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為人師VS恥學於師——談《師說》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領袖。

好為人師VS恥學於師——談《師說》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對恥學於師,文章連續用了三個對比。第一,古今對比,闡明恥學於師違背聖人之道,其後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將同一個人既明於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於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確實糊塗不通道理。第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


好為人師VS恥學於師——談《師說》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而在《孟子 · 離婁上》中孟子認為“人之忌,在好為人師。”究竟是韓愈希望大家都找老師的觀點正確,還是孟子覺得很多人都愛做人老師愛擺老資格的觀點正確呢?天津新文達認為,這並不矛盾。

好為人師VS恥學於師——談《師說》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人的通病,就在於都喜歡通過指導別人而獲得成就感的那種喜悅,長此以往,就會培養出一種自我優越感,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我即真理。所以好為人師的問題在於“好”而不是“師”。

《師說》中如何老師給老師下定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孔子怎麼看待找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師兩個字,本身就不存在高與低,先與後,而是達者為先。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就是一個道理。好為人師者,都是把“為人師”當成了一種“好”,他們以此為樂,享受過程,而是否對他人有所幫助?我們不得而知。

好為人師VS恥學於師——談《師說》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而韓愈在文中一再的強調找老師的重要性,以“古之學者必有師”為中心論點,反覆論述了對聖人之道置若罔聞的“恥學於師”之徒,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韓愈其實說的已經很明白了:以孔子和老子為例,聖人都有老師,你一個普通人就不能有嗎,哪有這樣的道理、如果你的聰明才智學識都是天賦,那麼你怎麼成不了聖人呢?而且更何況“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以達者為師並沒有什麼可恥的。

在結尾,韓愈讚揚李蟠可以在“恥學於師”的大環境大方向下逆流而上,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也是在告誡後人,不要好為人師,不要恥學於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始終懷有敬畏求學之心,對每個同學每個人都是十分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