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鄭洋佛宮,坐落於福建省古田縣鶴塘鎮鄭洋村,始建於明朝年間“佛宮”俗稱“佛殿”,坐東朝西,重簷歇山頂,古樸戲臺,雕花點綴,飛簷挑角,屋頂“燕尾脊”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造型優美的屋頂,它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陶冶和視覺上美的享受。·

佛宮依次,由大門,照璧,左右廂房,前戲臺,俗稱“前戲臺的戲是唱給大廳神靈聽的“。每逢神誕日,為神靈演戲皆在此處。

大門兩邊一副楹聯曰:

南望筆峰秀,

西來帶水長。

這一副聯意指佛宮風水好,西瞻筆架峰,門對佛宮溪、前閬崗,山脈蜿蜒挺秀,一水如帶,自西而來,恰似腰繫玉帶,如“藍田”,子孫官蓋如雲,富貴長如流水。

正殿,面闊三開間,進深為三進。

大廳,神龕供奉祀:右,陳夫人、中,楊公,左,通天公。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每逢陳夫人(陳靖姑),正月十五日神誕,楊公(揚八使),六月二十三日神誕,通天公,五月二十四日神誕,三位人神的神誕,敬各供品。神恩廣大,無感不通。聖澤巍峨,有求必應。祈福許願,六時吉祥。福壽康寧,合境平安。添丁添財,好夢升級。士農工商,興旺發達。由村民自發組織輪流操辦慶典的習俗一直沿襲成規,更是一種職責與榮耀。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陳靖姑壁畫

陳夫人,生於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正月十五日,祖籍福州倉山下渡,(今福州市倉山區臨江街道),小名陳十四。父親陳昌為朝廷戶部郎中,陳靖姑受家庭影響,十三歲去閭山(閭山為道教秘境,在福州閩江底)。學法,十五歲學成歸來。18歲時,嫁給古田人劉杞為妻。24歲時(即公元790年),福建大地遭遇旱災,大旱導致糧食歉收,民不聊生。為幫助百姓,陳靖姑不顧自己有孕在身,時值大旱,靖姑急百姓之所急,便墮胎專一祈雨,赤誠動天,終於普降甘霖。但因過度勞累,不幸死去。臨終留下遺言,死後一定要當神仙,拯救難產婦女。死後不久,有一婦女懷孕達十七個月尚不分娩,乃向上天祈禱,陳靖姑立即出現,為其治療,竟產下數鬥蛇,孕婦卻安然無恙。傳說,福建古田縣臨水鄉,有一白蛇洞,洞中盤踞一條大蛇,誰若碰上它呼出的毒氣,即患重病,故而人懷恐懼。一天,一女郎身穿紅衣,手握利劍,將蛇斬殺,村民問其姓氏,答雲福州陳昌之女,言迄不見。陳靖姑得道後,仍然孜孜不倦地護佑著廣大百姓,特別是在保護婦女兒童方面做了許多善事,廣大群眾感其恩德而傳頌她、崇祀她,尊她為“救產、護胎、佑民”的女神,並在其殉身成道地古田臨水建廟紀念她。歷代帝王也為她的事蹟所感動,給予許多封號,如“臨水夫人”、“通天聖母”、“順天聖母”、“順懿夫人”等。南宋淳祐年間,理宗皇帝追封她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匾額“順懿”。

楊公,字名“楊八使”,俗稱“楊公拓主,”出生於南宋鹹淳1265年6月23日,1274年敕賜九江州頭節度使。系黃岐半島安凱松皋村(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下宮鄉松皋村)人氏,為巫師,通秘法。年幼時遠赴江西龍虎山學習道藏及法術,及長返回故里耕田務農,閒時課童蒙塾,鄰里鄉親患病,他義務為之針灸,上山採藥療疾,頗受鄉民擁戴,呼之為“活神仙”。當時松皋龍井中有一惡龍,纏住楊八使與之“鬥法”。楊公八使在刺殺惡龍時不幸身亡,村民感念其德,為其立廟祭祀。

通天公,生年無考。一生以做田耕種為生,在做深水田時,叫他倒水鋤禾不要?他硬是鋤禾從上坵拔到下坵下來,可是上坵田沒水,他拔出一根蘆尾葉,可從尾坵田水引撿到上坵田去用,因為,他有法術。創建了光輝燦爛農耕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的人民。通天公,孤煢qióng(單獨無依然),最後自己跑去為神,被當地百姓尊稱農業始祖,奉祀紀念。

尤其,五月二十四日,通天公生日,他做為農業始祖,還請戲班來演戲,而且,還去雙洋“仙奶殿”,用轎子抬回馬仙奶,安坐在佛殿與各位神靈一同看戲,熱鬧非凡。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八仙恭迎聖駕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馬仙奶回府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八仙》戲,人神同樂

馬仙奶,又名馬娘娘,又稱馬伕人、馬氏真仙、護國夫人馬氏等,俗傳馬仙奶生於元宵節。因其孝順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為“唐孝婦”。宋太祖趙匡胤將馬仙、媽祖、陳靖姑並稱為三大女神,福建民間譽稱為“三姐妹”。宋太祖褒封馬仙“懿正真人,命列祀典”,宋太宗加封“護國嘉佑真仙,並立像祀之”,宋真宗敕封“靈澤感應馬氏真人”、“懿正廣惠馬氏真人”等。

馬氏成仙的傳說很多,流傳很廣,但大多傳說中都相傳馬仙年輕時多艱辛,遇仙點化,感悟人生,最後修真昇天,是一個,極盡孝道、精於醫術、樂於公益事業的孝媳賢婦型的女性,求雨祈子、召聖興雲、驅瘟遣疫、降魔伏寇,保境安民等,這些都是馬仙勩 [yì]於神聖。

關於馬仙娘娘的起源地眾說紛紜,在文中最早記載的是唐代時的縉雲縣令李陽冰撰寫的《護國夫人廟碑記》。據其記載:“護國夫人馬氏,括蒼下邑鸕鷀人也,地之距郡與邑幾三百里,源深水紓,山高路阻,猿猱紛紛,狼虎相尾,居民鮮少。鸕鷀水鳥善捕魚因名其地,即夫人故居也。”因此為最早記載,故馬仙娘娘為鸕鷀人的傳說流傳最廣。所以至今福建大部分地區的馬仙信仰均以浙江鸕鷀(現麗水市景寧縣鸕鷀鄉)為信仰發源地。每年的七月初七,鸕鷀的馬氏仙宮的七夕廟會熱鬧非凡,香客甚多。

《萬曆續道藏·搜神記·馬大仙》載,“大仙姓馬氏,衢州府景陵縣人也。家貧養姑孝,傭身以資薪米,恆苦不給,艱險備嘗,略無倦息。一日遇異人授以仙術,祝之曰:感汝孝養,持此代菽水飲,毋輕語。大仙如其術,日給膳養不勞餘力,自是姑得所養善所終。未幾大仙亦隨之以示寂矣。鄉人重之,為立祠以永其祀,凡禱多應,水旱疾疫如轉園然。有李陽冰所撰碑記,及本朝誠意伯劉基重修馬大仙廟記。”

據《霞浦縣誌》載:“景德九年,江淮大旱,京師蝗…….嗣是神智廣運,拓炎如焚,迎仙於鸕鷀而祝之,優湮若景德間焉……”可見,至少自宋元時期馬仙的信仰便從鸕鷀傳播到了福建霞浦。在明清時期,馬仙信仰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關於馬仙的文獻記載在這一時期數量上形成空前的局面。據《八閩通志》載,侯官、古田、建安、甌寧等地區都有了關於馬仙的記載。馬仙的信仰現已遍及閩東、閩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閩中的部分地區。

馬仙,這一偉大的女神誕生在歷史上社會經濟並不發達的,卻給浙、閩,貧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撫慰和力量,成為千百年來民眾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精神支柱。經過千百年的傳承,風俗習慣和信仰,包含著大量的民俗事象,馬仙信仰也成為民間文化發展現象之一。這種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有著深刻的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馬仙文化。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馬仙奶殿

馬仙奶坐地佑三村。馬仙奶殿,位於雙洋村尾,卻是雙洋、鄭洋、漈頭原屬漈頭洋上面一個鄉村,為三村共有。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什麼仙奶殿要三個村共有呢?馬仙奶,原是落戶屏南縣長橋鎮。在清朝有一年,漈頭有一戶人家的兒媳婦得了重病,請了很多先生看過,都沒有效果。有一天,病人自己說,她夢見屏南縣長橋的仙奶。漈頭這一家人一聽說有仙奶出現,認為這病必定有醫,可以治癒。但是,他們不知長橋到底有沒有仙奶殿。

他們一路爬山涉水來到長橋,一問,果然有座仙奶殿。於是,他們前去虔誠相求,感動了仙奶。管殿的人也很同情,允許他們將仙奶真身抬去治病,待病好了,再將仙奶抬回來。

仙奶真的很靈驗,病了三年的人,經過一番醮事和祈求,身體一天天好起來。這事很快就傳開了,附近的人們有疑難事都到漈頭求仙奶,有求必應。不久,這家病人的病痊癒了,家人也開始準備將仙奶送回長橋去。

仙奶要起駕回長橋了,漈頭、雙洋、鄭洋三村的村民都爭著要抬駕相送。幾經協商,決定三村輪流抬駕,共同護送仙奶回長橋。

當送駕的隊伍到雙洋村水尾的,天降大雨。那雨把眼前的大山全部隱沒了,人們無法繼續前進,只好放下仙奶的仙駕,躲到一塊大石頭下暫避。很快,雨停了。大家渾身溼漉漉的,仙駕卻沒有被雨淋過的痕跡,神龕內的仙奶像依然衣袂飄然,栩栩如生。

此時,所有的人更加認識到仙奶的神工非同一般。就在他們要抬起仙駕的時候,令他們更加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無論如何,那仙架就是抬不起來!

開始,人們以為是大家扔下仙駕,跑去躲雨造成對仙奶的不敬。個個沐浴更衣,在仙奶面前褻瀆。一應事情做完後去抬,還是抬不動。於是,又請了道士前來做道場。一應事情做完去抬,還是抬不動。這時,有人說:“莫不是仙奶想留在這裡保佑我們?”立即有人就在仙奶面前問聖駕,一問就準!這樣,人們就在這裡蓋起了仙奶殿,仙奶就此安坐神龕上。那洋也就被叫作“仙奶洋”。

大廳,神龕兩邊抱柱一副楹聯曰:

紺目金容復妙相,

莊嚴威武煥祥光。

紺目,眼睛黑裡帶微紅。

金容,國王全像都飾上金粉,故曰金容。

妙相,猶言佛相。

這一副楹聯意描繪神像的外貌和裝飾,從神的莊嚴、威武的姿態顯示神的威力。

大廳,左右兩邊圓木柱子一副楹聯是秀才張為邦領男書頓拜曰: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視不見,聽不聞,降福由修身佈德;

質在家,臨在上,施恩到保境安民。

視不見,聽不聞:出 處《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 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原 文】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選自《大學·修身先正心》

忿懥 [fèn zhì],亦作“ 忿疐 ”。亦作“ 忿懫 ”。

《禮記·大學》:“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鄭玄 注:“懥,怒貌也。或作懫,或為疐。”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杖之銘曰:惡乎危?於忿疐。惡乎失道?於嗜慾。惡乎相忘?於富貴。”

《書·多方》“叨懫日欽” 孔 傳:“故亦惟有 夏 之民,貪叨忿懫而逆命。”

宋 司馬光 《敘清河郡君》:“君性和柔敦實,自始嫁至於瞑目,未嘗見其有忿懥之色,矯妄之言。”

汪東 《革命今勢論》:“苟有讀史至此者,宜皆流涕痛哭,忿懥之念,波湧雲集,揮之不去。”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降福:亦叫“祝福”。

修身:語出,唐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慎獨以修身,推誠以事朕。

修身:陶冶身心,涵養德性,修持身性,(同時)給予(他人)道德和恩惠。

如:詹瀛生《題載敬堂》楹聯:“載福綏仁惟造福,敬身有道在修身。”

佈德:出 處,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則為你積功累行陰功厚,佈德施恩神天佑。”

布:給予;德:道德和恩惠。

質:本質,實質。

臨:視也。——《爾雅》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詩·大雅·大明》

一一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又如:居高臨下;如臨深淵;臨軒(在

殿前平臺上接見臣屬);臨下(從高望下);臨見(居上視下看見)

  施恩:給予幫助或好處。也說“施惠”,施恩於人而不圖報。

保境安民:出處,宋元話本《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平話卷下》:“但當卑辭下體,保境安民,以待其變耳。”意思是保衛國境,安定人民生活,使人民安居樂業,。

由於年久殘缺,上聯後句與下聯後句,今人張桂守分別補上,上聯後句“修身佈德”下聯後句“保境安民”。

這一副楹聯大意是雖然抬頭仰望問:“神靈”?,聽到了,就好像沒見到一樣,卻引導謀求福祉,你得停一下腳步,多修身、行善、積德,就是多做些好事,會照亮他人。從不同角度看,高處朝向低處,給予它人的幫助不圖報,使社會得到安定,人民生活得到安居樂業,健康平安,幸福快樂!

此聯語,富有哲理、趣味、敘事、抒情。聯文工整,節奏鮮明,構思巧妙,情景交融,妙趣橫生。作者用豪邁的胸懷氣概,降福由,施恩到。讀來朗朗上口。加之剛勁挺拔的書法,書寫在高大的楹柱上,為建築陡增了豐富的人文內涵。

這一副楹聯是在蓋佛殿時,當時張為邦公用墨水直接書寫在圓木柱子上對聯,也是唯一遺留下來一副書法真跡,彌足珍貴。

所以,張為拜書法,直接書寫在柱子上,豎式對聯,用筆凝練,落墨有力,一氣貫之,豪放跌宕,結體嚴謹,以韻相勝,秀麗溫婉,皆得自然。從審美上看字字精美,疏密有致,靈巧生動,精妙傳神,章法渾然天成。突出筆畫神情的豐富與節奏的韻律,給人感覺清新細膩,雅潔明麗的藝術風格。

張為邦書法作品博採諸家之長,功底深厚,筆力蒼勁,字勢飽滿,力透紙背,舒展大方,鐵畫銀鉤,風格獨特,自成一體。楷書兼揉歐柳風格,其:“筆法姿媚,字勢豪健,沉著痛快,獨具風格”。最令我賞識的是,用筆遒勁,婀娜,質樸,細處而不拘小節,求瀟灑而不失常規的風範。欣賞其書法作品,讓人身臨其境,快意頓生,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八角藻井

戲臺,穿鬥式拱架,八角天花藻井,檁上布櫞,蓮花心座,裝飾華麗,或雕、或鏤、或刻,攔扳,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物小品,簷坊彩畫,玲瓏別緻,人物、花卉、龍鳳呈祥等飛禽走獸,各種造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精美絕倫,富麗堂皇,生趣盎然。每一塊雕刻的圖案都不盡相同,讓人有一種舉首高望空曠遼闊的感覺,初見驚豔,再見依然。在跨越時空的感慨中生髮無數的奇景?盡顯傳承閩東傳統建築文化精髓的內蘊之美,令你驚歎。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戲臺門頂壁畫牡丹、雙鹿圖案


福建古田鄭洋佛宮文化掇擷

屋延簷下牆雕花卉與彩繪蘭花

藝樂齋隨筆,歲次庚子年仲春

張桂守,書法楹聯評論家。

現任《書法報》社福建寧德工作站站長

《書法導報》社福建工作站站長、記者。

足跡踏遍全國名山大川。名勝書法楹聯有較深研究。主要拙作刊發《中國楹聯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神州詩書畫報》、《書畫名家報》、《福建日報》、《閩東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