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後期的帝王像朱元璋或者朱棣有沒有機會繼續下去?

酒鬼小小小兒


首先說一下答案,並不會。至於為什麼,咱們可以來嘮嗑嘮嗑。

首先,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有其運行的軌跡,越是到末期社會矛盾越是突出,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個封建王朝的後期已經不是一個英雄人物所能挽救的,正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是一個道理。

其次,明朝後期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在開始萌芽,但是在農耕文化的影響下,中央的統治者仍舊採取保守的政策來抑制其發展,這個勢必會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衝突,而逐漸收緊的國門更是將貿易的範圍收緊,這使得國內市場出不去,商人階層不滿。

最後,由於明朝統治者採取高壓的文化政策,大興文字獄,使得民間思想停滯。而程朱理學的發展和正統性,加上科舉制度的推行,使得知識分子呆若木雞,這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簡直就是壓制的。加上明朝後期賦稅加重,官場貪腐嚴重,民生問題已經擺在了政治檯面上。

所以假如朱元璋和朱棣生活在明後期,也只能感慨子孫不孝,對於明朝滅亡也只能眼睜睜看著。




愛鏟屎的貓


如果朱元璋接任天啟成為皇帝,那麼以朱元璋的眼見和智慧他必定能看清當時的朝局是需要制衡的,所以他會合理利用魏黨來平衡朝局,而不是輕易殲滅魏黨導致文官集團勢力過度膨脹。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不會像天啟皇帝那樣過分放縱魏黨為所欲為,天啟皇帝放縱魏黨主要是因為他自身不夠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也不夠,而朱元璋則不同,他不僅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都很高。

所以如果是朱元璋替代崇禎,那麼他既不會像天啟那樣過分放縱魏忠賢,也不會像崇禎那樣一上來就殺魏忠賢,朱元璋肯定會合理利用魏黨的。這點很重要,因為只有先穩住政局才能更好的開展其他工作,崇禎當初就是沒處理好這個事,導致後期出現不少問題。

戰事問題

朱元璋自己是軍人出身,帶過兵打過戰,他的軍事才能比崇禎高很多,崇禎應當沒啥軍事才能。

明末並非沒良將,戰事失利一是因為軍費不夠,二是因為軍隊腐敗,三是因為崇禎指揮失誤,當然還有許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讓朱元璋替換崇禎,那麼良將將不會被冤殺,打戰也不會被亂指揮,再加上有魏忠賢在保障軍費問題,那麼明末對外戰事情況必然會是另一番景象。

此外,若是朱元璋替代崇禎,那麼明末武將的地位應當也會有所改善的。朱元璋雖然在開國後大殺功臣武將,但是他心裡是知道武將的重要性的,尤其是在戰事頻繁的年代。

朱元璋會如何處理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是民不聊生,朱元璋自己曾經就是元末的難民,他當然知道民不聊生將會帶來的嚴重後果,所以他會很重視安撫因天災人禍而受災的百姓。

當初崇禎其實並不是不重視災民問題,而是朝廷沒有那麼多錢賑濟災民。朝廷為什麼沒錢呢?

一是因為官員貪腐,二是因為有些官員以階級利益為重干擾朝廷徵稅,加上連年戰事這才導致國庫虧空。但是如果魏忠賢沒被殺,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

魏忠賢如果沒被殺,那麼朝廷的財政收入情況將會改善許多。一方面,魏忠賢在任期間是支持朝廷稅收工作的,尤其是徵收工商業等稅,魏忠賢死後有些稅收就收不上來了,這直接影響到朝廷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被魏忠賢抄家的貪腐官員的家產大部分都充公了,這也是國庫收入之一。

所以若是朱元璋替換崇禎,他不僅能利用魏黨來平衡政局,還能通過魏忠賢來解決朝廷的財政收入問題。朝廷有錢了,打戰和救災的錢也就有著落了,災民得到安撫,爆發農民起義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河南二手物品交易


換成朱元璋和朱棣最多是續命幾年,無法避免改朝換代。中國歷史上,往往一個王朝開始時,吏治清明,開拓進取,由於戰亂和災難導致人口大幅減少,此時朝廷有充足的土地分給百姓耕種,經過一段時間休養生息,王朝快速進入上升期,到達盛世頂峰後,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到了王朝後期,吏治腐敗,土地兼併,人口大爆發,人民流離失所,活不下去,此時王朝走向末路,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無法逃出的規律。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有近三百年壽命,已經是做的很好了。

明朝滅亡的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1.外有強敵

這個強敵就是後金,明朝有戰鬥力的軍隊,基本是都被後金給滅了,明朝滅亡前,後金總共六次入關,擊敗大量明朝軍隊,掠奪大量人口和財富,松錦大戰後,明朝已經無力迴天了。同時持續在寧錦防線給明朝放血,使明朝在此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使原本財政問題嚴重的明朝雪上加霜。

2.財政問題

東林黨上臺後,原本經濟發達的東南地區稅務收不上來,因為東林黨就代表東南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

還有就是當時權貴有特權不用繳稅,明朝時秀才就可以免除徭役,考上舉人後,當地不少村民為了想要減輕稅負就把他們名下的土地全都報在中舉的人的名下,當時為了賄賂中舉的人往往人們會給他非常多的錢財,這就是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的原因。這樣就造成權貴有錢有地卻無法收稅,底層人民沒錢卻要繳大量的稅,底層人民特別是廣大北方農民在活不下去後,只能起義來尋求生存,東林黨大佬們怎樣看待農民起義的呢?東林大佬候洵在河南鎮壓闖營的時候,曾經憤怒地質問被俘虜的闖營士兵:“你們為何不老老實實地在家餓死,而要出來給朝廷搗亂?難道你們以為造反就不會死嗎?” 當然不是隻有東林黨是這樣,當時明朝的楚黨,閹黨基本如此。

明朝有大量的王爺需要供奉,這些人往往要耗費國家一半的財政收入,這些王爺佔據肥沃的土地和商賈雲集的市鎮,不僅不交稅,每年朝廷還要拿大量財政來供養他們。福王朱常洵就是典型的代表。

3.政治黑暗

封建統治日益腐朽,宦官專政,統治階級內部之間黨羽林立,鬥爭也連續不斷,朝堂上拉幫結派,互相拆個臺搞個黨爭,嘴裡江山社稷,謀的卻是自家利益,享樂奢靡風氣更是大起,不管百姓死活,連賑災款都是層層盤剝,到百姓手上,所剩無幾了。

4.自然災害

而到了後世的清朝初年,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當時的一位歷史學者談遷曾在著作中記載,1654(順治十一年)陽曆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曆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就連氣候一向溫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小冰河期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糧食減產,老百姓無法填飽肚子,加上統治階級黑暗,不能有效應對,百姓揭竿而起了。




愷寶2015


有啊雖說後來沒有什麼聖君但明君還是有的如明思宗崇禎皇帝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為複雜的一個.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當然,複雜性格的背後,是複雜的政治形勢.農民起義、後金軍隊的入侵、災荒、大臣之間的堂同伐異,都是讓思宗頭痛的難題。處理這樣的難題,成功或者事物都是正常的。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死的時候,也是這樣自解的。此後,歷史學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皇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然而,人才何代無之?要在知人善任罷了。然而崇禎朝“有君而無臣”。思宗既想有心為治,卻不識用人之道,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而且,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不知恤民”。因此,一方面,一個勤政、自律、立志有為的皇帝無奈成為亡國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思宗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馭下之嚴,卻正是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催化劑。

其中,他的自信和有為可以表現在他對魏忠賢的處理上。

神明白運”是明末松江名士夏允彝對思宗在處理這件事上的評價。稍後的史學家如談遷等人,也對思宗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的穩重、魄力,讚歎不已。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卻如曇花般一現而過。在接替兄長皇位,他能很快地進入角色,順利地排除一切影響,不動聲色地除去權傾朝野的魏忠賢,是思宗幹得最漂亮的一件事。

但是,他的多疑和剛愎,也在對待袁崇煥的事件中顯露無餘。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賢顯然讓他對自己的政治才能產生了過高的估計。這樣,他的自信就慢慢變成了自負,進而變成了剛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親為卻沒有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說,他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事事乃亡國之象。其中錯殺袁崇煥更是愚蠢之極。

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由於是南方人,思宗私下稱他為“蠻子”。袁崇煥的才能體現在軍事方面,即使是在他被殺之前的一段時間,思宗仍認為“守遼非蠻子不可”。袁崇煥“不愛錢,不怕死”,決定了他必然深受士兵們的擁戴,他的軍隊也由此成為明末最有作戰力的軍隊。崇禎即位,任命袁崇煥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等於是將遼東的防務全部委託給了袁崇煥,信任可見一斑。但僅僅過3年,袁崇煥便在北京的西市被凌遲處死,然後傳首邊關示眾。史學界對袁崇煥之死有多種解釋,如“五年平遼”的誇誇其談、擅殺毛文


人生百味千醉


明朝建立於公元1368年,滅亡於公元1644年,傳帝十六代,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即位後,立刻緝拿閹黨,魏忠賢的倒臺讓明朝無法再從江南的世家大族手中獲取足夠的賦稅,遼東前線的軍費成為了巨大的問題。崇禎皇帝為了減少財政開支,於是開始裁撤各省驛站,為的不過是省下三十萬兩白銀,卻不想更釀成了驚天巨禍,李自成原本就是驛站小廝,卻因為一下子失去生活來源而揭竿而起,最後發展為巨大的農民起義。當時負責剿滅農民起義軍的湖北左良玉、山西姜驤等軍團開口便是問朝廷要錢,不見朝廷軍餉甚至拒不出兵,遼東前線對抗滿清的皮島毛文龍軍團甚至做起了倒賣軍用物資的勾當,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朝廷財政不足所導致的。是故明朝滅亡最主要原因是朝廷財政不足朝政衰敗。

但是如果明朝後期的帝王有像朱元璋或者朱棣的,那麼明朝一定可以繼續下去。

首先朱元璋是領導元末農民起義戰爭的領袖之一,自然過得是刀尖舔血的生活,經歷大小戰爭無數,作戰經驗豐富。朱棣生於戰火,死於征途,自幼隨徐達,李文忠等名將南征北戰,在名將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熟悉,瞭解並掌握戰爭,後擔任大都北京戍衛,常與蒙古人刀兵相見,並殺伐果斷。兩人都是精通軍事戰術,這在古代憑軍事實力才能立足是最基本的基礎要求。憑二人之能力,消滅區區起義軍是不在話下的,他們的目標應該是擴大多少疆域,戰爭勝利的果實即也能幫助增加國家財政。

其次二人在施政中遷民落戶,獎勵開荒,在道德上推舉忠孝,不行就在村裡直接設置大白話的佈告教化人民,殺的是功臣貪官,剷除的是豪強,禁止宦官,樹立道德風氣,目的性非常明確,亂世用重典,經濟文化都要抓。雖然非常之專制,但從大局來說不會影響民生之根本,甚至鼓勵民勤民生,國力加強即使統治穩定。

還有二人都是勤於政事。二人勤政是世人皆知,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勤政皇帝,且都體力充沛,精力過人,事必親躬,無遺鉅細,幾乎從不知道休息。此外,朱元璋還是一個歷史上少有的簡樸皇帝,他的簡樸並非出於吝嗇,而是出於愛惜民力的真誠。有了如此認真的做事態度和能力,施政結果毋庸置疑,二人的斐然業績世人皆知。

所以明朝後期有帝王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麼明朝會繼續進行下去。


劉文廣


朱元璋,朱棣在世也不可能挽救危局。

一.制度問題,中央集權過度。開國取消丞相制,一切問題全全由皇上處理。宣宗時設立秉筆太監,造成太監可以處理政務宦官亂政一直以來是個問題。後期朝廷基本上是東林黨人,只是口頭道義沒有實質處理問題能力。

二.

經濟問題,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土地在貴胄手裡,農民手上沒有多少土地。東林黨人是大地主階級利益代表。

三.自然災害嚴重。明朝後期正直小冰川時期,災害不斷,糧食嚴重減產。朝廷還不停增加農民稅收,導致農民起義不斷。


楚霸王歸來


明朝後期,國家在風雨中搖搖欲墜,民生凋敝、吏治腐敗,再加上各種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地方暴動使得本就在風雨中搖曳的明朝更是雪上加霜。然而中國人對於本就已經發生的歷史特別感興趣,才會問出如果明朝後期有像朱元璋、朱棣這樣的帝王存在明朝會不會存在下去?其實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我們只需要將明朝後期的社會狀況與明朝這兩位帝王的政治實幹基礎對比一下就可以得證出來。

明朝後期,天災人禍不斷的發生、國家統治階層的社會狀況日益矛盾再加之與後金戰事的不斷摩擦,就算是換成朱元璋、朱棣這樣實幹的帝王也不可能把明朝從火堆裡救出來,你們怎麼看呢?


新歷史奇談


歷史圈常說的一句話:明亡於流寇!但流寇是怎麼形成的,這就要說一說明朝的財政制度,明朝的財政制度一直很糟糕,這個問題在沿襲明朝財政制度的清朝身上也得到了體現,尤其是後期清朝的財政也是糟糕透頂!西方資本主義終止貸款後,清朝得不到輸血,很快就滅亡了,明朝比清朝還要糟糕!如下:

1明朝的財政重心基本上一直是農業。明朝這個國家不能說窮,我們都知道明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發達,當時世界白銀通過貿易,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中國,當時的工商業一直把持在權貴階層,士大夫手中。這就造成了貧富兩級分化,有錢的不交稅,沒錢的,多交稅。

2沒有徹底的將農業政稅收轉移到工商業稅收。張居正改革雖然將財政重心部分轉移到工商業,但是並不徹底。張居正死後,把持工商業的士大夫權貴階層形成了東林黨,而東林黨自始至中都在喊著一句話:減稅!魏忠賢上臺後,東林黨被壓制,魏忠賢認錢不認人,開始將財政重心又一次轉移到工商業,所以明朝能苟延殘喘。

3崇禎的錯誤決斷。將魏忠賢殺掉後,並沒有看清楚明朝財政問題的本質,讓東林黨從新掌權後又回到了原來的老路子,財政重心轉移到農業,農民賦稅加重,只能跑去當流民,造反。跑去造反的人越多,對農業破壞更大,財政更加緊缺,這就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說,明朝後期的糟糕情況,並不是一兩個強勢人物能改變的,畢竟沒有錢,帶著一群餓肚子的小弟是平不了流寇,驅逐不了建奴的!


南看天下


明朝後期,吏治敗壞,社會矛盾激化,再加上小冰河時期的自然因素,導致農民賦稅過重,民不聊生。除了後金的矛盾以外,民間多次發生起義暴亂的活動,明政府之間內耗嚴重,官員把持朝政,投機倒把,貪墨腐敗,排除異己。再加上本來優秀的統兵將領就少,不是受不到重用,就是被陷害了。崇禎皇帝面對風雨中飄搖的大明王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明後期有朱元璋或朱棣一樣的帝王,本人認為,還是很有可能繼續下去的。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殺伐果斷,有著超強軍事能力的君主。

朱元璋對官員的貪腐或者謀反那可是“零容忍”的,比如震驚朝野的郭桓案、空印案、藍玉案等等。另外,太祖起於草莽,愛惜民力,恪守勤儉。如果讓太祖和成祖知道明朝後期,內政混亂如斯,貪腐如此嚴重,只怕又是“君王一怒,流血千里”了吧。

明成祖朱棣能夠靖難成功,五徵蒙古,遷都北京,改革吏治而使明王朝走向強盛,如果明後期有這樣的帝王,朝政又怎麼能腐敗如斯。

再加上朱元璋和朱棣都有著優秀的軍事領導能力,那麼勢必更重視邊軍及優秀將領的培養,文治武功都不能落下。這樣,面對明後期各地的起義,後金的挑釁,只要內政不腐,外有鎮守大將,大明王朝又怎會風雨飄搖。

但是,歷史是不可逆轉的,只靠一個人的力量,又怎麼能改變歷史前進的方向呢。


青史有銘


有!明朝未期並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無牌可打的地步了,雖說不可能江山萬代,但延續國祚還是能實現的。

明朝是怎麼敗亡的?我們先看明朝後期的幾位帝王,可以說一個比一個奇葩。

比如給明王朝造成傷害比較大的敗家子。英宗朱祁鎮寵信王振遭“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雖未敗亡,但也是傷了筋動了骨,再無前期強勢了。

明武宗朱厚照,這位可說是玩出圈了。

為活躍紫禁城裡的氣氛,故宮裡建集市;皇宮住膩了京城建“豹房”宣化建“鎮國府“;後宮佳麗沒興趣了到民間強搶民女;美女們滿足不了他變態心理了,蓄孌童養男寵胡搞朝中大臣;嫌皇帝官小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本來做為“真龍天子”他卻弄翻打漁小船差點淹死。就這折騰勁,鐵打的江山也難長久。

嘉靖帝朱厚熜和他哥哥玩法又有不同。

他酷愛煉丹,就因為取宮女初血煉丹,差點被宮女們勒死。因和朝臣拾槓犟勁,二十多年不上朝。他前期還算乾點正事,後期不理朝政,至使“南倭北擄”邊患嚴重,國內民暴此起彼伏。

泰昌皇帝朱常洛,撿了個皇帝坐,於是瘋狂淫樂,即使身體極度空虛了,吃點“丹藥“仍然縱慾不止,結果登基一個月,二十多歲就作死了。

天啟帝朱由校,天才木匠工程師。

沉緬於木工藝術,魏忠賢獨攬朝綱,貪汙納陏,打擊異己,廣建生祠。幾年下來,大明王朝就日薄西山了。

到崇禎朱由檢時己經是內外交困的爛灘子了。

朱由檢雖然勤肯敬業,但是辦事能力真不咋地,內不能平息民變,外不能抵禦滿清,多疑善殺,攬功添過,最後真成了“孤家寡人”人。被李自成拿下京城,他解下腰帶吊死了。

再看明未的形勢,也可以說氣數已盡。

一: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東北十三副鎧甲起兵,這時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正煉丹、泡妞、不上朝,東北的亂子越鬧越大。到“薩爾滸之戰”後,軍事上明滿易勢。再後來八旗兵越過長城,搶掠能達到山東之地,從容而來,搶得大量人口牲畜物資,從容而退,明政府一點咒念都沒有。

二:國內農民起義規模越來越大,李自成縱橫冀魯陝晉數省,從者數十萬。張獻忠為患川鄂多地,搶州奪府,明廷傾全國之力屢撲不滅!

三:科學研究證實,明朝末年正是小冰河時期,雨帶南移,華北中原陝北廣大地連年乾旱,蝗災數次暴發,鼠疫肆虐多年,人口死亡以千萬計。國家日漸貧竭,百姓己近斷絕生路。

四:李永芳、孔有德、洪承疇等大批明將降清資敵,明朝廷即要鎮壓農民起義,又要抵抗滿清侵擾。明廷左支右絀,實在難以應付。

看似大明王朝己經走到絕境,其實未必,如果用朱元璋或朱棣替換掉崇禎朱由檢,那大明有起死回生延年益壽的機率嗎?我想應該是有的!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還都南京,讓出黃河以北。

當時的經濟重心在江南,也就是說明朝的支柱在江浙蘇晥一帶。朱明王朝不但擁有江南大片富庶的國土,並且南方地區受戰亂災荒影響較小,同時在舊都南京還有一套較完備的官僚班子可用。而整個北方即有外敵又有內亂,己經被蹂躪的不像樣子。死守京師弊遠大於利。只有退守江南才有重整河山的可能。

二:輕徭薄賊,與賊搶民。

李自成之所以坐大,是因為他的“均田薄賦”"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等政策使得饑民皆從闖王。老百姓不是被逼的生存不下去了,是沒人造反!!以朱元璋父子的政治才能,應該知道民心所向是立國的根本,會採取這種對農民起義軍來說是釜底抽薪的辦法。那麼江南的局面很快將穩定下來。

三:任賢用能,獎勵軍功

改掉祟禎多疑亂殺,攬功諉過弊病,建一支忠於朝廷能幹事能打仗的精幹官員隊伍。

四:誘敵深入,拖疲後殲。

通過獎農減賦,收回民心,對農民起義軍招撫進剿並用,撫優於剿。而對於滿清鐵騎大膽的誘其深入水網地區,使其優勢盡失,拖疲拖垮,聚而殲之。

五:消滅了八旗鐵騎和瓦解農民起義軍後,揮師北伐,收復失地。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歷史雖不可假設,錯誤卻可少犯。大明覆興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