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不是和袁崇焕一样死得很冤?

王超行侠仗义


岳飞的死,他的政治主张和帝国最高统治者(宰相秦桧,皇帝赵构)截然相反,岳飞和大多数抗金将领主战,而皇帝和多数文官主和,而岳飞口号也是喊的最响的那个,在他抗金连连胜利之时,也和主和派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他被以皇帝为首的主和派的杀害。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的《满江红·写怀》,写的慷慨激昂,壮志凌云,欲雪家国仇恨的靖康之耻。而其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似乎是指收复汴州,打败金人救回被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而岳飞也成天喊着“迎还二圣”的口号,这也和宋高宗的利益发生冲突——如果打败了金人,救回了被金人虏走的两位“太上皇”,那他这个皇帝还怎么当?

岳飞似乎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利益关系,依旧宣传着“迎还二圣”的政治口号,多次打败金军。又或许他是知道的,无论是生是死,也改变不了他精忠报国、收复失地的志向。他和宋高宗的矛盾在“朱仙镇大捷”后走向高潮,眼看着岳飞就要打到汴州,收复古都,而此时赵构却一日颁发三道金牌,强令他回京,似乎是怕他真的收回了失地,迎回二帝而他会失去皇位。被召回的岳飞似乎不知道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依旧我行我素。秦桧清楚赵构心里的想法,金人也明白他怕丢失皇位,于是议和的条件之一就是杀掉岳飞。最终,在赵构的暗中指使下,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袁崇焕的死,大概比岳飞还冤。后金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说袁崇焕拥兵自重,想要造反,与袁崇焕有仇的大臣又弹劾他,平生孤寂多疑的崇祯帝不明真相,对他凌迟处死。他被处死那天,前来观看的人人山人海,而这其中的大多数人不是惋惜他,似乎听信他造反的谣言,纷纷争着抢或买他的肉生吃,袁崇焕看待民众也想皇帝一样也这样不明真相对待他,大概是最寒心的吧。


朕惊历史


岳飞死的确实比较冤枉,而袁崇自身也确实犯下了足以杀头的罪名。至少在外人看来,因为这个原因杀掉他,倒也理所当然。

先来看一下袁崇焕。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未刻(13~15时),崇祯帝御平台,召辅臣并五府、六部、都察院等官俱入,宣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七)

这是当年崇祯给袁崇焕治得罪,足有九条之多。我们来分析一下。

托付不效,指的是他坐视后金灭掉蒙古,从而可以绕道蒙古直逼京师。虽然将全部责任推给袁崇焕并不妥当,但是他确实姑息了后金做大,算是给后金开了个后门。

专恃欺隐,这个就不妥当了。当时袁崇焕说的是五年,而当时才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并未逾期,所以说的肯定不是这件事。其实,这个指的是袁崇焕当时确实是报喜不报忧,没有将一些真实情况反馈给崇祯。虽然出于好心,但是却犯下了欺君之罪。

市米资盗,说的是崇祯二年,蒙古大旱,本来崇祯想要拉拢蒙古人。但是袁崇焕觉得蒙古人拉拢过来用处不大,还有可能遭到反噬。所以对此事不怎么上心。但是崇祯坚持,他便用易货的方式来进行。然后告诉崇祯,崇祯没有允许,最终反投了后金。这里市米确有其事,但是资盗和他并无关系。

谋款斩帅,其实袁崇焕议和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加固防线。然而,崇祯却将后金得以喘息并进攻了京师的责任完全推给了袁崇焕,实在不合适。而斩帅则是因为他擅自斩了毛文龙。不过袁崇焕斩了毛文龙是因为后来发现他有私通后金的证据,因为崇祯曾说他可以便宜行事,结果没曾想却成了自己的罪状之一。

纵敌长驱,是说他纵容了后金军攻打京师,没有进行有效拦截。其实此前袁崇焕已经提醒过崇祯,后金有可能攻击京师,然而却被当作了耳旁风,最终却要背上这个锅。

后来三项几乎就是无足轻重了。那么从这里来看,如果崇祯想要杀袁崇焕,唯有一个板上钉钉的罪状便是欺瞒了前线的危机形势。不过以他个人的能力,假以时日,完全可以转危为安,不足为虑。只是很可惜,崇祯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最终自毁长城。

反观岳飞,很多人认为他的死因主要是要迎回二圣,这其实并非是他的想法,而是皇帝自己之前定下的基调。不过他却将之当作了皇帝的真实想法,所以导致被杀。确实有点冤枉。


Crazy历史


岳飞是不是和袁崇焕一样死得很冤?

他们两个确实都是被冤杀的,但死的原因却各有不同,总的来说,袁崇焕死因复杂,而岳飞相对简单一些。

我们先分析一下岳飞之死

提起岳飞之死,我们就能想到他死前所发出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的愤慨,内心的悲愤与不甘使人动容。

岳飞的死,可以说是宋高宗为了维护他的统治,所作出的极其残忍的举动。

首先,岳飞功高震主,引起了宋高宗的猜忌。在当时有德者可取天下的舆论环境下,岳飞不贪财、不好色,深得民心、军心、士心,使得高宗本身就他心存防范。在听到接十二道金牌撤军途中岳飞“天下事竟如何”的发问和张宪“在相公处置耳”的回答之后,觉得岳飞不造反则已,一旦造反定会成功,只有杀了岳飞才是能让自己安心。

其次,秦桧等奸臣的陷害。秦桧早就降金,一直遵从金人旨意行事,而岳飞不但梗阻和议,而且和秦桧过不去,多次表达对秦桧的不满,再加上宋高宗赵构的暗示,因此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岳飞。

再次,岳飞耿直性格的缺陷。岳飞本身是一名武将,秉性单纯、正直、倔强,对宋王朝忠心耿耿,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忠臣。在军事上,是卓越的军事家,,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十分幼稚,不懂得斗争的复杂性和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不懂得避嫌和韬光养晦这些在官场常识,以至做出擅离职守和请立太子这样的事情,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再分析一下袁崇焕之死

对于袁崇焕的死,崇祯皇帝有着重要的责任,可以说是崇祯皇帝一手铸成了袁崇焕的冤案。

1.平台召对的戏言。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帝召见袁崇焕时,袁崇焕在陈述了自己的对策后,提出“计五年,全辽可复。”让新皇帝崇祯对平辽之事信以为真,充满了想象,但袁崇焕本意是“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圣对也”。无意中给自己挖了大坑,种下了祸根。

2.擅杀毛文龙。由于毛文龙虚兵冒饷、欺罔冒功等不法行为,袁崇焕通过清理饷银,撤了毛文龙的帅位,但毛文龙“恶文臣监制,抗疏驳之”,使袁崇焕产生杀毛的想法。于是,他便以阅兵为名,召毛文龙至双岛,以所谓“十二罪”,处死了毛文龙。也给自己按上了一大罪状。

3.己巳之变的影响。在毛文龙死后三个月,后金军队绕过山海关,千里奔袭,直扑京师。一路上,所向披靡,连克遵化、蓟州、永平,迁安等地。崇祯帝恐慌不已,起用孙承宗,急召袁崇焕,并破天荒地第一次号召全国各地起兵“勤王”。双方军队在京欲地区相持数月,此役明朝大将满桂战死,失地四城,损失惨重,直到第二年五月,后金才撤军东去。

己巳之变使崇祯彻底对袁崇焕失去了信任,并把他作为主要责任人,在金兵还没有完全退去,就将袁崇焕抓了起来。

袁崇焕被抓后,朝中与袁崇焕有过节的一些大臣,立即上奏要求杀了袁崇焕,再加上金军布下的反间计,更是变袁崇焕百口莫辨。

而崇祯皇帝作为继位不久年轻幼稚,又刚愎自用,行事极度情绪化,对袁崇焕恨的是咬牙切齿。最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可怜袁崇焕一心为国,数次解辽东之危,就这样被冤杀,还受到了最严酷的刑罚,让人扼腕叹息!


云端白杨


从这个问题的逻辑中看出,题注想必认定袁崇焕是很冤的,所以才拿岳飞来比较。

窃以为,袁崇焕不冤,岳飞是很冤的。

简单说说岳飞。

岳飞被杀,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岳飞是个朝政低能儿,看不清风向,揣不透圣意,竟然上表请奏“迎还二圣”,这让好不容易坐稳皇位的赵构极为不满,所以才动了杀心。

能这么想的人,大概也缺少些历史知识和政治常识。

事实上,岳飞是个极有头脑的聪明人。平定襄汉的他,懂得避嫌,请辞高官厚禄;皇帝让他少喝酒,他就真把酒给戒了;他还曾告诫部将少造杀戮,不要损害天子的仁德;听闻皇帝有难,在刘光世和张俊以各种理由搪塞的时候,岳飞却不理身患疾病,千里勤王。

因此,在皇帝眼里,岳飞是个听话懂事还能打仗的人。

至于他为什么会被杀,那是因为大宋「完颜构」和秦桧都不是什么好人,这俩人一个要玩赵匡胤那套解兵权的把戏,顺便向大金服软求和好好过他的日子,一个想着通过议和而权倾朝野、万人之上。

君臣一对凑,发现这个极有能力却又不肯和他们一样下作的人太碍眼,所以岳飞才走向了风波亭。

接着我们说说督师袁崇焕。

崇祯杀袁崇焕时给他列的“九大罪状”:托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兵薄城下、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归纳起来是这四个方面:

1、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蒙骗了崇祯皇帝;

2、假借圣旨,擅杀抗敌有功的大将毛文龙,自毁长城;

3、未经朝廷允许私自与后金议和、吊唁努尔哈赤、卖米给后金,涉嫌资敌

4、清军入关,作为辽东负责人的他竟然毫不知情;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好说大话空话却又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他为了圆他“五年平辽”的谎言,不惜编造出更多的谎言出来蒙蔽朝廷,不管这些个谎言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怎样的灾难。

所以,说他误国该杀,是一点都不冤枉的。

至于袁崇焕为什么会在后世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乾隆身上。

乾隆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打消明朝遗老遗少们的反抗心思,必须造一个“神”出来,这个神必须光明正义、能力超群,而他的结局必须悲惨无比,否则就无法证明大明朝的昏聩腐朽、自毁长城的行径,无法为大清代替明朝找到更为合法、合理的理由。

从他令人篡改《明实录》等明朝官方史料,并毁掉《满文老档》这些后金自己的史料的行为可以看出,乾隆不愧是个能够看出雍正那个《大义觉迷录》中逻辑错误的聪明人,杀人诛心那套玩儿得是极为顺手。

所以,袁崇焕被杀不冤,他或许没有像后世怀疑的那样暗投后金,但他也绝不是个能人,他的结局和他自己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和岳飞“莫须有”的冤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强哥说文史


岳飞和袁崇焕都是被冤杀的代表,巧合的是二者都是在对抗金国的斗争中牺牲的,虽然一个是女真一个是建州女真,但是就二人的遭遇来看,个人觉得岳飞比袁崇焕更冤一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皇帝的角度上来说二者都有取死之道,岳飞做为带兵将领,不但口口声声说要迎回二圣,而且还搀和到赵构的立储事件之中,所以金国人一提要求,赵构没怎么寻思就答应了,至于秦桧不过是背锅侠而已。

而袁崇焕被杀则可以归咎于崇祯性格多疑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不过就当时的情形来看,满清军队都打到北京城下了,主持宁锦防线的袁崇焕难辞其咎,更何况他还擅自斩杀了皮岛总兵毛文龙,导致后金压力大减和朝鲜被女真人征服,光是这两项罪名就可以杀他。

其次岳飞虽然军事能力强悍,但是政治智商基本为零,要不然也不会喊出“迎回二圣”的口号了,所以赵构虽然是乞和派,但是也不傻,没看中兴四大名将只杀了岳飞吗?其他人都没动,韩世忠等人不照样活得好好地。

而袁崇焕则不然,他不是武人出身,他是正经的两榜进士出身,然后督师辽东除了会向朝廷要钱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建树,所谓红夷大炮糜烂几十里不过是吹嘘之词,只是恰巧擦伤了努尔哈赤罢了,而且继任的皇太极比努尔哈赤更难对付。

最后杀了袁崇焕明朝也没多存续几年,而且从崇祯最后说“诸臣误我”来看,东林党人皆有取死之道,而岳飞倒霉就倒在高宗赵构没有子嗣,根本不想着收复失地,当一天皇帝快活一天就好,所以只要金人不来让他干什么都行,于是倒霉的岳飞就用来完成承诺了,而且后来继位的皇帝知道岳飞是冤案,但是赵构还健在他也不敢为岳飞翻案。


飞凡看历史


首先我觉得袁崇焕死的不冤,从明律上,他对崇祯皇帝说 五年平辽,皇帝很高兴,觉得得到一个可以拯救大明的功臣,后面才知道他只是骗皇帝的,这就是欺君之罪了,之后又在毛岛私自斩杀毛文龙,导致后金没有后顾之忧,他还买粮给努尔哈赤,以上我觉得他死的不冤。

一千多年之后,我们再来看岳飞的这个悲剧,其实不是哪个人的悲剧,也不是奸臣和良臣,也不是昏君和忠臣之间的冲突。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个人跟整个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结构之间的悲剧。

岳飞不仅不冤,且岳飞必须死,小时候对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死于风波亭这事理解其实特别简单。岳飞所向披靡,秦桧大奸大恶,宋高宗赵构昏庸无能。就这么简单啊。后来稍微大一点之后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秦桧其实不重要,别看他跪在岳王坟前是千古罪人,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宗赵构。

为什么呢?原因有三点 ,其一 我们对岳飞的印象都是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金营里甚至喊出一句口号说“捍山易,捍岳家军难”!说他是军神一般的人物。你看岳飞在中国古代是跟三国关羽关王爷一起贡在庙里的,叫关岳庙。

但岳飞真的有这么神吗?你真的仔细去爬梳史料会发现,描写朱仙镇大捷写得最天花乱坠的一本书叫《金陀萃编》,这本书谁写的?岳飞的孙子岳珂。其实在当时的官修史书里根本就没有把这个胜利看得多

重要,甚至在官修史书当中都没有提到朱仙镇这几个字。

当然官修史书也不一定对,因为秦桧和儿子秦熺两人天天跑到宫里去改写官修史料,所以也不可信。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岳家军当时是步军,如果再深入敌后,不在中州自己的主场作战,真的直捣黄龙府和会宁府,步兵怎么打得过人家骑兵,这是一个问题。要知道会宁府在今天的黑龙江省阿城市 啊。

第二,当时宋朝的国力已经不支持这一场战争了。北宋是很富强 的,最富的时候是宋神宗时代,一年收入大概是6000多万贯,可是到两宋交替兵荒马乱的时候,中央政府的税收已经只有1000万贯。一直到12世纪的中期南宋政府岁入才恢复到6000万贯的水平。可是你知道当时岳飞一年的军费要多少?光这一支军队一年就要700万贯,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里扫仓库给他。

所以宋高宗非常清楚,即使是勒紧裤腰带扫仓库,我也得供军费,要让所有的老百姓和军卒知道这支军队不是岳飞养活的,是我养活的哦。

所以在当时财政那么艰困的情况下,能不能支持岳飞直捣黄龙府,也是一个问题。

第三就是岳飞的性格问题,岳飞特别倔,很多当代的历史学家在分析岳飞为什么必须死的时候往往在强调岳飞的性格。岳飞这个人性格确实有点不好——特别倔。这种倔在皇上看来那就叫跋扈。下面具体讲几个例子。

要知道,原来岳飞跟高宗赵构之间那也是有蜜月期的。刚开始赵构觉得这小伙子太能干了,亲自把岳飞从很低级的武官提拔上来,提拔成节度使的时候,岳飞还不到30岁。岳飞还逢人就讲,整个宋朝就两个人

30岁不到封节度使的,一个人是太祖,一个是我。这话哪能讲呢,对不对?他就私下瞎讲。

所以岳飞的事情是一个悲剧,至于冤不冤,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出发 我觉得不冤。


无丶言的历史


他俩其实挺像,岳飞和袁崇焕的政治智商都不是很高,他们俩都属于不兼容于皇帝而被杀,死的都挺冤。

都说害死岳飞的是秦桧,实际以岳飞的身份地位想杀他必定是宋高宗赵构愿意杀他,不然秦桧如何能害死岳飞。

岳飞总喊着收服汴京,血洗靖康之耻,迎二帝于汴京,这是真正很明显不懂得揣测上位者心思的人,政治智商极其不成熟,虽然这个口号是为了提升振奋士气,但是也不能总喊啊。

让上位者赵构知道了他怎么想,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赵构怎么办,自古一山不能容二虎,毕竟宋钦宗赵桓才是真正的合法皇帝,赵构只是因为皇帝都被抓走了,才顶出来当皇帝的。

但是合法皇帝来了,你让赵构怎么办,参考一下明朝的正统帝和景泰帝兄弟,正统帝被瓦剌人抓走,明朝忠臣于谦立正统的弟弟为景泰帝,后来正统帝被瓦剌毫发无伤的放回来,景泰帝不肯让位,最终正统帝趁景泰帝病重时期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斩于谦。

想想如果岳飞真的迎回二帝,那恐怕赵构就不仅仅是赐死岳飞那么简单了,没准岳飞下场就和袁崇焕一样被千刀万剐了。

袁崇焕和岳飞犯的错误是大同小异,虽然崇祯帝那没有像赵构那么复杂政治环境,但是崇祯为人够复杂,表面看似勤政,实际就是疑心病重重,信不过朝臣,崇祯一朝十七年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这就充分说明了崇祯为人好猜忌,不信任部下。

而袁崇焕根本就从来没往崇祯帝的性格上去想,政治上极其幼稚,他跟崇祯说大话,号称五年复辽,结果后金绕道直接打到北京城下,他擅杀大将毛文龙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无不触犯到了多疑好猜忌的崇祯帝痛点。

所以袁崇焕必须死,即使他再忠诚,崇祯也容不下他,因为崇祯不是一个气度宽宏的人,他是一个志大才疏,严于律人,好猜忌,刻薄寡恩的人,所以说了大话又擅自主张的袁崇焕遇到这样的崇祯,他就必须得被崇祯杀死,谁让崇祯才是上位者。

整体而言袁崇焕和岳飞很像,他们俩都是空有一腔忠诚和热血,却在对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上位者,他们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为他们造成了杀身之祸,死于上位者之手。


小岛知风


呵呵!不是死的一样冤,是岳飞比袁崇焕死的更冤,岳飞是在毫无罪证的情况下,被下入大牢酷刑逼供,恐吓威胁也没有让岳飞屈招,秦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明目张胆的按了个罪名,屈死在黄泉路上,这也说明了当时的帝王腐败无能,袁崇焕是受了黄太极诱惑通敌罪已被作实,只是从刑法上来说,判定轻重的问题,只是崇祯帝杀他的不是时候,在没有可用之才时就武断的将他拿下,导致了北方局面的失控,据历史资料记载袁崇焕只是想尽办法的要军饷,而不作为导致北方老百姓被骚扰的苦不堪言,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国内空虚,崇祯帝是想杀一儆百,可惜手段不够高明,导致了明朝的迅速瓦解!


亮亮1116800485020


岳飞是不是和袁崇焕一样,死得很冤?题主这话好像不该这么问。

正确的问法也许是,袁崇焕是不是和岳飞一样,死得很冤?

关于岳飞,青史已有定论,风波亭一案是铁打的冤案,而袁崇焕一案,尚是悬案。岳飞一定是冤,袁崇焕不一定冤。用一桩悬案去证明一桩铁案,这在逻辑上一看就颇有不当之处。

(一)为什么说风波亭是铁案,岳飞之死是明确得再不能明确的冤死?

因为在他死后二十年,1162年,宋高宗禅让宋孝宗,宋孝宗立刻为岳飞平冤昭雪,标明青史。

其诏云:“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这里非常和极其重要的一句话是,“太上皇念念不忘。”宋高宗赵构,此时还在世,56岁,为南宋太上皇。作为当事者,赵构明确知晓和认定岳飞是冤死的。之后十数年,宋也一直陆续在做岳飞的平反工作,最终谥号武穆,追封鄂王。岳王庙,也是宋朝所修建的。

这是史上罕见的,一位还活着的皇帝为自己所作所为在认错,赔礼道歉,唯一还留一分面子的地方,只是赵构假养子宋孝宗之手而已。

(二)为什么袁崇焕是悬案?袁崇焕的确死得非常之惨。凌迟酷刑,让人不忍猝睹。但有明一代,明官方始终都认定杀袁无错。百姓对袁也恨到切齿。

之后认为袁崇焕冤屈而为他平反的,是清朝十全老人乾隆。自此,袁崇焕案是冤案成为清官方说法,不过客观地说,所谓反间计之说就是个渣套路,这里明显存在着诋毁前朝的嫌疑。

伴随明清官方说法的截然不一,民间对袁崇焕所作所为的评价,也一直有忠臣和卖国贼两种,几经反复纠葛不清。

说忠臣的附和清官方说法,引袁崇焕之死为青史奇冤之一,影响最大,如本人所敬重金庸先生,在小说碧血剑里,主角袁承志为袁崇焕之子。另书鹿鼎记中,假太后毛东珠为毛文龙之女,流落邪派神龙教,都是为袁氏不平之意。

说袁崇焕是卖国之贼的人,则依据流传后世的各种史料,说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阵、苟且,是败坏国纪国纲之人。

那袁崇焕到底冤,还是不冤?

个人肯定无资格给出一个判断。但有一点完全可以确认,就是袁崇焕被明显执刑过重。

究其原因,年轻的崇祯信任袁崇焕御前所许下“五年平辽”豪言壮语,并委以重任,几年之后不但后金未平,反而铁蹄跨过长城直逼北京。当他当决定凌迟袁崇焕时,为轻信而泄愤的暴戾心情一定是有的。而更多的,也许是在问责自己有目如盲。

崇祯金牌召回袁崇焕勤王,是因为清军破关要拯救京城,南宋十三道金牌召回岳飞,是为了让他放弃攻击态势,之间区别还是很大的。

窃以为,同为一方重将,袁崇焕若果有岳飞征战之能,他定不会死。岳飞身后如有崇祯之信重,他更不会死。放在一起比,不太合适,太不合适!


刘羽舟和萧铭珏


岳飞之死,确实很冤,分析当时实际情况,岳飞必死无疑。

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皇位,凭借是手中兵权,本来历代王朝君王对手握兵权的权臣很猜忌,宋王朝君王尤其忌讳这一点,所以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深植宋朝各代君王心中。

有学者说,岳飞之死,是因为他主张迎回徽钦二帝,遭宋高宗忌恨,因二帝还朝,置赵构何地?

岳飞有此主张的确不假,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飞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线,王彦驻军卫州新乡县的石门山,为集结金军所包围,因此谨慎出战。岳飞有些年少气盛,责备王彦胆怯:“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错失良机",遂引兵向前杀敌。

这是徽钦二帝刚北虏之时不久,岳飞当时还很年轻。赵构称帝后期,岳飞再也没有提起这事,反而在1137年九月岳飞收到金国要放归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对此表示担忧,在入觐时向赵构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以示高宗之正统,但赵构对此提议不满,责备了岳飞。

真正让宋高宗置岳飞之死地是:长期以来岳家军的壮大和深得民心:

岳飞联络北方民间抗金武装,实施“连结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群众基础好,到了一呼百应的地步。

当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

同时 岳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三次辞受。这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上之上的一品大员。

岳家军至少有十二统制“军”。据绍兴九年(1139年)统计,这十二军共由22名统制、5名统领和252名将官分别率领,其中有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名。王贵任中军统制,张宪任前军统制,这二人是岳飞的副手,可代替岳飞指挥其他统制,主持岳家军全军的事务;徐庆、牛皋和董先三人最为善战,此五人是岳家军的中坚人物。此外,岳家军中还拥有一批文官,如薛弼、朱芾、李若虚、胡闳休、黄纵、于鹏、孙革等。

随着各地国土收复,岳家军名声大涨,北方民众对岳家军奉为神军,端食壶桨迎接,"国军"变成""私人武装",而且与北方民众紧连在一起。这才是宋高宗杀岳飞的原因。

唯一安慰亡灵的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淳熙五年(1178年),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宋理宗时改谥忠武。

袁崇焕之死与岳飞不同,袁公没有岳飞的实力和名声,尽管袁公抗清成绩非凡,他没有形成所谓自己私家军,也没有民众支持,是朱皇帝中了满清离间计而死,当然也有其它方面如承诺五年收复失地未实现、借口杀毛文龙、属下不听朱皇帝调遣等都是次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