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化身插话大王,父母先别急着训斥,了解孩子诉求教他说话规矩

在孩子的成长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父母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长。

看着曾经那个抱在怀里软软糯糯的小家伙一点点长大,父母们所需要面对的教育迷思也变得越来越多。

孩子化身插话大王,父母先别急着训斥,了解孩子诉求教他说话规矩


团团妈妈最近有些烦恼,原来小团团最近有了爱“插话”的习惯。

一天,邻居来家里做客,团团妈妈很热情地端茶倒水,正当两个人为给孩子报名幼儿园的事情聊得火热的时候,团团开启了“插话大王”模式。

“妈妈,你看看我画的这幅画是不是很有趣?”

“妈妈,我也要喝茶!”

“妈妈,你们都别说了,快来听我说!”孩子频繁地插话让团团妈妈有些尴尬。

“你去房间里玩一会儿玩具,不要来打扰我们!”团团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可是团团“插话”的热情却丝毫没有被影响。

“我不,我就要待在这!”母子俩有些僵持。

这时候邻居赶紧解围道:“我家孩子也这样,大人们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小家伙的热情比咱们大人还要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这样!咱们接着说咱们的!”

相信很多家长对于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在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变得不那么“顺遂”了。

面对孩子频繁插话的举动,家长们常常会觉得场面失控,沟通无效后只能依靠训斥来让孩子“闭嘴”。

△孩子为什么特别喜欢“插话”?

1.引起父母的注意力

当孩子感觉自己被忽视的时候,插话成了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当大人们沉浸在聊天的氛围中,思维飞速运转全情投入根本顾不上一旁的孩子。而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很长一段的时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当孩子发现父母们感兴趣的话题与自己无关时,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诉求便遭到了忽视,而孩子们为了实现这种心理诉求会急于加入到聊天互动中,迫切地渴望着“以自己为中心”的诉求得到满足。

通常在孩子2-3岁的时候,这种心理诉求就已经开始显现并且发挥着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书中对此也有所提及,在某个成长阶段中,在孩子的心里,世界就是为他而存在的,孩子无法忍受父母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

2.渴望被认同

孩子化身插话大王,父母先别急着训斥,了解孩子诉求教他说话规矩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认同。”

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并且对于这种渴望被认同的心理诉求更为强烈。孩子希望自己的言行可以得到表扬,所以他们热衷于在任何场合表现自己,以此期待着会获得赞许。

与此同时,孩子缺乏生活经验,这种迫切地“求表扬”的心态促使孩子做出了一些“幼稚”、“笨拙”的举动,插话便是其中最明显的一种表达。

3.习惯原因

孩子身上的很多行为习惯是在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在孩子眼里,插话的这种行为接近于一种本能反应,孩子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人的表达。

没有父母的引导,孩子不懂得语言表达上的“等待”。孩子想说就说的“率真”使得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对于他人甚至是周围环境产生的妨碍。

△孩子化身“插话大王”,父母大声训斥并非是恰当的应对之法

在面对孩子“插话”的行为举动时,很多父母会表现得尤为缺乏耐心,并且认为这是孩子没家教的表现,于是大声地训斥和批评是大部分家长应对的首选。

孩子碍于父母的权威插话的行为会有所收敛,但是父母大声训斥的背后却对孩子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在孩子不断长大的过程中,表现欲的展现让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得以建立。当父母大声地指责孩子时,孩子身上的表现欲受到伤害,孩子不明白父母训斥自己的原由在哪儿,更不会意识到是自己表达方式的不正确,与此同时,孩子们更倾向于把一切原由归结于自己的“表现欲”。当孩子识相地“闭上了嘴”,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也随之出现了缺失。

孩子化身插话大王,父母先别急着训斥,了解孩子诉求教他说话规矩


厉声训斥也打消了孩子表达的热情,不管是在孩子刚开始掌握语言表达的神奇,还是在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时期,父母的消极应对都会影响到孩子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年期的孩子更加倾向于把环境刺激和行为结果直接联系起来,缺少对问题原因的分析能力,父母的过激反应传递给孩子的只能是“说话会被训斥”的理念误导。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喜欢“插话”的行为表达?

1. 大人聊天时给孩子找点事做

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孩子频繁地插话可能只是因为觉得无聊。

所以此时,大人不必上纲上线地指责孩子,完全可以在大人谈话的时候为孩子找点事做,事实上,有玩具玩的孩子对于大人的聊天内容并不会很感兴趣,无所事事的孩子才会对大人们所说的而自己却不了解的事物感到好奇。

2. 试试对孩子温柔地冷漠

孩子化身插话大王,父母先别急着训斥,了解孩子诉求教他说话规矩


在一期综艺中,刘烨的孩子诺一在爸爸和老爷爷说话的过程中不断地插话,显然,诺一的行为让刘烨有些反感。

但是刘烨并没有直接指责孩子,同时在整场谈话中,他也一直没有接过孩子的“话头”。

等到谈话结束后,刘烨郑重地对孩子解释说“插话是不礼貌的行为!现在大人的谈话结束了,爸爸可以和你好好聊聊了!”

而诺一听到爸爸这样说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马上表示自己再也不插话了。

可见,当时的冷漠搭配私下里温柔地沟通更加能够得到孩子的回应,帮助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

3. 教会孩子说话的规矩

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而言,父母有必要教会孩子说话时的礼仪,教会孩子懂得说话时的规矩。

得体的言辞表达会为孩子的形象加分,掌握说话时的规矩分寸让孩子更懂得等待和倾听。当规矩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孩子便会更容易做到自觉遵守。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榜样力量不可忽视。

孩子化身插话大王,父母先别急着训斥,了解孩子诉求教他说话规矩


△小结

父母在处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时,应该从孩子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简单粗暴地对待只会让教育苍白无力,动辄的道德绑架也并非是恰当的教育方法。

接纳孩子的内心诉求,才能有助于找到适合的应对之法。大家对于孩子插话的表现有哪些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