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謝菲爾德號因無法解決“電磁兼容”性,被飛魚導彈擊沉

“軍艦”是世界強國宣揚海權,守衛海疆不可缺少的軍事武器,但是製造軍艦卻有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電磁兼容性。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世界各國專家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沒想到,最後的解決方案竟被我國專家提出。你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我這就來為您揭秘:

四十年前,謝菲爾德號因無法解決“電磁兼容”性,被飛魚導彈擊沉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馬島海戰中發生過極為慘痛的一幕——英國海軍驅逐艦“謝菲爾德”號是先進的防空型驅逐艦,但它仍被阿根廷空軍的“飛魚”號導彈擊沉了。要知道,這個時期的英國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經濟力量,都可以被稱為世界強國,而“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也是英國軍事力量的里程碑,曾經震撼過全世界,但這艘軍艦電磁兼容性沒有解決好,在戰鬥時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被擊毀,怎能不讓人心驚?

四十年前,謝菲爾德號因無法解決“電磁兼容”性,被飛魚導彈擊沉

不過這次事件也給世界留下一個啟示:驅逐艦的電磁兼容性必須解決,因為軍艦在衛星通信時,雷達就不能開機,一開機就干擾通信,這將給敵人的導彈留下可以趁虛而入的破綻。所以我國軍方也深刻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也想製造一艘更加先進的導彈驅逐艦。

四十年前,謝菲爾德號因無法解決“電磁兼容”性,被飛魚導彈擊沉

雖然上個世紀我國生產力落後,並和發達國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但是有關決策者仍然在科技力量上加大投入,也有很多先驅為了我國軍艦的建造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1971年,我國第一艘國產導彈驅逐艦濟南艦正式服役,到1982年發生了英國軍艦的教訓後,為適應新技術條件下的作戰需要,中國開始研製第二代新型導彈驅逐艦,由一位姓潘的專家擔任總設計師。

四十年前,謝菲爾德號因無法解決“電磁兼容”性,被飛魚導彈擊沉

潘專家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軍艦的動力來源問題。所謂“動力裝置”就是導彈驅逐艦的“心臟”。雖然當時的條件很艱苦,很多科研力量都跟不上,但我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的“動力裝置”採用的是“蒸汽動力”,而國外先進的導彈驅逐艦採用的是“燃氣輪機”,很明顯,“燃氣輪機”會讓軍艦更有靈活性,所以潘專家下定決心在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動力裝置上引用國外設備。

可惜這種“中西結合”的想法卻讓很多人不滿意,也有人嘲諷他:“如果設備出問題了,難道讓外國人來解決嗎?”但是潘專家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這項引進可以彌補我國軍艦技術上的短板,而這些國外的設備,國內經過技術消化後,已經都能夠仿製生產,大家的眼光要更長遠,更廣闊,既然造都可以造了,難道修還不會修。他的引進想法,得到了研究所領導的認同。

四十年前,謝菲爾德號因無法解決“電磁兼容”性,被飛魚導彈擊沉

潘專家解決了軍艦動力方面的問題後,緊接著,就要面對裝艦後的第一次調試,在接下來的調試中,就發現他們設計的軍艦在雷達和衛星通信方面,也出現了互相干擾的問題,也就是謝菲爾德號出現的電磁兼容性的“百年”難題。這種世界性的難題,在當時的各大軍事強國都沒有被完美解決,我國要想攻克此關,是何等的困難?潘專家也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他整晚都睡不著覺,醒來後又在全國各大科研基地奔走,想要找到解決辦法。但是結果很不理想,連番的失敗,讓很多專家都想放棄了。

但是潘專家不願意就這樣放棄。他放下了手邊所有的工作,將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尋找“電磁兼容性”的難題上,他組織攻關小組,分析軍艦通信“抗干擾效果不佳”的各種原因,然後一條條測試,最後在數百種測試結果中,發現了互相影響最大的兩條幹擾源。潘專家隨後和我國其他科研工作者,展開了聯合調試,隨著通信頻道的相互迴避,不僅解決了干擾源的相互干擾,接下來經過進一步的研究,最後竟讓它們兼容,即使軍艦上的通信設備一起開機,電磁信號和衛星通信信號,也能不互相影響了,隨著新設備的裝艦成功,電磁兼容性的世紀難題終於被克服了。

四十年前,謝菲爾德號因無法解決“電磁兼容”性,被飛魚導彈擊沉

經過數位工作者十幾年的努力,由潘專家主持設計的“我國新一代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艦”分別於1994年交付人民海軍。該型艦性能達到當時世界同類艦的先進水平,令我海軍的作戰效能大大提高。2017年,我國首艘萬噸級驅逐艦在江南造船廠成功下水,可以預見,新中國的水面艦艇將會迎來更好的發展。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