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与老舍游赤峰记

内蒙古的十二盟市中,赤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存在。既是草原名城又是京畿重地,便因此兼具了塞北的奔放壮美与燕赵文化的豪迈苍凉。在赤峰市东北隅,有一座呈赭红色的山,距城区约五公里,海拔746米,平时山体呈赭红色,雨后山石火红耀眼如“火焰山”一般,赤峰便因此而得名。


叶圣陶与老舍游赤峰记

1958年建成的昭盟宾馆


别以为赤峰仅仅拥有华丽的外表,就没有了内在的文化底蕴,其实不然,早在1961年,便有许多近现代文化名人来赤峰做客,并赋诗多首。


让时间回到1961年8月25日,那时由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老舍率领的中央文化考察团抵达赤峰,昭乌达盟委第一书记雷代夫、盟长乌力更等领导到火车站相迎。


叶圣陶与老舍游赤峰记

代表团在昭乌达盟宾馆前合影。


晚上八点,盟委举行专场文艺演出,欢迎考察团的到来。这次演出,留给叶圣陶和老舍印象最深的便是赤峰当时著名京剧女演员孟幼冬,她在京剧《坐宫》里反串杨四郎,形神俱佳,用老舍的话说:“其唱苍老有韵味,颇为难得。”


26日-29日,考察团先后驱车到赤峰县(现松山区)“五三”公社、位于翁牛特旗境内的红山水库和平庄西露天煤矿参观。


在“五三”农中,老舍以他特有的平白语言方式作诗:


参观农业中学


丘原昔岁苦黄沙,跃进春风开百花。

坡上林园坡下菜,课余学子摘甜瓜。

菜圃桃园亦课堂,田间辛苦乐亲尝。

今朝争做全能子,裕国图强来日长。

辟土开荒意气雄,十年种树孕春风。

果然天下无难事,花果山前苹果红。

学农学圃好青年,劳动钻研文武全。

菜美瓜香欣自给,江南即在赤峰前。


这首诗通俗易懂,铿锵上口,深受广大师生喜爱。至今尚贴在松山区职教中心(原“五三”农中)会议室墙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中人不断奋进。


叶圣陶与老舍游赤峰记

老舍与叶圣陶访问内蒙古


当参观完“五三”农中后,便前往红山水库。在参观红山水库时,叶圣陶触景生情,吟四绝诗句,咏红山水库。

其一云:

大堤横截老哈河,

扼要宏图洵可歌。

自此辽河灾患绝,

更新沾润灌区多。


其二云:

登堤满眼好秋光,

如镜晴湖波不扬。

一旦洪流冲泄下,

库容二十亿公方。


其三云:

经营各族齐输力,

才阅三年伟绩成。

多少劳模先进者,

治河能手尽新生。


其四云:

三门峡畔三门市,

红山库边红山区。

一样工兴成市镇,

安知先日是荒墟。


参观红山水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据叶老回忆:这四首诗,《昭乌达报》原本计划在考察团考察期间见报,但报社总编在我们临走前一天突然告知,红山水库的建设上级要求严格保密,涉及水库的文字一律不得公开见报。所以此诗作若干年后才得以公开发表。


叶圣陶与老舍游赤峰记

红山水库


30日时,考察团参观了毛织厂和制药厂。叶老对这个以制作地毯为主的毛织厂看得很仔细。这个企业产品以前主要出口英国,1960年后向苏联大幅度输出,当时有职工530人之多,出口量达1万多平方公尺。地毯的设计和制作艺术性很强,也触动了叶老的创作神经。回京后,他以《菩萨蛮》词牌填了一首词:


赤峰毛织厂观织地毯


云垂经线明珠色,彩毛巧系轻轻割。

出手似无心,功夫个个深。

加修操巨剪,修得图纹显。

望若水波平,细观镂刻精。


31日一早便去参观了昭乌达盟文物馆,鉴赏了红山、辽等古文化文物。然后去红山脚下鱼池(现红山公园)“露轩”憩坐品茗。


叶圣陶与老舍游赤峰记

林风眠在红山作画,后排扶椅者为女歌唱家余淑岩,右为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傅智勇。


陪同的罗进副盟长嘱大师们留字画以记之,于是便有了现代著名画家林风眠的绘红山之景和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的写生盆栽吊钟之佳话。


老舍赤峰行的千古绝唱"塞上红山映碧池"(原作时没有题目,只有后记。后人为了索引方便,加题目为《游赤峰红山公园》) 也是此时诞生的。


塞上红山映碧池,茅亭望断柳丝丝,

临风莫问秋消息,雁不思归花落迟。


叶圣陶与老舍游赤峰记

著名作家老舍视察赤峰时题写的诗作。


诗的后记是这样的:

一九六一年初秋,亲游红山新辟鱼池。

峰红水碧,远望绿树千行,

风光不让江南,雁当乐此不思归矣!

老舍于赤峰。


这首诗的形成还有一段花絮。据现场市文化馆馆员傅智勇介绍:老舍这首诗第四句原来写的是“雁不南飞花冷时”,回到宾馆后重新眷写,公开发表,才改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雁不思归花落迟”。


叶圣陶与老舍游赤峰记

红山公园


无独有偶,叶老亦赋诗一首,但他很谦虚,诗前语是这样写的:……老舍率成七绝一首,余无可写,即为记事诗一首,凑以梁思成吃茶。


林老挥毫写山貌,谢公妙绘吊钟花。

舍予诗就不思索,梁老凭阑闲吃茶。


红山抒怀后回到宾馆,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座谈结束后,中央文化考察团与参加座谈的地方文化界人士合影留念。


9月1日,中央文化考察团满载着赤峰各族人民深情厚谊,乘火车返回京都。


这么多国宝级文化大师,在这个当时还属于塞外小城的赤峰,访问了整整一周。赤峰的大好河山和欣欣向荣的风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吟诗、作画、泼墨挥毫……给赤峰留下了一笔艺术价值难以估算的宝贵文化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