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剃头真的会死舅舅吗?一起来看看这几句被人误解的“俗话说”

正月剃头死舅舅

在我国,“正月不能理发”的习俗流传很广,在一些省份和地区,很多人从小就听说过,正月理发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理发,就会死舅舅!

自己脑袋上的头发跟舅舅的生死真的会有关联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个奇怪的禁忌到底从何而来呢?一切都要从几百年前说起。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让全国的人民都服从自己,大清王朝就颁布了一些制度,让全国统一执行,其中就剃发令。那个时候,清朝政府要求,全国都要剃同一种发型,就是把前面的头发都剃掉,只留头顶和后面的头发,并且把这些头发编成大辫子。之所以留这种发型,据说是寓意着,削平四方,留守中原。这也是当时大清的治国主张。

但是这一制度对于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汉人来说,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于是他们便开始反抗,然而却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的镇压。于是人们以“正月不剃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表达的意思也就是“思旧”,思念过去的明代。

在民国二十四年版《掖县志》里写着:“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遍,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研既久,遂误作‘死舅’。”

所以这句话最初表达的意思是“思旧”,思念过去的明代,但是时间一久这句话却被误传为死舅了,广大的舅舅们无疑成了最大的背锅侠啊!

正月剃头真的会死舅舅吗?一起来看看这几句被人误解的“俗话说”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仔细想想这句话,确实有点让人不能接受,为了打到一只狼而不惜让自己的孩子当诱饵,这种做法也未免太残忍了点、代价也未免太大了点,那些小朋友们,你们是否有很多问号?

但是,这句俗语的本来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意思是说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小朋友们不要害怕,这句话只是被误传了而已。狼的生性狡猾,而且体格健壮,能奔善跑,一旦被猎人发现,它不是东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猎人若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费鞋子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人脚上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往往要在磨破一两双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捉到狼,如果舍不得费这一两双鞋子就很难捕到狼。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广泛流传开来了。

那么,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原来,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xie子”,而是读作“hai子”。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作“hai”,另一部分则读作了“xie”,“鞋”字即属于后一种情况。现在在我国的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还是一直被读成“haizi”。时间一长,人们就习非成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正月剃头真的会死舅舅吗?一起来看看这几句被人误解的“俗话说”


无奸不成商

商人自古就有,然而,人们对商人的评价多是“无奸不商”,或者将一些不守商道以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的商人称之为“奸商”。其实,很多人都对此有所曲解,最早的商人是“无尖不商”,古时候的“尖商”是一个褒义词。

“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作为商人,应心胸开阔、重德行善、要多想着别人,不能让顾客吃亏,甚至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还要多给人搭一块。而一个“尖”字,折射出的是商道中人品的宽厚,人性的善良,更看出社会世道的和谐。

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渐渐地,“无尖不商”就被人们演变成“无奸不商”了,这样一来这句话的意义也就完全不同了。

正月剃头真的会死舅舅吗?一起来看看这几句被人误解的“俗话说”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俗语,“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在影视剧中也经常出现,常来形容一个男人的绝情或狠毒。在现在看来,这是一句骂人的话,包含这贬义,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它的原意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后来被人错读了一个字,才成了现在的意思。

其实无毒不丈夫是一个讹传的成语,它是从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中讹传出来的。很多人因为平仄关系,质疑“度”字应换成“毒”,其实这里的度,应该读作读duó,意为推测、指定大计的能力。

这两句俗语的原话是标准的并列关系,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器量小就不能自称为君子,如果你没有度量就不能算是是大丈夫,作为取胜法宝的度量,怎么会莫名其妙的演变成了狠毒?遇事让三分,表现得大度一点, 这在外人看来是道德的选择,同样也是智慧的选择。

正月剃头真的会死舅舅吗?一起来看看这几句被人误解的“俗话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