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不是和袁崇焕一样死得很冤?

王超行侠仗义


袁崇焕是死于敌人的反间计,岳飞是死于佞臣之口,死于皇帝的胆小懦弱,从岳飞的志向和行动来看,他要力挽狂澜而做一个救世之将。基于岳大将军的远大报复,历史对他提出苛刻的要求才算正常。可是,岳飞并不完全具备这些综合水平,所以死在了赵构和秦桧的屠刀之下并不冤枉。

岳飞做为名符其实的民族英雄,在中国民间有深远的影响力,公元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后世对岳飞评价很高,誉为民族英雄,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上述情况并非都是史实,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少年时看岳飞故事,激愤之余,往往也惋惜于他的愚忠,但是现在想想,岳飞当时也只能以死报国。

原因之一,宋朝重文轻武的官僚体系问题。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将身份夺取江山,其政治制度多以重文轻武为主,他们深信,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武夫造反,为祸不浅。故而,终其北南宋一朝,都没有出现出色的武将,最有代表性的不是岳飞,而是北宋的狄青,以武将的身份担任枢密使,结果被欧阳修等弹劾。宋朝是文人的天堂,武将的地狱。宋金两国战事稍稍停息,始终不信任武将的宋高宗就开始密谋处置武将。宋高宗先后夺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兵权,张俊、韩世忠深知上意得以巧妙脱身,而岳飞却没能幸免。高宗内心并不求取对金朝的军事胜利,他认为那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尤其在南北对峙格局基本形成后,他已经相信金朝无力灭宋。此刻最大的恐惧转到防范有野心的将领出现。虽然我们都知晓岳飞是忠良,但宋高宗和我们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臣还是野心家。高宗作为当时唯一幸存的皇子,心里必定时刻戒备。

原因之二,岳飞抗金胜利威胁到赵构皇位。对于岳飞之死,最为通俗的说法是赵构、秦桧是走卖国投降的路线。由于徽钦二帝被掳,根据封建世袭制度,赵构做为接班人被推上皇帝的宝座,建立南宋王朝,做了国家最高领导人。无论是康王赵构,还是徽钦二帝,都很平庸。宋徽宗的31个儿子当中,赵构是唯一的幸存者。也就是说按照宋朝的白头山血统神话,赵构的登上皇位,是非他莫属了。赵构登上皇位无悬念,也没有竞争对手,国家就是他的,他没有理由去卖国,所以说赵构卖国根本不成立,也不存在秦桧答应大金国的条件,要杀了岳飞,都无历史根据。但是岳飞一心想收复失地,迎回前任领导人,好不容易获得皇权的赵构怎么能允许像岳飞那样手握重兵的将领“胡作非为”,救回蒙难的“二帝”置他于何地。

原因之三,岳飞耿直性格冒犯到高宗权威。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不关于政治手段。他在战场上有勇有谋,在政治斗争中却显得缺少心计,太不善于保护自己,曾在多件大事冒犯过高宗。他受封建礼教“忠君”思想的毒害太深,只知精忠报国。当初就因为高宗朝令夕改而负气登上庐山,已经惹得高宗下不来台,还曾经建议无有子嗣且失去生育能力的高宗皇帝立下储君,这更加引起了高宗皇帝的不满,甚至是猜忌。身为武将,岳飞绝不应该参与国君的废立这样的大事,这是宋初就定下来的规矩,一心要挽救大宋江山的岳飞不知不觉就犯了大忌,所以岳飞这样过刚易折的性格给敌人留下了可乘之机。

原因之四,战与和双方的博弈结果。即使是在严肃的历史著作中,岳飞的悲剧长期以来也被描绘成南宋政局主战和投降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此时南宋国势未稳,冒然将战线向北推进更有可能招致灭亡。所有惋惜岳飞者,都是建立于这样的一个假设上:即抵抗到底必定获胜。但至少在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却远非如此明了——假如抵抗必胜,那么谁愿意担一个投降的恶名?北宋与辽缠斗百年而不能胜,辽兵10万(仅骑兵就5万),而金军灭辽、北宋均势如破竹,可见其战斗力之顽强。1130年秋,宋将张浚以战士20万,马7万匹投入富平之战,自谓可攻到幽燕,结果大败于金军。可以想象:十年来几乎每战皆败,南宋朝廷必不敢轻信岳飞就能一定胜利。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国势对比未必强于当年东晋之与北方,岳飞北伐同样只能暂时收复,难以固守。就这一点而言,宋高宗比岳飞看得更远,而且作为皇帝,恐怕他心里不能不提防有将领以北伐的名义捞取政治资本。他最终能处死岳飞,也表明仍是“皇帝指挥军队,而不是军队左右皇帝”。对外似乎秦桧是杀害岳飞的主谋,君臣矛盾才是最大的冲突,秦桧只不过是个执行者,也许千百年来我们都冤枉了秦桧。

岳飞自20岁从军,到39岁被害,19年戎马倥偬,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时时不忘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他领导的岳家军骁勇善战,沉重打击了金朝武装。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反对朝廷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并著有《岳忠武王文集》。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业绩不可磨灭。岳飞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为汉民族的文明绵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岳飞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唐明国亮


岳飞没让敌人绕过防区打到首都吧,敌人在首都外边烧杀抢掠一通,这是什么罪过?


七个名字真不容易


岳飞和袁崇焕都是在国家危难时刻,镇守边疆,因个人的一些错误和皇帝的不信任调回京城处死的。当然也涵盖了太多的不为人知的内幕在里面。

岳飞的死,却引起了太多民间的强烈非议。认为是奸人秦桧和张俊等人所为。特别是宋孝宗皇帝为岳飞平反后,民间不断出现太多的流传和评书演义,把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推崇的神乎其神。诚然,岳飞抗击北国边陲的强悍入侵,屡立战功。岳家军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也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可是,岳飞很多性格上的短板和作死的十三道金牌召回竟然无视,这都为自己的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于重文轻武的皇帝赵构来说,秦桧和张俊只是用来杀岳飞的提醒,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岳飞的死非常冤,毕竟心意是好的,然而自己的硬伤也不能忽略。139年后,南宋在崖山之战后,1279年,随着文天祥一起过了零丁洋,永远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而袁崇焕抗击后金的名将,他的死,更加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毕竟杀掉袁崇焕之后,朱由检再也无人可用了,再勤工不戳,也改变不了15年后1644年亡国的伤痛。自己也如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样,也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袁崇焕有严重过错,杀死抗击后金的北部朝鲜边陲重要守将毛文龙,被后金皇太极用反间计,朱由检听信谗言,被凌迟了。更加戏剧性的是,大清建国以后,1782年乾隆皇帝为其平反昭雪。

因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帝王的权威是不能动摇的。然而。帝王也需要考虑到自己杀掉重臣的后果。历史没有对错,只能听后人点评了。




历史代的方刚视角


这个问题有个陷阱,就是把袁崇焕的死作为一个冤案来定性,表面上问的是岳飞,事实上是想敲定袁案的基本性质。既然邀请鄙人,在下就说说个人浅见:

先转述袁崇焕的判决书: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试问哪条不是事实?哪条又不是死罪?

个人认为:

首先,袁的性格与职务和历史责任不适合。袁是个文官,拥有大明文官系统所有的缺点:大言好谈、内斗、轻信、轻视武官、谋国不谋身、自以为忠诚为所欲为。为了取悦皇帝、也为了派系斗争,在皇帝面前狂言“5年复辽”,其实自己内心都知道做不到,这就奠定了他必定不得善终的必然基调。上任之初就擅杀毛文龙(毛也是持尚方宝剑的,就算犯下滔天大罪,杀毛也不是袁的权力、职责范围,袁可以把毛逮捕押解进京由皇帝、官僚审决,杀毛的后果先不说丧失对鞑子的牵制,就说在明军内部投下的将帅之间不信任的种子就足于让明军崩溃的,事实上此后大量明军将领主动投降鞑子就说明了杀毛的恶果)。也许他杀毛是轻信鞑子的议和提议,也折射出明朝以文治武、武将被轻视的基本情况的普遍,还有就是他从未考虑过自己将怎么应对回朝后皇帝和朝臣的责难。

其次,他的能力不足于承担如此的历史责任。袁给人的感觉自始至终都没有认识到大明的基本国策和皇帝的急切期盼,更没有认识到鞑子的战略方向和对国家民族的威胁,甚至在满清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鞑子关键的物质帮助(卖粮资敌),鞑子倾国入关的时候,他事先竟然毫不知情(失职渎职),在获知鞑子屠戮通州后,未得圣旨派偏将仅带少量人马入关被全歼,最后才亲自带领主力入关勤王,入关后跟着鞑子部队围着北京城转一圈,眼睁睁看着鞑子劫掠无所作为,北京保卫战时又有开炮轰死满桂的嫌疑,战后要求带兵入城更是送他进入鬼门关的催命符。感觉袁整个过程像个愣头青一样,不明真相的群众怀疑他引鞑子入关,被鞑子劫掠损失惨重的王公贵族们需要一个发泄不满的出气筒,皇帝怀疑他与鞑子勾结折损大将甚至带兵逼宫,这个时候的袁还不死?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你对皇帝有承诺,皇帝对你言听计从,让你守国门国都,结果你上任后敌人还倾国围困国都打到眼皮底下(敌国势日长),这样还不处罚的话,皇帝才真没水平,才真是天理难容。

再者,清修伪史中所谓的反间计纯粹就是《三国演义》里的“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桥段,没什么新意,更没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实在不值得一辩。

袁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是一个性格和能力不行的人在一个不合适位置上的必然结果,是大明的悲剧,是汉民族的悲剧,是汉文化的悲剧,是袁个人和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悲剧。但确实没有发现袁有卖国的主观意识,某种程度上说杀袁放袁不是崇祯一个人能决定的(事实上袁被捕后,崇祯确实也曾经有把他再放出来让他戴罪立功将功赎罪的想法“袁崇焕询问明白,即着前去边塞立功,另议擢用”。但这个时候决定袁生死,已经并非崇祯的个人意志,无论民间舆论还是朝廷内部文官的舆论,都已经到了不处死袁崇焕则不足以服众的地步,这也是为什么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十二月一日被抓,却一直到了崇祯三年的八月,才最终有了一个处理结果的原因)。袁崇焕是个悲情英雄,至少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他敢于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就有资格享有此美誉,只是他没有能力、也没有成功达成英雄的目标,这不全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和责任。为袁喊冤的,都是以清修明史为依托,一再提及其中许多尚存争议的事件鼓噪氛围,其中最为犀利的就是“反间计”和“冤杀”,最后再抒发悲凉之情以博取同情,实则是鞭笞崇祯甚至整个大明,最终达到吹捧鞑子朝代的目的,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打击汉族民族性的板子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精神的亵渎和挑衅,是现实版的“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个人认为:袁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还有近8个月的冷静期,怎么说都谈不上冤。所以题主提出问题就没有了基础。

再说说岳飞,岳飞是民族英雄是无可争议的(近几年某些民族虚无主义者总在叫嚣取消岳王爷的民族英雄称号,这就是典型的打击汉民族的民族性,把主体民族阉割,以实现对鞑子朝代定位的主动性,提升鞑子的民族地位,可怜的是某些汉人也在人云亦云),但岳飞也确实是有性格缺陷的(这世上谁没有性格缺陷?),在礼教日益森严的南宋初年,作为手握重兵的一方军阀,不以皇帝意志为指导,一味主战北伐,甚至有脱离中央控制的嫌疑和倾向(皇帝十二块金牌才召回),更何况皇帝在惶惶不安之中曾被身边的将领挟持过,谁能保证没有其它将领不会再次发难,在大厦将倾之际,挟持赵构,或者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献赵构于金人邀功,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对于赵构来说,朝廷初建,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是稳定国内外局势,自己坐稳江山,所以军队有限的进攻是必要的,但所谓的收复失地,只能是一个口号。而岳王爷没有体会到赵构的想法,所以才有了风波亭悲剧。在儒家思想指导一切的宋朝,忠君不应该是作为臣子的基本要求吗?不是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个人见解,不同意者请保留,不争论!


过河杀贼杀鞑子


袁和岳都是在抵御外族侵略中建功立业成为民族英雄的;都是在连续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因敌人施反间计而被皇上下狱冤杀的。但是,仔细一想两者是有区别的,即:袁比岳更冤。 首先,袁与岳虽都是由于敌人的反间计而被皇帝冤杀的,但被杀原因的实质是不同的。岳是死于“愚”忠。我说他死于“愚”忠是说他没有读懂皇上的心思。宋高宗的抗金是有限的,高宗是想偏安一隅,只要不让金南侵威胁南宋的安全,高宗就心满意足了,绝不会有更高的目的。而岳飞却高喊直捣黄龙,迎还二圣,并且努力实施之。试想这高宗能高兴吗?你真收复了失地,把徽、钦二宗接回来那将置高宗于何地?所以,岳飞越打得好,高宗就越不高兴。岳飞越取得胜利,高宗越越害怕,岳飞最终被杀是在所难免的了(岳飞至死都未悟出此道理,还写什么《满江红》)。而袁则不同,袁是读懂了皇帝的心思。崇祯帝是要做中兴之帝的,想要在自己这一代收复辽东,击败大清,重振大明王朝的雄风。袁崇焕是看清了崇祯帝的心思,所以提出五年复辽的口号,并且努力实施之。因此,曾一度得到了崇祯帝的信任和重用。问题是:后来仗打败了,虽然责不在你(注意:不是袁打败了,而是清军绕过袁崇焕打到北京城下,且袁千里驰援决并胜于城下),但皇上需要一个替罪羊,要有一人承担震惊庙社的责任,那只好借袁的人头用一用了(总不能拿皇帝的头谢天下吧)。你说袁是不是更冤? 其次,岳被杀时还有诸多的人为岳叫屈、说情。而袁被杀时(而且是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落井下石者多,为其鸣冤叫屈者少。特别是,临刑时观者争购其肉,剖其肠胃,喝其生血,唾骂不已,可见时人因误而狠的程度之深。你说袁是不是更冤? 第三、岳飞是仅过二十年就被宋孝宗平反昭雪,将遗骨葬于西湖,并表彰树为榜样。而袁崇焕死后一直背着黑锅,直到明朝灭亡,明朝遗民们仍然认为他是引狼入室的汉奸。最后过了150年还是乾隆皇帝为其平了反,但由于历史原因不可能大肆表彰,谁敢歌颂抗击本朝的英雄(而且还是导致努尔哈赤死亡的英雄),故而名气也没有岳飞大。你说袁是不是更冤?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忠臣像袁崇焕这样落得如此下场者不多(本人凌迟处死,家人流徒),但其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却与世长存(据说袁临死还写了一首绝命诗,曰: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香洲谢霆锋


历史的长河中,忠臣或正直为国为民的官员,大都是郁郁不得志,要么被排挤被陷害,较少有善终的。其实说的宿命一点,那就是都是注定,安排好的,这些人没有赶到一个好的时代,的确非常遗憾,岳飞就是注定青史留名的。


般若自在



D冬天不冷2018


岳飞之死被执行者后来平寃已充分说明是一桩寃案!


喜洋洋111888


岳飞之死,确实很冤,分析当时实际情况,岳飞必死无疑。

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皇位,凭借是手中兵权,本来历代王朝君王对手握兵权的权臣很猜忌,宋王朝君王尤其忌讳这一点,所以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深植宋朝各代君王心中。

有学者说,岳飞之死,是因为他主张迎回徽钦二帝,遭宋高宗忌恨,因二帝还朝,置赵构何地?

岳飞有此主张的确不假,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飞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线,王彦驻军卫州新乡县的石门山,为集结金军所包围,因此谨慎出战。岳飞有些年少气盛,责备王彦胆怯:“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错失良机",遂引兵向前杀敌。

这是徽钦二帝刚北虏之时不久,岳飞当时还很年轻。当赵构称帝后期,岳飞再也没有提起这事,反而在1137年九月岳飞收到金国要放归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对此表示担忧,在入觐时向赵构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以示高宗之正统,但赵构对此提议不满,责备了岳飞。

真正让宋高宗置岳飞之死地是:长期以来岳家军的壮大和深得民心:

岳飞联络北方民间抗金武装,实施“连结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群众基础好,到了一呼百应的地步。

当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

同时 岳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三次辞受。这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上之上的一品大员,岳飞竞不要,这时宋高宗是否会想:岳飞胃口太大了,想干什么?

后来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岳飞平叛所得丁壮五六万,扩充到抗金部队,此时飞岳部己有十万之众。

随着各地国土收复,岳家军名声大涨,北方民众对岳家军奉为神军,端食壶桨迎接,"国军"变成"变成"私人武装",而且与北方民众紧连在一起。这才是赵皇帝杀岳飞的原因。

袁崇焕之死与岳飞不同,袁公没有岳飞的实力和名声,尽管袁公抗清成绩非凡,他没有形成所谓自己私家军,也没有民众支持,是朱皇帝中了满清离间计而死!






狐羊树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一、罪行认定方面,岳飞死的是真冤枉,袁崇焕在某些程度上也不冤

罪行方面,秦桧把岳飞老底子翻了个底朝天,虽然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又捏造张宪口供将岳飞下狱,但是始终处于空口无凭的状态,没啥证据,最后岳飞罪名是“莫须有”也就是可能有的意思,按照现代法律常识,疑罪从无,这个莫须有是无法证明岳飞的罪名,也就是说岳飞案是个明显的冤案,况且赵构的养子可是承认这是冤案,而且还平了反,宋宁宗时还追封他为鄂王。这就等于官方定调了这是个冤案。

而袁崇焕则不同,他的罪名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从这里的罪名来看,袁崇焕被杀在律法上其实并不冤,擅杀毛文龙,不听调遣(孙承宗让其把后金挡在北京外,袁未听从),欺君(计五年可复全辽),而且袁作为原兵部尚书(孙承宗之前),督师蓟辽,被后金杀到京城劫掠,还想入城避难。按照他的罪行和崇祯的作风,被杀也不冤。但是说他袁崇焕后金勾结推翻明朝,这个不可能,况且那个反间计属于孤证不大可信。总而言之,袁崇焕虽有重罪但是处于可死可不死的模糊地带,但是毕竟自身有明显罪行,在某些程度上死的也并不是很冤枉。

综合以上来看,岳飞的冤案是明明白白,而袁崇焕的案子多多少少有一定实证,显得不那么冤枉,这么来看,岳飞流芳千古是有道理的。

二、功绩相比,岳飞远远高于袁崇焕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不像现在功过分明,古代某些程度上执法也讲究以功抵过、功过相抵,岳飞和袁崇焕被认为是冤枉,一方面是罪名不实,他们无罪受过或者轻罪重罚,另一方面则是本人功绩甚大却被冤杀,不仅没能以功抵过,甚至因功被罚。从功劳方面看,岳飞的功绩是明显大于袁崇焕的,自然能流芳千古。

在金灭北宋,南宋立足未稳之时,岳飞几次挫败金军,不仅稳固了南宋的局势,还收复了大量失地,四次北伐多次大败金军主力精兵,打的号称文武兼备的金军第一名将完颜兀术无法招架,使得金军不得不大量使用汉族将领。战略上,主张联合黄河反金义军,号召百姓响应北伐;战役上,大败数次使用铁浮屠和拐子马完颜兀术占有优势的后金骑兵。作战成果,岳飞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维护了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甚至岳飞如果有一个全力支持的后方,恢复北宋甚至收复幽云十六州,统一全国都有可能,而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再说袁崇焕,其初被赏识来自孙承宗,宁远之战一战成名,后来的宁锦大捷使其声望达到高峰。然而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捷只是防御性作战,守城部队是精锐的关东铁骑,拥有先进的守城器械--大炮,却远未达到使后金伤筋动骨,后金军主力数量和战斗力大致上和先前相比未减退太多,也并未收复失地,作战成果是守住了辽东地区。袁在战略上不如孙承宗,仅仅因为毛文龙不愿受其统制而杀掉文龙(文龙对于后金后方的袭扰很大的牵制了后金),擅自与后金议和(不能说议和不对),而袁对于后金绕过辽东由蒙古进军关内认识不足,反应较慢,导致回援不及时,回援之后坚持在辽东的那一套‘主守后战’,导致后金军蒙古联军大肆掳掠关内人口,其后北京之战虽然击退后金,但是自身伤亡也很大。

综合以上来看,岳飞为南宋夺回了半壁大宋江山,为其成功续命,其是议和的有力保障,功劳是明明白白的事情,所谓“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而袁崇焕仅仅是守住辽东,未能给后金致命打击,而且其引金兵掳掠,功劳部分有所争议。

三、个人才华方面

岳飞是一个儒将,性格没啥毛病,也没啥可以指摘的地方,让人说不是,可谓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代表,岳飞的文才自不必说,数十首诗词足以说明。除此之外,他爱好读书,书法颇佳,时人称“室有邺架”“字尚苏体”。他还爱与士子文人交往,“往来皆高士”。岳飞虽是武将,但他文采横溢,有儒将风范。他是寂寞英雄,满腔抱负,无人赏识,“欲将心事付瑶琴”,却无奈,“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他写的《小重山》不似《满江红》那样豪情万丈,可却是借琴弦抒发着心中无言的呐喊。岳飞这一生,为南宋抗金,浴血沙场,赤胆忠心,不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

岳飞和袁崇焕都是错杀,为什么一个流芳千古,一个却饱受争议?

我来答

TKItP

LV.4 2018-01-29

一、罪行认定方面,岳飞死的是真冤枉,袁崇焕在某些程度上也不冤

罪行方面,秦桧把岳飞老底子翻了个底朝天,虽然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又捏造张宪口供将岳飞下狱,但是始终处于空口无凭的状态,没啥证据,最后岳飞罪名是“莫须有”也就是可能有的意思,按照现代法律常识,疑罪从无,这个莫须有是无法证明岳飞的罪名,也就是说岳飞案是个明显的冤案,况且赵构的养子可是承认这是冤案,而且还平了反,宋宁宗时还追封他为鄂王。这就等于官方定调了这是个冤案。

岳飞

而袁崇焕则不同,他的罪名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从这里的罪名来看,袁崇焕被杀在律法上其实并不冤,擅杀毛文龙,不听调遣(孙承宗让其把后金挡在北京外,袁未听从),欺君(计五年可复全辽),而且袁作为原兵部尚书(孙承宗之前),督师蓟辽,被后金杀到京城劫掠,还想入城避难。按照他的罪行和崇祯的作风,被杀也不冤。但是说他袁崇焕后金勾结推翻明朝,这个不可能,况且那个反间计属于孤证不大可信。总而言之,袁崇焕虽有重罪但是处于可死可不死的模糊地带,但是毕竟自身有明显罪行,在某些程度上死的也并不是很冤枉。

综合以上来看,岳飞的冤案是明明白白,而袁崇焕的案子多多少少有一定实证,显得不那么冤枉,这么来看,岳飞流芳千古是有道理的。

二、功绩相比,岳飞远远高于袁崇焕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不像现在功过分明,古代某些程度上执法也讲究以功抵过、功过相抵,岳飞和袁崇焕被认为是冤枉,一方面是罪名不实,他们无罪受过或者轻罪重罚,另一方面则是本人功绩甚大却被冤杀,不仅没能以功抵过,甚至因功被罚。从功劳方面看,岳飞的功绩是明显大于袁崇焕的,自然能流芳千古。

袁崇焕

在金灭北宋,南宋立足未稳之时,岳飞几次挫败金军,不仅稳固了南宋的局势,还收复了大量失地,四次北伐多次大败金军主力精兵,打的号称文武兼备的金军第一名将完颜兀术无法招架,使得金军不得不大量使用汉族将领。战略上,主张联合黄河反金义军,号召百姓响应北伐;战役上,大败数次使用铁浮屠和拐子马完颜兀术占有优势的后金骑兵。作战成果,岳飞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维护了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甚至岳飞如果有一个全力支持的后方,恢复北宋甚至收复幽云十六州,统一全国都有可能,而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再说袁崇焕,其初被赏识来自孙承宗,宁远之战一战成名,后来的宁锦大捷使其声望达到高峰。然而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捷只是防御性作战,守城部队是精锐的关东铁骑,拥有先进的守城器械--大炮,却远未达到使后金伤筋动骨,后金军主力数量和战斗力大致上和先前相比未减退太多,也并未收复失地,作战成果是守住了辽东地区。袁在战略上不如孙承宗,仅仅因为毛文龙不愿受其统制而杀掉文龙(文龙对于后金后方的袭扰很大的牵制了后金),擅自与后金议和(不能说议和不对),而袁对于后金绕过辽东由蒙古进军关内认识不足,反应较慢,导致回援不及时,回援之后坚持在辽东的那一套‘主守后战’,导致后金军蒙古联军大肆掳掠关内人口,其后北京之战虽然击退后金,但是自身伤亡也很大。

综合以上来看,岳飞为南宋夺回了半壁大宋江山,为其成功续命,其是议和的有力保障,功劳是明明白白的事情,所谓“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而袁崇焕仅仅是守住辽东,未能给后金致命打击,而且其引金兵掳掠,功劳部分有所争议。

三、个人才华方面

岳飞是一个儒将,性格没啥毛病,也没啥可以指摘的地方,让人说不是,可谓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代表,岳飞的文才自不必说,数十首诗词足以说明。除此之外,他爱好读书,书法颇佳,时人称“室有邺架”“字尚苏体”。他还爱与士子文人交往,“往来皆高士”。岳飞虽是武将,但他文采横溢,有儒将风范。他是寂寞英雄,满腔抱负,无人赏识,“欲将心事付瑶琴”,却无奈,“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他写的《小重山》不似《满江红》那样豪情万丈,可却是借琴弦抒发着心中无言的呐喊。岳飞这一生,为南宋抗金,浴血沙场,赤胆忠心,不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

但是袁在个人行事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孙承宗在时未经请示擅杀贪污总兵,之后与满桂不和,杀文龙(此举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在宁锦大捷后因为赏赐不足而辞官(部分原因),为魏忠贤修建生祠等等。不过死前的遗言‘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说明其整体是爱国的。

最后,岳飞死的时候“都人皆涕泣”,许多大臣百姓都觉得他死的冤枉,不久后孝宗就查清案情为其平反,而且在宋朝后人就为其盖庙纪念,香火不绝,算是彻彻底底平反了,而袁崇焕因为身处明清交际,多事之秋,案情难以查清。死的时候,人们都争着吃他的肉,可见对其痛恨,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后世评价不一,所以造成其争议颇多。

最后希望说的对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