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订阅手机早晚报的,都应该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清明将至,对于疫情防控又是一个考验。民政部提出,鼓励利用互联网平台“云祭扫”。

碰不了面,握不了手,开不了会,购不了物,上不了学,复不了工……疫情肆虐期间,凡是传统上必须人到场到位才能解决的问题,都面临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清明祭扫也不例外。

危机是一把双刃剑。疫情爆发后,自上而下、各行各业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思考,比如:

如何推进企业转型搞数字化?

如何通过线上畅通商品上下游供需的渠道?

如何确保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冲击?

如何确保停课不停学?

如何更加有效加强社区管理?

凡此种种,人们可能非常直接地就想到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核心是解决无人化的问题。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这种情况下,“新基建”迅速成为热门话题,甚至以不可逆转的态势爬上热搜,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关注。

但凡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新鲜玩意,都将以不可阻挡、气贯长虹之势,大踏步跨入社会并改变社会。疫情爆发,只是一根“导火索”、一副“催化剂”。

恩格斯在其著作《反杜林论》中有句名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实际上,新技术在国防军事方面的表现如此生猛,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比如新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微信”,才研发推广几年啊,已经普及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并深层次地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

而如此生猛强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技术,要想推广普及、更新发展,都离不开平台的支撑,平台如果滞后,就会把新技术的无比能量锁进牢笼。因此,新技术呼之欲出,技术平台必将呼之欲出。

在信息技术迅猛更新、强劲发展的情况下,“新基建”就必须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了。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新基建”到底是什么?

“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相对概念。搞清楚“新型”,自然要搞清楚“传统”。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因此也被称之为“铁公基”,其作用有目共睹。不过,“铁公基”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于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应运而生。

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有人把上面这七大领域,再加上关键技术北斗导航,形象地合称为新基建八仙。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那么,新基建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次疫情爆发,就倒逼着上了一堂“新基建”的公开课。

疫情中,人流和交通阻断,传统基础设施难以提供社会高效运作的基础性服务,倒逼全社会共同寻找能够提供这种基础系统和服务的新方案。

这时候,无论是网上购物、线上办公、云上学习,还是码上管理、AI诊断、数字防疫,阿里等数字平台企业向全社会开放的数字化能力,成为了这场疫情下生活、抗疫、复工须臾不可离的新基础设施。

移动消费者,需要能通过电商平台源源不断获得日用品、外卖配送。

慢性病患者,需要及时问诊并线上开药。

在校学生,需要稳定的在线平台来复课。

中小企业,需要及时的资金支持、有效的线上销售支持、便捷的复工支持、精准的供应链匹配。

基层政府,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二维码等新科技手段,来同时打赢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两场战疫。

结果有目共睹,在最短时间内,居民、企业、政府迅速实现了数字化的“火线转型”,全社会获得了渡过疫情难关的关键性新能力,而这些就依赖于与“铁公基”不同的全新基础设施。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如果说,疫情爆发对“新基建”进行了集中“扫盲”,那么“新基建”对未来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就拿5G来说吧。大家都知道,2019年是我国5G元年,5G已顺利起步,2020年则是5G规模发展的关键年。新基建将驱动我国5G由“稳步发展”转为“加快发展”。春节前,一位企业的朋友就跟我说,他们正在按照有关部门的扶持,参与加快5G基站的建设。

有专家预测,2020-2025年,5G可直接拉动电信运营商网络投资1.1万亿元,拉动垂直行业网络和设备投资0.47万亿元;5G商用将带动1.8万亿元的移动数据流量消费、2万亿的信息服务消费和4.3万亿元的终端消费。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再比如,养猪。

我国消费了全球最大量级的猪肉,也养殖了最大量级的猪。去年猪瘟,引发了猪肉价格猛涨。现在,AI(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可以应用在猪脸识别,AI养猪可以更快发现得病的猪,做好隔离和处理,避免大规模扩散。

实现猪脸识别,定位每只猪的身份,就意味着实现从投喂到健康管理,再到育种、宰杀等一系列历程的全程记录,做到了有据可查。

无人工厂或者智能工厂应用到农业这个领域,应用到养牛养猪这样的场景下,既可以降低牛、猪和人的接触,从而预防疾病;同时可以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比如,京东数科自主研发的智能养殖系统,在部署完成1年内,可以将养殖人工成本减少30%-50%,降低饲料使用量8%-10%,并且平均缩短出栏时间5-8天。

按照这个算法,假如推广到全行业,可以帮助产业降低超过500亿元成本。

也就是说,不仅是互联网产业,从农业到工业,很多传统产业领域,已经正在推进智能化,“新基建”所发挥出来的价值正在显现。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实际上,“新基建”的概念也不算新了。

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任务之一。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2月14日的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2月2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提到“新基建”问题。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新基建再次被正名!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仅仅重视还不够,干什么能离开钱啊?

据专家分析,历史地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大规模基建投资,尽管当时争议很大、批评很多,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释放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

过去40年,正是适度超前的基建才让中国制造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

2019 年,新基建不仅频频出现在官方口径中,实际操作层面也得到充分体现。2019 年投资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传统基建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的背景下,新基建将在稳投资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也将产生长期性、大规模的资金需求。

随着疫情逐渐向好,全国新一轮项目投资开工热潮即将启动。据统计,目前已有13省市共投资33.83万亿,约34万亿用于基建。

34万亿是什么概念?做个简单对比,2019年我国GDP总量为99.1万亿元,相当于拿出去年34%的GDP来投资基建。两个34,这个数倒是好记。关键是,投资数可能还不止这些。

据专家分析,相对于2008年4万亿投向“铁公基”,这次新基建投资的方向不仅能创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更要拉动新型产业的增长,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基建项目中,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作为近几年最热的技术领域,毫无疑问地成为谈论最多的话题。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那么,既然对冲危机,尤其是对冲危机中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为什么不是2018年4万亿投向“铁公基”的重来呢?

专家分析认为有以下几条:

  • 一是“新基建”正在成为上下共识,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最简单有效手段。
  • 二是“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 三是面对疫情冲击和大国竞争,减税降费势在必行,放水养鱼,与民休息,是软的“新基建”。中国全口径的宏观税负(含土地出让收入)高于美国,非税负担更高,而民生支出少、社会保障层次低。
  • 四是如果说疫情是“黑天鹅”,那么中国少子化老龄化加快则是“灰犀牛”,这才是长期真正的挑战,人口政策调整是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五是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好的办法是开放,开放促进繁荣。

实际上,这段话比较专业,我也一知半解,无法进行通俗性翻译,反正只需要记住一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力出现了,当然需要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够了。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逼逼叨叨了半天,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也有了一定的概念,那么新基建如此受关注、如此“撩骚”,那么到底有什么新的特征呢?

媒体也好,专家也好,比较统一的口径,是将其归纳为“四新”:

  • 一是新的地区。大意是,我国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新基建的需求将大增。
  • 二是新的主体。大意是,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
  • 三是新的方式。大意是,基建投资方式上要规范并推动PPP模式,拓宽融资来源。
  • 四是新的领域。大意是,调整投资领域,也就是刚才说的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以改革创新稳增长。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但是,有一种不常见的、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对比分析的方法,更加有说服力,也更利于理解:

第一,“老基建”是被动的,“新基建”是主动的,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呼应。

很多人认为,只要造好“铁公基”,经济活动就自然而然随之发展;基建是因,经济发展是果。这种观念一直大行其道。

而在此次抗疫中大放异彩的数字基础设施,则完全是顺应需求而产生;需求是因,新基建是果;新基建主动服务于社会需求,并随之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老基建”是死的,“新基建”是活的。公路、铁路建完之后,遇到需求变化时,很难按需扩容、也无法按按需缩减;而“新基建”则具备灵活调动的能力。

在一个日益活跃的经济体内,经济要素的流动并不总按规划进行,这就可能导致静态基础设施和动态经济产出的不匹配。譬如1978年东北三省占全国经济的比重近13.98%,而到了2018年则降至6.38%;单论传统基础设施,今天的东三省依然不输于长三角,但产出已不可同日而语。

而“新基建”之新在于及时的调配能力,数字基础设施是“活”的基础设施。今年2月3日以来,仅在钉钉平台上便有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的2亿员工线上开工,约5000万学生线上上课。这种流量冲击类似于春运对传统“铁公基”的冲击。

与“铁公基”难以按需扩容不同的是,数字基础设施存在巨大的瞬时调配能力。比如,为“双11”保驾护航多年的阿里云,通过连续扩容10万台云服务器,来为在钉钉上办公学习的人提供基础支持。

新基建的这种高效动态调配能力,在本次疫情中比比皆是,AI诊断技术在数天内开发完毕,数字防疫系统在几天内就覆盖全国数十个省市,淘宝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帮助消化10万吨滞销农产品……

第三,“老基建”是自上而下的规划逻辑,“新基建”是自下而上的竞争逻辑。疫情期间的“新基建”大讨论已经重新点燃了各地的竞争意识。

通俗地讲,规划逻辑是自上而下戴帽子下达的,一定时期内给你多少,最多只能用多少,这是宏观调控、计划经济的思维,饿不死你也撑不死你,没办法,空间毕竟有限,只能“算计”着过日子;而竞争逻辑,就没有空间有限的概念,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你有本事,请放马过来,对生产力的释放,作用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源于何?一种经济学家较为认可的观点是“县域经济竞争”,即不同地区的互相竞争激发了经济增长活力。而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在数字基础设施赋能下,各地政府也展开了一场治理竞赛。

比如,杭州首创健康码来进行流动人员管理,这一做法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江西利用赣服通平台加速抗疫和复工,数字化抗疫的“江西样本”引来其他省份纷纷跟进;根据钉钉2月初发布的数字化抗疫排名,增量前五名的城市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绥化、三门峡、焦作、淮北、平顶山。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这次抗疫中已经实现“数字化觉醒”,他们明白“新基建”不仅是抗疫的“战时”所需,更加是后疫情时代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和治理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数字化新基建的巨大价值,在这次疫情中深入人心。在2020年疫情过去以后,一定会进入新一轮基建投资,但是一定会从传统固定资产的基建投资走向新一代数字基础建设投资。

这一轮“新基建”将改变的不仅是基建硬件,还将改变人们对待和利用基础设施的态度、观念、方式。

通俗〡新基建,山雨欲来风满楼

有高层决策的高度重视,

有财政资金的倾囊扶持,

有新技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有疫情灾难的倒逼催化,

有地方政府自发的数字化觉醒,

有各行各业的生动实践积淀,

……

新基建必将以充分依靠人、但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甚至违反人的意志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并不打招呼地、毫不客气地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正如老祖宗的一句古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何况,新基建正在从“呼之欲出”变成“呼之已出”,从“山雨欲来”变成“山雨已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