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陳詩一:疫情是補短板的最佳時機,也是轉型升級的最佳契機

2020年3月20日,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復旦金融評論》執行主編、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黨組織書記、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經濟學教授陳詩一帶來“復旦金融公開課”第八講,深度解讀

“後疫情時代,金融如何助力實體經濟‘一鍵重啟’?”。本課程在《復旦金融評論》官方抖音號,今日頭條財經頻道,騰訊新聞財經頻道、直播頻道、開課頻道、抗肺炎頻道,鳳凰財經頻道,新浪財經頻道,百度 APP,界面新聞等平臺直播,全網累計吸引逾120萬用戶在線學習。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蔓延全球。經濟全球化遭遇疫情全球化,身處全球產業鏈中的中國實體經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陳詩一教授指出,醫療衛生產業首當其衝,消費服務業企業產出下降,製造業產出下降,投資和外貿也都受到了影響。此次疫情是一個補短板的最佳時機,也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最佳契機。

金融如何助力實體經濟?陳詩一教授認為,宏觀上,要靠行業、秩序以及產業鏈上的好表現來促進經濟發展。微觀上,要讓企業能夠儘快恢復生產,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通。政策的制定上,需與要素市場和企業緊密相關,既要有短期刺激功效,同時又能夠提供中長期助力,這是一鍵重啟的方向。對此,陳詩一教授提出以下五點方向:

加大醫療衛生行業投融資力度。從我國醫療衛生支出結構看,公共衛生支出佔比從2010年的14.3%下降到2018年的13%,自2014年開始一直低於財政對公立醫院的支出,重治療輕預防。此次疫情帶來對互聯網醫療需求大增,未來要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加大投入。建議“十四五”規劃提高財政醫療衛生支出比重,徹底解決醫衛資源不足與大中小城市和城鄉資源配置失衡問題;增加醫院、醫療設備、醫師和醫護人員數量;完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預防體系、傳染病防治應急系統。

普惠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我國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資源配置失衡的主要表現,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此次新冠疫情更加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度。我們不僅要重視短期恢復生產,也要借疫情的契機,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打造一個重量級的普惠金融體制。建議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降低貸款實際利率;加大企業資本市場股權融資比例,為中小企業獲得長期資金提供通道;增加企業債券直接融資,拓寬企業信用債融資渠道;金融助推科技企業由小到大,穩步成長。

發展國內供應鏈金融、國際產業鏈金融。應對疫情,金融不僅要考慮助力企業,還要助力產業鏈的修復和完善。首先是國內供應鏈金融,金融機構以產業鏈的核心企業為依託,針對產業鏈各環節,設計個性化金融產品,為產業鏈上所有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可以使上下游企業獲得低成本銀行信貸,有助於化解中小微企業信貸難題。其次,全球產業鏈金融方面,未來我國各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應不斷打造服務全球產業鏈的金融功能,同時要大力發展國際化的物流業和其他生產性服務業,這樣可以提升我國的服務貿易比重,平衡貨物貿易逆差,增強產業鏈的韌性,提升全球產業鏈的價值高度,也是比貨物進出口更能促進GDP快速增值的一個新增長點。

加大數字金融與數字智能基建投資。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範疇,發展數據要素市場有迫切需求。疫情期間,數字產業包括第三方支付也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要繼續發揮優勢,進一步在數字金融、數字支付上面發展和投入。數字智能基礎設施的投資也是未來的方向,這些投資不僅是短期所需,而且能夠帶動產業長期發展。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陳詩一:疫情是補短板的最佳時機,也是轉型升級的最佳契機 | 復旦金融公開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