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执行有时效 超期财产受损失

诉讼时效可能影响案件成败,殊不知申请执行也有时效,超出法定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再提出申请,财产权利将直接受到损害。

王某在某银行贷款90000余元,其友丰某为其担保,该笔借款到期后王某并未及时偿还,银行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官主持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约定王某于2016年1月12日前还清本金,丰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但是约定时间到后,王某依旧没有履行还款义务,于是银行在2020年3月15日向黄骅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月16日,当黄骅法院执行干警向被执行人王某、丰某送达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时,二人当场提出异议。“案子过了这么多年,银行从来没有催过还款,现在还能申请执行吗?诉讼有时效,执行难道没有时效吗?”随后,王某二人向黄骅法院提交了执行异议申请书,请求中止执行。

收到异议申请后,承办法官对案件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围绕银行是否超过申请执行时效的关键点,第一次时间与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进行了沟通,进一步了解案件相关的情况,审查执行时效是否有中止、中断的情形。

经过梳理发现,调解书约定的生效日期为2016年1月12日,但是银行申请执行日期为2020年3月15日,这期间已经过四年多的时间,远远超出两年的申请执行时效规定。且经核实,银行拿到调解书后,也从未向两位被执行人主动提起还款事宜,而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不存在执行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况。综合审查情况,银行申请执行确实已经超过执行时效。

经过法官释法,银行了解了执行时效的相关法律规定,也正视了超过时效申请执行的现实,于是撤回了对两名被执行人的执行申请,而两位异议人也一同递交了撤回执行异议申请。

【法官说法】

一、执行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本案中,银行在诉讼程序结束后,忽视法律赋予的追偿财产权利,未在第一时间申请强制执行,且在后续未向被执行人主张还款权利,进而导致超出时效申请执行,财产权益直接受到影响。

二、为什么超过申请执行时效,银行还可以继续申请强制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四百八十三条规定,申请执行人超过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时效期间提出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不予执行。被执行人履行全部或者部分义务后,又以不知道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请求执行回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简单来说,就是申请执行人超期两年时效申请执行的,法院依旧保护其合法权益,但如果被执行人对其超期申请的行为提出执行异议,经审查成立的,法院对其异议予以支持并将对案件不予执行。被执行人履行全部或部分义务后,再以申请执行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请求回转已履行的内容或者不再继续履行剩余义务的,法院不予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