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毅:供應鏈金融主要模式分析

摘要: 本系列為數字經濟學家劉志毅“AI與區塊鏈智能經濟系列”,主要討論區塊鏈智能經濟,主要內容來源於劉志毅即將發表的新書《AI與區塊鏈智能》(包括一些未錄入書中的內容)

刘志毅: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分析

區塊鏈技術與金融應用(三):供應鏈金融與資產證券化

過去十幾年間,供應鏈金融成為金融行業最受人矚目的增長領域。隨著零售互聯網的流量入口逐漸飽和,數字化進程逐漸從個人轉向企業,產業互聯網成為了新的浪潮,因此供應鏈金融再次吸引了資本和行業的關注。

根據行業預測,到2020年左右,國內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接近15萬億人民幣,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新興科技的應用,供應鏈金融將成為銀行轉型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基礎領域。

我們看到產業中“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的跨界融合,正是在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實現的。因此,我們在這一講就來討論供應鏈金融以及相關的金融科技應用,並討論供應鏈金融的資產證券化帶來的價值思考。

供應鏈金融的模式與分類

供應鏈金融,簡單地說,就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繫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即把資金作為供應鏈的一個溶劑,增加其流動性。

一般來說,一個特定商品的供應鏈從原材料採購,到製成中間及最終產品,最後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

在這個供應鏈中,競爭力較強、規模較大的核心企業因其強勢地位,往往在交貨、價格、賬期等貿易條件方面對上下游配套企業要求苛刻,從而給這些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上下游配套企業恰恰大多是中小企業,難以從銀行融資,結果最後造成資金鍊十分緊張,整個供應鏈出現失衡。

因此,“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供應鏈中尋找出一個大的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為出發點,為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

一方面,將資金有效注入處於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

另一方面,將銀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業的購銷行為,增強其商業信用,促進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係,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簡而言之,供應鏈金融的定義就是:以供應鏈上下游真實貿易為基礎,以企業貿易行為所產生的確定的未來現金流為直接還款來源,為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金融解決方案,從而達到優化現金流繼而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的目的。

美國供應鏈金融產生於19世紀末,時值美國工業全面超越英國、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之時。從模式上講,美國供應鏈金融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機構向產業的滲透。這一時期,金融監管相對寬鬆,銀行為代表的金融企業開始向傳統產業進行滲透。產業鏈中企業融資則更加依賴於已經滲透進來的商業銀行。本質上講,這仍是發展不完全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商業銀行對於產業鏈上下游把控力的優勢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第二階段:核心企業登上供應鏈金融核心舞臺。美國金融監管趨緊後,金融機構向產業的滲透開始受到限制,供應鏈金融模式面臨變革,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隨著核心企業實力的上升而最終確立,核心企業成為供應鏈金融的核心。這種模式下,核心企業具備了信用優勢和業務信息優勢,紛紛成立金融部門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如UPS成立UPS Capital、GE成立GE Capital,產融結合切入供應鏈金融。

第三階段:核心企業模式遇到天花板。進入21世紀後,美國供應鏈金融模式發展日趨穩定,甚至出現負增長。供應鏈金融僅服務於主業的定位成為其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同時出於資金來源和風險的考慮,核心企業也在逐漸收縮和自身主業不相關的金融業務,美國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模式的進一步發展遇到天花板。

在我國,目前的供應鏈金融的形態主要有應收賬款融資、庫存融資、預付款融資和戰略關係融資四種主要形式,對應企業交易流程的不同環節,因此對應著不同的風險偏好,金融機構按照擔保措施的不同,從風險控制和解決方案的導向出發,將供應鏈吉榮的基礎性產品分為應收類融資、預付類融資、存貨類融資以及戰略類融資四個類別,目前市場上比較重要的是前面三種,概念如下:

應收賬款融資(應收類):指在供應鏈核心企業承諾支付的前提下,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型企業可用未到期的應收賬款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一種融資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型企業是債權融資需求方,核心企業是債務企業並對債權企業的融資進行反擔保。

一旦融資企業出現問題,金融機構便會要求債務企業承擔彌補損失的責任。應收賬款融資使得上游企業可以及時獲得銀行的短期信用貸款,不但有利於解決融資企業短期資金的需求,加快中小型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和成長,而且有利於整個供應鏈的持續高效運作。

簡而言之,應收類的融資基礎是真實貿易合同產生的應收賬款作為還款來源,主要用戶環節下游企業賒銷賬期較長帶來的資金緊張,包括保理、保理池融資、反向保理、票據池授信等主要方式,風險在於貿易非真實性風險、買方不承認應付賬款、買方主張商業糾紛等情況的發生。

未來貨權融資(預付類):下游購貨商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用於支付上游核心供應商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交付貨物的款項,同時供應商承諾對未被提取的貨物進行回購,並將提貨權交由金融機構控制的一種融資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下游融資購貨商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部貨款,即可從指定倉庫中分批提取貨物並用未來的銷售收入分次償還金融機構的貸款;上游核心供應商將倉單抵押至金融機構,並承諾一旦下游購貨商出現無法支付貸款時對剩餘的貨物進行回購。

未來貨權融資是一種“套期保值”的金融業務,極易被用於大宗物資(如鋼材)的市場投機。為防止虛假交易的產生,銀行等金融機構通常還需要引入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機構對供應商上下游企業的貨物交易進行監管,以抑制可能發生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合謀給金融系統造成風險。

例如,國內多家銀行委託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簡稱:中外運)對其客戶進行物流監管服務。一方面,銀行能夠實時掌握供應鏈中物流的真實情況來降低授信風險;另一方面,中外運也獲得了這些客戶的運輸和倉儲服務。

可見,銀行和中外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雙贏”。簡而言之,預付類融資的融資基礎在於客戶對供應商的提貨權,主要用於緩解一次性交納大額訂貨資金帶來的資金壓力,風險在於上游供貨商未能足額、按時地發貨,以及對貨權控制落空等。

融通倉融資模式分析(存貨類): 很多情況下,只有一家需要融資的企業,而這家企業除了貨物之外,並沒有相應的應收賬款和供應鏈中其他企業的信用擔保。此時,金融機構可採用融通倉融資模式對其進行授信。融通倉融資模式是企業以存貨作為質押,經過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評估和證明後,金融機構向其進行授信的一種融資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抵押貨物的貶值風險是金融機構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金融機構在收到中小企業融通倉業務申請時,應考察企業是否有穩定的庫存、是否有長期合作的交易對象以及整體供應鏈的綜合運作狀況,以此作為授信決策的依據。

但銀行等金融機構可能並不擅長於質押物品的市場價值評估,同時也不擅長於質押物品的物流監管,因此這種融資模式中通常需要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參與。金融機構可以根據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規模和運營能力,將一定的授信額度授予物流企業,由物流企業直接負責融資企業貸款的運營和風險管理,這樣既可以簡化流程,提高融資企業的產銷供應鏈運作效率,同時也可以轉移自身的信貸風險,降低經營成本。

簡而言之,存貨類融資的基礎在於控制貨權,用於盤活採購之後在途物資以及產成品庫存佔用的沉澱資金,其風險在於對實物控制權落空,對實物定價出現偏差。

以上是按照業務邏輯的差異劃分的幾種供應鏈金融的模式,接下來,我們從組織的角度來討論國際供應鏈金融的幾種典型模式:

物流企業主導模式:在國際貿易中的主要供應鏈金融方式,由於目前在國際貿易中85%的比例採用的是賒銷的結算方式,賣方不得不先墊付或者全額資金,到貨後一段時間才能結算貨款,因此導致資金鍊非常緊張。

物流企業主導的供應鏈融資後能夠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優勢和客戶關係優勢,通過掌握抵押貨物的精確信息,為面臨賒賬壓力的客戶提供了短期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是目前主流的一種供應鏈金融模式。

這種物流企業主導模式的特點是:

(1)物流企業設計融資方案並提供資金。物流企業不僅主導融資準備過程中對象的選擇、方案的設計,而且負責確定融資實施過程中融資規模、融資利率以及還款方式等,也就是物流企業扮演了金融機構的角色。

(2)物流企業是方案實施過程中融資抵押物的實際掌控者。由於物流企業通過其物流網絡瞭解目標抵押物的特徵,同時利用數字標籤系統和產品信息平臺掌控抵押物的實時狀態,最終與核心企業結算後才交出貨物控制權,所以物流企業不僅掌握了抵押物所有權,也起到了倉儲與保管的功能。

(3)物流企業是信息渠道建立者和信息掌握方,這對物流企業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要求。

企業集團合作模式:在企業集團合作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賣方企業為買房提供融資租賃、設備租賃等服務,在替買方墊付貨款的同時,也收取融資利息。這種模式不僅減少了買方一次性付款壓力,縮短了買方運營準備時間,同時也提高了賣方的銷售額。

企業集團的融資對象和服務對象都是少數大型企業,買賣雙方的地位較為平等,不存在如商品零售供應鏈中強勢的賣方擠壓弱勢供應商賬款的現象。此外,企業集團同時充當融資提供方與核心關聯企業,直接參與供應鏈貿易,而物流企業主導模式中的物流企業實際上只是作為第三方參與供應鏈貿易。

這種企業集團合作模式的特點是:

(1)多個企業集團協商合作設計融資方案並確定融資條件,由於企業集團雙方的市場地位較為平等,融資方案的設計、融資利率和還款方式等條件由各方協商確定。

(2)企業集團共同掌握信息,協商融資抵押物的實際控制權。一方面,企業集團的內部管理相對嚴謹,風險管理制度比較完善,因此更加重視對抵押物的信息掌握。另外一方面,企業集團模式中的參與各方企業往往是長期業務合作伙伴,共同協商抵押物的實際控制權歸屬,能夠兼顧各方實際需要和利益訴求,有利於加強相互信賴,鞏固長期夥伴合作關係。

(3)在這個模式中,企業集團不僅需要控制產業與金融的雙重風險,同時要保持融資利率對於交易客戶的吸引力,因此對企業綜合管理運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商業銀行合作模式:相對於物流企業主導模式和企業集團合作模式,以商業銀行主導來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更為普遍。在國外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驅動力是吸引大客戶,拓展新的客戶關係。而在國內,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立比較優勢以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這種商業銀行為主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特點如下:

(1)商業銀行主導設計服務方案的設計並提供資金,正是由於是商業銀行來負責制定融資條件,有利於提供更加標準的服務,從而提高運作效率、實現規模效益。另外,商業銀行更多的是作為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方而非支配者。

(2)商業銀行負責建設信息平臺,一方面是為了方便企業的使用和信息化,擴展融資業務,提高金融業務的運作效率和資金的利用效率,另外一方面是通過網絡平臺掌握融資的特徵、分佈,實現有效的風險管理。

(3)商業銀行與客戶企業在協商過程中地位大致平等,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選擇合適的企業和其所在的供應鏈給予融資便利,另外一方面企業同樣可以選擇融資條件更加優惠的商業銀行來提供服務。這種市場化的雙向選擇決定了兩者在協商和處理融資方案過程中處於幾乎平等的地位。

以上就是我們對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基本模式介紹,理解這種模式的核心邏輯,才能理解如何在金融科技技術的推動下進行變革,以及理解區塊鏈技術可能在其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我們可以看到,供應鏈金融的實質是將產業上下游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提供融資服務,解決供應鏈上資金分配和流通問題的模式。

供應鏈金融與傳統銀行信貸的區別在於,利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資信能力來解決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也就能通過這個模式有效緩解,這是我們理解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基本框架。

刘志毅: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