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呢?

佳宁姐姐说历史


挟天子以令诸侯,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操心,为他铺路,让他不被掣肘,可以没有顾忌的做这个王位,但是他儿子却太弱鸡


小丸子没樱桃小


刘备没有杀诸葛亮。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能够达到这种鱼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

可是,因为主张连吴的诸葛亮不赞成刘备对东吴用兵,被刘备留在成都,而且诸葛亮也不得不留,本来蜀国的人才就少,加上关羽败亡,张飞被刺,凤雏庞统、法正早死。 他留居成都除了监护太子刘禅,也有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的作用。若是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师,情况或许不一样。



因为刘备是常败将军,他连营七百里的排兵布阵,连军事水平并不高的曹丕都指出其必败。刘备小瞧了吴国年轻的统帅陆逊,以致遭到惨败,在永安白帝城一病不起。 刘备章武二年,召益州犍为太守李严到永安,拜尚书令,章武三年二月,刘备急招诸葛亮到永安;四月,刘备对托孤于诸葛亮。


睿读西游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周围是否埋下刀斧手了呢?

毕竟,诸葛亮大权在握,集军权、财权、人事权于一身,假如他效仿司马懿,来个鸠占鹊巢,简直是易如反掌,比起他的老谋深算,刘禅最多只能算是个小学生。


刘备对诸葛亮是否有过怀疑呢?

答案是一定的。

刘备当时人在白帝城,而诸葛亮、李严以及诸位皇子都远在成都。

刘备发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之后,急忙派出大使星夜赶往成都送信,紧接着诸葛亮、李严、马谡、马良、赵云,以及刘备的儿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星夜赶了过来。

请注意,没让刘禅前来,刘备此举何意呢?要知道,托孤托孤,“孤”却没有来,“孤”是未来的皇帝,是绝对的主角,主角都没有来,那么这个戏唱着有啥意思啊?



刘备此举非常有深意,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A 蜀国内部势力复杂,有荆州帮、东州帮以及益州帮,刘备担心他们趁机搞事情,所以留着太子刘禅镇守。

B 刘备把两个皇子叫过来,也是担心这哥俩有非常举动,毕竟皇帝之位,皇子们都是“有所期待”的。

C 刘备不放心诸葛亮,想把诸葛亮叫过来试探一番。

随后,刘备开始了试探动作。


刘备让孔明坐于龙床旁边,然后拉着孔明的手,一边哭一边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差一点震破了孔明的耳膜,刘备一眨不眨地盯着孔明,两位皇子也盯着他,李严也盯着他,大家都在盯着他。

这明显是试探之语,试想,刘备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打拼了点家业,连益州都是死不要脸的从皇室宗亲刘璋那硬抢过来的,刘备怎能忍心把“大蛋糕”拱手让人呢?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停止了,空气中似乎可以听到孔明砰砰的心跳声,以及他因为紧张而略显急促的喘息声。

这个时候,孔明哪怕有一点点接受的动作,那么他会立马血溅当场,旁边或许没有埋伏刀斧手,因为也没这个必要,孔明乃一介书生,两位皇子就能轻易杀掉孔明了。

孔明是如何表现的呢?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臣不敢,臣不敢,孔明头都没敢抬起来,只是拼命磕头,最后头都磕出来血了。

刘备这才放心,孔明顺利通过了考验,他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一半秋色


这完全就是胡说八道,简单玷污了诸葛亮和刘备一生的清白,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从地摊文学上流传出来的,说刘备在托孤之时,安排了刀斧手埋伏在帐后,而在帐前刘备对诸葛亮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果诸葛亮一旦表达了纂逆之心,或稍有言语上的不敬之意,刘备就会立刻命令刀斧手砍了诸葛亮,也就是说刘备有试探诸葛亮之心。

如果你这么想,就是把托孤这么一件严肃的事件,想成阴谋论了,我就只说一句:砍了诸葛亮,你刘备托孤给谁?难道是那个特不靠谱的李严?难道托孤还有备胎?



如果你回过头去看一下,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托孤,都是皇帝早早就选择好了托孤大臣,真到了临死前的那一天,所有的人事都已经安排好了,如果真需要考验托孤大臣的人品,就得在选择人选前考验好,而不是等到最后来考验。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典范,如同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周公旦辅佐周成王一样,君臣关系的和谐达到了典范。



何为典范?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彼此互相信任,彼此互相尊重,坦诚相待,惺惺相惜,刘备以国士待之,诸葛亮以国士报之。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天下第一奇才,刘备以年过半百的年龄,以身经百战的经验,以善于识人的用人原则,去请一个小自已20岁毫无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出山辅佐自已,这本身就需要勇气,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刘备身为一代枭雄,难得可贵放下身段,为了事业,为了理想,为了雄心,刘备算是委屈求全,也毫不为过,他在乎的是诸葛亮这个千年一遇的人才。



刘备以国士相待诸葛亮,诸葛亮以国士回报刘备。

刘备请出诸葛亮后,其政治生态很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有理想无蓝图,有事业无规划,有雄心无战略,在请出诸葛亮之后,刘备首次有了政治规划和战略蓝图,有了隆中对,有了荆州这块根据地,有了立足天下,争夺天下的资本,这是两人惺惺相惜合作而来的成果。



刘备在前方征战,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粮,刘备对待诸葛亮,如同刘邦对待萧何一般,甚至更加亲密,刘备出征益州,荆州的大后方交给诸葛亮,刘备出征汉中,成都的大后方交给诸葛亮,要知道刘备在前线作战,最重要的大本营就是后方的基地,要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自已的大管家。

有人说,刘备打仗不带着诸葛亮,就是防备诸葛亮,不重视诸葛亮。还有人说,刘备更重视法正,法正的地位比诸葛亮还高。



而我只想说,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刘备,也根本不懂用人。在刘备眼中,诸葛亮的特长是治国与内政,在后方足兵足粮,而庞统、法正等人的特长是擅长奇谋计策,所以刘备把诸葛亮放在后方,将庞统和法正带在身边,这是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这是正确的用人之道,难道带在身边就是重用?那刘邦没把萧何带在身边就是不重用了?那萧何怎么是西汉开国刘邦法定的第一功臣?从没上过战场的功臣?

这就是用人之道,刘备的用人之道,并不弱于曹操和孙权,只是因为刘备手下的人才不多,但是刘备提拔起来的人才,基本上是人尽其用,比如说魏延、黄忠等人,尤其是魏延,从部曲提拔为镇守一方的将军,部曲可是家奴啊,曹操有这个气魄吗?



曹操用人的魄力远不如刘备,曹操镇守一方的军事大将全是自已的曹家及夏侯家宗亲,刘备则不同,要不然是关羽、张飞,要不然就是提拔起来的新人,比如魏延,还有诸葛亮,刘备将自已的整个家底都交给了诸葛亮,从这一方面来说,刘备的用人魄力远大于曹操,而且刘备的自信心更强,这叫敢用人,敢用外人。

如果刘备怀疑诸葛亮?会将行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吗?会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总理大权吗?要知道丞相这一官职由于职权太大,在东汉已经不存在了,只是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力非常大,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是想恢复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让丞相总理大权,皇帝只做名义和背后签字的工作。



再看刘备的托孤人选是诸葛亮与李严,而这个李严居然只是个形象工程,花架子。在刘备托孤完毕,李严身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居然留在永安镇守,政治中心是成都,你李严一个托孤大臣留在边境镇守,这叫托孤?这叫远离政治中心!

而这一切都是刘备的安排,刘备要是对诸葛亮不放心,不会找一个人制衡吗?既然要制衡又为何把李严放在政治中心之外?这样看的结果就是,刘备是完全相信诸葛亮的,压根就不想制衡,而李严这个花架子托孤大臣,无非就是刘备做做样子,拉拢东州派而已,免得蜀汉内部说刘备只让荆州派掌权。



最后就是刘备托孤诸葛亮那段话的理解了,很多人把刘备的那段理解为试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一定要试探,不会放在托孤时试探,平时就能试探,而且也不会在托孤时安排刀斧手,如果觉得诸葛亮不行,刘备分分钟就能干掉他,何必等到托孤?

刘备那段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诸葛兄弟啊,我不行了,将来由你辅佐我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如果他可以辅佐,你就安心辅佐他,如果他的才能不足于辅佐,你就自已看着办吧!



刘备没有试探,没有怀疑,没有起杀心,有的只是临死前的实话,因为刘备实在顾不了之后的事了,只能将自已的儿子、整个蜀汉政权、未完成的理想和事业,一股脑的托孤给诸葛亮,真情的希望诸葛亮能够安心辅佐,至于将来会如何,刘备真的顾及不了了,也无法顾及,只能说看着办吧!

刘备与诸葛亮相处16年,以刘备识人的水平,他不会不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刘备完全清楚诸葛亮是一个正直、忠诚、完全能够托付江山社稷的人,是不容怀疑的!



如果你不能明白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坦诚的君臣关系,请不要以小人之心、以阴谋之论去揣测君子之腹!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1.此时是兵荒马乱年代,非统一大王朝。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君主的话,只会让蜀国破灭残败。此时蜀国势力大不如前,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人,大量一线骨干战死,如:马良,关平,张南等,荆州三郡丢失,南中三郡叛反,大将谋士残败凋零。正如《出师表》中诸葛亮说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说的一点也不夸张。

事实证明,刘备死后,蜀国接近一半势力造反,诸葛亮带兵平反。更别提还有魏吴两国在外虎视眈眈,刘备的州牧也是从刘表和陶谦那里禅让而来,迫于战乱情况的无奈之举,刘备一生心愿是匡扶汉室,而诸葛亮对自己忠心耿耿,两人的理想一致,并非是偏安一隅,呆在蜀地享受荣华富贵,但刘禅是否也是想匡扶汉室呢?刘备对自己儿子几斤几两还是心知肚明的。此时蜀国现在的老弱病残实力,别说是复兴汉室,不要被魏吴灭国就很不错了。



2.刘备足够了解诸葛亮,知道他是不会答应成为蜀国君主的。像司马懿直到死也不会去篡位,让自己留下个千古骂名。诸葛亮亦是如此之人,刘备死后,诸葛亮为蜀国丞相,手握兵权,要是想篡位轻而易举,但诸葛亮至死也尽忠尽职,这就是古代人最看重自己的身后名节表现。刘备的“君可自取”其实也算是给诸葛亮一个正当做蜀国君主的理由,不至于让诸葛亮落个遭世人唾骂的人。其次也反应了刘备深知阿斗的无用,不想自己辛苦半辈子的江山落到曹魏手里。



当然,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想做蜀国皇帝,但是也不希望在自己死后,诸葛亮重回草庐隐居,想让他继续帮助刘禅匡扶汉室,也正是这番话让诸葛亮受宠若惊,决定尽忠尽职后主刘禅直到自己病死。与其说刘备要杀诸葛亮这种阴谋论?还不如说是刘备为了留下诸葛亮,辅助刘禅继续匡扶汉室而使出的一招苦肉计。


小信鸽儿


刘备既然说的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当然想到过“若诸葛可用,总之;如其不忠,必先除之”

猜忌历代皇帝的通病,临终托孤的时候越发如此。刘备与诸葛亮自然也逃不出这个“魔咒”。刘备也是一代枭雄,若臣子不忠必然会杀。



夷陵兵败以后刘备逃到永安城一病不起,自然会考虑自己的身后事。刘备这一躺从公元222年8月一直躺到公元223年3月,这大半年之间刘备必然考虑过如下几个问题。

1.谁来继位?

这个问题刘备应该没有考虑太久,皇太子刘禅在221年已经策立,并无大错,理当继位。

2.其他儿子是否会争夺?几个儿子背后各有哪些大臣支持?

此时刘备最大的儿子刘禅不过17岁,刘永刘理年纪就更小了,争权可能性不大。

而史书对刘永刘理的母亲都没有记载,可以看出他们这个外戚势力不大,构不成威胁。刘备称帝不过两年,大臣们还来不及在他几个儿子身上压宝。



3.诸葛亮此人是否可用?

此时的诸葛亮手握军政大权,刘禅年幼,尚无从政经验,如若诸葛亮有异心必成大患。

夷陵战败,刘备对诸葛亮心里有气。诸葛亮不同于庞统,法正。庞统,法正是赤裸裸的耿耿忠心,而诸葛亮是有所保留的。

讨伐东吴诸葛亮是极力反对,几次劝阻,然而刘备不听,执意讨伐东吴。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是庞统,法正,他们就会随军出征,尽可能让刘备少犯错误。后果可能就是无功而返,或者有点小损失,绝不至于出现全军覆没这种情况。

而诸葛亮苦劝不成就不管不问了,安心在后方押运粮草,输送兵员,做好他的后勤工作,其他不管。



刘备战败回来当然心里有火,会想念法正,庞统,埋怨诸葛亮。诸葛亮对自己的忠心还不如以死劝谏被自己下了大狱的秦宓。

刘备埋怨的同样还有赵云,情况跟诸葛亮一样。要是张飞在这还会有这种问题?大哥说打谁俺就打谁。

我的观点:诸葛亮的作为臣子确实有让刘备不爽的地方,但是忠心应当是没有问题的,自然也不会去杀诸葛亮。


小强扒历史


说刘备临终前想杀死诸葛亮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刘备不仅托孤给诸葛亮,还给他放权和扩权。了解了刘备托孤的背后意图,就会发现刘备要杀死诸葛亮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历来人们对于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众说纷纭,都是因为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君可自取”这句话的含义相当有深意。陈寿在《三国志》评说这是“城君臣之至公,古今盛轨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也说“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当然除了盛赞这君臣二人的,也有认为刘备这话是“诡伪之辞”。

其实这关键就在于“自取”二字,到底“自取”什么?我们一般认为是蜀汉的皇位。可是刘备之前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难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儿子什么样吗?刘禅此时已经17岁了,又不是襁褓幼子看不出有没有才。


事实上刘备对于刘禅什么样清楚的很,在《三国志》中有一段关于刘备说过的话,他说自己不久人世,一是担心刘禅的才智和德行不能服人而治理天下,并且列出了些诸葛亮所作之书让刘禅阅读,二是要刘禅以子事父之礼对待诸葛亮,共同治事。

重点就在刘禅以父事诸葛亮,和诸葛亮共同治事。既然刘备知道刘禅的平庸,又要以父事诸葛亮,和诸葛亮共同治事了,又怎么会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呢?

所以我认为“君可自取”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刘禅无才无德,治理不好蜀汉,那你诸葛亮可以把蜀汉政权的军政大权抓过来,来“君臣共事”。按照这个思路把这句话再翻译一遍就是:刘禅如果可以辅佐,你就尽力辅佐他;如果他才能不足以治理天下,那你就代他治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就不存在刘备假仁假义,让皇位与诸葛亮,试探诸葛亮忠心等问题。对于刘备死后诸葛亮行丞相之权,开府治事也就不是专权了,因为刘备已经对刘禅治理蜀汉的能力不抱希望了,就连另外一个顾命大臣李严也只是被刘备拉来平衡内部团结的,所以诸葛亮动李严的时候才易如反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诸葛亮可以和刘禅“君臣共事”,刘备才真正能放心嗝屁。


邯郸醉


因为有些人真的很闲,想象力也太丰富,刘备临终前不可能杀死诸葛亮,反而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现在网上有种说法,说在刘备临终前托孤时,故意用“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来试探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应答稍有差池,那么事先埋伏好的刀斧手就会冲出来,将诸葛亮杀死。

有这种想法的人只能说阴谋论看多了,而且太年轻太天真。这种试探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稍微有点政治头脑,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该怎么回答。不要说诸葛亮这种忠心赤胆的人回答不会错,就算换成曹操、司马懿在这个场合下,也肯定会表现的非常完美,做出一个正确的回答。

刘备也是混江湖多年的人了,见识的场面多了,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诸葛亮真的有异心,这个时候做试探除了增加诸葛亮的警惕之外毫无意义,他怎么可能会做无用功。

而且经过夷陵之败,蜀军主力损失殆尽,而魏吴对蜀汉又是虎视眈眈,可以说内忧外患。而蜀汉内部派系林立,人数最多的益州集团刚刚归附不久,人心不稳,刘备依仗的荆州集团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而且失去荆州以后也是后继乏人。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可以选择托孤的人选可以说除了诸葛亮之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他即使真的不信赖诸葛亮,此时也别无选择。

所以这个时候刘备说的话,只可能是肺腑之言,而非试探。


不沉的经远


刘备托孤发生在汉末三国,具体时间是公元223年,距离现在已经有将近1800年,世事变迁,随着时代的不同,人的想法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就像现代人无法理解前秦时期侠客舍生取义的想法一样,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用现代人的内心揣测古人的想法。

尤其是现在资讯发达,为了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难免就会有一些断章取义的内容,再经过现代逻辑的加工,出现很多与传统相悖的观点。刘备临终前想要杀死诸葛亮便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段历史的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段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就一句话:

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光出处,其实就有很大的可究之处。无论古今传记中,都有一种习惯,就是本人传记记载的内容一般都是偏向于本人的,会弱化甚至直接删除负面内容的记载。但这段话却是记载在《诸葛亮传》中,而非其他地方,可见至少在陈寿等当世人所收集的资料中,这段内容是有利于诸葛亮的。

换个角度来说,什么埋伏刀斧手一类的说法,史书即每记载,在当时更是没有证据!

然后我们再结合历史前后的记载来进一步分析一下。

按《三国志·刘晔传》中的说法: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夷陵一战,刘备一共损失兵马八万有余,已经超过了刘备入蜀之前的兵力。而损失的将领方面马良、傅肜、张南、冯习等不是出自荆州,就是一直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元老。益州将领损失最大的是黄权投降曹魏,但他是由刘备提拔,益州势力中支持刘备的派系。

所以经过夷陵之战,同刘备一起南征北战的元老已经所剩无几,荆州势力损失最大,益州损失最小。因此,刘备最担心的是代表荆州的诸葛亮吗?不是,最大的威胁是占领时间不长,无数势力蠢蠢欲动的益州本土!其次是东吴。

如《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所以这时候,刘备如果杀诸葛亮,那么荆州势力群龙无首,必然全面被益州本土势力打压,运气好点刘禅成为刘璋第二,运气差点,史书上就会记载,“季汉,享祚三年。”

刘备作为汉末枭雄,对局势判断自然不会那么的幼稚,杀死诸葛亮有百害而无一例。

既然杀诸葛亮没有好处,刘备信任他吗?

我们来看《三国志·诸葛亮传》:

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在东汉时期,为了防止大臣权利过大,取消了丞相的职务,改由尚书台代替,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便称为了削弱版的丞相。但在蜀汉很奇怪,即保留了东汉的尚书台制度,又恢复了丞相制,以诸葛亮为丞相,同时录尚书事。

很多人便认为刘备旨在削弱诸葛亮的权利,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在之前,尚书令是法正,可以说是削弱了丞相的职权。但是在法正死后,刘备一直没有任命新的尚书令,而是由诸葛亮录尚书事,那么就是说明刘备并不是单纯为了削弱诸葛亮的权利。而是希望在蜀汉建立一种新的制度,用尚书台削弱丞相一职的权利,又用丞相约束尚书台,强化行政的效率,只是还没达成,先是法正去世,后是刘备。

另外,在张飞死后,刘备以诸葛亮担任司隶校尉,如果是不信任他,那跟是不可能。在汉代,司隶校尉,负责整个成都地区的安全,相当于把自己的命脉交给了诸葛亮。

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

刘备如果真想要杀死诸葛亮,这边却又让诸葛亮把军队安营于成都的南北郊,难道不怕这边没动手,诸葛亮先把刘禅给挟持了?

至于刘备临终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并为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我们来看这段记载,《三国志·李严传》: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皇帝在成都,然后把尚书令远远的扔到了永安去。一个不在老板身边的秘书有什么用?所以究竟是刘备用李严和尚书台制约诸葛亮,还是刘备直接把尚书台制抛弃了呢?

只能说,刘备以李严为托孤重臣,是为了安抚和拉拢益州本土偏中立的势力,分化他们内部。但是又让尚书台远离蜀汉的行政中心,给了诸葛亮集中权利处理蜀汉内部问题的机会,并在政权稳定后逐渐取代尚书台,所下的伏笔。

在理清楚这些后,我们在分析刘备临终托孤的话,与其说是试探诸葛亮,还不如说是一是在道德上约束诸葛亮,二是在在为诸葛亮加权!

对于第一点来说,刘备都要死了,用这个办法试探诸葛亮有什么用?看看《晋书·帝纪一》,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表现的不比诸葛亮还要忠臣吗?之能说刘备是出于对诸葛亮性格的了解,在最后时候又施加了一道“知遇之恩”!

第二,此时蜀汉内外交困,外有吴魏虎视眈眈,内有益州各势力蠢蠢欲动。只有诸葛亮可以重新修复和东吴之间的关系,团结荆州和元老势力,重新稳定益州内部的局势。但是,蜀汉的皇帝是刘禅,如果别人利用他阻挠诸葛亮,诸葛亮应该如何反制呢?

所以刘备最后的话,相对于赋予诸葛亮可以独断国事的权利。不然的话,刘备何必又在试探后,“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留下这种书面的凭证呢?不是给了诸葛亮独权的机会吗?

不要说以父子关系来约束诸葛亮,历史上为了皇位亲兄弟,亲父子相残的还少吗?更不要说,只是“事之如父”了。

所以综上所述,在临终托孤这件事上,想要杀死诸葛亮是一招庸手。像刘备这样,在临危之际,利用诸葛亮在外重新修复东吴关系,在内整合荆州势力和元老势力,以及益州中的激进派组成丞相派,压制蠢蠢欲动的本土派,这才是权谋上的大国手!


潘不安讲究史


这个问题看似有些阴谋论的成分,但如果细细推敲一下,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当年刘备病重回白帝城准备后事,摆在他眼前最重要的事就是笨儿子接班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扶不起的阿斗,难道刘备就看不出自己的儿子不成器?刘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步步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君王,能说刘备是个一点把式都没的人?刘备做人的睿智在此就不详细介绍了,简单的看他的人生简历就可以推断出几斤几两,而且刘备一生在识人用人方面还是强项,身边那么多谋臣武将都能看准,会连自己的儿子都摸不准?这显然不合常理,所以真实答案是刘备深知自己儿子平庸的水平,但最后还是出于私心不愿意让自己的江山沦为他姓,最终选择了托孤于诸葛亮,让诸葛亮这个绝世天才来为刘氏江山保驾护航。


以上介绍了刘备自己的主要思想,那么说刘备有杀诸葛亮的想法有从何而来呢?其实自古帝王多有多疑的毛病,只不过每个人的轻重程度不一样罢了,有句老话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吗?从这句老话中也可以体会出来,古代的帝王们性格颇多古怪和多变,一句话或一件事闹不好,早上带着脑袋去汇报工作,中午可能就身首异处了。咱们再看看当时刘备是怎么给诸葛亮托付后事的,刘备他老人家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从刘备的话里咱们可以看出,刘备首先肯定了诸葛亮的超级能力,之后直接和盘托出让其辅佐刘禅的想法,这句话到此都是“大路货”,在剧情发展上和其他帝王托付后事没多大差别。主要是最后刘备露骨的提出,如果刘禅不能担此大任,可以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刘备的这种思想看似没有毛病,咱们理解的都是能者上嘛!好像诸葛亮直接成为帝王级人物,把刘禅这个不争气的货踹下台,更能符合各位看客的口味,诸葛亮何许人也,他当蜀汉的领头人众望所归,没毛病!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件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备如果真有让能人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打算,完全可以在死前直接禅让给诸葛亮,何必这样来回折腾费尽心机呢!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如何作答,如果诸葛亮表现出丁点野心,刘备会杀掉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可能,自古多少过命之交的君臣反目成仇,闹不好刘备帐后已经埋伏有准备动手的人。诸葛亮非常谨慎表达了自己的衷心,诸葛亮这样回答既保护了自己,又让刘备得以安心的踏足极乐世界,所以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可能,但出于正能量的感情世界,我们更愿意接受“这不是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