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本受諸葛亮器重,卻因性格缺陷走上絕路

《三國演義》的基調是抑曹揚劉,羅貫中對劉備集團的歷史人物多持同情態度,唯獨對魏延的塑造是個特例。在小說中,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物形象都帶著鮮明地忠義色彩,魏延則是以叛徒的身份登場,又以叛徒的身份離場,成了蜀漢群英中的一個汙點。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投奔劉備的。赤壁之戰後,劉備派關羽進攻長沙,黃忠不能擊退關羽,太守韓玄便要軍法處置黃忠。魏延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斬殺韓玄,救出黃忠,投降關羽。關羽帶著魏延面見劉備後,軍師諸葛亮不但不歡迎魏延,還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十分不解,諸葛亮解釋道:“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經過劉備的求情後,諸葛亮釋放了魏延,但放下了一句狠話:“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從此,諸葛亮在任用魏延的同時多了份堤防心。回到真實的歷史中,魏延投奔劉備的方式平平淡淡,平淡到陳壽只用“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一句話就寫完了魏延的發跡。

魏延之死:本受諸葛亮器重,卻因性格缺陷走上絕路

和關羽、張飛、趙雲相比,魏延加入劉備集團的時間確實不早。魏延加入劉備集團時,劉備已經在荊州建立根基,在隨後的益州之戰中,魏延靠著自己的戰功逐漸嶄露頭角,並升為牙門將軍。雖然史書對魏延的戰績沒有具體記載,但是聯想到趙雲在長坂坡之戰中保護劉禪和甘夫人有功,也因此升為牙門將軍的前例,我們可以想象到魏延在戰場上的英勇絕不亞於趙雲。劉備佔領益州的咽喉重地漢中後,沒有讓資歷和地位僅次於關羽的張飛鎮守漢中,反而破格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的回答豪氣萬千,震撼了在場所有人。221年,劉備稱帝后,又晉升魏延為鎮北將軍。回首往事,魏延從部曲這個不起眼的起點開始,先升任牙門將軍,再升任鎮北將軍,其受劉備重視的程度卓然可見。事實上,魏延也沒有辜負劉備的厚望,劉備在夷陵戰敗後,蜀漢國內外的局勢動盪不安,魏延堅守漢中,成功維持了蜀漢和魏國邊境的安寧,為蜀漢局勢的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223年,劉備病逝,劉禪繼位,諸葛亮開始輔政。魏延在蜀漢名將日漸凋零的情況下,受到了新一輪的提拔重用。同年(223年),蜀漢封魏延為都亭侯。227年,諸葛亮入駐漢中,任命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此後,魏延跟隨諸葛亮參加了歷次北伐。230年,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進攻魏國,魏延在陽谿大敗魏將郭淮等,戰後,魏延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可見,魏延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其政治地位一直處於上升狀態。然而,諸葛亮對魏延給予充分地器重,魏延卻不能讓諸葛亮省心。首先,魏延是一個固執自負的人。魏延對諸葛亮穩紮實打、進攻隴右的戰爭策略並不贊同,於是,魏延在每次北伐前都請求獨自帶兵進攻關中,和諸葛亮會師潼關。有關這方面的典型例子莫過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了。所謂“子午谷奇謀”,用魏延的原話說是:“聞夏侯楙(時任安西將軍,鎮守長安)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魏延之死:本受諸葛亮器重,卻因性格缺陷走上絕路

有關“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古今爭論甚多。筆者以為,魏延給自己的計劃設定了太多必然性:其一,自己一定要在十天內抵達長安;其二,自己抵達長安後,夏侯楙一定要乘船逃走;其三,諸葛亮一定要在二十多天內抵達長安;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魏軍一定要毫無察覺。然則,魏延偷襲長安無異於打草驚蛇,長安是魏國在關中的軍事重鎮,長安只要稍有風吹草動,整個魏國的神經就會受到刺激,偷襲很快就會變成兩國的正面大決戰,如此一來,蜀軍不僅不能佔到絲毫便宜,還會面臨隴右和關東兩個方向的夾擊。“子午谷奇謀”是一場沒有必勝把握的軍事冒險,性格謹慎的諸葛亮自然不會採納。在魏延看來,諸葛亮的謹慎就是膽小,他於是經常感嘆自己有才不能施展。其次,魏延是一個性格暴躁的人。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的性格既固執又自負還暴躁,那麼,這個人的人緣必定好不到哪裡去。隨著魏延的資歷越來越老,地位越來越高,魏延越發居功自傲起來,和同僚們的關係越發緊張起來。232年,車騎將軍劉琰和魏延關係破裂,發生言語衝突,諸葛亮沒有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單方面責備劉琰,把劉琰從漢中調回成都,避免了魏延和劉琰矛盾的進一步升級。車騎將軍劉琰不參與軍務,諸葛亮如此調停劉琰和魏延的矛盾,自然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對“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的丞相長史楊儀就不能簡單處理了。楊儀雖然才能出眾,但是度量狹小,面對魏延的驕橫,許多同僚都選擇了忍讓,只有他始終和魏延針鋒相對。魏延爭論不過楊儀時,乾脆拔出刀劍威脅楊儀,嚇得楊儀當著同僚們的面痛哭流涕。諸葛亮“深惜楊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只好委派丞相司馬費禕專門負責調停楊儀和魏延的矛盾。

魏延之死:本受諸葛亮器重,卻因性格缺陷走上絕路

總之,魏延是一個能力突出、性格要強的將領,這樣的人既讓領導頭疼,也讓同事頭疼。諸葛亮在盡力提拔魏延的同時,又使用各種辦法調和魏延與同僚們的矛盾,讓魏延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發揮才幹。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他不得不開始考慮後事,安排自己死後的人事安排。考慮到魏延在蜀漢政權中的特殊性,生平謹慎的諸葛亮做出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十分冒險的決定,他甩開魏延,和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秘密召開軍事會議,制定了魏延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命,諸將就不用再管魏延,直接退兵的方案。對比諸葛亮執政後對魏延的提拔和重用,諸葛亮的退兵方案更像是一個壯士斷腕的痛苦決定。諸葛亮死後,楊儀等按照計劃行事,魏延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把心中所有的痛苦和憤怒都一股腦發洩到楊儀身上,擅自違反計劃,帶兵先行撤退,上表狀告楊儀謀反。楊儀毫不相讓,也上表狀告魏延謀反。面對魏延和楊儀的爭執,蜀漢大臣不再顧及諸葛亮對魏延的庇護,一致支持楊儀,魏延謀反的罪名就此落實。在南谷口,魏延和楊儀等進行對峙,楊儀等讓何平迎戰魏延,何平理直氣壯地訓斥魏延的士兵說:“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做出這等事情,該當何罪?”魏延向來善養士卒,然而士兵們知道魏延做出的事情確實不對,為避免受到牽連,他們像蜀漢大臣那樣無情地拋棄了魏延。在個人性格和國家道義的雙重打擊後,魏延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他寡不敵眾,只好帶著寥寥數人逃亡漢中。楊儀當即派馬岱追趕魏延,馬岱順利斬殺魏延後,帶著魏延的首級向楊儀覆命,楊儀踩著魏延的腦袋,發洩多年的怨恨,說道:“庸奴!復能作惡否?”魏延死後,其三族也被誅滅,一代名將的人生就此落幕。

魏延之死:本受諸葛亮器重,卻因性格缺陷走上絕路

綜合魏延一生的表現來看,他的性格和關羽十分相似,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最終,糜芳、傅士仁把荊州拱手獻給孫權,劉封、孟達也坐視關羽敗走麥城,關羽在內外交困中身首異處,一如魏延的悲慘下場。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即使魏延遵從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其下場也一定好不到哪裡去。如果魏延能夠體會到諸葛亮的良苦用心,收斂自己張揚的性格,不讓諸葛亮難堪,諸葛亮也就不會在臨終前做出那個無奈的決定。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魏延的結局:魏延把自己逼上了絕路,而不是諸葛亮把魏延逼上了絕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