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眼火铳”的威力怎么样?

韦金侠


三眼铳不过是火门枪,只不过是绑了三根枪管而已。其原因是火门枪枪管短导致射程近杀伤力低,再者由于火门枪操作复杂,需要一边端着枪一边点火射击,再装填也费时费力,所以绑上三根枪管,争取齐射时候提高火力密度,尽最大可能杀伤敌人。


火门枪射程和杀伤力如何,大约50米左右,对于步骑兵来说只要顶住一轮齐射就到了肉搏的距离,对于重步兵或者重骑兵来说,基本可以免疫火绳枪的射击。

可以看一下国外的相关复原实验。


以火门枪射击板甲,无法穿透;以火门枪射击扎甲,则可以击穿扎甲。不过,以明朝火药的质量,显然无法预测明军装备的火门枪是否能打穿扎甲。扎甲是中国古典时期的一种普遍的铠甲,其防护能力低于板甲,而明朝的主要敌人就是满洲八旗,满洲八旗兵主要以重步兵和人马具甲的重骑兵为主,而且往往是人披三层重甲,所以可以基本确认,三眼铳在对付满洲八旗重步兵和重骑兵的时候,很难能破甲。

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清朝入关之后民间不禁三眼枪以及三眼枪成为巫师的法器了,因为这货实在太鸡肋了,而且清军也普及了火绳枪,民间只要在官府登记就可以买火绳枪,所以三眼枪只能成为巫师的法器。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不请自来。

很多人了解三眼铳,是拜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所赐。在当年明月的描述中,三眼铳威力极大,可当做远程攻击的火器,也可做近战的棍棒,打得清军毫无还手之力。但是,事实上,三眼铳不过是欧洲中世纪便淘汰不用的武器,科技含量和实际用处非常小。

它的威力可以侧面从清朝统一之后对待它的态度看出来。清朝统一之后,允许三眼铳被民间所持有。而民间对于三眼铳的使用,一般在婚丧嫁娶时当礼炮,或者在做法事时用作法器。

言归正传,关于三眼铳的记载,明朝末年的诸多奏章以及文学作品都有出现,但鉴于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数字实在太不敏感,比如明后期曾经有奏章,说荷兰人有长七十丈的战舰这种无稽之谈,所以在此采用学者宋应星之《天工开物》中的记载:

左手握铳对敌,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消上,则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

这是对于鸟铳的记载,三眼铳同理。所以,三眼铳对于鸟的有效杀伤在50步,造成最大伤害则必须在30步以内,也就是四十八米左右。可想而知,在面对后金的重装步兵时,其杀伤力有多小。


至于使用,由于其发射需要引线,因此不可能出现明朝那些事里头描述的"先当狼牙棒,然后冷不丁发射",所以多是在马下发射。但是由于其装填速度太慢,射程又太近,因此不可能作为主攻武器,只能用来辅助鸟枪。发射时需要瞄准,发射完毕后,基本上直接可以用来当冷兵器使了,但效果是否好于更加轻便的狼牙棒以及长矛,就不得而知。


以上,即三眼铳的"威力"。说实话,这种落后的火器在辽东战场上的大量出现,本身就代表了明朝火器的落后。但有人却把这种欧洲早就玩剩下的东西当做"神器" 不免贻笑大方。


庭州行者


其实,央视第9频道纪录片频道节目《古兵器大揭秘》第5集,进行过复制版三眼铳的测试。三眼铳是明军取代神机枪和快枪的武器,在明末,鸟铳并没有得到普遍装备,大部分明军单兵火器还是停留在落后的三眼铳。

在1630年,明军精锐的辽东正兵火器营,枪手400人,装备320把三眼铳。其余为80名炮手,携带10门大炮。至于三眼铳的具体威力,央视的测试是有效战斗射程20米左右,美国娱乐节目《致命武士》给出的测试数字是22.7米。可以击穿锁子甲,但是无法击穿板甲。徐光启说三眼之类,膛短无力,又难取准,俱不许习学。

赵士祯则称三眼枪,边军一遇炸膛,归咎筒薄,渐渐加厚,厚则自然沉重,因重求轻,不得不短,因而尽失旧制。但是,明军本身却喜欢这种武器。认为鸟铳操作繁琐,不耐烦剧。于是就在西方已经从火绳枪大规模向燧发枪过度的时候。明军还主要装备更加落后的火门枪,这种短管滑膛小火门枪,要一手拿着火绳点火,一手持枪,注定,不要谈什么精度。

而且无论央视,还是美国测试的三眼铳,都是使用现代工艺和材料制造的,并且火药也是现代更加先进精细火药。威力其实是超过明朝三眼铳的。在农村,三眼铳不过是婚丧嫁娶放炮用的,响声很大。


深度军事


明朝三眼火铳在某吹那是引以为傲的世界第一火器!

实际呢?

三眼铳是明朝使用了200年的主要武器。

明未,步兵的主要火器还是三眼铳,真正使用鸟枪的明军数量很少。

三眼铳在当时算不上先进,最初时还行,后来越来越落后了!

三眼铳号称五十步,也就是八十米左右可以破重甲,在百步可以破无甲目标。

萨尔浒战争,辽阳战役等等,明军创造万人齐射打死个位数的惊人记录,以此可见三眼铳实战效能有多差。

三眼铳就是一个一尺长的小铁管子,装上一点火药,而且装药量还特别少,可以平腕而握,后挫力小,射程能有多远。

在央视的测试中,使用现代火药,三眼铳的实战射击距离也只有十几二十米,而且还是最大射程,而不是杀伤披甲射程。

明朝自己都说三千火器手,临阵一面六百人,列阵4面。

监阵,一面分为五个班轮流释放。

除去心慌手颤,各种装错铅子,火药,火绳的事故。

最后有二十多支不能施放,其他又有瞄准不行的,能打到马身上又被盔甲挡住的又有一些,最好也就打穿十多个人!

八旗军数千铁甲骑兵冲来,一次才打掉十多个,有毛用!

而此时重甲骑兵己经至跟前,并且三十步内万失齐射,明军可想而知!

在明朝永乐时期,欧洲己开始装备早起火绳枪了。

很快,欧洲火绳枪的枪管就达一米长,而明火铳才四十厘米长,在射程射速上己经处极大劣势了。

火绳枪枪口动能己达1000到2000焦耳,足可以打穿重甲。

而当时明朝一直到明未,三眼铳还是无法击穿清军重甲!

徐光启说过:

言满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

这就是某粉声称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在北京神机营旧址挖出明代火器,还赞叹不如,声称比西方国的武器都先进,更有甚,拿前明的三眼铳打清军。

埋在地下三百年还没生锈,还能打,不得不说,大明牛逼!




蓉儿是妹纸


三眼铳的威力主要是看对谁发射,如果打那些装备齐整的步兵,威力不是很大。开句玩笑,没子弹的时候用来砸人,伤害比在战场上给敌人一枪高得多。

三眼铳长度大约是一尺来,明尺,一尺是31.1cm。短,装药也少,由于不分底火和发射药,混装火药总量大约是六、七钱。火药少,后坐力很小,小到人“平腕而握”,开枪的时候不至于脱手。

射程的话,看装什么样的子弹。一般是装子窠,也就是把黑火药和铁砂、铅弹、碎瓷片、甚至石子什么的混在一起。

其实,黑火药不适合发射子弹。这玩意最主要的军事用途,是纵火。由于生产技术限制,黑火药动力枪,最高射程也就150多米,但是枪管也得接近2米。

明代兵书上记载的火器射程,很不靠谱。三眼铳的真实射程,最高大约也就80米左右。实际上,40~50米的情况下,杀伤力还是挺可观的,能把不穿铠甲的人打成重伤。

当然了,再近一点也可以穿透普通的兵甲。至于大将穿的厚的铠甲,别说这玩意,四五十米的情况下,小口径都未必打得透。

而且,前提是装铁砂或铅弹,顺风。逆风的话,这玩意经常能把一部分子窠扫回自己脸上。

明代时期,士兵甲胄质量还是蛮不错的,因此三眼铳的杀伤力还是比较有限。主要问题是,重甲它打不动,轻甲兵又不肯随便近身。

三眼铳的好处是,射速比弓箭高得多,而且一开始时,装满药,可以三连发。不过,就算三连发,在实战中也没有太好的效果。一是当时枪管没有来复线这一说,高伸弹道说打飞就打飞;二是枪管太短,不光射程低,也超影响命中率。最糟糕的是,一般情况下,两三次连发之后,这东西就拿不得了,烫手!

后来有人将手把上套了木柄,趁着烫人的时候近战砸人,不光能砸伤敌人,烫伤敌人的效果也还蛮不错的。

实际上,三眼铳在战场上的作用极其有限。

一,太受天气影响,比如雨、雪、风,动不动就秒变烧火棍;

二,离远了瞄不准、打不着,离近了容易把队友顺便捎上;

三,夜战的时候,这玩意的火光等于敌人弓弩手的活靶子。

明朝的时候,造这个东西的地方,叫兵仗局,据说造这么一柄三眼铳,要十来斤粗铁。连兵仗局都懒得多造这东西。

对付步兵,人家不过来你就毫无办法;对付弓箭,人家射程比你远,精度比你高。对付马队,三眼铳属于霰弹枪,精度差到什么程度?就像拿一把沙子对着敌人扔过去,还不一定扔得准。开完枪,如果没能造成重大伤害,一转眼,敌人已经到身前了。

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海。三眼铳很需要在空间上与队友密切配合。你现在放炮仗的时候,旁边的人都知道稍微躲远点。想象一下,你拿的是八响雷之类的炮仗,在短距离混战的情况下,也就初期来那么几下,之后再开枪,打敌人的同时,也就把队友捎上了。你看队友想不想宰了你?

开完枪之后的三眼铳,说是可以砸人,但实际上,几乎没什么用。太短呀!一尺长,而且还挺沉。换一根长矛,杀伤力大得多。

这么耗费资源,就造出这么个玩意来,于是就有明白人说,有这么多粗铁多造点弓弩箭头好不好,或者造点射程远、精度高的其他种类火铳。

由于制造的数量较少,且缺点太多,明军也没有将三眼铳大规模装备部队。

顺便,日本鬼子见了三眼铳之后,倒是欢喜得紧,因为这个东西在日本本土的马战中,颇能发挥威力。

明朝时候,也就是日本战国时代,日本本土的军马,极少阿拉伯血统的高头大马,都是本地的矮马——多矮呢?按照战国时日本人的身高,那时候小鬼子平均身高也就1米5左右,骑上矮马,双脚还能够着地面,这马比羊大不了多少啊——矮马承重能力低,速度慢,驮上全副武装的武士,奔跑速度跟人差不太多。配合鹿角拒马,三眼铳的连射功能,能在短时间内给马队造成大量伤害。


纯钧LHGR


三眼火铳是明朝嘉靖年间出现的一种威力很大的多功能火器,既可以远距离射击敌人,也可以近战当做棒槌敲击敌人,是一种两用的武器装备。

三眼火铳连射性能好,且实用性高,广泛装备于明骑兵和神机营部队,但此铳精度不高且二次装填不便,后来逐渐被明军广泛装备的鸟枪和弗朗机等火器替代,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明末骑兵确依然大量装备。


三眼火铳的有效射击距离在30米左右,精度也不高,比较适合在敌军密集冲锋时阻击使用。当敌军冲来时,一个人可以发射三发子弹,效率是普通火铳的三倍,可以最大可能地杀伤敌人。如果部分敌人幸运地躲过了子弹,不好意思,再来尝尝棒槌的滋味。这种火铳头很重,甩起来冲击力很大,打在敌军身上,能把盔甲打个凹坑来,最终使躯体受重创而受伤或者毙命。
明朝是中国古代热兵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明成祖时就专门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明朝期间各种火器被发明出来,如子母铳、地雷、水雷、火箭等,充分提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


对话历史


威力有限,一些小块石头强不多少。“问奇迹正上演,其实爱我真的很简单”




风雪交加AB


所谓三眼火铳其实就是异种火门枪,是早期火器,即是火器也是冷兵器,但是都不出众,虽然口径不算小,但是因为身管不长所以射程很近,也就二三十步,又因为是长杆型枪托,所以不易瞄准,准确率还低,用来对付高速运动的骑兵不是很理想,但毕竟有三个枪管,防个身还是没问题的,崇祯皇帝上吊之前就是拿着三眼铳防身的。

现代枪械种类繁多、名目繁琐,哪怕是专业从事枪械研究工作的专家,也无法说清每一把枪的名字和具体参数。但这些优秀的现代枪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成为各个枪族内的佼佼者都是经过漫长时间才演变成熟,在枪族内总能找到其上一代原型,而如果再把其历史往前推进,就会发现所有现代步枪的祖先其实都源自于一种极为原始的火器——火门枪(handgonne)。

火门枪就是铁制的突火枪

火门枪内部构造

火门枪是最早的金属管形火枪,我国古代的火铳就属于火门枪的一种。

火门枪和使用者

火门枪,有一个铸铜或熟铁制造的枪管,枪管的低端密封,只在靠近尾端的枪管正上方留有几毫米大小的点火孔(火门),以用来点燃火药,也有的制作精良的火门枪会给火门按上可以旋转的盖子,以用来防风、防漏、防潮,这种现象在东西方都出现过,但不是主流,人们最多会在火门的周围制造出一个用来聚集火药的环形。

火门枪内部构造

火门枪

防潮、防风的火药池

注意画面左侧有两门火门枪,长杆式

中世纪手稿中的异种火门枪

可以换弹夹的异种火门枪

中世纪手稿中的火门枪

火门枪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木床式,即用一个要比枪管宽大些的枪托牢牢的把枪管固定在前段的木槽里,然后再箍上多个铁箍加固,此种火门枪的制作技术来自早期火炮,火门枪的别名手炮就源于此。第二种是套管式或长杆式,直接将木杆插入枪管的尾銎即可,要是火门枪发射完来不及再次装填还可以当作冷兵器使用,中国的火铳、三眼铳就是其中代表。

木床式火门枪(手炮)

火铳(长杆式火门枪)和火药铲

火铳

早起火门枪操作不便,其发射时,需要两名发射手分别负责瞄准和点火,然而科技不断进步,这种需要两个人才能使用的火门枪,被扫入了垃圾堆里,单人用火门枪迅速普及,就连马上操作不便的骑兵也开始大规模装备这种不是很可靠的新式武器,据传德国的黑衣骑士是最早装备和使用小型火门枪的军队,其骑士们全都一人挎一支火门枪。

火门枪基本上就是缩小版火炮

尽管这种‘枪’在今天看来很落后,但却能产生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威力,哪怕普通的火门枪也能在近距离大概率的击穿当时普遍流行的板甲(两毫米厚),而且就算未击穿也能给人以‘钝伤’,在这点上火门枪要比流行了许多世纪的弓弩强很多。

发射火门枪

火门枪的巨大威力,是弓弩所不能比拟的

黑衣骑士与敌人交战时,黑衣骑士一般会用绳子把枪吊在脖子上,然后左手握枪,右手点火,打完一次就重新从膛口倒入火药,然后再塞入诸如石弹、铁弹、铜弹或铅弹一类的弹丸,接着用烧得红热的金属丝或木炭点燃引火孔里的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尽管火门枪的命中率感人、操作麻烦、发射效率低,但是架不住手持长矛和刀剑的敌人基本上从未见过这种能喷火射击并发出巨大声响和浓烟的新式武器,所以经常会吓得士气奔溃争相逃脱,其表现比后来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好不到哪里去,这也是欧洲军队愿意花大代价为自己装备火门枪的原因。

骑兵用火门枪

火门枪自14世纪出现之后,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成了中世纪人手里的重要武器,虽然其并没有取代弓弩的位置,但火门枪无可置疑的是一种将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分隔开来的划时代武器。

使用火炮、火门枪的战争

火门枪在战争中越来越常见

小型火炮式样的大火门枪

然而火门枪终究是太不方便了,甚至还经常炸膛,所以当时射手们这样评价火门枪:“单人操作火门枪,得有两双眼睛三只手才行!”

早期火门枪就像同时代火炮的缩小版,操作繁琐、使用不便

为了使枪能够更为方便地使用,据说一位英国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点火装置,用一根可以燃烧的“绳”代替红热的金属丝,并设计了击发机构,由此产生了将会在历史上流行很久的火绳枪。

早期由火门枪改造的火绳枪


夏虫欲饮冰


这个事应该从朱元璋所制定的坑人的匠户制度说起。三眼火铳的只要本身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只能靠人手工打造,而这种技术属于父传子,子传孙的匠户。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坑人的匠户制度,匠户的儿子只能做匠户,三眼火铳做的再好也无法升官发财。所以在传承中,真正用心学习的越来越少。有学的好的也不敢真正的表现出来,怕收到同僚们的敌视排挤。所以三眼火铳的威力是越来越差或者说残次品的比例随着一代代的传承越来越大。


牛牛犇犇来了


三眼铳的威力一般,打蒙古这种基本不披甲的有大威力,一般打法骑兵对冲,明骑兵提铳进行射击,射完之后,当锤子用,抡敌人,但是这三眼铳面对满清八旗就没啥用了,因为八旗披甲率极高,棉甲防护性好,三眼铳连打穿都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