不饱饭,导致士气大跌,一战就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无数。

孙传庭这次惨败真的是元气大伤,明朝的陕西形势岌岌可危,同年十月,李自成大军攻破潼关,孙传庭军全军覆没。
下面总结一下孙传庭失败的三点原因:一、明军由于长途跋涉,士兵疲惫不堪。二、孙传庭本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李自成的计谋,一味的冒进导致己方军队出现断粮的情况。三、崇祯皇帝要求孙传庭出关作战,使明军无险可守,在野战中损失了大量宝贵的军力。


浮沉的历史


孙传庭字伯雅,又字白谷,山西代州人。他本是进士出身,由于明末的战乱局面,他投笔从戎,成为一方名将,力挽明朝危局。在崇祯年间,他主要的对手是农民起义军。

他在陕西巡抚任上,编练秦军,并率领他们作战。在和农民军的作战中,他屡次获胜。闯王高迎祥就是被他击败生俘的。在随后的战争中,孙传庭基本剿灭了陕西的农民军,其中的李自成失败后只率领十八骑逃走。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并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在孙传庭和杨嗣昌发生矛盾的时候,崇祯皇帝听信杨嗣昌的谗言,将孙传庭下狱。孙传庭坐牢三年,两耳耳聋。直到李自成进入中原,形势变得不可收拾的时候,崇祯才又把孙传庭放出监狱,再次起用了他。

崇祯十五年,孙传庭接任三边总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在陕西整顿军队,积极准备和李自成的军队决战。在此后,孙传庭和李自成发生了两次大的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孙传庭都给了李自成部沉重打击,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第一次战役是冢头之战,发生在崇祯十五年九月。这个时候,李自成正在经略中原。为了救援开封,孙传庭率领陕西军兵出潼关。李自成联合罗汝才一起西进迎战,双方在郏县会战。

在这一次战役中,孙传庭预先设下三重埋伏,派牛成虎一军佯败诱敌。李自成的部队先到,中了孙传庭的埋伏,被打得被迫东撤。李自成在撤退的时候,沿路抛弃衣甲财物,扰乱明军的队形。

等到了冢头附近,罗汝才率军赶到。李自成和罗汝才趁明军混乱之机,联合反攻。明军大败,孙传庭率领陕西军退回陕西。

第二次战役是孙传庭和李自成最后的决战,战场依然是在郏县,因此被称为郏县之战。这次战役发生在崇祯十六年七月。

在上一次冢头之战失败后,孙传庭认为自己的军队不是大顺军的对手,而且未经训练。所以,孙传庭在陕西坚守不出,一心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以备和李自成决战。

而李自成则吞并了罗汝才的军队,在襄阳建立了政权。他准备下一步夺取关中为业,再东进夺取北京。而崇祯皇帝则急于收复河南,接连下令逼孙传庭出关与李自成决战。

孙传庭本不想出关,可是由于崇祯的严令,孙传庭只得听命。史书记载,(孙)传庭顿足叹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

孙传庭在陕西打造了大批“火车”,在车辆上架设火炮火枪。这一次出兵,孙传庭带了两千辆,以之作为军队的核心。李自成得到孙传庭出关的消息,便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将军队隐蔽在襄城、郏县之间等待战机。

但是,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变故。李自成杀罗汝才吞并他的军队,原罗汝才的部下里出了叛徒。大顺军的都尉李养纯叛变,向孙传庭泄露了李自成的军机。孙传庭按照李养纯的报告,改变战术,寻找李自成的要害攻击。

在九月八日的战斗中,孙传庭在宝丰、郏县间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接下来,孙传庭不待粮车到达,就急进夺取了宝丰、郏县和唐县。但是,这个时候李自成已经坚壁清野,在襄城严阵以待。

孙传庭前进不能,而且粮道被李自成的骑兵切断,陷入了绝境。双方在对峙五日后,明军因为无粮,在撤退中全军崩溃。李自成的军队一日一夜追击四百多里,明军死亡四万多人。最终,这一次战役以孙传庭部大败而告终。

孙传庭和李自成的两次战役都是先胜后败。尤其是在最后的决战中,孙传庭在初期的大胜后,遭受惨败更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孙传庭的失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战役准备不足。孙传庭出兵都是不自愿的,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军队未加训练,准备不足。这样的军队,在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下,去和优势的敌人作战是没有胜算的。

二是作战形势不利。在出兵之前,罗汝才的降将就向孙传庭提议,不要出关。这是因为战区赤地千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粮食储备。如果孙传庭不出兵的话,李自成也只能出兵关中,这样攻守异势,情况会好得多。如果孙传庭出关,那么他就要在无粮区作战,后勤压力很难解决。

三是孙传庭在初战告捷之后,心生骄意。孙传庭在刚出关的时候,作战指挥还是慎重的。在手下的奋战下,尤其是罗汝才的旧部的协助下,他意外的获得了李自成部的机密。这使得他初战告捷,取得了优势。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传庭没有冷静的考虑战局,当时依然是客地作战,形势不利。孙传庭却孤军冒进,不顾自身的粮车未到。结果在对方的坚壁清野之下,进退两难。最终因为无粮,撤退时被敌所乘,全军崩溃。

结语:

孙传庭的军队是明朝在关中的最后一个主力兵团。但是,崇祯皇帝却根本不顾实际情况,强行的将它投入了战场。在具有决战性质的郏县之战中,孙传庭先胜后败,全军覆没。

孙传庭在这次战役前后,本有一定的胜机。但是,上有崇祯的威逼,下有秦中士绅的抱怨,下有不利的战场形势。孙传庭虽然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未能挽回败局。明史评价说,(孙传庭)“存亡之际,所系岂不重哉!”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我是兰台令君,我来回答!

孙传庭可以说是明末不可多得将才了,而且属于那种可歌可泣的人物。史书中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的,所谓“传庭死,而明亡矣。”他的死不仅是大明的悲哀,都是民族的悲哀。

文武双全的孙传庭

他虽然是文人出身,可并不是书呆子,而且颇知兵事。在明代的官场上的他的升迁速度堪称惊人。短短的九年时间就从小小的吏部验封郎中做到了陕西巡抚的位置。也就是在这个位置上,他将自己的才华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组建了一支战斗力彪悍的秦军,负责讨伐流寇,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伏击了声势浩大的闯王高迎祥部队,大获全胜还俘虏了高迎祥,将其送交京师处死。

愤然辞官引来了牢狱之灾

本来在剿灭高迎祥所部后,全国平叛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崇祯皇帝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孙传庭与他的部队调往辽东边关。更麻烦的是,刚回到北京的孙传庭就与兵部尚书杨嗣昌发生了激烈的矛盾,还与后者的心腹高起潜发生了政治。杨、高二人利用职权的便利不让孙传庭见到崇祯皇帝奏请将孙传庭带来的陕西军留在蓟辽守卫边关。孙传庭大怒,质问杨嗣昌道:"秦军留守边关,则贼势必涨,此是代贼撤兵。"但是杨嗣昌并没有把这当回事。无奈之下孙传庭只能愤然挂印而去。然而这种撂挑子的行为却给征地们留下了攻击的口实,这使得崇祯皇帝认为孙传庭是称病推脱,要挟朝廷,便将他关进了大理寺监狱。

东山再起,受命卫国

这孙传庭吃了三年的牢饭,之所以没有将他处死是因为许多朝臣挺身而出说了不少好话,而朱由检这气也消了大半,才保了他一条性命。然而就在这三年里,外面的形势可谓是日月颠倒。当年孙传庭进京前,流寇已经奄奄一息,而此时李自成和张献忠却在河南与四川攻城略地,大量的流民都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声势十分浩大,他的死对头杨嗣昌因为屡战屡败,丧师失地,忧愤而死,前线竟无一人能够主持大局。于是朱由检想到了蹲大牢的孙传庭,任命他为陕西三边总督。1643年5月,崇祯皇帝为了彻底解决匪患,升孙传庭为兵部尚书,兼四川、河南总督,将大明朝在中原地区的最后一副家当托付给孙传庭。自此孙传庭和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人一样,迈入了督师的行列。然而这对他来说却并非是幸事。

重掌大局,无力回天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会有无缘无故的馈赠,虽然朱由检给孙传庭升了官,放了兵权,但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那就是速战速决。对于孙传庭来说他别无选择,因为崇祯帝从来都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而孙传庭最后战死也就坏在这一个“急”字上面。因为很多事情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坏了大局。

南阳大溃败

1643年8月,孙传庭以农民军的叛将为向导,一举攻陷了他们家属的安置地唐县。表面上看明军形势一片大好,其实是中了李自成的算计。他看准了明军粮饷匮乏,秘密命大将刘宗敏率领所部断了明军的粮道,孙传庭在无奈之下只能提前与农民军展开决战。在南阳决战中,李自成投入了40万农民军,并且结成五重阵势。而明军尽管人数居于劣势,但在武器装备上要比对手先进许多。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战斗一开始明军也是占据上风的,连续突破了三重防线。但经过一天一夜的鏖战,明军早已是强弩之末,已经无力再战,而李自成的精锐骑兵却是以逸待劳,局势瞬间发生了逆转,明军阵势被冲散,孙传庭只能下令撤退。而李自成则亲自率军追杀四百余里,斩首四万明军。缴获武器装备十万余件。自此明朝的最后一点家底也已经损失殆尽了。到了1643年10月,潼关被攻陷,走投无路的总兵官白广恩和陈永福向李自成投降,督师孙传庭战死渭南。自此明朝再也没有像样的军事力量来对抗声势浩大的农民军了。

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下方留言!


兰台令君


孙传庭手握重兵,却惨败于李自成之手,这一切其实都要归功于崇祯皇帝的瞎指挥。

崇祯是个千古奇葩。

他没有做皇帝的才干。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因为瞎指挥,断送了明朝最后的希望。

孙传庭潼关的重要守将,负责抵御李自成的侵扰。他采取了防御性的政策,没有主动进攻,但成功地挡住了李自成的军队。

然而,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时,崇祯皇帝下旨要求孙传庭即刻出关去消灭李自成。这个奇葩决策,在当时的朝廷内部遭到反对,很多大臣都劝谏道:

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由此可见,朝野都认为:孙传庭的军队是崇祯最后的倚仗。

无论如何,都应该尊重孙传庭的意见,不要轻举妄动。但是,崇祯一意孤行,逼迫孙传庭赶紧出征。

孙传庭只得听命。但明朝军队一出关,就正中李自成的下怀。很快,这最后的军队就大败,李自成攻克了潼关。

这种致命的决策显然是崇祯的锅。但是,崇祯嘴硬,不愿意背锅,愣是说孙传庭是诈死潜逃,没有给予任何追赠,寒了无数人的心。

对于这样一个愚蠢至极还脾气不小的皇帝,说一句千古奇葩,这完全不过分吧。


HuiNanHistory


孙传庭的失败,主要归咎于崇祯大帝。

崇祯十一年(1638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以重兵埋伏,聚歼起义军,打得李自成仅率18骑突围而走。

在当时,陕西境内的义军基本被扑灭,如果再加一把劲,不说能逮住李自成,最起码朝廷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失去对时局的掌控。

然而,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崇祯大帝的命令下来了。

崇祯十一年八月,多尔衮率清军从密云突破长城进入关内,由于大帝的瞎指挥(派一个太监去监军),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以致京城戒严,再无人能迎战清军。于是大帝紧急从各地抽调精锐进京勤王。而孙传庭和洪承畴都在被征招之列。

对于进京勤王,孙传庭没意见,但是他反对把陕西精锐留在京师。因为他认为如果把陕西精锐留下,用于守卫蓟辽。那么李自成很快就会死灰复燃,之前的努力也全作废了。

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

但是,崇祯大帝在杨嗣昌的影响下,对此提议据不理会。他认为闯贼不足为患,朝廷花点钱安抚就好了,清军才是大敌,他要留着中原精锐出关打大仗。



崇祯大帝这一骚操作的结果,就是中原精锐就都留在了蓟辽,起义军余部也因此获得了喘息之机。而孙传庭则因为不满,想引病告休,惹得大帝大骂,不仅被贬为平民,而且还被关进了大牢。

半年后,河南大旱,流民高达百万,李自成见机,从陕西杀向河南,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十多万人的部队。孙传庭此前的预言,果然得到了应验。

按道理说,义军死灰复燃,朝廷自然就得精锐去剿。然而,崇祯大帝此时却没兵可派。

为什么呢?因为同一年,皇太极命济尔哈朗和多铎包围锦州,关外告急。崇祯大帝在审时度势后,认为先救锦州要紧。

为此,他令洪承畴为援锦统帅,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和吴三桂八位总兵及步骑十三万出关,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

所以此时,他手上自然也就无兵可派了。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这是明朝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年。堪称是转折之年。

在这一年,洪承畴的援锦大军被皇太极打得大败,53783人战死,数万人被俘,13万精锐仅有吴三桂一支保存了下来。

而在中原战场,被抽调了精锐后,明朝的地方部队根本打不过起义军,李自成的人马越打越多,而明朝连续两任三边总督(傅宗龙和汪乔年)则都战败而死。两年前与孙传庭抬杠的杨嗣昌直接因此气死,为他当年的愚蠢买了单。

连续击败明军,起义军在河南、湖北一带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根据地,今非昔比,可谓是鸟枪换炮。而朝廷则失去了对中原的掌控。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围攻开封,崇祯大帝闻之震惊,因为开封要是守不住,义军顺势向北,京城也会受到威胁。而此时关外已经惨败,清军压境,京城已无法再承受两面夹击了。

于是崇祯终于想到了监中的孙传庭,重新启用他,并在不给钱粮的情况下,令他率几千兵马驰援开封。


然而前面已经说了,义军此时鸟枪换炮,早已不是当年的流寇部队。

孙传庭还没到,义军就在朱仙镇之战中歼灭了明军十八万人,左良玉率领明军残部狂逃几百里,军心士气涣散到了极点。所以孙传庭的这次“救火”,必然是凶多吉少。

面对这种危局,孙传庭向崇祯大帝请求,希望大帝能给钱给人,并宽限他一段时间,让他练出精兵后再去迎战李自成。

然而孙传庭的合理建议却遭到了大帝的无端揣摩。大帝就像当年逼洪承畴一样,逼迫孙传庭率编练未成的军队出战,孙被迫无奈之下只好出战,结果在柿园之役被打的惨败。

PS:柿园之役,孙传庭的指挥没问题,明军战败是因为军纪不严。初战击败义军后,食不果腹的新募明军争相抢夺战利品,导致行军队列混乱,被义军顺势反击打败。

之后三个月时间,保定总督杨文岳和平贼将军左良玉又先后在南阳和襄阳被李自成的义军击败,河南战事糜烂到了极点,已无可救药。崇祯大帝对此颇感不满,他又一次逼迫孙传庭出战(因为已经没人了),并严厉训斥了孙传庭的整军备战请求。


当时有不少明军都投降了义军,而孙传庭在大帝不给钱粮前提下,要自募军费兵马,必然少不了要拿关中士绅开刀,逼他们捐钱捐物。再加上大帝本就不信任孙传庭,所以当关中士绅造谣孙传庭养寇自重后,大帝怕孙传庭不受节制,便下手敕催战,逼得孙传庭无可奈何。

对于大帝的不合理出战命令,兵部侍郎张凤翔屡劝不止,他希望大帝冷静,说孙传庭是唯一的希望,皇上没家当可败了,孙传庭不可再轻动。

孙传庭也飞书京城,言辞恳切的说:李自成靠不纳粮的口号吸引百姓投靠,但他却不恢复生产,就知道抢富户。只要我们坚守不出战,李自成的百万大军用不了五个月,就会断粮。而断粮后,必然是军心涣散。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计守潼关,待他们军心涣散之后,再出击。

然而,大帝以钢铁般的意志拒绝了这些凡夫俗子的愚昧之见,坚决逼迫孙传庭送死。

结果,崇祯十六年七月,孙传庭被迫出关与李自成决战。

这一战不用多说,两个字——惨败。最后的四万精锐灭了,孙传庭本人也身死战场。



事后,大帝懊悔不已,但他本人又不愿意承担催战失利的责任。于是他就下了一道非常败人品的圣旨——以“诈死潜逃”为借口,把大军战败的罪名都扣在了孙传庭头上。而大帝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也很快遭到了报应。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大军进抵山西,没有一个明朝统兵大将再愿意出战。吴三桂在山海关坐视观望,左良玉在武昌也是坐视观望。没有人愿意为大帝背黑锅。大帝最后殉国时,身边除了一个老太监,再没人了。


Mer86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末时期,由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叛军四起,尤为李自成军,号称百万,以陕西为根据地,势力开始向着北京方向扩张,后来说书人一度认为,李自成是不是在这一段时间已经对大明帝国的各种软肋做过分析,尤其是中央政府对藩王的态度。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谈谈,崇祯从大狱里将孙传庭提出来的那个时候,当时明朝的武将当中,几乎没有可用之才,尤其是在重用孙传庭前十几年前,将袁崇焕斩杀之后,朝中的将员已经堆崇祯皇帝很失望了。

此时崇祯皇帝重新重用孙传庭,实在也是无奈之举,但是纵然这样,他还往死的逼孙传庭,军饷不给,粮草也是供应不上,再加上半路瘟疫横行,虽说十万大军,但是这样的大军的战斗力很差的,而且这还不算零时招募的新兵。

我们再看看孙传庭战死的这一个地方,潼关。

潼关这个地方似乎是一个魔咒,只要出潼关主动出击的话,往往会输的很惨,我们历史上的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下,高仙芝、哥舒翰本是在在潼关以逸待劳,打算来歼灭叛军的,结果唐玄宗非要让他们出去打,高仙芝只是迟疑了一下,被杀,而哥舒翰气的浑身发抖,打开城门的时候,老泪纵横骂到天要亡我大唐,最终哥舒翰战败,被叛军杀害。

同样的事件发生在孙传庭的身上,孙传庭因为没有军饷,为了提升士气,带兵抢了东林党党羽富户并立誓等打胜,自会找崇祯领罪,也同时说,这便是为何闯军越打越强,明军却一次输不起的原因。

后来崇祯逼孙传庭出潼关,迎战闯军,后战败身死,后世便有“传庭死,大明亡”一说。


北派说书人


我是小心,我来回答。

这场战役的核心思想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怎一个“钱”字了得。

柿园之役

孙传庭(1593-1643年),1619年中进士,虽是文官出身,但是熟读兵法,1636年道1639年,多次击败农民起义军。正是孙传庭将李自成击败,李自成只剩下十八人逃跑。但在1639年,因得罪崇祯身边的宠臣杨嗣昌被崇祯打入牢狱之中。

1640年,李自成势力重新壮大,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明朝官兵无人能挡。这时,崇祯皇帝想起了牢狱之中的孙传庭。孙传庭以为,李自成还是当初的实力,因此夸下海口说,5000精兵足以。但到任之后,发现李自成势大,因此上疏崇祯说:

非练兵二万,饷百万不可。

可崇祯不管,不是说好了5000兵马就行吗?还要2万,以及百万军饷,朕的银子也是命啊!于是催促孙传庭与李自成开战。无可奈何之下,孙传庭只好带着5000兵马出关与李自成开战,在河南郏县,孙传庭出战告捷,将李自成农民军队打垮。但是由于军需粮草准备不足,明史记载:

天大雨,粮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冻且馁。

没能扩大战果,反而遭到失败,史称“柿园之役”。

柿园之役的翻版

失败之后的孙传庭率军返回陕西,积极筹备粮草军需备战,明史记载:

益募勇士,开屯田,缮器,积粟,三家出壮丁一。

然而此时,李自成已经南下湖广,占据襄阳,自立为王。看到这一幕,崇祯皇帝坐不住了,于是催促孙传庭与之开战。可是打仗是要钱的啊,得将战备军需粮草等准备齐了才能打仗啊。可是崇祯管不了那么许多,毕竟你孙传庭在陕西聚集粮草,聚集的都是我大明王朝的粮草啊,朕的钱也是命啊!于是一味的催促孙传庭开战。但是的兵部侍郎孙凤祥奏道。

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皇上只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崇祯听不进去,一味催促开战,否则将他再抓起来。孙传庭于是叹息道:

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

于是率领十万大军出关与李自成决战,然而这就是几年前柿园之役的翻版,先胜而后败,最终孙传庭被杀,全军覆没,大明江山大厦已倾,不可挽回。


心说历史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导语:

明末,起义者揭竿而起,农民军克星孙传庭临危受命,带着大明精锐却打不赢起义军李自成,为何?这崇祯皇帝是第一大推手!第二大推手便是“粮草”惹的祸,各位看官且往下看!

奸人所害

孙传庭熟读兵法,靠进士起家,大大小小的仗打过无数,镇压起义军那是一顶一的好手,可惜的是,孙传庭性子刚,锋芒毕露不懂得收敛,这朝中自然有嫉妒他的人。这不,很快就有人在崇祯帝面前说他闲话,诬陷他装病崇祯帝也是个容易被人误导的皇帝,没来得及调查清楚,大手一挥就将孙传庭打入了大牢,此时的孙传庭心里:苦啊

民间起义军本因克星孙传庭而没什么声势,这下可好,大明内讧,李自成是笑得合不拢嘴,这崇祯帝真是帮了我李自成一大忙;李自成赶紧趁着孙传庭被打入大牢的空隙招兵买马,练兵屯粮,很快便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造反力量。

五千精兵足矣

在孙传庭入狱期间,崇祯帝可谓是带着明军屡战屡败,直接就是带着明军送死嗷!很快大明国力一天不如一天;此时的崇祯帝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突然又想起了孙传庭,这孙传庭曾经打得李自成喘不过气,而目前民间造反军中声势最大的就是李自成,我何不放出孙传庭,让他继续为大明效劳?

没多久,孙传庭被放了出来,孙传庭也是不了解民间情况,当他听说敌军是曾经手下败将李自成时,毫不犹豫地说:“五千精兵足矣”,崇祯帝听后以为抱了个大腿(救星),大喜!

傻眼

可是当孙传庭上任时,他却发现李自成早已不是当年的武装力量了,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孙传庭是傻了眼,于是请求崇祯多给兵,多给粮,崇祯帝一看:“啥玩意,说好的五千足矣呢?”崇祯帝大火,令人告知:“粮草和士兵你自己招募吧!”

孙传庭气啊!但也没办法,不得不自己招兵买马,不得不亲自拉赞助;本来也没啥,你崇祯帝不给兵,不给粮,我自己弄,但是问题又来了!孙传庭认为敌军的粮草不够,主张坐镇潼关,广开屯田,困住敌军,准备打一场持久战;但是朝中又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孙传庭故意按兵不动!”“孙传庭不敢打!

”崇祯结合着“内忧外患”“朝政不支”再次陷入了误导,遂派人催战

不得不战

而孙传庭呢?手里招募的人马虽多,但是都是些新兵蛋子,上阵杀敌无异于前去送死,所以此时的孙传庭正在练兵。

但这皇权在上,孙传庭不敢不从啊!于是孙传庭开始了与李自成的大战,前期啊,这孙传庭打得李自成落花流水,朝中一片叫好,

可是到后期,孙传庭屡战屡败(还是新兵蛋子,财政惹的祸);此时的崇祯帝不晓得休养生息,拼了命催战,朝中又开始出现了异议,大臣上书:“皇帝您千万不要这么冲动啊!这是大明朝最后的家当了!”可崇祯帝已经杀红了眼,不听劝,执意催战;孙传庭心里明白此一战是最后一战,也一定是自己的死战,但是呢!皇帝在催战,皇命不可违啊!

孙传庭最终硬着头皮上了战场,

汝州之战,孙传庭深处腹地,当年大旱,粮草不足,士气低迷,孙传庭最终死在了曾经的“手下败将”李自成之手。

结语:

很多人都曾在网上发出过疑问:“倘若白起在,大明是否有一线生机?”“倘若三国名将都在明朝,崇祯帝是否能稳坐江山?”;老泰迪认为给他崇祯一千个白起,明朝还是要灭亡,这是历史必然性事件,武将打得再好都没用;崇祯的问题不在于没有武将,他的问题在于容易被人误导,性子急(不考虑实情,接二连三催促速战),明末财政不支,啥意思?孙传庭军队粮草跟不上!

“传庭亡,大明亡!”,就这么点家底也被崇祯败光了!能说什么?真是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