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道教神話傳說


淮安道教神話傳說

(一)仙人杯渡

周靈王的王子名晉,字子喬,好吹笙。曾從浮丘公學道於嵩山,道成後擇地煉丹,至淮河下游缽池山北麓,築臺起灶,臺下浚井,終年“嘗丹泉兮漱齒,採芳藥以駐顏”。一日丹成,試飼雞犬,皆僵,頹然擲丹於井中。不料片刻,雞犬分別化為丹鳳和麒麟。王子乘鳳飛天,遠赴蓬萊。從此山砂盡赤,故缽池山又名丹山,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列為第三十七福地。臺下井水日幻三色,早中晚各不同。井邊有王子喬祠,祀其像,並塑丹鳳作軒翥之勢。南宋時,黃河奪淮,沿淮河故道,繞經缽池山腳下。河北岸有一男子靠傭工贍養老母,母子相依為命。一日母病危急,涉河去淮城問醫抓藥,歸至缽池山下,已是薄暮時分,河上風起雲湧,濁浪滔天,船工無人敢渡。孝子百般苦求無濟,仰天悲號,驚動了正在丹井邊品茗的一位中年書生,飄然而來:“莫悲,莫悲,助爾一杯。”說著將手中茶甌放至水邊,竟大如浴桶,孝子知道遇上仙人了,泣拜於河灘,乘杯渡河而去。待舟子們回過神來,哪裡還有書生的影子?尋至王子喬祠,別無他異,只是神案上供的瓷盤裡少了一隻茶盅。人們方知是王子喬顯靈,於是在祠前建一亭,額曰:顯真。又在古渡遺址修了一座杯渡橋供人憑弔,橋邊青瓦精舍,亦名杯渡庵。傳說王子喬千百年來,經常惠佑淮安百姓。清同治年間,經地方報請,特敕賜王子喬神號“普惠真君”,在淮設專祠祭祀。

查閱《淮安府志》

(二)盱眙梁母 南朝劉宋時,盱眙有位姓梁的老媽媽,寡居無子,在平原亭開了一爿客棧。客人食宿,隨意付費,從不計較。有的缺盤纏阻於途,一住月餘,仍殷勤照料,始終如初,從不厭倦。故而賓至如歸。自家除菲衣薄食外,所得盡施於貧苦鄉鄰。元徽四年(公元476年),海州馬耳山道士徐道盛行於蒙陰道上,遇數仙童奉一青牛車,想不到車廂中盛裝婦人竟是平原客棧中梁母。據其言,今日被太上召還,過蓬萊訪王子喬。請道士捎信給眾鄉親:希望大家篤行好事,日進於善。交談數語,仙駕飛馳,轉瞬消失。徐道盛還歸盱眙訪之,得知蒙陰相遇時,正是梁母坐逝於客棧之日。

查閱《太平廣記》

(三)枸杞仙井 傳說中,鐵柺李名列“八仙”之首,因為他是經太上老君親傳,最早得道成仙的。這個原名李玄的讀書人,神魂追隨老子游西域歸來後,原身惜已誤被弟子楊子焚化,只得借路倒乞丐屍體還魂。不料,一犬奔至,齧食丐足,李玄情急之下,拾起柺杖一擲,遠落清淮南岸萬柳池邊,捅出一眼泉井,柺杖落地生根,長成一株枸杞。唐劉禹錫詠楚州開元寺枸杞井的詩句“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即用此典。千百年來,杞根深扎井底,“井水尤甘冽,飲之能令人壽。”李東垣《本草注》、李時珍《本草綱目》均有記載。

查閱《淮安府志》《山陽縣誌》

(四)呂仙題詩 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詠淮安,有兩句詩膾炙人口:“白鶴紫霄皆福地,枚皋趙嘏兩詞人。”缽池山白鶴觀與楚州東城根的紫霄宮,皆是始建於晉的古道觀。因伯父呂溫、父親呂讓曾先後任楚州、海州刺史,呂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多次來楚,留下許多雪泥鴻爪。如嵌在紫霄宮照壁上的一首七律迴文詩(現存楚州區勺湖碑廊):

宮近東城城近宮,松遮寶殿殿遮松。
月篩竹影影篩月,風弄花香香弄風。
鶴伴孤猿猿伴鶴,鍾諧暮鼓鼓諧鍾。
去上紫霄霄上去,通玄妙道道玄通。

楚州萬柳池湖心有一小島,上建有紫極宮(宋後改作天妃宮),內一小軒,人跡罕至。一日忽壁間題詩一絕雲:“空門閒一入,獨憑欄干立。終日不逢人,朱頂鶴聲急。” 相傳為呂仙所作。宋葉夢得《避暑錄話》稱:曾親見之,字無異處,已半剝去。當地人有危重病者,刮其墨跡如米粒大小,服之,皆愈。萬柳池西南角,有一座以枸杞井水饗客的茶樓,三層傑閣,背城面湖,因呂洞賓曾在樓上陪鐵柺李、漢鍾離品茗,故名三仙樓。樓前長橋凌空飛架,勢如臥虹,即三仙橋。

查閱《淮安府志》《山陽縣誌》

(五)天廚一勺

老子在淮河邊徐國一座小山(今洪澤縣老子山)上修道,曾於當地僱傭一徐國人名徐甲照顧其飲食起居。後來老子九轉丹成,西走流沙,徐甲依依不捨,直送至函谷關而別。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後,便提攜此僕做了“天廚星”。淮安府舊城西北隅有一勺湖,北岸土阜如平岡臥嶺,上面聳立著一座老君殿,偏殿內八卦爐後供一神位配享從祀,即天廚星。每逢農曆七月十九,淮廚幫會就在這裡為天廚星祝壽,香火錢相當於會費,不拘多寡,量力而出。淮廚們懷揣一勺走天涯時,無不到天廚星神位前焚香祝禱,祈求通靈與護佑。直到1939年春節前,日寇轟炸機炸燬老君殿,天廚星的俎豆香火才灰飛煙滅。

查閱《太平廣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