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廣華鄉鐘樓


萬榮廣華鄉鐘樓


萬榮光華鄉西光華村有一金代文物,它就是鐘樓上的古鐘,古鐘鑄造於金代天眷三年庚申歲,古鐘周身刻滿銘文,雖年代久遠,但字跡清晰可見,詳細記載了當時化緣的僧侶、捐資的商賈、佈施的村民、集資的個人及鑄造的金火大師等內容。

相傳,擊鐘傳音,四方皆聞。東驚孤山,西蕩韓城,南達蒲坂,北及河津。有聞其聲者,均有肅穆悅耳之感。眼前的鐘樓上下兩層,下層是磚混結構,上方為八角木亭。繞其轉了幾圈,發現一層有兩門:北門與南門,額首上分別篆刻著“蓬瀛”與“鐻覺”,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張一所題。因門上有鎖,而寺鐘又置於二層,並不能近距離接觸、感受。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張一為鐘樓北門、南門所題字。寺鐘是原光華大覺寺的山門鍾,並有鐘樓一座。大覺寺曾是一片鼎盛壯觀、殿宇林立的古建築群,每年正月二十五還有廟會,其間賽馬競技,非常熱鬧。”民國年間,大覺寺屢遭兵禍;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為建炮樓,寺廟殿宇被毀殆盡,鐘樓淪為一片廢墟,只有寺鐘倖存了下來。光華鄉西光華村有一金代文物,它就是鐘樓上的古鐘,古鐘鑄造於金代天眷三年庚申歲10月12日,即公元1140年,距今已有878多年的歷史了。鐘身高兩米三八,壁厚十四釐米,最大直徑約一米七,有近萬斤重。古鐘周身刻滿銘文,雖年代久遠,但字跡清晰可見,它承載著豐富厚重的歷史,記錄著當地曾經勃興的佛教文化,這對研究河東的文化、地理、人物、風情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河津 馮永紅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