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现在穿越到明朝,附身崇祯帝,你怎么挽救大明朝?

李振亚love


这个问题还真烧脑细胞,如果我穿越到崇祯身上第一不会杀袁崇焕,第二不会勤换宰相,第进行吏治改革整顿神机营。第三是改良一条鞭法。


阿杰看历史


朽木难雕,谁附身崇祯皇帝,都挽救不了大明。

明朝到了崇祯这个时代,国家机器已经是烂的根里了,只能大破后而立,自上而下大换血,但自己不可能破了自己的政权,破成了孤家寡人了,谁给比干活?你就是有一百个一千个利国利民的国政,执行不了有什么用呢?

崇祯皇帝执政,就算他性格多疑,自负少谋,难道他干的事情少了吗?崇祯皇帝日日上朝,勤勤勉勉,无一日懈怠,史料记载: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就这工作态度就是贤君的行为,贪惩腐败,他也是力度很大,任免官员虽然有失误,但也是魄力十足,内阁惩处撤换了几十次,又什么用呢?贵族吸血虫你敢都杀了吗?显然不敢,都是朱家亲戚,官员士族你敢杀了吗?显然也不敢,还要靠他们干活呢?所以你无论想干什么,想做什么,你都是无用功。

这还不算,当时的明王朝,国库空虚,外敌叩关,天灾人祸,农民起义,士兵涣散。王朝末年,无可奈何,就是南迁南京,偏安一隅,也解决不了,朝廷腐败,内部争权,自私自利的问题,也是早亡晚亡的问题。明朝和宋朝不一样,宋朝南建,是有机会重返中原的,因为宋朝还没烂到根里,只是突然被金兵攻破首都了,军民士气仍在,明朝到了崇祯朝,真是到了烂的整不起来的阶段了。


曹老师xixi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也来凑个热闹吧!

明朝末年,外有边患,内有叛乱,而朝中大臣又纷纷自保,各打各的小算盘,根本不顾国库空虚、国难当头。正所谓内忧外患,如果我是崇祯,要想挽救大明王朝,我想我会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首先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明朝末年,特别是在崇祯时期,国库空虚,贪污之风横行。朝廷各级官员中饱私囊,个个富得流油。然而崇祯采取“众筹”的方式,希望大臣们捐款作为军费时,所有大臣全都变成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只有少数大臣象征性地出资了一点点经费应付崇祯。最令人气愤的是,外姓大臣是铁公鸡倒也罢了,可是许多皇室成员,比如某些王爷也置自家江山于不顾,不肯为国出钱出力。这帮目光短浅的蛀虫,最后被李自成抄家得到应有的报应,当然这是后话。

如果我是崇祯,在这个方面首先还是应该发动皇室家族。虽然皇权的竞争可能已导致家族不和,但亲情毕竟血浓于水。先对皇室宗族讲清利害关系,言明大明王朝确实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并为其分析王朝一旦覆灭后的恶果。让所有皇室成员担起出资为国的责任,把家族凝聚力提升起来。然后再以皇室成员为中心,分头劝说各级大臣在紧要关头出资保国忠君。一方面皇室成员自己作为表率带动捐款,另一方面每个皇室成员肯定都会有三五几个铁杆追随的大臣,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劝说,效果应该比简简单单下一道圣旨管用的多。只要能解决军费的问题,那其他问题相对就容易了。

二、其次是火线选将,同时提升奖励机制。

可以发布圣旨至全军,无论曾经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凡是自认为可以独当一面担任某个官职的,可以马上毛遂自荐,直接授予相应的军职。当然,前提是自荐者必须要有勇气和担当。一旦任职即刻派往前线,败了不追究,胜了重赏。同时提升军功奖励机制,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采取战国时期秦国的奖励机制:按斩获敌军数量给予相应的重赏。

三、对势力较大的叛军进行招安。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曾主动上书谈判,要求割地、封王、要钱劳军。 如果我是崇祯,不应该等到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更不应该拒绝李自成的要求, 而是主动对其招安,不但满足他的要求,甚至还可以加大对他的封赏,但必须讲一点条件:那就是封王之后派他镇压其他小股叛军,这就是采取缓兵之计的权宜之策和以毒攻毒的办法。

只要遏制住了叛军,在山海关防守的吴三桂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只需为他备足兵力与粮草、安抚好全体前线将士的家属即可。

四、出台相应的安民政策。

对贫困地区和叛乱较为严重的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比如通过减轻或免除赋税、徭役等。对普通百姓采取平乱奖惩制度,比如抓住叛军或破坏叛军行动等可获得相应奖励。如果参与叛乱或者为叛军提供帮助等必须严惩。通过这些方式安抚百姓,实施奖惩,以防止已有的叛乱蔓延、遏制新的叛乱出现。

如果我是崇祯,国难当头,以上四点便是我应该采取的办法,当然作为后来人,清楚了历史走向,必然比当事人更为清醒。不过,正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今天对历史的任何点评都属于事不关己的茶余饭后,是典型的纸上谈兵,把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换做当时的崇祯,估计结局也是一样,甚至更为糟糕,毕竟明末矛盾的严重性只有作为当事人的崇祯本人最清楚。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都来讨论。谢谢!


趣味品历史


崇祯二年二月初二,龙抬头,夜,风大雨大。

我看在跪在身前的这个老太监,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看着他满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不由想起了天启帝临终前的一句话:魏忠贤忠贞可计大事。

天启帝极力推荐重用的。

我知道以后的历史是:崇祯杀了魏忠贤,劳累了17年后还是被灭了国。好不容易穿越了一次。我不想再重蹈上吊的悲剧。

杀不杀魏忠贤,这是个问题。


下面这段对话节取至《明史.崇祯起居注》——华六年,京都出版社


崇祯:魏忠贤,朕是万岁,你是九千岁。

魏忠贤:老奴嚣张跋扈是有的,但绝无造逆之心,愿意一死以安陛下。

崇祯:李高张之流和北方鞑子,孰轻孰重?

魏忠贤:攘外必先安内。一个心腹之患,一个是肘腋之患。一个虽然能动摇大明国本,另一个却能亡国灭种。

崇祯:很多人认为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是心腹之患;鞑子才是肘腋之患。

魏忠贤:依老奴之见:鞑子,才是心腹之患。如果他们窃取大明江山,大明不但会亡国还会灭种。而李高之流不死,大明内患不除,则不能全力对付北方鞑子。

崇祯:为何李高张叛逆屡屡成事

魏忠贤:我太祖皇帝。起于微末,对百姓始终存着一颗宽容之心。大明的国策:对于造反的是剿抚并用,李高之流毕竟与我华夏同文同种,就导致了李高之流打得过就造反,打不过就投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崇祯:如何做

魏忠贤:下狠手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然后休养生息10年,集全国之力,对付鞑子,杀光鞑子,像我成化帝一样,铁血犁庭。

崇祯:魏忠贤,就冲你说的这段话,你就是朕的忠臣。听旨: 朕封你一等忠义公,两年之内剿灭李高张,朕就允你死后指定子侄继承爵位,世袭罔替。

从此刻起,你杀四品以下文臣不用向朕禀报。让你手底下的太监锦衣卫,全出去给朕弄军费,每年需向朕交纳白银一亿两,不要怕杀人。

魏忠贤:皇上,老奴今年已经59岁了。荣华富贵老奴也都享受过了。老奴是个六根不全之人,不惧死后骂名。可是您不能不想史笔如刀啊

崇祯:魏忠贤,如我华夏正统不在,这花花绿绿的江山朕留他何用?

魏忠贤:老奴虽不知为何陛下如此决绝,但老奴能感到陛下对鞑子的深切仇恨。老奴魏忠贤在此立誓: 老奴不怕留下千古骂名,自今日起,老奴必将竭尽所能为陛下打造一支大明铁军,为陛下杀光鞑子。灭了鞑子后,老奴必自杀以谢陛下知遇之恩。

崇祯:杀光鞑子, 朕封你为一字并肩王。山海关以北的土地给你列土封疆。

魏忠贤:老奴焉敢有此僭越之心,只有一个心愿:在老奴死后,葬于先帝帝陵旁,能常伴先帝左右。

崇祯:准。



下面这段对话节取至《中华历史集》——华十五年,江南烟云出版社


崇祯四年:高迎祥,李自称,张献忠。平。

崇祯十二年:卢象升,魏忠贤,孙承宗,孙传庭率大明骑兵20万,步军40万,征辽东。平。

此役,斩杀鞑子共计10万6659人,男性丁口,几乎杀尽。 史称:崇祯犁庭。

崇祯十四年:魏忠贤死,谥号忠王,葬于熹宗墓旁。

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推翻明政权,崇祯死。

新政权,国号:华。


少校柳下惠


想要拯救明朝,除非穿越魂穿韩山童或者韩林儿,从头开始,而穿越崇祯大帝身上纯属浪费穿越机会,话说此时明朝已经积重难返,病入膏肓,随时蹬腿瞪眼了,别说你穿越过去,就算朱重八复生也再难有作为!以下就给你整理一下明朝灭绝的几大重点原因:

首先明朝灭亡是因为实在太多的宗室宗亲了,一个个的都是朱重八之后,都是老朱家子弟,比清朝的八旗子弟都不如,八旗子弟好歹是打出生就带着军籍的,别管平日里怎么遛狗架鹰,声色犬马,但是只要有战役就必须上前线的,而且很多旗人子弟之家破败也是因为违法犯罪而家道中落。但是老朱家的宗室除非像是宁王一样的造反,否则谁会去得罪他们?明末崇祯年间在册的姓朱的宗室宗亲就上百万人口了,而明朝拢共也就一亿人口左右,这还不算沾亲带故的,也就是说平均要一百人去供应一个宗室吃喝嫖赌,欺男霸女!

其次就是明朝没有数学,别说应用数学的计算火药、计算射程、计算铸造的时间和用料了,就连计算天文历法都计算不明白,愣是把节气都能给算错,结果连年受灾,不按照农时耕作能不受灾吗?却被现在给洗腚为小冰河,你们家小冰河三年五载的就结束了?小冰河最低没有五十年以内的,别说明朝,就算我们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赶上五十年小冰河也是灭亡的结局,所以明末就是算错了历法自作孽!少跟我说翻译了几本数学著作,几何学就是那时候翻译的,关键除了翻译书的人以外还有谁看?

然后就是说明朝的党争实在是太乱套了,文官和宦官之间狗咬狗,直接受苦的就是民众,少在这里说明朝资本萌芽,资本萌芽的考证是徐一夔的《织工对》结果最后论证《织工对》里面描述的时间节点是元末明初,看看朱重八重农抑商的德性,再看看黄道婆出自元朝,所以资本萌芽出自元朝是没有争议的,跟明朝没有一毛钱关系。明朝的党争直接就掠夺民脂民膏,尤其是看你不交份子钱就说你家或者你家祖坟里有矿,直接敲诈,这也导致天下人人都有反意!

最后说最重点的,就是开国朱重八时代就因为丫当年就是流窜起家的,所以坚决杜绝百姓流窜而制定的路引度牒制度,因为当年朱重八装成和尚四处行骗,所以出家人的度牒也严格控制。而就因为这样,人民不流动,外加上朱重八给定下的世世代代的阶级划分,士兵就是军户,工匠就是匠户,唱曲卖艺的就是乐户,不服朱重八的就是妓户,就算好人家的良善人家,没有路引度牒 出了方圆十里就自动堕入贱籍,谁会跟丫一条路走到黑啊?


老韩推车的韩


废除特务机关,组建内阁。阉党长期生活在深宫大内,对外界形势不甚了解,他们只是鼓动簧舌,迷惑皇尚,一群百无一用的蛀虫。

崇祯虽然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但国家实力还远远超过当时的女真后金,只要这位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稍有奈心,听一听大臣们的见解,国家也不会被搞成这样。

崇祯最大的失误就是错杀了袁崇焕,使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塌了半边天。袁崇焕是明末著名将领,祖籍广东东莞人,字元素,(1584一1630年)。此人深知用兵之道,屡次挫败后金军队。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炮火之下。

袁崇焕的打法,让崇祯很不舒服。换句话说,他从不主动出击,这让性情多疑的崇祯很不满意。

认为他作战不卖力,这也是崇祯对他痛下杀手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位不了解战场情况的皇帝错怪了袁崇焕,说崇祯是个混蛋也不为过。

当时明朝已经过度到热兵器时代,明朝火枪火炮非常发达。热兵器的战争打法和冷兵器大刀长予弓箭的作战方式捷然不用。如果崇祯皇帝完全相信袁崇焕,屏弃太监特务机关的谗言,是完全可以战胜后金,让后来的皇太极从这捡不到一点偏意,说不定还有可能平灭后金,一统天下。

另人扼腕痛惜的是,历史不能够重演。很多重大失策,往往都在于一个错误决定,断送了自己,也断送了大明江山。谢谢。


银河系来者


第一,军事上,让孙承宗或者袁可立坐镇登州,平衡袁崇焕和毛文龙,也只有他俩可以压住。袁崇焕继续练兵,卢象升的天雄军骑兵虽然不如关宁骑兵,但是还能一战,贵在人多,其他南方步兵不适合辽东野战,可以让南方步兵平叛,驻守几个关键城池。基本上沿着宁锦思路放大战力。

第二,财政上,放弃银本位,大明没有银矿,所以货币供应不足,一直通缩,恢复铜币,可以适度通胀。恢复和日本的堪合,日本是白银列岛,同时对丝绸、瓷器需求大,八十两一担生丝可以卖到240两一担,利润极高,可以官方组织桑蚕,垄断对外贸易。皇族土地免税上限规定,然后一代代递减,规定外土地交税。外派的太监税监继续,但是核定好收税的具体税率及方法。

第三,政治上,民政军政分开,主抓军政,恢复枢密院,但是可以选几个文官监督,这样即可防止军事机密外泄及过度议论,也可防止权臣堵塞言路。民政上的首辅和庭议已经接近议会制度,稍加改动让首辅可以行政,放手权力。科举制度录用人员级别不能高,增加科学,可以一级级锻炼。

第四,文化上,以东林实学为主重建朱子学,制止心学禅宗,以神主儒从建立国教,凝聚人心,国教深入乡里,承担起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秩序,推广教育。


淳叙庶明


这个太简单了,崇祯当时的最大问题是:1. 脸皮太薄;2. 看人不明。这两点对穿越者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看什么时候穿越了,朱由校刚死就穿越过去是easy模式,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一是hard模式,但也不是没有机会。

第一步是带老婆儿子去南京。有大臣建议留守的直接给予监国。走海路,近海从天津到南京还是非常安全的,重要的是北京的大臣一个不带,未来的班子全用南京的留守那一套。这样的好处是知道南京那些政治斗争失败的人突然抱上了大腿,必然死心跟着崇祯干。

第二步把北京让给李自成,但要给他下点眼药。要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李自成直到快进京了还犹豫要不要议和,可见他这个人对未知事物充满恐惧。船在近海需要补给,定期上岸,下罪己诏,说自己失德,望李自成善待百姓,勿伤一人。未来明朝的核心力量是士绅,老百姓还要排在后面。李自成不收税,手下的兵吃什么喝什么,给他一顶高帽子,让他飘飘然起来,进了北京更没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向明朝旧官吏下手,逼着他失人心。

第三步封吴三桂辽东王遥领五军大都督,这样虽然不会阻止他投降但可以让建州拉他时付出更多的代价。

等到了南京,认准两件事,第一东林党都是垃圾,第二四川张献忠手下有个叫李定国的,是忠心耿耿的铁杆。

和世人认识不一样的是,南明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只不过缺少效忠对象各自为战才被建州各个击破的。现在有了崇祯有了太子,江北四镇不说进攻,自保不足为虑。

这个时候不出意外北京李自成已经进去了,开始大规模的抢劫,建州那边未必拉笼得住吴三桂,就算真的平西王了,让他们双方打去,李自成必败,按照历史必然退守陕西,这时基本上三国鼎立,南明在江南,李自成在陕西,建州占据北直隶,山东河南为无主之地。

在真实历史中,史可法面对上面的局面走了一步大昏招,放弃了山东河南,而现在,崇祯下诏招江北士绅结团练自保,同时宣布所有投降从贼的官员限期归顺不与追求,不归顺者南京的家产充公。如果多尔衮还如历史上一样糊涂宣布剃发的话,我估计建州不要说长江了,就是黄河都未必见得着。

然后就可以安心发展经济了,南洋是荷兰人的地盘,过去和他们做生意,荷兰人做梦都想和大明建立正式贸易往来,找他们买船,雇他们训练士兵,时不时的北上去骚扰,在当时的建州和李自成看来,大海就是世界尽头,完全没有海军海防的概念。这样搞几年,想北伐北伐,不想北伐就安心在南京,北伐交给烺哥儿吧。


甲申十七年


现代人穿越过去很可能还不如原装的崇祯皇帝。不过可以娱乐一下。

U型弯

有一篇文章叫做崇祯死弯。讲得就是崇祯皇帝迈不过去的两个关口——镇压与征税。很简单,镇压需要钱,没钱就要征税。税征多了又会激发民变,导致更多的镇压行为。崇祯一朝就是在这样的悖论中走向灭亡的。

自然环境因素

大家现在都知道了,明朝末年时太阳活动异常,天灾不断。这一点即便是穿越回去了也没办法改变什么。陕北照样有旱灾,走投无路的农民照旧会揭杆而起。除非有改造太阳的能力。

清朝与顺朝

大清与大顺从来没有任何名义上的合作。可是他们很默契,一个外线作战一个内线作战,让明朝精疲力竭。这两个大敌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穿越了

Ok,毕竟是穿越了。要怎么做?这里抛砖引玉一下。

人名单…这个不需要解释了吧?该保的保,该做的做掉。不能说具体人名,毕竟也要对真实的历史人物尊重一些吧。这里想说一点,真实历史中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坏人与好人,谁都有本难念的经,只不过是现代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海路

可以重视一下海路。可能要买船,买葡萄牙或者荷兰的船。那些船是海船,不能用槽船,一上海面上就散架了。明朝的造船能力初期还是可以的,后期可能就差点儿了,所以还是直接买西方的海船比较务实。毕竟明朝和葡澳政府是合作关系,曾从澳门大批进口武器,雇佣教官。

之所以要买船是因为无论是大顺还是大清都是弓骑兵,没有海军。大清复台靠得是施琅。有了船可以从天津或者山东出海,去南京避风头。还可以北上辽宁半岛,对大清侧后形成威慑。南宋躲避金兵就是坐船出海,最后勉强维持了下来。面子是没有了,可是崇祯皇帝还在,全国的抵抗就可以维持,南明那几个皇帝还真不如崇祯帝能力强。

堡垒线

袁崇焕督师蓟辽该不该治罪?古今有不同解读。可是他的策略是对的,那就是凭坚城,用大炮。有没有佐证?沙俄南下用的战略其实和袁崇焕差不多,只不过沙俄聘请德意志工程师在雅克萨制造了棱堡。这样一座堡垒,康熙时代全盛的大清重兵云集没能攻克,只能长期围困,最后是沙俄自己投降了。

如果在山海关防线建造一系列欧洲棱堡,清兵攻打起来会更为困难。不过话说回来,真实历史中清兵也没有攻克过山海关防线,靠得是吴三桂开门。不过,如果将棱堡继续向北深入,清朝就……

结盟

明朝有的时候放不下架子。比如和大清议和这一个可能性最终没有实现。实际上有些时候是可以谈谈的。大清一开始也没想到能入关。

和沙俄联盟?派点儿人过去和沙俄联络一下?这一条必须谨慎,玩儿不好很可能把自己装进去。不过,有限的联络是可以的,可以造成大清腹背受敌的局面。

和英国联盟。没错,那个时候英属东印度公司已经成立了。明朝可以去和英国人联络一下,让他们过来做生意,用武器结账。

国内改革

这个是穿越主流,只不过时间上有点儿紧。留给崇祯的只有17年,改革起来可能还没见到成果。

供君饭后一笑。


有时聊人文历史


明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天灾,一是明末天气异常寒冷,随后全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时期,出现了全国性的大旱灾,二是崇祯年间爆发了大瘟疫。

搞清楚了问题所在就好办了,首先继续重用魏忠贤,把我知道的现代抗旱抗疫知识一点一点的搬给他,让他去执行,估计我穿越过去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我相信他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搞定李自成这个闯贼,女真人那边先稳住,用现代知识发展农商业,这样就解决了内患,军队方面重用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筹,并搬些现代军事知识给他们,最多三年国库充盈,军队战力暴增,有了强大的国力和军队,女真人就不足为患了,后面发展航海业,工业,建立地球村。哈哈,这当然只是大的战略方针,细节就不YY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