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夺门之变”为何一夜之间便让皇帝易主?

李憨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混蛋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敌兵俘虏。

瓦剌权臣也先把英宗作为筹码,要挟明政府让步屈服,为了打乱敌方的如意算盘,皇太后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这就是明景帝,又称明代宗,为了照顾英宗的面子,遥尊他为太上皇。

明景帝代替明英宗坐上皇位,好像有点鹊巢鸠占的意思,但就历史功绩来看,明英宗更像一只恶鸠,明景帝更像一只受害的鹊。

瓦剌进攻北京,明景帝任用爱国将领于谦负责北京保卫战,于谦不负众望打退了瓦剌的猛烈进攻。

瓦剌失败后不得不与明政府议和,放回了明英宗。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失去了皇位的明英宗回到北京后就被囚禁在了南宫,而且一呆就是八年。

直到1457年明景帝因太子早夭伤心过度得了重病,明英宗才通过“夺门之变”二度登上了帝位,昏庸的他使原本有望在景帝手中中兴的大明开始衰落。政变发生几天之后,景帝死去,原因不明。

因为夺门之变发生在南宫,所以又称为南宫之变。

夺门之变能够成功,让大明帝国一夜易主,主要有三个因素:一、英宗虽被囚八年,但他是“太上皇”,是帝国的正统,理论上他的地位要高过景帝,景宗死后由他重新执掌帝位比传位于景帝儿子继位更符合“正统”。

二、景宗病重,两兄弟的暗战的重要因素就是看谁的身体抗得过谁。

三、替景宗当家的于谦太厚道,心不黑手不辣,给了明英宗咸鱼翻身的机会。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忆江南,历史学者。原名张恒涛。已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家讲坛》,《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纸》,《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十余万字,作品收入《历史开卷有疑》、《历史的伤口》、《历史江湖》、《并非“史”无对证》等书。代表作《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1、2、3部畅销不断,第四部即将出版。


夜狼文史工作室

严格地来说,“夺门之变”并未使皇帝易主,整个过程也并没有那么血腥。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即天顺元年正月十七日),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并没有废掉他弟弟。两位皇帝并存的局面一直拖到天顺元年二月初一,才以皇太后的名义发布了一个诏书,宣布废景帝仍为郕王。二月十九日,朱祁钰死于西宫。

那么,英宗复辟何以实现呢?有以下几个重要条件:

景帝重病

景泰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景帝生病,至年底,一些礼仪活动无法参加。武清侯石亨在摄郊祀活动中已知皇帝势将不起,才决心发动政变。换句话说,如果景帝身体还没有那么差,“夺门之变”就很难成功,甚至不会发生。

夺门集团的形成

1、以石亨为首的武将集团

“北京保卫战”后,石亨封侯,但于谦谢绝一切封赏,只留了一个少保的官衔。石亨出于“内愧”而上书推荐于谦之子于冕任官,又被于谦婉言谢绝。接着于谦又上奏将贪暴的石亨侄子石彪(景泰三年冬充右参将协守大同)调离大同镇。石亨觉得此人真是一个神经病,非常怨恨于谦,毕竟是军人出身,到头来也不知道咋办。

2、以曹吉祥为首的宦官集团

有鉴于王振弄权,景帝在位期间“待中官最严”,大家记得当初建文帝也待宦官颇为严苛,以至于宦官们纷纷投了燕王。虽然曹吉祥监京军,但也只是例行公事,实权在于谦手里,史籍载:“

谦与中贵曹吉祥等共兵事,气陵之,故小人无不憾谦”他们认为国家、国家,就你于谦忠于国家,依我们看你于谦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每天蛊惑皇帝,我们还有什么好日子过。

3、以徐有贞为首的阴谋家

永乐十九年,于谦和徐有贞一起参加会试,结果于谦中了进士,徐有贞落榜。当宣德五年于谦已经任山西、河南巡抚的时候,徐有贞才考上进士,而且仕途一直不顺。特别是朝议瓦剌直扑京师的时候,“南迁”之议成为众矢之的。在谋求国子监祭酒一职时,于谦将他推荐给景帝,结果景帝说:“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意思是让这种人当了北大校长,那学生还不让他祸害完了?徐有贞认为自己的仕途不顺就是于谦在使坏,在把自己的名字改称有贞后,仕途突然就顺了,万千感慨涌上心头,毕竟年轻时就有“自比管乐”的情怀,要想成为当世名臣,首先就得干掉于谦,要干掉于谦就需要换个皇帝。

这三股势力渐渐合流了,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于谦。一个心怀国家两袖清风的人往往仇人最多,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然而,于谦与景帝紧紧绑在了一起,想干掉于谦实在是做不到啊。有贞作为智囊团,给他们出了一个点子,要干掉于谦就应该连景帝也干掉,我们迎上皇复位,石亨和曹吉祥恍然大悟:人才啊!

景帝的心事

当年监国自己就特别恐慌,不监国是不忠于祖宗社稷,稍有施展又有夺位的嫌疑。国难当头,被逼着当了皇帝,又成天被人指着脊梁骨骂贪恋皇位,不想迎回上皇。

终于迎回了上皇,总有人想要说自己贪恋皇位,应该让位。时间久了,大臣们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皇太子朱见深身上,总之干啥啥不对。你们都不仁,我百年之后还有什么好下场,总得立自己的儿子才有安全感,千想万想没想到刚立的儿子就早卒了。朝议哗然,又吵吵吵要恢复沂王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我还就不服你们了,我还不满30岁,还能再生不出一个儿子?结果广播龙种(还真不是好色),身体搞垮了,真的上天注定30岁之前生不出儿子,而且自己也注定活不过30岁。

夺门之变的必然性

1、帝系正统性

国难当头时,拥戴景帝即位有个先决条件是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意思是皇位本来就应该由朱见深来继承,只是迫于国家危急,所谓国赖长君,景帝在国家上下的认知中属于皇位交替中那一个流水的皇帝。

景帝无论出于自己还是子孙的考虑,在举国看来都颇有私心,可迫于皇帝的权威,大家不敢明言。但易太子是一个十分繁感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当时大家达成的皇位默契被打破了,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即使景帝的皇后汪氏也坚决反对。

景泰年间的“复储风波”,将景帝逼到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兵部尚书于谦、户部尚书肖镃、工部尚书江渊、左都御史兼鸿胪寺卿杨善、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商辂、礼部侍郎姚夔、吏部侍郎李贤等为代表的朝廷大臣都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深。就连自己视为心腹的于谦等人,也张口闭口为了国家,更别说那些之前就不支持自己的人,在立储问题上,景帝遭到了正反双方的倒逼。

在景帝病重之际,皇太后孙氏也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她派太监曹吉祥问于谦:“如果景帝驾崩,太上皇可否复位?’’于谦回答说:“失国之君得罪了祖宗神灵,恐怕难以表率天下后世。”曹吉祥又问可否恢复故太子,于谦回答说:“失国之君的儿子,已被废黝不能恢复。”曹吉祥向孙太后作了回报,孙太后大怒,斥责道:“将于家自为之也乎?于是曹吉祥将其图谋太上皇复辟的计划察报了孙太后,得到了允许。(其中关于于谦的回答,应该是曹吉祥等人杜撰)我们可见一个事实,掌握皇位命运的最高负责人孙太后已经将夺门集团的行为推向了合法化。

2、英宗的势力

即使土木堡大败也丝毫没有影响英宗皇位的正统性,在国家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有太多的人主张迎回“北狩”的英宗。在南宫居住的日子里,很多人保持着(或者想要保持)与英宗的联系,甚至获得英宗的赏赐。

有的人甚至公开表示对景帝的不满,山西巡抚朱槛致书大学士陈循中提及:

“陛下于太上皇帝,论骨肉则当避位以全手足,论尊卑则当固让以尽君臣,奈何借口防微,反为幽闭?珍饯节其日膳,堆谍增于宫墙,是可忍也,熟不可忍?”

意思是,你景帝也是上皇的臣子,现在反而这样对待自己的君主及兄长,国法何在?天理何在?

景帝迫于英宗的势力,将南宫宫门的门锁

浇固,增高了宫墙,伐去了靠墙的树木,彻底将英宗禁锢起来。虽然他禁锢了一做宫殿,却失去了人心,大家反而更加同情这位临难的上皇。

因此,我们再去理解东华门下那一声“朕太上皇帝也。”喊出的不仅是自己禁锢生活的不满,更多的是当初君临天下的威严。

3、夺门的精妙谋划

虽然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水到渠成,但政变的成败往往就在一瞬之间。

在夺门的谋划中,石亨会同张轩、徐有贞、曹吉祥、杨善、王骥等率领子弟家兵千余人,打开长安门,发南宫之锢。他们没有动用军队,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家丁,这就保证了政变的保密性。

京营军政大权掌握在于谦手里,石亨等人虽然不满,但不敢公然叫嚣,他们选择了十七日凌晨,那个宁静的夜晚,一出手就惊世骇俗,以至于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才发现龙椅上坐着的是英宗。


孝陵卫小校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皇帝,他经历了皇帝——俘虏——太上皇——囚徒——皇帝的传奇人生,而在他两次皇帝生涯之间,明朝的皇帝是他的弟弟朱祁钰,正是他的弟弟让他经历了八年的囚徒生涯。

景泰帝朱祁钰原本是一个亲王,他的哥哥朱祁镇是大明的皇帝,他乐得做一个逍遥的王爷,但是一场变故把他推向了前台,虽然过了一把皇帝瘾,却也落得一个被哥哥夺回皇位、自己在皇宫中重病而亡的结局。

正统十四年,瓦剌进犯明朝边境,大太监王振为了过一把率军出征的瘾,怂恿当时年轻的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还没与瓦剌大军碰面,王振就被前方传来的战败消息吓破了胆,决定逃跑。但是在路上他又犯了胡乱指挥的错误,导致大军行动缓慢,最后被瓦剌骑兵围困在土木堡,二十万明军被击溃,明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虏。

奉命监国的朱祁钰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登上皇位,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军心,领导大家保卫京城,另一方面也是让瓦剌无法利用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要挟明朝。

所幸在于谦的领导之下,京城的防守得到了巩固与加强,瓦剌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北京城,与此同时,各地的勤王军队也赶来了,解了北京之围。因为成功的率领大家保卫了京城,避免了帝国的动荡,朱祁钰坐稳了皇位,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当上了皇帝的景泰帝朱祁钰还有个烦恼,就是怎么处置他那个已经被尊为太上皇的哥哥。在朱祁钰当王爷的时候,他和哥哥朱祁镇的感情很好,相处十分融洽,但是在做了皇帝之后,朱祁钰对哥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不再关心在瓦剌做俘虏的哥哥,甚至在哥哥表示想回来做一个老百姓的愿望之后都不愿意接回来,这也不难理解,谁愿意接一个前任皇帝回来,万一哪天抢了我皇位怎么办?

而且,在与瓦剌的使节来往中也对朱祁镇只字不提,也从来不送衣物和食物给朱祁镇(朱祁镇不习惯蒙古的食物)。

在做了一年的俘虏之后,朱祁镇被接了回来(大臣自作主张接回来的,景泰帝虽然不乐意,但是碍于舆论只能接受)。朱祁钰并没有好好的安顿哥哥,而是将他送往废弃的南宫居住,其实就是监管起来,最后连南宫的大门都被封起来了,不让朱祁镇出入,还将院内的大树砍光,以方便监视。

被瓦剌俘虏之后的朱祁镇原本已经认命做一个普通人,但是回来之后却被弟弟如此对待,心中的怒火已经被点燃。

在朱祁镇当了八年的囚徒太上皇之后,一群别有用心的大臣徐友贞、石亨等趁着朱祁钰病重发动了一场政变,史称“夺门之变”,救出朱祁镇骗开宫门,入宫复辟,病重的景泰帝无力反抗,最终朱祁镇复辟成功,第二次登上了皇位。病重的景泰帝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月之后在宫中病逝。

反观景泰帝的后半生,他在土木堡之变后临危受命,在于谦的帮助之下守住了北京城,稳定了帝国的秩序,但是当他品尝到皇帝的权力之后,他蜕变了,从一个温文尔雅的亲王变成了一个嗜权如命的帝王,原本亲密的兄弟变成了仇敌,最终兄弟之间的仇恨被小人利用,导致了自己被逼退位,孤独的死去。

其实,景泰帝的结局也是咎由自取,他原本可以避免这样的结局发生。

首先,他对明英宗过于苛责,在英宗被俘之后,对其放任不管,接回国之后又将其圈禁,导致英宗怀恨在心,最终复辟,对景泰帝进行反攻倒算。

其次,景泰帝还不够心狠。既然他担心回国之后的英宗会威胁他的皇位,他应该心狠手辣到底,将英宗悄悄的除掉,要知道英宗可是被他囚禁了长达八年时间,在这八年里面,景泰帝有很长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

所以,景泰帝既担心英宗会夺走他的皇位,对其百般防备和折磨,但是又不够心狠手辣,最终导致英宗复辟,正是景泰帝这种矛盾的心理和做法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沙克C

土木堡之便明英宗被俘,几经辗转不仅没有被杀,还回到了京城。不过,兄弟之间的感情已经变了,弟弟景帝朱祁钰将他安排在南宫“颐养天年”,其实就是软禁。朱祁钰本来就不希望哥哥朱祁镇或者回来,现在更加担心哥哥与朝臣有来往,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派人严加看管,为了防止翻墙把树都砍了,朱祁镇只能与钱皇后相依为命。



早年朱祁镇非要御驾亲征,以致土木堡惨败,能活着回来,和钱皇后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已经不错了,朱祁镇并无非分之想,这个弟弟做的有些过分了。

皇帝位子本来是哥哥的,因为战败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众臣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果然不负众望,重用于谦等人,在明朝精锐尽丧的情况下竟然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皇帝位子坐稳了。



但是弟弟毕竟只是代哥哥做皇帝,将来皇位还是要传给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如果哥哥不出事,弟弟这辈子当个王爷,生活也是美滋滋,对皇位也没有非分之想,可是命运偏偏又让他非当皇帝不可,即位之初可能他还只是想着代替一下而已,可是一个人掌握权力时间长了,难免会有私心,不把皇位还给哥哥也就算了,还废掉了朱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可惜朱见济早夭,朱祁钰有没有其他的儿子。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有传言说要传位给叔叔的儿子,也不给朱见深。于谦因为辅助朱祁钰坐稳了皇位深受朱祁钰信任,但是于谦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得罪了一大批人,他们恨于谦,自然就恨朱祁钰。于是一群投机分子,主要成员有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一手策划了夺门之变。



他们带着人马,用巨木撞南宫大门,不料大门被朱祁钰加固得太结实,门没开,墙倒是破了一个大洞。朱祁镇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朱祁钰要杀他,不料是迎他复辟。于是他们直奔皇宫,此时才遇到阻拦,不过被朱祁镇一句话解决了(我是太上皇,快开门!)

第二天早朝,朱祁镇坐上皇帝宝座,重臣惊愕之余,只得跪拜,就此复辟成功。皇帝的更换整个过程如此迅速如此顺利,一点波澜都没有。而朱祁镇也没有理会病重的朱祁钰,因此出现了短暂的两帝并存的情况。


考古班二愣子

要知道原因,首先得知道夺门之变发生的大背景和参与人员的目的。

大背景:

朱祁镇是第六代明朝皇帝,因为御驾亲征被瓦剌人捉去;

大明无帝,孙太后接受于谦等大臣建议,立朱祁钰做第七代皇帝;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废掉朱见深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祁镇回国,被软禁,叫天不应,叫地无门;

朱祁钰儿子,太子朱见济夭折,朱祁钰也病重在身;

群臣要求朱祁钰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不同意。

大背景下的各方矛盾和利益冲突:

朱祁镇是合法的正统皇帝,朱祁钰也是合法的正统皇帝,但是朱祁镇身份更正,朱祁钰是代理皇帝扶正的,所以一个皇位,两个皇帝,必然要有一方让步;

朱见深是太子,朱见济也是太子,朱见深的身份更正,一个太子位,两个太子,必然有一个要退,巧的是,朱见济夭折了,朱见深本应是不二人选,但是他的叔叔朱祁钰不同意;

孙太后本意是朱祁钰继位,死后传给侄子朱见深,但是朱祁钰违背了她的意思,太后不乐;

明朝主战派于谦和大将石亨,南迁派徐有贞结下私仇,于谦是拥立朱祁钰的,因而石亨和徐有贞转而密谋拥立朱祁镇。

各方参与人员的目的:

朱祁镇:他本就是大明合法皇帝,如今被软禁,生死未卜,如不夺门,以后极有可能不明不白的被害死;

孙太后:不满朱祁钰所为,她认为朱祁钰应该再立朱见深为太子,深层次的想法还包括:朱祁钰病重,却不立太子,显然不想把皇位还给哥哥或者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那么,最好把朱祁钰废掉;

石亨,徐有贞等大臣:都和于谦有私仇,如果夺门成功,拥立朱祁镇重登皇位,则自己一下子翻身变成朝廷重臣,也可以打击于谦报仇;

吃瓜人员:谁做皇帝都行,都有合法性,谁上台咱拥护谁。

主流想法:朱祁钰本就是代理皇帝转正的,你哥哥回来了,你不让位,情有可原,让你哥哥的儿子当太子行吧?

可是你把哥哥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了,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那好,再理解你一下。

你儿子夭折了,你还不想让哥哥的儿子当太子,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夺门之变一夜成功,是上述各方参与人员的想法行动的结果,朱祁镇夺门,不是篡位,所以才这么顺利。

夺门过程:

朱祁钰病重,石亨和張輒等私下谋划拥立朱祁镇,去找太常寺卿许彬,许彬推托年老,举荐徐有贞。

石亨,徐有贞等密见孙太后,得到孙太后允许,于是和太监曹吉祥内应外合,率领死士

毁墙攻门,救出朱祁镇。

朱祁镇连夜从东华门入宫,在奉天殿即位,黎明时分诏谕百官,朱祁镇再次成为皇帝。

夺门结果:

朱祁镇重新登上皇帝宝座,儿子朱见深被立为太子;

朱祁钰被囚禁,不久死去;

孙太后达成愿望,以后被儿子,孙子一直尊供;

徐有贞官至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曹吉祥晋升为司礼太监,内臣之手,石亨为忠国公,武将之首。

于谦被杀。

朱祁钰被贬称郕戾王,帝位不为朱祁镇承认。

夺门如此顺利的原因:

由于朱祁镇的身份名正言顺,所以他做皇帝,群臣和主流舆论不会反对;

孙太后在后宫支持他;

一些大臣和太监里应外合;

朱祁钰在不立朱见深为太子的问题和对待朱祁镇的问题上做得甚为不妥,暗地为主流非议。


师明礼

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个人物,确切地说,是证人。

明人杨暄,字廷献,景泰甲戌进士,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刻,他担任御史,亲眼目睹了事变的来龙去脉,与曹吉祥、石亨都有交往。

当时目睹此事的人很多,为何单独要提起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原因很简单,因此这个人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还专门为此写个本书,名字就叫《复辟录》。

其中,冒着生命危险记载了一条事关夺门之变最最关键的一条史料:

景泰有疾,都督张軏、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以南城之谋扣太常卿许彬。

彬曰:“此社稷功也,虽然彬老矣,无能为也,盍图之徐元玉。”

軏、亨等从其言。是月十四日,夜会有贞,有贞曰:“太上皇帝昔者出狩,非以游畋,为赤子故耳。今天下无离心,谋必在此,特不知南城知此意否?”

軏等曰:“两日前有阴达者。”有贞曰:“必伺获审报,乃可议。”

靰等去两日,夜再会有贞。言报得矣,计将安施。

啥意思?说白了,就是夺门之变的三位主谋都督张軏、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在夺门之变发生前4天,就把消息告诉了明英宗,并得到了明英宗的肯定,才实施。

这也是夺门之变胜利的关键。

于是在正月十六月亮最圆的夜晚,徐有贞、石亨亲自带了一千名士兵悄悄爬入长安门,急奔软禁明英宗的南宫,救出他。

史官绘声绘色记录了当时情景:

忽天色明霁,星月皎然。上皇顾问有贞等为谁,各自陈官职姓名。入大内,门者呵止之,上

皇曰:“吾太上皇也。”门者不敢御。众掖升奉天殿,武士以瓜击有贞,上皇叱之,乃止。

在两个关键地点,一个在东华门,这是进入皇宫大内的必经之路,守门人不开门还骂人,另一个是奉天殿,大内侍卫要打人,这都是他们的工作职责。

正是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都是明英宗出马,才搞定。

所以,夺门之变一夜之间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英宗下定决心了。

那一声“朕是太上皇!”包含了多少幽怨愤怒!


历史有妖气

根据现有史料来看,夺门之变这场政变,看似仓促,但实则得到了孙太后的默许。有她的默许,其实就没有什么难办的了。

孙太后是何许人?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也有认为不是生母只是养母的,这就是另一个谜团了)。这位阿姨可是很有手段,明宣宗朱瞻基当年因为宠爱她,不惜把原先的胡皇后废掉,改立孙氏为皇后。后来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又是孙皇后坐镇后宫,危急之下决定立郕王朱祁钰为帝,稳定了明朝局势,换句话说,连朱祁钰的皇位都是她给的,这么猛的阿姨,谁敢不服?

在明史中就有石亨在夺门之前先去请示孙太后的记载,如果你认为明史是清朝人修的,不可信,那么看看明朝人何乔远编纂的《名山藏》吧,几乎一模一样的记载:“石亨阴结太监曹吉祥、蒋冕等,谋请复辟,密白太后,许之。”

之后査继佐的罪惟录也有类似记载,如图所示:

即便是在官修史书《明英宗实录》中,明英宗朱祁镇的诏书也是这么写的:“朕辞不获,

请于母后谕令,勉副群情,以安宗社。”

所以说,在夺门之变策划之初,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就已经获得了太后的默许,这就使得夺门之后的阻力骤然减少了很多。

当时的情形,全国人民都知道,景泰皇帝朱祁钰病重,眼见是要死了,只是死得早和死的晚的区别罢了。所以谁来当皇帝就是眼前最紧要的问题。大学士王文算是景泰一党,不愿意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也不愿意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但是,景泰皇帝没有儿子,那咋办呢?于是乎,江湖传言,景泰皇帝一党要“谋白太后,迎取襄王世子”。襄王世子指的是襄王朱瞻墡的儿子,我相信,这个传言也曾传到孙太后耳朵里。但很明显的孙太后并不愿意这么做,因为据史料记载,传唤襄王的襄国金符一直在孙太后那里,没有动过。正在这时,有人要夺门了,准备把皇位还给自家的儿子朱祁镇,那当然是好事啦,于是一拍即合,孙太后把口谕发了。

为什么孙太后会同意夺门之变呢?原因也不复杂。第一,亲疏有别啊,明英宗朱祁镇可是亲儿子,就算不是亲的,也是打小儿养在身边养了多少年的,感情深厚。那襄王朱瞻墡、景泰皇帝朱祁钰,又不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虽说和朱祁镇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和孙太后就没有半毛钱关系了,相比而言,当然是朱祁镇看着最顺眼。第二,就算夺门失败,死的也不过是曹吉祥、石亨、徐有贞这一拨人,有孙太后镇着,景泰大约是不敢杀朱祁镇的,所以对朱祁镇来说危险性不算很大。第三,景泰都已经快死了,就差那一口气,这个夺门的成功率还是不低的。

所以说,为什么仓促的夺门之变会成功?第一。景泰差一口气就挂了,他没有儿子,本来从宗法角度来说,朱祁镇及其子朱见深就是最合法最正当的继承人。第二,这次政变得到了太后的默许(说不定有口谕甚至懿旨),在皇位之争中,其实是“名正言顺”的。


营三千

夺门之变产生于先皇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皇位继承人却没有,孙太后就想把皇位传给儿子,于是令石亨等人提前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皇帝因为重病,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所以,就很成功的发动了政变。风险小回报大的事儿,有点胆量的人都会干。历史上有多次政变,那唐朝来说,成功的政变就有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唐隆政变,甘露之变等等,失败的更多,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密谋政变失败,房遗爱密谋拥立李恪,侯君集政变阴谋被粉碎等等,皇帝与大臣贵族之间矛盾是非常大的,原因在于独裁,独裁就会阻挡他人的进步,独裁可以让更多的人永远消失,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家天下独裁制与党天下独裁制如出一辙,中央集权制下政变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性,民主选举制就不一样了,总统有被罢免的风险,不得不老老实实,村长有被罢免的风险,同样老老实实。


龙行天下49029827

那是因为大家心知肚明:间不疏亲。更何况弟弟朱祁钰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