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點中了傲慢者的要害,專治各種愚昧和不服

嶽明闊


自大、自負過了頭,就成了人性的弱點。特別好面子的人,總覺得自己厲害,肚子裡的知識和經驗已經裝滿了,別人一批評、指正,就本能的牴觸、護頭,瞬間給自己的內心蓋上蓋子,任你是春雨潤物,還是洪水滔滔,都滴水不入。這種頑固和傲慢,會讓人的成長永遠止步於當前。

而批評者和接受者,類似於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被認為有了高低之分,把人擺在學生的角度,人家肯定不服。

韓愈《師說》點中了傲慢者的要害,專治各種愚昧和不服

一代文宗韓愈(資料圖)

這種傲慢者看似沒得治、沒得救了,但唐朝的韓愈有辦法。他在《師說》一文中指出“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韓愈這話,是說古代的聖人已經很有智慧了,都能向老師問道學習;可是今天的人們,智慧遠不及聖人,卻以拜師學習為恥。所以聖人終歸是聖人,他們會更加聰明,而愚蠢的人還是愚蠢的,他們只會更加愚蠢。

這話直接點中了傲慢者的死穴,專治各種愚昧和不服。

那為什麼偏偏有人不願意拜師學習呢?

一是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滿”了。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已經韋編三絕,學富五車,才華橫溢,肚子裡沒空隙可容納新知識了;二是天性慵懶,別有所好。學習那麼累,不如閉目養神之閒逸,更無玩弄聲色犬馬之有趣;三是以向別人學習為羞恥。自己比別人聰明,幹嘛向其學習?官又比別人大,何必向其學習?錢財比人多,學習貌似多餘。

韓愈言外之意是:這種人自以為聰明,實則愚蠢。

向哪些人學習呢?

韓愈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也就是說,無論比自己年長、年低,只要對方比自己知識多,就可以跟隨他學習。

韓愈《師說》點中了傲慢者的要害,專治各種愚昧和不服

筆者認為,從學習對象上,人的一生應該向父母學習,向老師學習,向任何一個有優點的人學習;從學習側重點上,應該向年長的人學習(他們歷經風雨坎坷,擁有的都是實踐中得來的真知灼見),也向高學歷的人學習(他們書本理論知識豐富)。尤其是學習向後兩種人,則更容易避開彎路、走捷徑,而且還會避開他們踩過的很多“坑”。

以什麼樣的姿態學習?

無論是老師或每一個有見識者,人家的知識、經驗和技能,也是經過艱辛學習和實踐得來的,象寶貝一樣貴重。而對於一個無禮之人,誰願意示人以“寶”,傾囊相授呢?

因此,發自內心的謙虛有禮、尊敬老師,是求學的最基本條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周文王渭水溪邊尋訪姜太公;孔子問禮於老子;黃石公故意三次推遲赴約並拋鞋以考驗張良;劉邦好出口罵人,但對張良卻畢恭畢敬;劉備三顧茅廬邀諸葛亮出山;程門立雪等。

歷代封建帝王權柄在握,高高在上,但他們對孔子無比尊崇。孔子逝世第二年,後人修建了曲阜孔廟。漢高祖劉邦經過闕里,以太牢祭祀孔子,開了皇帝親祭孔子先河。此後漢平帝、光武帝等歷朝歷代包括漢民族帝王和金元時期、清朝時期的少數民族帝王,都有對孔廟的祭祀、修葺、擴建,給孔子追加封號。據統計,千百年來共經歷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達到了現如今九進庭院的宏大規模。

韓愈《師說》點中了傲慢者的要害,專治各種愚昧和不服

孔子問禮於老子(資料圖)

實際尊崇的不僅是孔子本人,更是對所有老師和知識的禮敬,也體現了封建統治者在老師面前謙卑的品質。

可以說,一個人無論是貴為至尊的帝王,所向披靡的將軍,還是腰纏萬貫的商賈,在老師和知識面前,永遠都是一個學生。

大海能成其大,是因為它永不滿足;聖人能成其為聖人,也是由於他們轉益多師不滿足,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就是明證。

從古自今,唯有粗鄙傲慢之人恥學於師,如井底之蛙,自愚而不知愚,更不知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快意與超脫。

幸好韓愈的《師說》可以治其愚昧和不服,使其啞口無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