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一半來自德國,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我們都知道,德國的人口只有八千萬多萬人,但是德國人佔據了全世界差不多一半左右的諾貝爾獎,這足以見得這個國家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對於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也是因此他們國家的教育水平一直引領全球,成為標杆。那麼德國教育為何能培養出這麼多人才呢?

諾貝爾獎一半來自德國,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什麼是德國教育

萬萬想不到的是,能夠由此殊榮,獲得那麼多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們採取了“禁止學前教育”,並且是國家憲法所規定的,因為他們的這種做法是避免了過早的開發孩子的智力,也被世人稱為“先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

這個國家的憲法規定,孩子在上學之前,父母不能讓其學習專業的相關知識,即使上了小學之後,也不能學習除了課程以外的其他課外知識,在上學之前,主要提倡讓孩子“快樂成長”。

諾貝爾獎一半來自德國,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一、禁止學前教育不等同於不教育孩子

有的中國家長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德國既然禁止學習教育了,那麼德國的寶寶們幼兒時期都學習什麼呢?德國的家長們平常對於這三點的教育很重要。

1、家長們會教育寶寶們基本的常識,如教育孩子不要讓其大聲說,禁止暴力摔東西等。

2、家長們會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們參加一些他們喜歡的手工製作。

3、家長們會培養孩子的情商,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但這個並非德國獨有,如今整個歐洲基本都是如此做法。

諾貝爾獎一半來自德國,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二、從來不強迫孩子

這一點跟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差距就很大了。德國家長從來不會給孩子餵飯,因為他們的孩子餓了會自己吃。而中國家長擔心寶寶身體得不到很好的營養,寶寶不吃飯的時候,追著都要喂寶寶吃飯。

德國寶寶不會做的事情,家長會給予他們鼓勵或者暗示他們一下,絕對不會包攬孩子的事情。而中國的家長的做法是,只要孩子出現難題的時候,大多數會上去幫助寶寶。不包攬和不強迫孩子的做法,才不會抑制孩子自主的獨立性。

諾貝爾獎一半來自德國,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三、家長會向孩子承認過失

德國家長們有一個很好的習慣,會經常把“謝謝”、“對不起”等詞彙經常掛在嘴邊,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以平等的方式給予孩子最大的尊重。中國家庭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般會把寶寶當作小心肝,更小的弱者,是需要保護的對象來對待,所以有時候會忽略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諾貝爾獎一半來自德國,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四、法律規定:嚴禁父母嘮叨,孩子要做家務

在當地有明文規定,父母不允許做出打罵孩子的行為,若是由此行為,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者遭到父母給予的冷漠,可以通過法院途徑來制裁自己的雙親這樣的行為。一般的中國父母多多少少還有點“棍棒出孝子”育兒理論的影子,孩子惹得自己心情煩躁的時候,可能會不經意吼孩子一兩句。

對於孩子的條款,是必須讓孩子幫助家長幹家務活,例如掃地,洗碗。中國家長為了孩子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學習,不太會讓孩子做家務。對於育兒,更應該培養其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

諾貝爾獎一半來自德國,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總結來說,因為教育差距的不同,所以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同,德國的這種“輸在起跑線”的教育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如今很多家長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經常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學各種數學詩歌等,這更應該值得我們深思了!

諾貝爾獎一半來自德國,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德國人為了從小去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特別設計了一種繪本,當父母不知道如何去教導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利用繪本教育,讓孩子玩的過程中,學習到新的技能,建議中國的媽媽們,也給孩子準備一本,真的是物超所值,讓孩子成長的更快。

《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

一套書共12冊,12個成長主題,幫助2-5歲孩子孩子養成自理懂事的好習慣,塑造健全的人格。通過小浣熊一家四口的生活,用榜樣的力量來引導孩子。

讓孩子富有愛心、更有勇氣,敢獨自睡覺,不抗拒洗澡、知道醫生不可怕,會讓自己很健康等。不用“硬碰硬”的對抗,也能讓寶寶乖乖聽話。

諾貝爾獎一半來自德國,僅從這4點,中德孩子的教育就拉開了差距

↓↓↓↓點擊圖片購買

德國幼兒自我管理圖畫書(套裝12冊)兒童繪本故事寶寶情緒早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