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支獨秀~~“民謠”

民謠,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枝獨秀,具有品格獨特、寓意詼諧的特徵,是我國曆史文化中情趣風尚的一種文化載體。它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民族色彩濃郁,內容豐富淳樸,表現了社會各階層以及生活形態,時達狂放不羈,轉而纏綿悱惻的真實寫照。鮮明、率真、豪邁的藝術風格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聰明才智的體現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支獨秀~~“民謠”


《詩經》,特別是其中的《國風》,是第一部經過藝術加工的民謠專集。歷朝歷代散見於各種書作典集中的民謠不計其數。民謠雖小,但可以從中窺屏世道人心,反映一時的社會風尚和輿論趨向。在民間廣泛流行、賦予濃厚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情的民謠,包羅宗教、政治、戰爭、愛情、習俗、藝術等諸多領域,有的內容與時事政治有關,宋代王禹偁《和楊遂賀雨》中記載;“若有民謠起,當歌帝澤春。”如《江南靖士詩稿~子姑聽》寫有;“聞言世界官能買,現在錢多便買官,請看花錢買官者,明天人也買其官。”漢代司馬遷曾引用“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候”在他的著作中,可見民謠情感交織,異彩紛呈,早已被文人墨客喜好和欣賞。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支獨秀~~“民謠”


後漢桓帝元嘉中,民族矛盾尖銳,戰爭的重負使勞動人民苦不堪言,當時民間流傳這樣的歌謠;

小麥青青大麥枯,

誰當獲者婦與姑。

丈人何在西擊胡。

吏買馬,

君具車,

請為諸君鼓嚨胡。

這首童謠便是對戰爭給人們生產與生活所帶來的極大苦難的反映,表現了人民渴望和平、希望過上安定、正常生活的願望。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支獨秀~~“民謠”


明朝宰相張居正權勢煊赫,憑藉手中權力為子侄謀取功名,考官畏懼權勢不敢違抗,為張居正子侄洩題作弊出力。張居正的長子、次子和侄子順利地榮中進士。當時京城民間流傳“張公若不身早亡,四官定作探花郎”。從民謠中影射反映出封建社會官權力傾,科舉制度的弊端和黑暗。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支獨秀~~“民謠”


宋朝權奸蔡京、童貫,喪權辱國,當時便有民謠在百姓中流傳;“打破筒(童),潑了菜(蔡),便是人間好世界。”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社會財富較為豐富,統治階級更加追求享樂,生活上日益驕奢淫逸。玄宗李隆基特別愛看鬥雞,當時長安城有一個十三歲的小孩叫賈昌,擅長玩鬥雞的遊戲。賈昌被召開宮內,專侍玄宗“鬥雞”取樂,被人稱為“神雞童”。很快長安城裡便流傳開“神雞童謠”。

生兒不用識文字,

鬥雞走馬勝讀書。

賈家小兒年十三,

富貴榮華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勝負,

自羅繡衫隨軟輿。

父死長安千里外,

差夫持道挽喪車。

歌謠用嘲諷的語氣鞭撻了朝廷昏庸玩樂,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支獨秀~~“民謠”


民謠從古至今,經久不衰,積具頑強搏深的生命力。是因為它紮根於現實生活,適應不同時代的變革,既有各地風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眾對於時事所做的道德評判。民謠的詞語簡單,誦唸上口,借引社會事件的發生,演化成輿論與意向。實際上,民謠也是各個時期的社會形態的思潮,從中折射出生活層面是相當廣泛豐富的,構成了一幅幅反映民眾與社會現象的立體畫卷。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一支獨秀~~“民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