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朱文正和耿炳文的守城能力谁比较强?

怪兽的快乐小店


耿炳文战绩不错、功劳不小。但是与朱文正比,那就是萤火之光与皓月争辉。守城的巅峰之战,朱文正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详说如下:

朱文正给人的口碑是举止轻浮、放浪形骸的纨绔。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一战,成就了他的威名,也成就了明朝的诞生。洪都保卫战,朱文正以4万守军,对战陈友谅60万大军。要知道陈友谅的这支大军水陆军完备,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强装备、最强战斗力和最大规模。面对这样的大军,几乎没有人有信心抵挡,洪都城几乎面临必死的结局。


朱文正收起公子哥的轻浮,展露出了铁血、坚韧和睿智的一面,喊出了与城共存亡口号。面对60万大军的轮番不息、险象环生、几次破城的攻势,朱文正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世界级的统帅智慧,硬生生的扛住了强敌近3个月的围攻,让一座必死的孤城屹立不倒。在洪都,朱文正一战成神,成就了世界军事历史的奇迹!


洪都保卫战更大的意义是提前给陈友谅军造成了巨大损失,打击了陈友谅军的士气。为后续潘阳湖大战的胜利,为定鼎明朝的诞生,奠定了绝对的基础。没有洪都保卫战的胜利,就没有潘阳湖大战的胜利,就不一定会有明朝的成立。这就是朱文正一战成神的意义。

反观,耿炳文守城战最厉害一战是守卫长兴城,以7000守军抵抗张士诚10万大军围攻,在援军被打败的情况下,耿炳文守住了长兴城,保证了朱元璋东线战场的稳定。但是张士诚军的战斗力跟朱元璋、陈友谅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纵观明朝开国历史,朱元璋就没睁眼看过张士诚。



所以,耿炳文虽然能守能攻,也是明朝名将排位前列的人物。但是单就守城的巅峰之战,无疑朱文正是王者,即使放到整个世界历史,朱文正的战例也是一个奇迹。


尔朱少帅


朱文正和耿炳文都是朱元璋账下防御方面的将才,而至于他们谁守城能力更强,我们可以从他们各自的军事巅峰来判断。

耿炳文最主要的功绩是驻守长兴城,他曾经以7000兵力驻守,面对着张士诚账下李伯升10万大军来攻,朱元璋为此命令援军前来救援,却被李伯升偷袭,从而打败而归,内是有限的兵力,外无援军,敌军10数倍于己,可谓是战局凶险,可是耿炳文硬是抵住了李伯升的进攻,坚守了1个多月,保住了长兴城,等来了常遇春的援军。

长兴城作为必争之地,耿炳文先后又抵挡住了张士诚之弟张士信的进攻,还俘获了敌军的元帅宋兴祖,前后坚守10年,大小战役十几次,无不是以少胜多,以寡敌众,为朱元璋在东线战场占据了战略主动,阻碍住了张士诚的进攻,对消灭吴国立下大功。

再来说说朱文正,他的成名之战是洪都保卫战,此役之前,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外甥,很是有些裙带关系的感觉,而且他个人在作风上也是纨绔子弟,他放浪形骸,懒散浮夸,完全是一个无能之辈的行事,可是在洪都保卫战开始后,他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风格,瞬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陈友谅率领60万大军来攻,来势汹汹,作为当时朱元璋的死敌,争夺中原政权的最大威胁,精锐尽出,气势惊人,而洪都仅仅只有4万守军。此时的朱文正是一个冷静而睿智的将军,他动员士兵们防御,同甘共苦,共赴难关,陈友谅一次又一次进攻,而朱文正一次又一次的打退其嚣张的态势,给予了陈友谅最为凶猛的回击,使得其士气大降,整整85天,城头上城门下早已是尸体累累,鲜血遍洒,可是朱文正从没有想过要投降,他的信念只有一个誓与城池共存亡。

洪都保卫战,令得陈友谅大军受挫,战略停滞,士兵士气大跌,为接下来的鄱阳湖大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而张士诚和陈友谅比起来,战力上可是逊色了不少,虽然三分天下,可是朱元璋真正的对手还是汉王陈友谅,所以朱文正比起耿炳文的守卫长兴的难度系数可谓是呈几何倍数递增。


历史风云天下


看了其他的答案普遍认为朱文正更强,个人不太认同,还是觉得耿炳文更强一些,因为问题是单论守城能力的,今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一下耿炳文。

我们先看一下《明史》对诸将战功的排名:

一、徐达、常遇春

二、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

三、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杨璟、胡美

四、吴良、康茂才、丁德兴、耿炳文、郭英、华云龙、韩政、仇成、张龙、吴复、周武、胡海 张赫、华高、张铨、何真

耿炳文显然是明初开国的名将,明史列传虽然将耿炳文放在第四个列传中,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排名,具体记述则要更前:

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朱文正不死,他会排在哪个位置呢?

个人认为有两个可能性,一是徐达之前,二是李文忠之前。朱文正能够取得怎样的战功全凭朱元璋安排,我们知道徐达、常遇春都加有丞相衔,而朱文正的职衔是大都督,从政治制度上讲,朱文正是管理天下兵马的最高官员。我们知道后来李文忠也当了大都督,可见只有朱元璋的至亲之人才能担任管理天下兵马的职责,而徐达、常遇春不过是战时出征而已。至于军功则不一定与官位挂钩,徐达功劳再大也不会担任大都督的官职,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问题问的是守城能力,所以我们上述的亲疏远近就都应该抛开来讲。

战略地位与兵力部署的差异

在谈论二人的守城能力时,不得不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性质,这是我们理解二人守城能力的关键。

我们知道朱元璋打下江西后,命朱文正防守,《明史》称:

及再定江西,以洪都重镇,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莫能守,乃命文正统元帅赵得胜等镇其地,儒士郭之章、刘仲服为参谋。

江西原本就是陈友谅的地盘,被朱元璋打下来就又随时反攻的可能,也就是说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江西之争是两个政权一决高下之争。果然,陈友谅倾国而出,想一举消灭朱元璋,我们体会一下朱文正在整个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他是与陈军决战的先头部队,而不仅仅是守守城,朱元璋派朱文正的目的更是在于朱文正的身份,朱公子大都督亲自坐镇,防守效果自然有加成。因兵力悬殊,在整个战役中不得不坚守南昌待援。

文正数摧其锋,坚守八十有五日,城坏复完者数十丈。

我们知道刘基给朱元璋的策略是先陈后张,朱元璋的西线是兵力布防的重心,而南昌作为前线重镇,必然精兵汇集,在谈论守城能力的时候,不妨想一下朱文正这位大都督手下兵马是如何精锐。

反观耿炳文就不同了,他与吴良负责东线防御,吴良守江阴,耿炳文守长兴。在国家战略中,吴良和耿炳文的作用是尽量拖住张士诚的军锋,等待朱元璋彻底打败陈友谅后再加强两地的军力。此外,陈友谅与张士诚的战争目的也不一样,陈友谅是想一举消灭朱元璋,因而其战略重心在诱朱元璋军队决战。张士诚没有这种梦想,他比较务实,攻克一座城池就多一寸土地,因此张士诚相反对城池有更大的兴趣。

耿炳文防守有多牛呢?《明史》记载:

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就四个字“战无不胜”,张士诚10几万部队咬了耿炳文十几年愣是没有啃下来,论专业守城,我只服耿炳文。

历史评价上的误区

我们当前的历史评价是基于一些既有论断上作出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事情,朱文正是有光环的,光环有二:

一、我们普遍认为朱文正在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二、朱文正死的冤,如果朱元璋不杀朱文正,他的功劳不可限量。

既然是这样,带着同情和惋惜,无形之中自然会将朱文正的能力放大,这其中就包括守城能力。

其次,耿炳文也是历史评论的受害者,如果朱文正加的是buff,那么耿炳文加的就是debuff,他的锅来自“靖难之役”,因为靖难之役打得不好,所以耿炳文很多时候是被人否定的。当然,现在也有人说按耿炳文那样稳扎稳打也行,还有人说你耿炳文就会守城不会打仗,不管怎样,对耿炳文的评价不是带有轻蔑之意,就是带有稍许同情(可怜的笨小孩)。

再问一个问题,那么历史评论中的耿炳文是真正的耿炳文吗?

耿炳文作为朱元璋的濠州旧人,后来官授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耿炳文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心腹,在朱元璋打下河南以后,负责朱元璋到开封的扈从工作。我们再看一下他南征北战的战绩:

又从常遇春取大同,克晋、冀。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走李思齐、张思道,即镇其地。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民赖其利。寻拜秦王左相都督佥事。洪武三年,封长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十四年,从大将军出塞,破元平章乃儿不花于北黄河。十九年从颍国公傅龙德征云南,讨平曲靖蛮。二十一年从永昌侯蓝玉北征,至捕鱼儿海。二十五年帅兵平陕西徽州妖人之乱。三十年以征西将军擒蜀寇高福兴,俘三千人。

很多时候历史机遇是无法强求的,有这些更强的宿将在,就没有耿炳文出头立功的机会。如果当初在长兴分给耿炳文的不是七千人,而是七万人,那么他又何尝不能东进攻打张士诚呢?

另外,但以守城而言,进攻的军队再多也没有用,因为城池就那么大,没有那么大的接战区域让几十万大军展开,陈友谅的所谓60万大军也不过是轮番攻击。兵力悬殊更大的不还有隋炀帝征高句丽,百万大军同样顿于坚城之下。因此不能以敌军的数量反推守城的能力,袁崇焕和后金的兵力差距不大,但守城能力是真的强。


孝陵卫小校


我认为朱文正比耿炳文更胜一筹,洪都保卫战便是证明,我先来讲讲洪都保卫战: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4月,已经称帝的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徽安丰,江南兵力空虚之际,发兵60万,围困洪都。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顽强坚守,抗击陈友谅军。当时,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守军且战且筑,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但朱文正发挥卓越的指挥才华,沉着应战,坚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陈军的有生力量,为朱元璋进行反攻赢得了时间。正是这场洪都保卫战,为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这是中国较为著名的守城战役,也是中国军事史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反观耿炳文一直跟随徐达、常遇春等人,东征西讨,虽说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在朱元璋生前,没有独自指挥过战役,一直以来都是以副手的角色征战。而且在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讨伐朱棣。不久却兵败真定。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朱文正带兵打仗的能力比耿炳文强。

以上观点仅仅是个人分析的,如果哪里说的不好,还望各位看官指教!


小行读史


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后来在洪都保卫战中,一战成名,尽显其军事天分。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大军六十万,巨舰数百艘,东征伐吴,此时朱元璋正在和张士诚作战,无暇顾及。于是给洪都下了死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大军救援,守军将领就是朱文正,守军仅有四万人,洪都保卫战打响,朱文正亲率亲兵,登城作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打了85天也没打下来。陈友谅评价朱文正:朱元璋座下猛将如云,竟然还有朱文正此等军事奇才,若能效力于我,必定如虎添翼。最终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赶来支援,与陈友谅决一死战,结果陈友谅战亡,全军覆没,朱元璋也因此奠定了霸业基础。


耿炳文,明朝开国将领,公元1357年奉命守卫长安州,后李伯升率军十万进攻长安州,当时城中守军仅有7000人,坚守一个月,后等到救援,成功守下城池,次年,奉命守卫长兴,在此坚守十年之久。此地是张士诚必争之地,而耿炳文以寡敌众。大小战争十余次,战无不胜。后又为建文帝平叛造反的燕王朱棣,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建文帝临阵换将,最终燕王朱棣登上帝位。

这是二人的守城战绩,个人认为朱文正更强一些,以四万人敌六十万而不败,是军事史的著名战例。耿炳文以七千人敌十万大军,其军事能力也毋庸置疑。但是这是在朱元璋手下几位大将的支援和干扰敌军下完成的。我认为朱文正的含金量更高,意义更加重大。


皇帝就是朕


朱文正吧。守洪都的时候,陈友谅引大军来攻打,各种方法都用了,连个城墙一个砖头都搞不下来。可见能力非同凡响!而耿炳文,也是一个守城能力强的人,不然朱元璋怕他死去后手下的人造反,杀了那么多擅长进攻的将军,唯独留下耿炳文这类不擅长进攻只擅长防守的。后来靖难之战,朱允坟派他去进攻!这也使得耿炳文战败,并不能说明他能力差。但朱文正是在历史上证明过自己的。也深得朱元璋器重,不然为何派他守洪都,而不是耿炳文!?


杀破狼我必逆天


朱文正这个人很是有问题,平时吧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但真到了大战在即面对十几遍的敌人,他确没有害怕,而是选择坚守。而且这个平时的浮夸子弟,一下就变成了善守之将。而且他的洪都保卫战,不要说在明朝就是在整个历史上都算得上是顶尖的防守战。这多少让我觉得好像有点不是很靠谱,反正我觉的不是那么可信。保不齐是朱重八要给自家人点甜头也说不定。我觉得要是他的战例是真的那他一定比耿炳文更善于守城,不过要是假的那就是耿炳文。这主要还是看他的战例是真是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